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隐渔传(精)》一书,张英伦先生用力颇深,历时5载,曾循着敬隐渔生前在四川、上海、法国、瑞士的足迹,实地探访调研,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基于相关书信、日记、文章、书籍、报刊杂志等文献资料,一改以往“传说”的风格,通过考据、比较、分析,首次披露大量从未公开过的史料,将敬隐渔的个人活动置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全面、系统、客观地描绘了敬隐渔短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可谓迄今最翔实、最科学、最接近史实的关于敬隐渔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敬隐渔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英伦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敬隐渔传(精)》一书,张英伦先生用力颇深,历时5载,曾循着敬隐渔生前在四川、上海、法国、瑞士的足迹,实地探访调研,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基于相关书信、日记、文章、书籍、报刊杂志等文献资料,一改以往“传说”的风格,通过考据、比较、分析,首次披露大量从未公开过的史料,将敬隐渔的个人活动置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全面、系统、客观地描绘了敬隐渔短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可谓迄今最翔实、最科学、最接近史实的关于敬隐渔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敬隐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法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位长期被遮蔽的重要人物。著名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张英伦寻访欧洲各大图书馆,首次披露大量未公开的史料,撰写成《敬隐渔传(精)》,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传主短促如闪电,却闪动过刹那光辉的传奇一生。 目录 第一部 奇特的出身 第一章 出生解谜 第二章 虔信之家 第三章 白鹿修生 第四章 悲欢成都 第二部 奇特的才华 第一章 “隐渔”辨析 第二章 上海工专学生 第三章 创造社中坚 第四章 两地书 第五章 文研会准会员 第三部 奇特的贡献 第一章 从上海到维尔纳夫 第二章 奥尔加别墅的倾谈 第三章 里昂的良好开端 第四章 把克利斯朵夫领进中国 第五章 诚挚的生日献礼 第六章 把鲁迅推向世界 第七章 敬译《阿Q正传》漫评 第八章 一部译作联结两个伟人 第九章 诡秘的杂音 第十章 “一封信”水落石出 第十一章 祖国,睡狮醒来! 第四部 奇特的病症 第一章 巴黎,别样的生动 第二章 “圆屋顶”的金发女郎 第三章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家作品选》 第四章 美的痴迷 第五章 拯与罚 第五部 奇特的结局 第一章 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章 神秘的消逝敬隐渔年谱 敬隐渔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不顾修院的戒律,“背着他们,自修中文”,这种为弥补对母语的缺失而求知若渴的自觉性,多么难能可贵!修院每周学习六天,上午授课,下午自习。敬隐渔完成作业以后,便抓紧时间在他那十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闭门学中文、练书法、读古今中文书。若有教师和同学来访,他还要巧妙掩饰。凭着高度的自觉,聪明的他中文修养日进一日。他那一手清秀的毛笔字,他的挥洒自如的中文写作能力,他作品中表现出的丰富的国学知识,以及他向人自夸的催眠术、看相、测字等国粹杂学,就是他在白鹿乡修院时期背着传教士打下基础的。 天主教川西代牧区费力办修院,是为了培养严重缺乏的本土神职人员,但结果并不如意。据统计,最后成为神职人员的修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杜昂在《一八九四年教务汇报》中坦承: 负责管理修院的两位同事对自己的学生十分满意;但这并不是说所有这些年轻人有朝一日都会成为教士。