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吾乡食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旭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刘旭东所著的《吾乡食物》一书约十万字,配图约二十幅。其中大多为对故乡食物的回忆描述,亦有少数为“平生知味”,以食物为线索勾勒个人生平与一方水土。文字精短,感情深沉。既为个人生活经历,亦可见时代印记。集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某年,我到云南大理,在一白族酒家,居然吃到了咸菜豆瓣汤。此地距吾乡数千里,却得此风味。可见天下之大,大不过一碗咸菜豆瓣汤也。由刘旭东所著的这本中国当代散文集《吾乡食物》收录了《葵花芋》、《白汤蹄膀》、《黄芽菜炒粘糕》等文章。

目录

滋味里的乡愁(王干)

今夜在大江海的美味里,沉沉地醉了(丁捷)

自序

一 饮之部

 河水 井水 自来水

 白酒 啤酒 糯米陈酒

 冰雪酒 汽水 茶

二 味之部

 盐 棉籽油 菜油

 豆油 麻油 花生油

 猪油 本酱油 吊吊鲜

 麻虾酱 瓜渍 咸菜

 榨菜 酱菜 萝卜干

 苋菜股 咸菜头 蒜

 生姜 葱 洋葱

 辣椒 芫荽 紫苏

 藿香 薄荷

三 谷之部

 玉米 籼米 粳米

 糯米 大麦 小麦

 元麦 荞麦 苡仁

 花生 葵花籽

四 蔬之部

 青菜 黄芽菜 苋菜

 塌菜 雪菜 空心菜

 芹菜 同蒿 水芹

 菠菜 莴苣 生菜

 韭菜 荠菜 苜蓿

 萝卜 山芋 土豆

 茨菰 芋头 胡萝卜

 甜菜 大头菜 葵花芋

 田七 木耳菜 南瓜藤

 山芋藤 地皮菜 木耳

 茄子 西红柿 南瓜

 北瓜 冬瓜 西瓜

 丝瓜 菜瓜 瓠子

 黄瓜 香瓜 甜瓜

 苦瓜 茄瓜 豌豆

 蚕豆 毛豆 扁豆

 豇豆 荸荠 菱

 藕 茭白 香椿

 榆钱 槐花 柳芽

 茅针 养荞 蒲公英

 金针菜

五 果之部

 桑椹 白果 梨

 桃 杏 柿子

 枣

六 豆腐部

 豆腐 百页 油煞干

 茶干

七 粉之部

 粉丝 砣粉

八 禽之部

 鸡 鸭 皮蛋

 鸭蛋 蛋糕 蛋羹

 蛋花

九 河鲜部

 鲫鱼 鲤鱼 乌鱼

 鳊鱼 昂刺鱼 白鱼

 鳜鱼 鳝鱼 鲶鱼

 鳗鱼 粲鱼 聋子鱼

 泥鳅 鲥鱼 鲢鱼

 鲲子 刀鱼 河虾

 蚬子 河蚌 甲鱼

 螃蟹 螺蛳 小龙虾

十 海鲜部

 紫菜 海带 海蛰

 带鱼 鲳鱼 梅子鱼

 剥皮鱼 乌贼 鱿鱼

 章鱼 黄鱼 春鱼

 红虾 白虾 文蛤

 泥螺 蛏子

十一 肉之部

 猪肉 羊 红烧肉

 肉圆 咸肉 香肠

 烧腊肉 肚肺汤 扎蹄

 白汤蹄膀 扒糖蹄 羊肉汤

十二 菜之部

 杂烩 鱼圆 白切羊膏

 香菜萝卜丝 咸菜豆瓣汤 藕饼

 茄夹子 荠菜汤圆 春卷

 炒疙丁 黄芽菜炒粘糕

 荠菜煎豆腐 赛螃蟹 杂鱼冻

 神仙汤 红烧鳝段

十三 主食部

 饭 粥 视子

 阳春面 饺子 馄饨

 粽子 圆子 焦屑

 锅巴 冷冷

十四 点心部

 月饼 米饼 肉包

 麻团 金刚蹄 虾糍儿

 草炉烧饼 馓子 脆饼

 糖果 烧馒头 馒头干

 摊饼 油条 油饼

十五 其他部

 蜂蜜 棒冰 冰淇淋

试读章节

今夜在大江海的美味里,沉沉地醉了

丁捷

从师兄刘旭东最新的书稿《吾乡食物》中,我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第一次吃馓子,是在妹妹出生以后。亲戚家送的月子礼,往往就是二斤馓子。妈妈吃泡馓子时,总会喂我几筷。馓子还是干吃好,油油的,脆脆的,咸咸的,越嚼越香。这香味一直留在记忆中,越陈越浓。”

