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个性动力论/大师系列/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库尔特·卢因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库尔特·卢因所著的《个性动力论/大师系列/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是一部论文集,各篇发表的时间和时机各不相同。故此,读者会发现,一些基本概念屡屡重现。本书旨在展现迄今心理学研究诸领域的总体景象,以及个人心理和环境的关系,同时显示各应用性研究领域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性格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互关系。

内容推荐

库尔特·卢因所著的《个性动力论/大师系列/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是传播学奠基人库尔特·勒温的名著,是实验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经典,又被视为传播学奠基作。它撷取大量哲学、物理学、数学、拓扑学、统计学的概念,创造了诱发力、场力、心理能力、心理能量等术语;精心设计科学实验,借重同行实验心理学家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大量成果;全书上百个图表彰显了“理科”色彩,使之成为理科著作和社科著作的完美结合;书末附录的“心理学家实验研究问题一览表”是一座富矿,可供读者、研究者和实验人掘金寻宝。

目录

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思维模式和伽利略思维模式在当代心理学里的冲突

 第一节 两种思维模式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概念

 第三节 伽利略物理学

 第四节 两种思维模式在心理学里的差异

 第五节 动力论

第二章 论心理结构

 第一节 心理事件的动因

 第二节 心理能量与心理结构

 第三节 平衡趋势:心理系统边界的动态牢固与相对隔离

 第四节 心理过程即生命过程

第三章 环境在儿童行为及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行动自由的地域,力量与力量场

第四章 奖励和惩罚的心理情境

 第一节 兴趣情境

 第二节 带惩罚性威胁的指令

 第三节 带奖赏希望的指令

 第四节 带惩罚威胁的禁令

 第五节 惩罚真实度的偏离

 第六节 带奖赏希望的禁令

 第七节 奖赏、惩罚、真正的兴趣转变

第五章 为现实服务的教育

 第一节 心理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第二节 现实与非现实的分层

第六章 替代活动和替代价值

第七章 低能的动力学理论

 第一节 低能儿童的顿悟

 第二节 实验问题的设计

 第三节 低能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心理满足

 第四节 被中断行为的恢复,替代行为的价值

 第五节 个性动力差异的一般理论

 第六节 低能的动力论

第八章 实验研究概述

 第一节 历史概述

 第二节系统扫描

 第三节心理系统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环境问题

 第五节整体人的结构与状况

附录:心理学家实验研究问题一览袁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Preface

Translators’Preface

Chapter Ⅰ The Conflict Between Aristotelian and Galileian Modes of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Chapter Ⅱ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Mind

Chapter Ⅲ Environmental Forces In Child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Chapter Ⅳ The Psychological Situations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Chapter Ⅴ Education For Reality

Chapter Ⅵ Substitute Activity and Substitute Value

Chapter Ⅶ A Dynamic Theory of The Feeble-Minded

Chapter Ⅷ Survey of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dex of Names

Index of Subjects

中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我们批评了统计学思维模式,其公式对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并非至关重要。我们批评的目的不是搞算术,不是加法和除法。无疑,未来的心理学还要继续广泛运用这样的运算。关键问题不在于应用统计方法,而是在于如何应用统计方法,是什么样的个案结合成群组。

当代心理学参照历史一地理数据,其结论依靠频发性,这一倾向引人注目。实际上,就直接参照历史数据而言,1~3岁幼儿的天性的结论就是靠统计平均数得出的,刚好与培根洛克在“白板说”中严格搜集的个案相吻合。诚然,这样的平均数对一些非历史概念作了让步:明显的病理个案、处于异常环境的个案被排除在外。除了这样的考虑之外,对于极端反常的个案纳入哪个统计组别进行计算,基本上是依据历史一地理因素决定的。用历史一地理因素界定组别时,比如界定1928年在美国纽约和越南1岁儿童这个年龄组时,平均值的计算对史学家和务实的学人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平均值与特定历史一地理条件下所发生的事情相关联,研究者还可能继续研究德国、欧洲、世界各地儿童的平均值,或者研究10年期的平均值,而不是1年的平均值。历史一地理基础面的拓宽并不放弃历史一地理对具体个案频发性的依赖,个案是在历史一地理界定的场域里发生的。

我们还应该提及统计数字提炼的问题,数字提炼的基础是对历史一地理因素的限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对德国柏林贫民区1岁婴儿的研究可为一例。这样的分组通常基于个案的个性,又基于历史一地理的界定因素。如果连这些限定性因素也和基于频发性之上的统计学相矛盾,也就意味着在方法论上向具体细节的迁移。顺便指出,切不可忘记,即使在极端精细化的个案中,比如在独生子的统计研究中,实际的界定仍然是依靠历史地理因素,至多是参考了社会学的范畴。换言之,按照组合分类的标准,被纳入同一组的个案有可能是迥然不同的,甚至有可能是决然对立的。

直接参照历史真情是亚里士多德概念形成的典型特征;在讨论实验的或真实的条件时,这样的直接参照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你可以批评简单反应的实验,可以批评研究意志的实验心理学起步时的举措,还可以批评反射学实验,理由是它们与实际生活情况相去甚远。产生这样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倾向:研究的过程不被视为个案的个体特征,相反,这些“简单元素”(也许是最简单的运动)是一切行为共同的元素,或一切事物共同的元素。与此相对,有些心理学研究比如意志研究则要求贴近现实生活。这就是说,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用实验生成的情况,因为最重要的生活决策是难以用实验来研究的。

在这里,我们又遭遇到偏重历史意义的倾向。如果把这个要求迁移到物理学里,其可能意味着:在实验室里研究流体力学是错误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大江大河。如此,两个问题就凸现出来:(1)在理论和规律领域,高估历史因素的重要性、轻视一般的因素;(2)在实验领域,挑选频繁发生的过程(或对大多数事件相同的过程)。两种倾向都显示了亚里士多德方法论混淆了历史问题和系统问题,搞乱了历史类别和系统类别与抽象类别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对具体个案真实情况的充分展示。