对他们来说,神学班结束时是最大的考验。必须承认,他们在备修阶段和外界的接触,以及他们在哪怕是最正直的人群里呼吸到的半异教的空气,总会让一些人离开我们。 “离开我们”的人中就有敬隐渔,而且他连高级拉丁班也只上了三年,就在一九一六年八月毅然离开白鹿乡修院,去了成都。他的离去不是像四哥显耀那样因为健康问题,不是因为学习欠佳,也不是因为“异教的空气”的影响,而是因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在他心巾升起。他不愿再背着传教士们学习中文,他憧憬着自由地用中文写作。另外,在学习法文的过程中,他已经被法国文学深深地吸引,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文修养,将来能够研究和翻泽这多姿多彩的文学。 七年前,母亲为幼稚的敬隐渔选择了献身天主;而今,刚到理智之年的敬隐渔选择了返回尘世。这一转折,将让他走上一条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三日,为了体察大小修院百年前的氛围,寻找敬隐渔这段历史的痕迹,笔者和夫人来到彭州市白鹿乡。震惊世界的二〇〇八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刚过去两年多。位于龙门山地质断裂带的彭州市是这次地震的极重灾区,白鹿乡的灾情尤其惨烈。鱼霞松在白鹿河上建的那座双孔拱桥,为当地民众默默效力了一个世纪以后,一个桥拱被完全震毁,只有另一个桥拱还坚忍地残存。孟家林山腰的大修院,近百年来历经大灾小难,半个多世纪以来缺乏修缮和维护,被这场特大地震夷为废墟;礼拜堂的白色大理石正面只有部分尚存,但也岌岌可危。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白鹿乡小修院原址建设的白鹿中心学校,靠近山脚的百余米长的三层教学楼,在这场大地震的瞬间被整个儿拱起三米多高,墙体裂痕累累,居然屹立不倒,近千名师生得以安全撤离!地震时六对新人和摄影人员共三十三人正在大修院拍婚纱照,有人两分钟前还在楼内化妆,顷刻间,礼拜堂正面的石块纷纷坠落,楼舍土崩瓦解,而在场者竟无一人伤亡! 人们是那么珍视和怀念白鹿乡领报修院这座饶有特色的历史遗迹,震后不久国家文物局就着手照原样在原址复建,而今它重又屹立在青山幽谷之间,引来络绎不绝的踏古寻踪的游人。 白鹿乡,神奇的土地!你是中法文化紧密接触的那段历史的见证;一百年前,一个天才少年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文坛! P34-36 序言 二〇〇九年四月初的一天,巴黎蒙马特尔高地北麓笔者的寓所。漫长阴冷的冬季之后,终于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窗外,街对面人行道上走过一群户外活动的小学生,像放出笼子的鸟儿,叽叽喳喳,乐乐陶陶,更添一重春意。 我刚在网上淘来一个路易一菲利普时代的书柜,虽是将近二百年前的古董,但红樱桃木的质地,简约的线条,仍透着雅致和淡泊。书柜就放在这临街的客厅兼书房里,射进来的阳光经玻璃柜门反射,斗室显得明亮多了。我和夫人绪光正从过厅的书架上选一些最常用的书,搬过来充实这书柜。忙碌间,她递给我一个文件夹,说:“你的这些宝贝,是不是放在书柜下层的抽屉里?” 这文件夹里保存着昔日良师益友们给我的一些信。我随手打开,一页页地翻着。虽然都是故纸陈迹,有的甚至仅写着片言只语,偶又读之,每张纸面所承载的记忆犹新: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读书时盛澄华(1912--1970)教授的一页短信,对班里要举行的莫泊桑作品学习心得讨论会提出建言;郭麟阁(1904--1984)教授的一张字条,交代我在法语讲演晚会上讲演时应注意的细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研究生时的导师罗大冈(1909--1998)的几封信,对我的习作详加评点。 一封印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红字笺头的信,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戈宝权(1913--2000)先生给我的一封信,信文是用蓝色墨水钢笔写的,字迹已有些淡化,但那笔画紧凑、一丝不苟的钢笔行书仍是那么熟悉。宝权先生是俄罗斯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后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是我敬重的前辈文人。他翻译的普希金名诗《我的墓志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少年时代曾吟诵不倦。