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衰落》是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大师、《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作者、“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菲利普·津巴多和尼基塔·库隆振聋发聩之作,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联袂推荐。
本书内容源自震撼人心的TED演讲,揭露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深入探索了当下男性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雄性衰落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菲利普·津巴多//尼基塔·库隆布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雄性衰落》是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大师、《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作者、“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菲利普·津巴多和尼基塔·库隆振聋发聩之作,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联袂推荐。 本书内容源自震撼人心的TED演讲,揭露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深入探索了当下男性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尼基塔·库隆布在《雄性衰落》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雄性正在衰落,男孩正面临着危机。 在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赌博、药物滥用、沉迷游戏、涉黄等现象在男孩的身上屡见不鲜。作者分析了这一现代困境背后的原因,为政府、媒体、学校、家长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书的问题值得公众关注和讨论,视角独特,引人深思,给人当头一棒,让大家直面将要面临的危机。 目录 中文版序 小伙子是该迷途知返,重归现实了 前言 写给读者的话 导论 漫不经心,魂不守舍 PART 1 症状 01 校园里的阴盛阳衰:学业不佳 02 不劳而获的“绝品”男人:过分依赖 03 “纯爷们儿”是种病:高强度社交综合征 04 虚拟世界逞英雄:游戏成瘾 05 像肉虫子一样过活:肥胖 06 把爱情交给色情网站:性欲滥用 07 随时飘飘欲仙:药物成瘾 PART 2 原因 08 父亲的缺失 09 失败的学校教育 10 日益糟糕的环境 11 奇幻科技助力兴奋成瘾 12 应得感和现实的冲突 13 女性的崛起? 14 父系社会的神话 15 经济衰退,生活成本增加 PART 3 解决 16 政府能做些什么 17 学校能做些什么 18 父母能做些什么 19 男人能做些什么 20 女人能做些什么 21 媒体能做些什么 结论 科技时代,让我们更加紧密相连 附录1 关于男青年的8个问题——TED调查问卷结果 附录2 高强度社交综合征量表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色情内容的这类条件作用所具有的含义让人坐立不安:想象一下让人们习惯于对性作出反应有多么轻而易举吧,一堆显示器上的像素就能做到。但是另一方面,这似乎也给那些希望重新训练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能对性伴侣有更多反应的人带来了一线曙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个神经突触之间的连接会由于重复体验的特定刺激而变得更加强大和丰富(例如释放出更高浓度的神经递质);同样道理,大脑对于较为不熟悉的体验的反应程度也就会变得较低。 有不少观看过津巴多的TED演讲的人都认为,不应该把色情片和电子游戏混为一谈。游戏玩家跟色情片观众未必是同一批人,反之亦然。当然,从某些角度来说,色情片和电子游戏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也同样有很多不那么明显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能让人兴味盎然,并且都有很多有趣和实用的应用程序,但是他们也同样都会让人浪费太多的时间,并且可能会在心理上和人际关系上对某些男性造成损伤。 我们非常担心那些过度沉迷于电子游戏和色情片的男孩子们会形成社交隔离。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导方针,指明游戏或者色情片到了多大程度应该算是“过度”;但从根本上说,如果这些使用者在有了明显的社交、情绪、人际或者学业上的不良后果之后,仍然无法自控,情不自禁地去打游戏或者看色情片,这肯定就是一个问题了。对问题的严重程度的考量,应该和每个个 旁观者常常会误解游戏玩家的动机。很多玩家实际上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游戏中被自己脱颖而出击败其他玩家的能力所驱动,并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在游戏上所花的时间只是在跟游戏中的表现水平高低相关的时候才有意义(例如,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杀灭敌人的数量,这可以为他们带来声望值或者靠前的排名)。游戏玩家们已经全心投入了一个层级森严的特定系统,并且希望在其中能卓尔不群。他们从不会考虑自己已经花了多少时间在上面,他们只会想着自己在这里有多么出类拔萃;因为这才是同一个游戏群体中其他同伴对你进行评判的依据。玩家们是从游戏内部系统的视角来判断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游戏行家里手的人是没法即刻窥其究竟的。 对于非游戏玩家来说,一个可能有用的类比就是一个人对事业功成名就的追求。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驱动力。譬如,销售人员跟牙医的动力肯定不一样,但是因为不同职业之间有经济上的可比性——即存在一个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奖赏系统,每个行业还是能够理解其他行业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的。通过财务指标和社会地位,大家能够达成共识。每个电子游戏都有着自己的“经济生态圈”,就像真实世界中销售人员和牙医们各自所属的圈子一样。不一样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圈是被几乎所有人接受的,而虚拟“经济圈”在自己建构的疆界之外却不被承认,因而跟外界可以交换的东西就少得可怜,因此对于外人而言除了茶余饭后的笑谈之外,也就毫无价值。 电子游戏和网络色情片都是非常新近才出现的,是在社会环境中出现了数字化娱乐之后才崭露头角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虚拟世界,也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虚拟世界里存在的巨大价值,继而推动“过度”的定义不断演变。 