该书所涉二百二十多种故乡食与物,大多如此这般,隐含在一个故事的记忆中。为什么要通过记忆来陈述故乡食物?难道作者不懂,时间与空间的遥远,未必能激起我们对食物的更多向往与亲切。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对所描摹的事物,不是越陈越好,而是越直观越好,直观就是对准当先,抓起眼前;直观最好是“舌尖”专题大片,是微信晒图直播,是活色生香与我们感官的零距离。作为一名资深电视人和剧作家,旭东当然比我们更明白这些“别别窍”。选择追忆,一定有着万般无奈的理由;坚信越陈越浓,一定有着十分坚实的恋结。

我与旭东那共同的故乡,位于母亲河长江冲积扇的北侧平原。她水土之好,简直难以用语言描绘。如果站在自家门前,让目光带着一点浪漫宏伟的想象,就能看到长江在眼前奔流不息,黄海在屋左浩淼无边,江海交汇,潮流涌荡。再转身看一眼屋后,金色的三角洲上,河流纵横,水网交织。从高处俯瞰,在江、海、河三水盘踞缠绕的大地版块之间,绿油油的植物满匝匝地覆盖着,水性的稻子,干性的玉米,中性的三麦,无一不能适生利长,产盛收丰。至于水产品,那就更不用细数了,海鲜、江鲜、河鲜,三鲜举手可捞。那种每每被外乡人、城里人冠以“天下第一鲜”的文蛤蚬子刀鱼河豚之类,曾经遍地俯拾。外地人用它,一小捧可以煲一大锅天下第一鲜汤;而在我们老家,烧一小锅鲜汤,用一篮子文蛤蚬子,根本算不得奢侈。三水之鲜,即使在贫穷年代里,也可以贱得当主食吃过。这方美仑美奂水土里的儿女,长大成人过程中该积攒多少美滋美味的经历?不夸张地说,回望我们成长的足迹,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口水滔滔”,虽然我们跨过的年代并不富足,但我们“胃的记忆”绝对是说不尽也写不尽的。也许,每一个同乡人的胃,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故乡食物纪”,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或者说任何人,都从来不曾用心去写它、去读它。当我们成为游子,因怀旧而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因相聚而怀想这些食物,并试图在餐桌上再现这种记忆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记忆有些凌乱,有些散失,有些无法在现实里重现。这些年,中国人的故乡变化太大了——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大路四通八达,汽车尘土飞扬,饲料化肥让万物快速生长,我们一去不复返的时代里的那些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那些天然纯净水土滋生出来的百食百味,的确大多已经从物理上消失,有的甚至正在从我们的心理世界走失。我们是不是也一边惋惜,也一边听之任之?不是吗,连泡在雾霾里吃地沟油的日子都可以嬉笑着过,连窦娥冤都可以改编成喜剧小品,丢掉故乡故物又有什么值得较真!然而,在经常聚会的老乡群里,唯有旭东特立独行,你丢他捡,拼命地搜集“陈芝麻烂谷子”,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并通过个人媒体,对吾乡食物大力传扬,试图帮我们修复这份记忆,及时阻止我们丢掉更多的记忆。多少次,我发觉旭东在调侃的声浪中,见缝插针,坚决地说一说过去,念一念旧物的美好。进而,他半年前开始一篇一篇地记述成文,直至今天这部厚厚的著作呈现到我的面前。

有一位老乡无法理解旭东花费太多的精力,搜寻记忆,写作这么一部“过时”的书。凭旭东的才华,这些精力至少可以置换出一部效益不凡的电视剧本。我送给这位聪明老乡两句评论。第一句评论我脱口而出:旭东花费的不止是太多的精力,还是太多的心血。光有才华和精力,哪里能完成这部精确资料与丰沛情感并茂的作品!还有一句评论我留在心里,并在此写出来:旭东是被流行读物挤到书店角落里的一本经典佳作,他在那里,看似没有占据光鲜,但你无法撼动他恪守的位置,而且你一旦打开他尘封的书页,他的清高光泽能一直照亮到你的胸膛。做一个这样的作家,写一部这样的著作,看上去温吞,看上去沉闷,其实里面的热情澎拜,深藏的浓情厚义,你不去用心细读和用情体会,你就一定无法想象得到。写作是一份艰苦的劳作,坚持艰苦劳作的人,如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一定是内心有着一份强大的力量支撑。这力量之源,可以是情感,义务,责任甚至使命。为家乡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当然可以说是源于义务、责任甚至使命,这是《吾乡食物》毋庸置疑的价值。但作为旭东的老乡和多年的朋友,我从书里读到的可能更多是承载,它关乎写作者的恋结与智慧——美好的事物一旦成为记忆,我们去呼唤它们,即便无法唤醒、无法复生那些被呼唤者,但这种呼唤携带的情感,会擦亮记忆,深入人心。(P003-005)

序言

滋味里的乡愁

王干

旭东出书让我写序,起初有点意外,想想也是正常的。我和旭东的交往始于南京,后来我离开了南京,他到北京出差,有空我们要见下,我到南京,有空也要见下。他送孩子读北大,我们两家在北京欢聚。出书找人写序,两种,一种是拉大旗做虎皮,一种是找相知。我们应该相知吧。而且,他写的这些食物,我全吃过,有些还在文章里写过,滋味全知。尽管为人作序常常是件为难的事,也曾宣称不再写序了,但这次,我乐意。