从一九六二年北大毕业,到一九八八年负笈旅欧,在二十六年时间里,我和宝权先生同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有幸经常聆教于他。他曾不止一次和我讨论过涉及法国文学的问题,例如《国际歌》翻译中的问题;偶尔也让我为他翻译一点法文资料。 我不禁坐下来,细细阅读。 张英伦同志: 当此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谨先向你祝贺节日幸福康乐! 承你为我把罗曼·罗兰夫人的来信译出,非常感谢!现我可根据你的精确的译文再复信给罗曼·罗兰夫人。又罗曼·罗兰夫人还寄Jean Lepine给罗曼·罗兰的信给我,其中提到有关敬隐渔的病的问题,也请你在有空时协助译出,因我正准备写的一篇《鲁迅、罗曼·罗兰和敬隐渔》的文字中,要引用上数行,现在此向你预致谢意! 我刚接到《名作欣赏》一九八一年第五期,知道你的《大仲马传》已经连载完;还有你译的《茶花女》(剧本)也即将出版,很为你高兴!谨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在科研和译作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戈宝权 八二年一月十八日 外奉上《(阿Q正传)在国外》一本,请教正! 宝权先生信中所说的Jean Lepine,中文名雷宾(1876一1967),是法国精神病学专家、里昂大学医学和药学院院长、里昂中法大学协会会长。要我翻译的雷宾给罗曼·罗兰的信,内容主要是向罗兰介绍里昂中法大学学生敬隐渔的病情。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把这封信的译文交给宝权先生时,他很认真地对我说:“英伦同志!早在二十年代,敬隐渔就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成中文,把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译成法文。他是作家、翻译家,也曾在法国留学。你懂法文,正在写外国作家传记,希望你将来能有机会对敬隐渔做个全面的研究,写一部敬隐渔的传记。” 敬隐渔这个名字,我是读了雷宾的这封信才知道的。而这封信谈的仅仅是敬隐渔的病情;敬隐渔是何许人,我还不甚了了。那时期我正专注于外国作家传记的写作,对宝权先生的这个建议并没有多加考虑。 数年过去,一几八八年九月初的一天,我从北京东城的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到西郊的北大燕东园拜访罗大冈先生。我曾无数次登上燕东园三十号那座二层小楼向他请益。因我即将赴法,这一天话题更加丰富。大冈先生是罗曼·罗兰研究家,他谈起自己一九八一年最后一次访法时三访罗兰夫人的一些情况,并由此说到和罗兰交往过的敬隐渔。他不无遗憾地说:“这次访法,本想搜集一些敬隐渔的资料,可惜未能如愿。”他又习惯地用手轻拍着我的胳膊说:“你这次去法国,建议你把敬隐渔纳入调研计划。他和罗曼·罗兰关系密切。他的传记还是个空白。”说罢,递给我一份他发表于《人民文学》一九八二年第三期的《三访罗曼·罗兰夫人》的复印件。其中写到,罗兰夫人拿出一些中国人的来信,让他帮助整理: 我注意寻找敬隐渔的信,可惜没有发现,因为敬隐渔是中国最早介绍罗曼·罗兰和翻译《约翰一克利斯朵夫》的人,可能也是和罗曼·罗兰往还最早、时间最久、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中国青年。 我体会到大冈先生希望我继续他未竞之事的心意,也意识到完成这托付的难度。 二位师长不约而同的建议,终于引起了我的重视。不过来法国后要做的工作很多,这件事还是搁置了下来。 不料这一搁就是二十年!宝权先生和大冈先生都已作古。接连几天,这桩憾事萦绕着我。绪光说:“或许已经有人写了敬隐渔的传记呢!”于是,在她的帮助下,我在互联网上对有关敬隐渔的信息作了一次大搜索。网上读不到的文章,就托国内亲友扫描后传给我。我发现人们对敬隐渔的关注有增无已,注意到人们对敬隐渔及其文学成就已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不过显而易见,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文献资料的匮乏和语言、地域的隔阂,人们对敬隐渔的了解还很不全面,谈论的大抵限于敬隐渔翻译《阿Q正传》和《约翰一克利斯朵夫》的简略情况,而对其整个文学成就,尤其是占很大比重的法文著作和译作的研究,还基本是空白。对敬隐渔生平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止于传说。从他的出生、家庭、学历、活动、疾病到死亡,许多环节上真知有限,而谬传不少。与他有关的文学史上的疑案,虽然做了一些探究,仍然难说已经水落石出。 总之,给我的印象是:敬隐渔仿佛站在一条宽阔的河的对岸,人们知道他就在那里,但其形象却犹如雾里看花,影影绰绰,远不完整和清晰。 