P110-111 序言 小伙子是该迷途知返,重归现实了 估计我在中国的知名度来自于我早年间对于社会情境的力量让善良的人们做出恶行的研究——也就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在我早先的著作《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Effecf)中有详尽的描述。然而时至今日,我研究关注的两个新方向已经大不相同了。 激发我新探索的第一个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因素能够让司空见惯的平凡人变成“日常生活里的英雄”(everyday heroes)——也就是那些为了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一己之力的心存善念的普通人?大家可以从我们的网站上发现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回答(VVWW.heroicimagination.org)。 我和我的研究伙伴、作家尼基塔·库隆布关注和投入的第二个方向则截然不同:我们试图搞明白为什么今天全世界各地的年轻男性在学业成绩、社交和性方面都江河日下。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促成了大家手里的这本书《雄性衰落》和它的中文版的面世。 除了向大家展示试图解释这个新的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或者预测其后果的诸多研究之外,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认为能帮助新一代年轻男性走出这种灾难的解决办法。的确,对于任何有心了解的人来说,都能听到我们在这本书中的大声疾呼:如果不给予更多关爱以及更有建设性的指导,男孩们和小伙子们真的有可能自毁长城,前途渺茫。 在美国,我们密切关注的现象是男孩们和小伙子们痴迷于虚拟现实,终日在互联网平台上流连忘返。他们的生活就是夜以继日地打游戏,在虚拟世界里叱咤风云,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同时他们还对网上的免费色情片痴迷不已。当他们对这些新科技的成果上瘾之时,就会觉得生活中其他任何事情都淡而无味、没有价值、无关紧要,比如学业成绩、体育运动、工作、跟自己的朋友闲逛、跟女孩约会,甚至谈恋爱都提不起兴致。对于虚拟现实的过度依赖给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中的表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伤害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损害了他们的性能力。 中国年轻一代男性的技术成瘾现象比他们的美国同龄人可能更为严重。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小皇帝”们肩负着家族重任。生活在这样高强度竞争的环境里,逃避到虚拟世界中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就更加诱人,尤其是今天的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栩栩如生,跟现实难分轩轾。全球的电子游戏和色情产业是个上千亿美元的市场,这个市场将会在未来为年轻一代提供越来越多姿多彩和花样翻新的产品。 中国的父母们面对这种情形想出来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监狱式的训练营里,坚壁清野,把他们跟技术产品隔离开来,迫使他们重新安排生活要务的优先顺序——学习,学习,还是学习!但我们觉得这只是权宜之计,对于很多年轻男性而言,虚拟现实已经变得比自己的真实生活更有甜头。我们需要竭力干预:要让他们重新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报偿。 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里,同这种男性的衰落相辅相成的是女性的崛起。年轻一代女性的表现前所未有地杰出。她们在学业上、职业生涯中,甚至是国际体育竞赛里都让男性自愧不如。在中国,女性面临着与男性不一样的挑战。一个令人奇怪的事情就是,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同时,多数亚洲国家还是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老男孩俱乐部”(old boy’sclubs),这对女性在商业领域登峰造极造成了一些障碍,即便她们比自己的男性同僚业绩更佳。 我们希望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在中国也会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希望引起学者和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带动更多的政治家、父母、年轻的男性和女性自己,一起面对这个新情况,让年轻男性从虚拟世界中迷途知返,重归现实世界。 后记 最初拿到这本书,稍微看了几个章节,立刻就让我想起了传媒和社会文化大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经典之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to Death)。在那本书里,作者发人深省地跟社会的“进化潮流”唱了反调,认为电视和图像媒介的兴起实际上减弱了人们审慎思维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在媒介与观众的共谋之下把整个社会环境变成了“卡通漫画”。作者继而出版了《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当今社会情绪和冲动导向的“儿童化思维方式”,认为当今的情形实际上并非童年概念的消逝,而是整个社会的成人再度走向幼稚。他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娱乐和图形导向的情绪冲动式思考方式取代了印刷时代的审慎和沉思。而这一切发生在31年前的1985年。那个时候让作者如临大敌的“新兴”媒介工具是电视和以照片为主体的纸媒。 在我案头还放着另外一本同样发人深省的书,名字叫《网络至死》(Pay,一back),作者是弗兰克·施尔玛赫,扉页的宣传词写的是:“娱乐尚未至死,网络至死的危机已然闪现——在《娱乐至死》之后,最震撼人心的媒介经典”。这本书严肃地讨论了网络时代对于当今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身体心灵对这种“新兴网络环境”的适应和“进化”——数字达尔文主义:我们的大脑正在飞速地适应着这个前所未有而且完全出乎人类预料的世界。前途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甚至有种想法,应该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用句流行的话来包装:“No ZuoNo Die(不作不死)三部曲”。这三部曲递进式地让我们聚焦当下,观察思考近几十年来突飞猛进的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式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现在和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英雄所见未必略同,大家可能会众说纷纭,可能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不得不看,不得不想,也不得不做些什么。 