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澄人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华军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除了青史留名的人,江阴还有许多“非名人”。他们掩藏在历史的深处,连江阴地方文化学者也很少对他们投去关注的目光。《古澄人事》一书即把目光投向这些“非名人”,作者周华军深入挖掘江阴地域文化瑰宝,且并不满足于向读者展示一些史料的新发现,还更注重发掘某段历史、某位文化名人身上透露的思想精神之光,以重现他们的可敬。

内容推荐

一开始,我就准备写三十个人物。太多了,既怕自己失去了写作的耐心(我说过,我的写作是件痛苦差事),也怕自己功力不逮,贻笑大方。人物选择呢,当然以江阴籍为主,但不仅限于江阴籍,与江阴有关的、对江阴文化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均在写作范围之内。我就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取舍,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由周华军所著的《古澄人事》一书中的篇章——事实上并不止三十个人物。

目录

季札:千古江阴第一人

黄歇:一代国相的两段人生

鸟窠道林禅师:鸟窠也可修禅意

魏璞:有史记载的江阴第一隐士

葛胜仲葛立方葛邲:贵族的诗礼传统

陆文圭:一代文宗避世墙东

许恕:江阴书院自兹始

何澄:写就山水寄寿年

李诩:童心漫笔写人生

夏树芳:一个文人的隐逸之乐

许学夷:诗文定价于后世

徐霞客:霞映天下一奇人

周高起:壶中茶香人更香

玉林通琇禅师:皇帝与和尚

李寄:高士李寄的狷直风骨

周淑祜周淑禧:画坛姐妹妒群芳

沙张白:语不媚时心质天

缪燧:甘作定海山中人

陈鼎:在时局里摇摆的命运

李天根:寻回本真,精神的和文化的

沈凤:青石触手成秦碑

夏敬渠:谁禁了我的小说?

屠绅:毁誉尽是身后事

缪炳泰吴冠英:为帝后写真的画坛“双璧”

李兆洛:东南讲席,先生一人

顾季慈:搜尽诗稿成大道

蒋春霖:天无春霖星月冷

黄体芳:学政黄体芳的匡世梦

金武祥:独木桥前的无奈和奋斗

缪荃孙:一座山,一尊里程碑

跋:穿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

试读章节

季札连连摆手,依然毫无松口之意。再劝,他索性离家到一偏僻的农村去种田了,以此表明自己对王位毫无幻想。几位哥哥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只得听之任之。

公元前548年,坐了十三年君位的诸樊死了,余祭即位。过了四年,余祭又死了,余昧即位。再过十七年,余昧又死了,遗命季札即位。季札不从,最后立余昧之子僚为吴王。

寿梦之后的三十四年间,几位哥哥均有让位于季札的好意,但他都一一推辞了。王位最终从大哥手里到了二哥手里,又到了三哥手里,最后已是推无可推。为一劳永逸计,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季札竟然效仿当年奔吴的老祖先泰伯,带着全家搬到采邑延陵去居住了。

延陵地理范围大,覆盖今日常州、江阴全境以及丹阳等地部分区域。季札就住在江阴城西的舜过山下。

让国高风,延陵世泽。古往今来,多见父子争天下,再看季札懿行,将愧煞多少人?

北上

中原曾是中华古文明最灿烂的肇始之地。季札的时代,偏安东南一隅的吴国迫切希望能与中原有更多的交流,并希望藉此在中原政治版图中取得一定的话语权。

公元前544年,三哥余昧刚即位不久,请季札出访中原诸国。季札慨然允诺。

季札与前来相送的吴王大臣一一拱手道别,说一声“此行必不辱使命”,在随从的护卫下转身登舟。那满涨的帆篷船便缓缓地离岸,在众人的注视中渐行渐远,去向那吉凶未知的他乡异国。

艄公在船舷边来来往往,竹篙子在水面上如莳秧一般上下,带出一片清亮的响声。后面掌橹的船夫一手摇绳,一手扳柄,双脚前后发力,橹板掀动水声哗哗。岸边的芦苇密密匝匝有半人多高,枯黄的根部窜出了尖尖长长的青苇秆。橹篙声惊动苇丛中一只水鸟,只听扑啦啦一串声响,翅膀扇动,紧贴着湖面射向远方,响箭般划出一道长长的涟漪。