戈、罗二位师长的话在我的脑海里回旋,我有了涉过河去,真切地认识敬隐渔,写一部敬隐渔传记的强烈意愿。 但我要写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传记,不容许任何的想象和虚构。有关敬隐渔生平和创作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既是检验各种传说的试金石,又是涉过河去一睹敬隐渔真颜的立足基石。而能否获得足够的文献资料,我还毫无把握。 决心既下,我就为收集敬隐渔文献资料而全力以赴地展开了行动。我去过欧洲所有可能收藏相关资料的地方。每到一处,我都先向接待者介绍敬隐渔其人,虽只寥寥数语,但每一次都能赢得他们的理解,一扇扇历史文献阅览室的重门向我这个中国学者敞开。经过大海捞针般的寻觅和发掘,书信、日记、文章、书籍、报刊、杂志,一件又一件有助于了解敬隐渔的文献资料呈现在我的眼前。几乎每一程的奔波都或多或少有所收获,令我一次又一次地惊喜。 宝权先生在发表于一九八六年第四期《法国研究》的《罗曼.罗兰和中国》一文中说,据罗兰夫人提供的信息,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封存的罗兰档案中有三十七封敬隐渔来信。我不但极其幸运地看到了这些信函的真迹,而且还收集到更多的敬隐渔信函,并且做了全盘抄录,得以从容研读。 欧洲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浓厚的历史情怀。他们对作为历史见证的档案资料视若珍宝,保存得完整而又科学。以罗曼.罗兰这个历史人物为例,他们不但珍藏罗兰本人的全部著作手稿,连别人给罗兰的信件也尽数保存。敬隐渔这个东方青年的为数可观的手迹,就这样得以存留。 在发掘文献资料的同时,我遍访了敬隐渔旅欧期间到过的地方:法国的马赛、里昂、巴黎、莫东、安纳西,瑞士的维尔纳夫、佛威、格朗、莱因费尔登、苏黎世。身临其境,重温敬隐渔昔日活动的情景,感同身受。 这期间,除了在国内查询书刊资料,我还循着敬隐渔的足迹,在上海、遂宁、彭州、成都等地做了两次长途的调查研究。 不少空白还有待弥补,其中的一些恐怕再也无望恢复。但是,通过几年来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成果,一个相当充实和生动的敬隐渔的形象已经活跃在我的脑海,我要再现敬隐渔真实人生的信心也随之坚定。 敬隐渔虽非伟人,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由生到死,幸与不幸,集中了那么多奇特的元素,堪称一个天造地设的不平凡的人物。可以说,像他这样奇特的人物,生活中不多见,中国文学史上更是难得一遇。 我相信,一部敬隐渔的真实传记,不但对我们了解一段中国文学史和敬隐渔其人具有认识价值,也许还能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事业、对疾病、对友谊、对人本主义理念等多方面的深层思考。 我迫不及待地要和读者们来分享这一切了。 后记 这本书凝聚了笔者五年多的心血。这项工作用了这么长时间,真是始所未料。 我在前言中曾经表达过自己对文献资料的推崇,对历史真实的虔敬,孜孜以求的是写一部科学的历史传记。一切尽在书中,自有读者评判。 只要如初所愿,通过这本书再现敬隐渔的真实人生,增进读者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和关注,对敬隐渔研究有所推动,我这文化田园的不惜力的耕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多亏许多单位和人士的热情支持,本书才得以完成并具有今天的面貌。 我要感谢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昂市图书馆、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图书馆、巴黎亚洲之家图书馆、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巴黎外方传教会亚洲图书馆、法国外交档案馆、法国邮船公司历史档案馆、瑞士巴塞尔高等院校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等,没有他们悉心收藏和慷慨借阅的珍贵资料,本书的写作便失却了依据。 在我要感谢的热心人士中有: 沙百里(Jean-Pierre Charbonnier)博士,法国著名宗教学家、汉学家、鲁迅研究家。初次会面,他就将事前认真准备的一摞笔记和资料相赠。他不但帮助我了解了法国天主教在四川的历史,还成为我在宗教和拉丁文化方面有问必答的顾问; 让一马克·格兰(Jean-Marc Guerin),法国文学研究家,出色的考据专家。他为我提供的八十年前法国和瑞士史地人文的精确细节为本书增色。