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美丽而惆怅的圣城
山野的气息幽静清爽,
青青的松树飘着芳香。
暮色中微风悄然吹送,
听晚钟轻轻回响。
树丛和岩石隐入黑暗,
已深深沉入梦乡。
只留下这座孤独的城池,
城的中央是西墙。
耶路撒冷啊黄金城,
青铜的城啊放光芒。
我愿化作竖琴,
为你轻声歌唱。
我第一次到耶路撒冷时,导游特意在车上播放这首《金色的耶路撒冷》。歌曲创作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是以色列最受欢迎的一首流行歌曲,后来又成为奥斯卡获奖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其曲作者是被誉为“以色列歌曲界第一夫人”的纳奥米?谢默。当优美又略带苍凉的歌声响起时,汽车正好沿着山脊上的公路驶入耶路撒冷。天空一如既往的湛蓝,在灿烂的地中海阳光下,矗立在山坡上层层叠叠的建筑和那些裸露的岩石都被镶上了金边。
耶路撒冷位于以色列狭长国土的正中。如果从特拉维夫驾车前往耶路撒冷,有1号或443号高速路可以选择。我们走的是1号路,从耶路撒冷西北进入。驶过一段上坡路,四
车道的魏兹曼大道便华丽地展现在眼前,然后就接上了城中的主干道雅法路。刚进城时周围的建筑还比较新,但越往里开,房子越显沧桑。西北方向是以犹太人为主的社区,大街上不时飘过几个着黑色西服、戴黑色宽沿帽的身形,看上去很像是剪影。
大卫王城:耶路撒冷最古老的遗迹
耶路撒冷是一座山城,橄榄山、锡安山、瞭望山,山丘连着山丘,平均海拔有800多米。在古代,这样岩石嶙峋的地方并非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们的首选之处。事实上,当犹太人的先祖,一支被称作希伯莱人的闪族部落,最初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叫作迦南的国度时,他们选中的栖息之处是马基多、贝尔谢巴等比较平坦、水草肥美的地方,而不是山区中的耶路撒冷。后来迦南天降大灾,被饥荒所逼的希伯莱人远走他乡,前往比较安定富庶的埃及。
埃及人起初对这些外来人还算友好,但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要建造巨大的宮殿,希伯莱人从此厄运降临。他们沦为奴隶,挖石头、服苦役,生不如死。在苦熬多年之后,希伯莱人终于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伺机逃出埃及。
逃难的路艰辛无比,在茫茫沙漠中很多人几近绝望。摩西登上西奈山顶冥思,40天后他下山说自己接受了上帝赐予的“十戒”,得到神谕的昭示,鼓励族人一定要重新回到迦南这块上帝的“应许之地”。 当希伯莱人终于渡过约旦河并回到迦南时,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已不仅仅是迦南人了,还有强大的腓力斯丁人。希伯莱人虽征服了不少迦南的土地,成立以色列王国并推举扫罗为王,但他们似乎非常忌惮腓力斯丁人,腓力斯丁人甚至在战斗中抢走了希伯莱人最神圣的东西:装着摩西与上帝所订契约的约柜。
下面明星出场了,他就是犹太民族最推崇的古代英雄——大卫。这个大卫与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的主角是同一个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充满阳刚之美的俊男,而人们在耶路撒冷看到的大卫像则是手抚竖琴、两腮虬髯的壮汉。大卫的相貌已无从考证,但他的智慧和勇敢毋庸置疑。
他本是宫中的乐手,却有常人不及的优点,不然不可能成为王储的契友,而且娶了国王扫罗的女儿。当人们对腓力斯丁人束手无策时,大卫仅凭卵石和甩石鞭就取了对方头号勇士歌利亚的首级。大卫成了万民景仰的英雄,他的威信之高甚至引起了扫罗的嫉妒。大卫躲过了扫罗的追杀,在耶路撒冷以南的地方另立了犹太国。他甚至与腓力斯丁人摒弃前嫌,结为同盟,借此逐渐壮大势力,最终统一了犹太民族。
以色列国与犹太国已合二为一,可夹在当中的耶路撒冷仍是迦南的一个城邦,当时叫耶布斯。耶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卫王看上了它,想夺下来作为自己的王都。耶布斯人自恃山高城厚,没把犹太人太当回事,甚至把瞎子和瘸子派到城楼上叫阵。事实证明,他们和歌利亚一样低估了大卫。大卫不仅打败了耶布斯,而且把国家的疆域向东延伸到约旦河,向北抵达黎巴嫩的山脉和今天叙利亚的地域,西南方向的腓力斯丁也成为其囊中之物,而南边则拓展至与埃及接壤的地方。P2-5
我有幸在以色列工作了两年半。在赴以之前,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对以色列的了解只是浮光掠影,同时又伴着些许好奇。当我离开以色列时,我已经深深地被这个国家迷住了。它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壮美的景色令人陶醉,犹太民族的坚韧、勤勉和智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诚然,以色列的国家发展面临不少难题,尤其与巴勒斯坦的民族矛盾还未得到化解,但我希望大家更多地去发现这个国家的另一面,看它的五光十色,看它的生动有趣,也看它的努力与进步。