二、伽利略概念的形成

上文简略描绘了亚里士多德概念的形成。如今的心理学里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形势:有时激进,或比较激进,但通常以细碎的半步前进,有时则陷入谬误(尤其在它亦步亦趋地追随物理学案例的时候)。然而总体上,这一势头似乎正向着适当修正的方向前进,这个势头显而易见、势不可挡,最终会完成从亚里士多德概念表述向伽利略概念表述的过渡。

(一)无价值概念,无二分术语,场域的统一

为伽利略物理学铺平道路的最重要的环境条件见之于当代心理学,这一走势清晰而明确。

在这个过程中,以心理现象为基础而不是以心理过程的性质为基础的方法败下阵来,评价性、拟人式的分类法失败了,但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失败。在许多领域尤其在感知心理学中,至少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P15-P16

序言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各篇发表的时间和时机各不相同。故此,读者会发现,一些基本概念屡屡重现。本书旨在展现迄今心理学研究诸领域的总体景象,以及个人心理和环境的关系,同时显示各应用性研究领域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性格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互关系。

就在几年前,你可以看到,在心理学家中——至少是在德国心理学家中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实验心理学初获成功之后,情况似乎越来越明显,在斩获感知和记忆研究的成功之后,再将其应用于心理分析之类的重大问题时,实验方法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沉重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似乎预先就决定了实验方法努力的失败。这个方向的第一批实证研究似乎证实了这样一个信念:意志、情感和人格的实验心理学注定要满足于表面的事实,而不得不把深层的问题留给学校,让人去猜想,它们并不能用实验方法去检测。

在这个领域探索时,我觉得,我启动了方法论上和技术上健全而必要的任务,穷数十年之功,拓宽这个领域的工作是可以期待的。至少不久以后就会清楚,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困难,但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所需要的,无非是澄清一些陈旧的哲学问题,把科学目标设定在足够的高度,我们就能够进行解释和预测。比如,只要用稳妥的方法和恰当的概念,心理分析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靠实验方法来澄清了,这一点今天已不容置疑。实际上,和感知心理相比,在需求和情感领域求得动力律似乎较为容易。在美国几所大学访学一年的经历向我显示,虽然其历史背景各有不同,但它们对探索的可能性抱有共同的信念,许多实验正在进行之中。诸多实验与心理病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关系研究,尤其有望结出累累硕果。我自然知道,我们才刚刚起步,但发展比我希望的快得多。原因首先在于心理学的历史地位,一种“伽利略式”的思维模式即将成熟。

有人问,我是否同意将这类研究命名为“拓扑心理学”。我说,只要突出以下几点,我不会反对这个术语。我相信,今天的心理学正处在超越陈旧意义“学派”的地位。推进诸如此类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的工作要尽可能使用数学语言。这是因为和其他语言相比,数学语言不那么模糊,既“客观”,又“少猜度”,因为它只表达事物和事件的结构秩序。然而,我不会局限于拓扑学概念。另外,数学语言的使用,仅仅是更一般的“建构”方法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已;“建构”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它更能弥合理论和具体事实之间的鸿沟。尽管如此,拓扑学仍然是表现心理学领域动力关系的最基础的理论。我坚信,拓扑学将超越这一功能,成为动力社会学坚实的框架。

亚当斯(D.K.Adams)博士和齐纳(Karl Zener)博士呕心沥血将这本文集译成英语。只有承担过科学新领域里艰难译事的人才知道,我对他们是多么心存感激。

后记

《个性动力论》是司马兰和姜颖呋两位女士转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以后委托我翻译的第五本传播学经典,其余四本是汉英双语版,已于去年推出,它们是:《变化中的时间观念》《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感谢她们对我锲而不舍的支持。

《个性动力论》是选集,英文版编辑工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为了提高中译本的可读性,我在“编辑”上下了一点功夫,意在为其“增色”。兹将我冒昧的“跨界”编辑工作略呈于此。

(1)英文本目录太简略,只有8章的8个题名。中译者将嵌入正文的三个层次的小节题名在目录中详尽列出,意在厘清作者的思想脉络、各章的篇章结构,借以帮助读者前后对照、跨章节阅读和检索。如今的中译本章节题名逾140个,希望这样的“大动作”能被读者接纳,并被视为译者的“大手笔”。

(2)原书的注释有两类:(A)既提供文献出处,又加上作者的解说和发挥;(B)仅提供文献出处,别无任何信息。经反复琢磨,中译本删去第二类注释,保留第一类注释。

(3)原书第八章的附录“心理学家实验研究问题一览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译者将其“升格为”全书的附录,赋予它其余各章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以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4)库尔特·卢因是心理学家,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将其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并将其《个性动力论》视为传播学奠基作。但《个性动力论》的主题、精要和关怀均为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的读者毕竟有点“隔”,为了不影响中译本读者的阅读速度,我们尽量节制中译者注释,以免扰乱读者的思路。

(5)原书的许多图和表没有“题名”和“说明”,我们予以补充,意在厘清和凸显作者的思想。

(6)可惜,原书“人名索引”只有姓,没有名,为求这一样式的一以贯之,译者只好给所有的人物同等待遇,所以,弗洛伊德、歌德、黑格尔、开普勒、蒙台梭利、皮亚杰、托尔斯泰等大家也只见其姓而不见其名了。

书中近百种图表令我头痛,承蒙深圳大学理科学报郭媛小姐出手“救援”。她耐心仔细、精心制作了大量图表,容我代读者感谢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