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曾在圣诞节前夕冒雪驱车从度假地前往百里外的勒阿弗尔市,为我获取一份有关敬隐渔的文件; 巴黎第四大学接待处菲利普·绍伯恩(Philip Schonborn)。该校就是敬隐渔曾经读书的索尔邦。听了敬隐渔的故事,绍伯恩先生深受感动,破例为我开启了索尔邦大礼堂的庄严的大门,让我有缘目睹敬隐渔激赏的皮维·德·沙瓦纳巨型画作。他还多方联系,帮助我查询敬隐渔当年在该校学习的档案; 胡传淮,文史学者,也写过关于敬隐渔的文章。他任职于遂宁市蓬溪县政协文史研究室。承他和有关领导的重视,为我的学术调研组织座谈和访问; 以拍摄系列方言剧“李扯火”蹿红的遂宁电视台易亨良。他人脉广、善沟通,我在遂宁调研期间蒙他陪同,效率大大提高。为追踪敬隐渔家族历史的变迁,他竟约集来公检法各界的朋友; 上海理工大学王细荣,图书情报学专家。他陪同我参观了敬隐渔母校上海中法工业专门学校旧址。他说:“我会向您无保留地提供自己掌握的一切资料。”这句话让我难以忘怀; 还有法国里昂大学李尘生(Danielle Li)教授,里昂福尔维耶尔大教堂吉尔(Sander Gilles)神父,法兰西学院岑咏芳女士,瑞士维尔纳夫旅游处罗让((Chantal Logean)女士,资深出版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李景端先生,四川大学王锦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张振辉研究员、高中甫研究员、罗新璋研究员、叶廷芳研究员、林一安编审、林洪亮研究员、宁瑛研究员、王逢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葛夫平研究员,画家高连华先生,美籍华裔张克琦女士,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胡晓副教授,四川大学图书馆范晓燕女士,成都李渝女士,上海欧阳建新女士,里昂中国留学生余苏先生等。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陈绪光,由于她全程全力的支持,我才能锲而不舍,实现这考验意志和耐力的长征似的探索之旅。 二〇一四年四月九日 搁笔于巴黎蒙马特尔高地北麓寓所 这本书原题《敬隐渔传奇》,蒙郏宗培总编辑赏识,并蒙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于二〇一五年六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有幸获得读书界和评论界的肯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锦厚教授在《一部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中说它“匠心独运,充满了新意。令人深思,也令人警惕。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作家、散文家刘志侠在《渡河去看敬隐渔》中说:“敬隐渔值得人们去研究,虽然文学生命短促,但其创作相当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开创性。过去苦于资料匮乏,现在有这本书提供全面翔实的资料,这是所有研究者求之不得的珍贵源泉。” 本书通过大量史料真实再现的敬隐渔,在他的家乡四川遂宁激起特别强烈的反响。重视历史传承的遂宁人,为自己的土地上产生过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和翻译家而骄傲。他们为本书举行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首发仪式。他们发起组织敬隐渔之友会。深入研究敬隐渔文学成就的活动已经展开。有感于敬隐渔的不幸结局,还有传媒人倡议仿效著名法国诗人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在当地的观音湖畔建一座湖滨墓园,让敬隐渔魂归故里。 二〇一六年适逢敬隐渔一百一十五周年诞辰和法国大作家、反法西斯斗士罗曼·罗兰一百五十周年诞辰。笔者对原书稿做了一些补充,更名为《敬隐渔传》,连同我编的《敬隐渔文集》,再蒙遂宁市政府文广新局大力支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并出版。敬隐渔和罗兰的友谊,对敬隐渔的成长和文学事业有着重要影响,为中法两国人民友好的史册留下动人的一页。这两本相辅相成的书的问世,除了弥补我国新文学运动史研究的一个空白,也是对这双重周年的一个纪念。 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日 又记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