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精)》是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的著作,全书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对于李鸿章的才华、功过和地位进行了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读来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翻开本书,看李鸿章如何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守住底线,突破困境。

内容推荐

《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精)》是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的著作,全书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从李鸿章的早年经历落笔,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梁启超先生用他的如椽巨笔,在概述李鸿章生平的基础上,不觉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

翻开本书,看李鸿章如何在内外交困的晚清变局中,以一人敌一国,守住底线,突破困局。

目录

原文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本朝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劲敌

 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浙江军之关系

 金陵之克复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捻乱之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之失机

 曾李平捻方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洋务之治绩

 北洋海陆兵力

 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之由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中日战争事祸胎

 李鸿章先事之失机

 大东沟之战

 平壤之战

 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

 致败之由

 李鸿章之地位及责任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

 议和日本

 停战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下)

 三国代索辽东

 中俄密约

 李鸿章历聘欧洲

 任外交官时代

 胶州之役

 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

 李鸿章出总署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

 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义和团之起

 李鸿章之位置

 联军和约

 中俄满洲条约

 李鸿章薨逝

 身后恤典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

 李鸿章之人物

 译文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的历史位置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第三章 李鸿章发迹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李鸿章的家世

 欧洲势力的东扩

 中国的内乱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

第四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

 李鸿章的崛起与淮军的建立

 官军的衰败与粮饷的匮乏

 江浙两省的得与失

 常胜军的兴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

 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浙江军的关系

 南京的收复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捻军的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的失误

 曾国藩、李鸿章的平捻策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第六章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洋务运动的业绩

 北洋海陆兵力

 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的原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与李鸿章

 甲午海战的起因

 甲午海战前李鸿章的失策

 大东沟之战

 平壤之战

 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

 失败的原因

 李鸿章的地位及责任

第八章 外交家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

 议和日本

 停战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下)

 俄、德、法代索辽东

 中俄密约

 李鸿章历次出访欧洲

 任外交官时期

 胶州之役

 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

 李鸿章离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十章 赋闲时期的李鸿章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

 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

第十一章 李鸿章的末路

 义和团的兴起

 李鸿章的位置

 联军和约

 中俄满洲条约

 李鸿章之死

 李鸿章死后朝廷的恩典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

 李鸿章之人物

试读章节

第一章绪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日:“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日:“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日:“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日:“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此语据西报译出,寻常华文所登于《星轺日记》者,因有所忌讳不敢译录也)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国人而论乙国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无待言,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日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故吾今此书,虽名之为“同光以来大事记”可也。

不宁惟是。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孟子日:知人论世,世固不易论,人亦岂易知耶?

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吾以为此功罪两失其当者也。昔俾斯麦又尝语李日:“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夫平发平捻者,是兄与弟阋墙,而盛弟之脑也,此而可功,则为兄弟者其惧矣。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非,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论李鸿章为功罪于中国者,正别有在。

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日: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李之死,于中国全局有关系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断言也。抑吾冀夫外国人之所论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则以吾中国之大,而惟一李鸿章是赖,中国其尚有瘳耶?

西哲有恒言日: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时势所造之英雄,寻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无时势?故读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鸿章其人之英雄者,车载斗量焉。若夫造时势之英雄,则阅千载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国历史,所以陈陈相因,而终不能放一异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书,而感不绝于余心矣。

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孟子日: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此之谓不知务。殆谓是矣。P6-7

序言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二、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白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识,不敢学之耳。著者不敏,窃附斯义。

三、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恨时日太促,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误谬之处,知所不免。补而正之,愿以异日。

四、平吴之役,载湘军事迹颇多,似涉枝蔓。但淮军与湘军,其关系极繁杂,不如此不足以见当时之形势,读者谅之。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皆载其全文。因李鸿章事迹之原因结果,与此等公文关系者甚多,故不辞拖沓,尽录入之。

六、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英名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日“PaintmeasIam”,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日:孺子知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既望著者自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