季札仗剑立船头,微风浮动行人衣。一去千万里,一切未可知。他双手负背,遥望天际,神情波澜不惊,胸中却浪潮翻涌。我知中原风云幻,中原视吴隔千山;我愿尽显才与智,赢得列国青眼看。他伸手握紧腰间的佩剑,不禁生发出无限豪情意气。这是吴国铸剑名匠精心锻造的宝物,出鞘则毫光四射寒气逼人。吴王将其郑重交付季札,作为出使信物。他想,我会的,一出世当令天下对吴国刮目,就像这剑一样。

有些话不用说出口,反而更有分量。

季札不知道,他的让国之举早在中原广为传颂,各国的当政者和权贵贤臣正翘首盼望着季札的到访,并以一晤为快,暗暗存了交好吴国的心思。正像行经徐国时,景慕其高义的徐国国君恭迎季札一行,情真意切,季札自然能感受得到。

议政

中原列国的政坛,有一群颇有名望的伟大人物。季札和他们一一见面,其风采卓然令他们折服。

在鲁国,季札先晤叔孙穆子。其人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颇有见识,季札观其人,心中甚喜且隐隐惋惜,忍不住出言点拨:您很危险啊!身为鲁国宗卿,主持国政大局,却不能选贤任能,长此以往,祸患必及您身。

在齐国,季札晤晏子。其人为齐国股肱大臣,睿智识国体。季札劝导他:齐国将生内乱,时时兵连祸结。封邑及权力均是身外之物,您请速速远离,方能避祸。

在郑国,季札晤当时出类拔萃的一流政治家子产。他们像多年老友重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季札说:郑国用度奢丽,祸难必至,大权即将由您执掌。务须慎之以礼,否则倾覆不远矣。

在卫国,季札晤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人,话语投机,相见恨晚,开怀笑道:卫国有君子如许,国祚将延绵熙隆。

在晋国,季札晤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不禁感慨:一国之萃,尽在三家!临别时晤叔向,献上忠言:君主只知享国而臣属能力出众,大夫盲目逐富而政权行将旁落。您性格耿直,切记慎言慎行,凡事从长计议,方可远离祸端。

古人惜字如金,今人已无从得知季札的判断根由,殊为可惜。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史实中发现,季札当时的预言竟一一应验。公元前537年,叔孙穆子因用人失察,最终被私生子竖牛活活饿死。(P002-003)

后记

跋:穿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

我的写作,似乎从来没有过计划,向来是兴之所至,写几篇聊以打发单调枯燥的时光。一开始写游记,写了一篇又一篇,于是越积越多,最后成了《十年游踪》。至于写第二本书,也是一次偶然。看到有关柳如是的故事,一时手痒,就写了一篇,算是自我娱乐的方式而已。后来在朋友建议下,写全了秦淮八艳,这就是《秦淮河边的迷乱红尘》的由来。

这一次也是如此。地方媒体组织一批作者,策划写作江阴历史名人系列散文,我也领了两篇文章的写作任务。写是写出来了,但由于纸质媒体版面字数的限制,总有点不尽兴,无法对人物故事进行深度挖掘。而由于在撰写过程中,也对名人之外的江阴“非名人”也产生了一些兴趣——他们掩藏在历史的深处,连江阴地方文化学者也很少对他们投去关注的目光。由于缺乏史料,他们也许只留下了名字和短短几十字的介绍;我却觉得这样的人物可爱、可敬,颇有向现代人推介一番的必要,最起码也可以知道江阴的历史上还有这样的人物,还有这样的文化艺术。而经过我对周围朋友的了解,实际上,现代读者对他们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那么,对于这样一些人物,还是有点写作的意义的。

然而,真正动笔,还是受了朋友的鼓励。看了我写的鸟窠道林禅师、周淑禧、何澄等数个人物散文,朋友说,啊,还不错,以这种书写文体,“以一片赤诚之心挖掘江阴地域文化瑰宝,且并不满足于向读者展示一些史料的新发现,似乎还更注重发掘某段历史、某位文化名人身上透露的思想精神之光,是一个成功的尝试。”所以,还应该继续写下去。

惭愧。然而,不写是不成的;写作于我而言虽然是一件痛苦的差事,然而离开写作,我或许会更加痛苦,因为我已经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亲密伙伴了。再说,朋友给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评价,说明这样的写法还是得到了一定范围的认可,我那可怜的自尊心瞬间爆棚,于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一开始,我就准备写三十个人物。太多了,既怕自己失去了写作的耐心(我说过,我的写作是件痛苦差事),也怕自己功力不逮,贻笑大方。人物选择呢,当然以江阴籍为主,但不仅限于江阴籍,与江阴有关的、对江阴文化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均在写作范围之内。我就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取舍,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本书中的篇章——事实上并不止三十个人物。