津巴多教授的这本书,虽不能说让我不寒而栗,但也有些忧心忡忡。这本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更为深入具体地描述了出生在这个环境下的新生代(80后)所面临的迥然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很大一部分“适应不良”的问题。尤其让人关注的是,津巴多教授这本书里采用的数据均来自美国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描述的是当今经济实力位居全球翘楚、现代化到了极点、被很多国家奉为楷模的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让人看了有种“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现状已经让人担忧,岂料美国的情况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觉。两位作者的亲身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兴一利必生一弊,那么网络和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所造成的潜在成本是什么?各种“虚拟现实”和“移动互联”,所见即所得、所讲即所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不会产生我们始料未及并且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譬如,学生们自以为自己是“多任务”的高手,能够假借技术之便利“生产时间”,高效率而不错过任何东西。神经反应测试却显示出他们的协调性和记忆力因为在任务之间频繁地切换而下降,同时完成任务的质量、人际关系的质量、自我感觉的质量、过程体验的质量等等,太多的“质量”都显著下降。继而是焦虑和压力水平的上升,以及意义感和成就体验的下降。似乎质量一数量的守恒定律并未被突破,技术的存在只是作了一种延迟和转移;似乎“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只是,我们出来混,难道希望年轻一代和他们的未来世代来还吗?又譬如,现在的互联网色情产业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唾手可得,而且禁止儿童和青少年过早接触网络色情内容看来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不太具备——他们生于网络长于虚拟现实,恐怕比自己的父母对技术更加熟极而流。随之而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他们的大脑在接触真实的人际和性亲密之前已经被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重新编程”了。想象一下看过3D版本《大闹天宫》的孩子们,去动物园的猴山看见真猴子之后会有多么失望。这些恐怕也是全新的挑战。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的手段能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尚且不得而知。这本书,让我们面对现实。 两位作者把本书分成了“症状”“原因”“解决”三部分,可谓用心良苦。不仅仅是“客观描述”,也不仅仅是“扼腕叹息”,而是希望我们有所触动之后做点什么。老先生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他八十三岁的高龄,不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四处奔波推广他的教育和心理学理念。书中言及的很多应该做的事情,老先生都在自己的教育项目中面向全球积极推动着。记得译者当年第一次跟老先生合作的时候,满以为声名卓著的学界前辈肯定是威严端庄,偶尔说出只言片语掷地有声,剩下的时间里不苟言笑静坐一旁。哪知道只要有一点点闲暇时间,不论是课间还是餐桌旁,老先生都不吝赐教谆谆告诫,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新的想法、探索、尝试倾囊相授,给我的感觉是生怕自己说得不够多,不够清楚,不够热切,让我们不能完全接收到这些信息和感受,并且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惠及更多的人。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显然是抱着一颗拳拳之心,期盼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够跟他一起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每每想到这些,心中都有莫名的感动。薪火相传,希望我们不让老先生失望,也从其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的张嫡副教授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我们的合作对话为本书的理解增添了不少深度和广度,并且更让我觉得本书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成长,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也感谢湛庐文化的合作伙伴们辛勤劳动迅速响应,因为大家的勤奋,本书才得以荣幸地和作者津巴多老先生一起亮相北京。 2016年春节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津巴多教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大师,他让心理学有趣味,有深度,有情怀。他不仅让无数人认识并爱上了心理学这门科学,更引导社会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切身面临的问题,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到《雄性衰落》所探讨的男性困境,津巴多教授总是能敏锐而慈悲地洞察人性的弱点,力求用心理学的力量改造社会,探寻让人类走向更幸福生活的道路。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 当今男孩面临的危机不仅出现在美国,也出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各方面都敲响了警钟,全面拯救我们的男孩们已成为当务之急。可贵的是,《雄性衰落》不仅指出了这一亟待重视的问题,更深入探寻了症结产生的原因,还提出了全方位的解决办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男孩教育必读作品。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津巴多将会永远改变你对人类行为方式的看法。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引爆点》作者 引人入胜,高屋建瓴,并且一针见血。 ——玛丽·沃诺克,英国哲学家、上议院议员 震撼人心! ——《观察家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