在异乡,读到《吾乡食物》里的文字,肠胃是会蠕动的,他写的这些食物都是我小时候天天吃的,甚至有些吃腻的食物。时过境迁,这些平常的食物现在到了旭东的笔下变成了一种乡愁,变成了一种美食。

大约十五年前,我和香港的美食家蔡澜一起探讨过美食,蔡澜先生说过,最好的美食就是乡愁加滋味。我曾经吃过所谓的法国大餐,说实在的并没有感到特别的美味,只是它的名声太响,让我的味蕾不敢轻易不认同。我也曾吃过满汉全席的普及版,并没有觉得味道怎么的鲜美,只是觉得程序的复杂和奢华。

旭东笔下的这些食物实在太平常了,我却暗暗地流哈喇子(北京话,垂涎之意),为什么?因为乡愁。旭东出生的海安,和我的家乡泰州交界,他的家离我的家大约在三十公里左右,是典型的里下河文化覆盖的地区。近年来里下河作家群被人们提起,我认为不应该忽略到刘旭东。《吾乡食物》说的是里下河的事,写的是里下河的菜,抒的是里下河的情。里下河作为文学流派论证起来自然比较费劲,里下河的文化,尤其是里下河的饮食文化,自成一家。旭东的《吾乡食物》展现的就是里下河的饮食文化,他在回忆的同时加上了考证,他在考证的同时又悄悄地冷抒情,抒情是青年男女的事情,旭东人到中年自然不会像少男少女那般抒情。而乡情是抑制不住的,总会要流露的。旭东像一个小说家那样巧妙地让乡情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在字里行间,寻形无迹,寻味处处。旭东在塑造家乡食物这个巨大的形象,家乡在他的心目中也慢慢矗立起来。

很明显,旭东受到过汪曾祺先生的影响,他的落笔和选材,是往汪曾祺先生那边靠的。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是热爱生活的典范,生活处处有乐趣,生活处处有美感,生活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热爱的。旭东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精心而耐心地罗列家乡的食物,在乡愁之外,还有对生活的爱和暖意。当然,还会有他想象不到的价值,社会学的价值,多年之后,人们会发现,有一个人曾经这样清晰地记载家乡食物的食材、来源、烹饪、味道,档案般地存在着。

好多年前,女儿到美国念博士,有一次我们视频聊天,她说有点想家,但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食物,虽然她在南京长大,也爱吃鸭血粉丝汤之类金陵老味道,但我们家的食谱还是《吾乡食物》里写的那些。这位当年的博士生如今的生物学家告诉父母:人的记忆中,胃的记忆最顽强,方言可能会忘记,而胃的记忆常常会伴随你终身。

2016年6月1日于长虹桥

后记

吾乡食物是写不尽的。

古人云,“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西人餐前往往祈祷,感恩上帝赐给食物。吾对吾乡食物,亦常怀感恩之心。

从去年11月25日开笔发微信,或一日一条,或一日几条,或几日一条,长短不一,半年时间,竞得字十万。这是出乎意料的。感谢圈友鼓励,使我欲罢不能。最初作文只为打趣,渐至生出野心,企图为家乡存一份食物志,也为自己留一份乡愁。

于是勉力搜罗,将记忆中的各种食物搬上网来。这半年,工余之时,习字以外,就是写作了。

或言,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又云,民以食为天。足见,吃乃头等大事。人不可一日不食,然真正知吃懂吃会吃者,几稀矣!文革中某大书家被小将揪斗,批其好吃。书家日,吾非好吃,乃善吃也。从此传为美谈。

吾不敢说善吃,但尽力想做一个吃的明白人而已。否则,人活一世,岂不过于糊涂哉?

吾弄文半生,盘桓于公文论文散文剧文之间,愧无所成。吾友某读此小札,戏言百年之后,此书当可存世。

吾岂敢作此奢望耶?

2016年5月成稿

2016年8月校改

书评(媒体评论)

以感恩和风味酿造的故乡记忆,用温情和舌尖勾勒的民间的历史。一一著名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 严锋

田家自产,母手所出;父兄姊妹所共赏,亲戚邻里所周知。温馨蕴乎寒素,粗品每见至味,岂老饕矜夸,富贵炫耀者可比?重访儿时,感念旧乡之作也,遂成高格。——著名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 郜元宝

旭东文字留住的不仅是家乡味道的记忆,因为它们牵动的是我们的童年,正在消逝的故乡和曾经养育我们的广袤丰盈的土地……——著名评论家 汪政

在异乡,读到《吾乡食物》里的文宁,肠胃是会蠕动的。多年之后,人们会发现,有一个人曾经这样清晰地记载家乡食物的食材、来源、烹饪、味道,档案般地存在着。——著名评论家 王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6: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