历史人物这么多,他们就是典型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然没有一定的标准,而且,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更何况,我也表明自己对“非名人”的兴趣,那么,一些不那么有名的、甚至无生平事迹可考的人物也成为我的书写对象。尤其是顾季慈,这个《江上诗钞》的编辑者,几无史料,我该如何下笔为他立传?  当然是头痛事。我为此纠结了好久,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可敬的前辈。

戴敦邦画《高士人物图》,也选了一个“非著名”高士,雷海青。一个籍籍无名的宫廷梨园子弟,在“安史之乱”中被执,面对安禄山大骂叛贼,导致尸横当场,难道还称不上高士?我觉得——顾季慈,他比好多“名人”更有资格为江阴人所知、所景仰。当代江阴人实在应该在文化榜单上,为他腾出一个应有的位置。

原意是写文化人物,恐怕本书中有些人物也达不到读者诸君自我设定的文化人物标准线。还有朋友建议我一定要写郭璞,最后我还是没写。似乎没有理由,我和郭璞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共鸣和感应,如此而已。这样的人物还有,像曹禾,像丘崈,像俞远,像王逢。暂时还不到与他们接触的时候。

恐怕还会有人质疑:缪燧算文化人物吗?没办法,我对他实在太偏爱。写诗著书当然是文化,缪燧的功绩没有体现在写诗著书上。他超越了“立言”的层面,在一个面临浩瀚大海、环境极端恶劣的最基层岗位,孜孜践行着“立功”、“立德”的事业。二十多年里,他为黎民苍生做了大量平凡的事情,文化更是他所重点关注的内容。为文化作出如此贡献者,我们是不是该认为他是一个文化人呢?

最难的还是史料的搜集。我尽我所能搜集,也有一些史料最终弃而不用。说到底,史料还是为我的写作服务的。我在写作中不断想象着,丰满着人物的形象,填充着人物的生活。只有当这个人物有血有肉了,我才有勇气将他付诸笔端。经常是在深夜,我面无表情地半躺在床上,神魂却已经在数百年、上千年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当事人。这大概就是魂不守舍吧。观察着,观察着,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打开手机,在记事板中一一写下来。

很有一部分作家不喜欢电脑写作。我呢,写作已基本靠电脑;至于本书,很大篇幅的文字就是在手机中写下来的。——这样的写作工具似乎有些别致。

我不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平淡,有时甚至是沉闷,不发一言,从来不会口若悬河,对于讲故事更不擅长。在我的文字里,找不到精彩纷呈、惊险迭出的故事情节,即便有一些故事,那也是平平淡淡的像一杯白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会以这样的借口自嘲。幸好,我写这些文字的初衷,并非猎奇,就是想展现本真的生活状态。

写作以七天十天完成一篇的速度在进行着。进度并不快,与那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多产作家、网络写手的差距显而易见。建议我写作的那位朋友每次见面,总要问我写得怎么样了,这无形中给了我很多压力,但写作这事急不得,只能说快了快了。是快了,到最后一段时光,我看到了完稿的希望,才松了一口气,并比计划提前完成了半个多月。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写作者,算不得“家”。换言之,我只是个业余的、喜欢爬格子的爱好者。在这方面,我算不得有天分,只是还算勤快。常有人问我,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回答得多了,似乎形成了一种外交辞令:我把别人喝酒打牌的时间用在看书写作上了。——当然,我不反对喝酒打牌(有时自己也喝酒打牌),只是每个人生活方式有别;但那终究不是我的爱好,生活的调色板中无关大局的点缀而已。

这个普普通通的写作者就穿越到他的写作对象身边,关注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力求表现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并不一定比现在更精彩,但一定比当今很多人更有趣味。如果你领略到的只是味同嚼蜡(当然,你有耐心看到这段文字,那么我就应该相信你的阅读品位),那只有一种可能,尽力的我表现能力不够。

但无论如何,我如释重负。我暂时从沉重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回到了现实。我不是今不如昔的复古主义者,甚至可以说,现实也是历史,我们就在现实中生活,书写着历史。

而现实已是接近年底。阴天和晴天交错着统治我们的生活。我从一段漫长的写作中回归,发现每一天都非常美好。雾霾啦,恐怖袭击啦,这些让人沉重的话题占据了几天的主流,然后又迅速成为旧闻、历史。人们就在善忘中行色匆匆,自动过滤了那些不美好,却也忘记了用心对当下生活感悟,以及对过往历史铭记。

而我,注定要在故纸堆中,寻找一丝半缕值得回味的东西,独自咀嚼,孤独地沉浸在过往的意象里。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

作者于“魂不守”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