以色列(THE STATE OF ISRAEL),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地处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其实它离中国并不远,直线距离仅三四千公里,但因政治原因,从特拉维夫到北京无法向东直接飞越尚与以色列处于敌对状态的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只能经地中海绕行后再飞,总共需要十几个小时。当年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设施时,也曾为设计向东的航路煞费心机,最终决定从南端出境,紧贴着约旦和沙特的边境线超低空飞行以躲避雷达。同时他们组成特殊的飞行编队,使军机即使被雷达捕捉,看上去也像一架大型的商业航班。
从高空俯视以色列,整个国家看上去就像一把匕首。南北长约424公里,东西最宽的地方114公里、最窄的地方仅15公里。按照1947年联合国的分治决议,以色列分得的国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目前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以上数据引自中国外交部网站)。
就地理而言,以色列的确是个小国,而且道路条件非常好,高速路贯通南北,路牌用希伯莱语、阿拉伯语和英语标识,很好辨识。因此,在这里旅行轻松、方便。
如果参观者从特拉维夫(TEL AVIV)出发(以色列仅特市有国际机场),往北的旅行线路主要有两条。
沿地中海东岸2号公路向北,依次可以抵达海尔兹利亚(HERZLIYA)、内坦亚(NETANYA)、凯撒利亚(CAESAREA)、济宏雅考夫(ZIHRON YA'AKOV)、海法(HAIFA)、阿卡(AKKO)和罗施哈尼克拉(ROSH HANIGRA)等地,这一路地势平坦、风光秀丽。
沿位于腹地的60号公路穿行,则可以前往拿撒勒(NAZARETH)、太巴列(TIBERIAS)、采法特(ZEFAT)等景点。这条线路地势渐高,植被也更茂盛。太巴列以东的加利利湖(LAKE TIBERIAS)是以色列最大的水体,环湖四周有不少历史文化遗迹。从加利利湖再往北行,就是著名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S)。
东南方向旅行线路相对较短,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JERUSALEM)的车程不到1小时。离耶路撒冷不远的伯利恒(BETHLEHEM)属于巴勒斯坦的管辖范围,但对游客是开放的。从耶路撒冷再往东行驶25公里就是死海了。相信耶路撒冷和死海是每个到以色列旅行的人都不愿错过的地方。
一般中国游客走南线的比较少。一则往南大片地区被内盖夫沙漠覆盖,二则西南方向上的加沙地带为哈马斯武装控制,与以色列时有冲突。实际上,往南也有不少值得访问而且也比较安全的地方,包括南部重镇贝尔谢巴(BEERSHEBA)和独特的环形山景观,而红海之滨的埃拉特(ELAT)更是以色列最热门的度假胜地之一。
虽然以色列国土面积不大,但看点却不少。它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世界上的四大宗教有三个都发源于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曾占据着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以色列成为一个内涵特别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就算呆上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尽得其妙。本书从四个方面描绘以色列的特质,以期读者赴以参访时能以更宽广的视角感受这个神奇的国度。
看点一,浓厚的犹太教氛围。以色列是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国家,犹太教是立国之本。世界上有不少古老的民族,在被异族侵略和征服后就逐渐消亡了,犹太民族在被驱散到世界各地、离开故土三千年后还能保持完整和统一,犹太教起到了核心作用。以语言为例,犹太人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后,他们在生活中使用的是当地语言,但他们诵读的《圣经》却是用古希伯莱语写的,这为建国后希伯莱语的复活奠定了基础。因为犹太教的特立独行,犹太人在许多地方成为人们仇视和歧视的对象,这种对立强化了犹太民族的自我认同和集体意识。从耶路撒冷的西墙、凯撒利亚、马萨达城堡、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到济宏雅考夫,我们可以找到犹太民族发展的脉络,而美丽的采法特则展现了现代以色列对犹太文化的传承。当我们在以色列目睹头戴基帕帽(kipa)、手抚西墙悲泣的诵经者,在街头与一袭黑衣、神情肃穆的哈瑞迪擦肩而过,或遇上当地人过逾越节、光明节、住棚节时,也许会感同身受,感知对神的敬畏,体会信仰的力量。
看点二,多彩的文化拼图。以色列和中国一样,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不同之处是,在中国长期以来汉文化占据绝对优势,而以色列则呈现异质文化并行发展的特点。在古代,这里是以石建筑为主的。因此,改朝换代时旧的殿堂就是放把火也不容易烧干净,干脆就把原先的埋在下面,把新的盖在上面。于是,今天我们能在以色列看到层次分明、叠放有序的历史遗迹。最底下一层是大卫王、所罗门王时代甚至更早的,然后是巴比伦王朝、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王朝、十字军、奥斯曼帝国。而这每一层的文化特征还分别属于不同的族群。耶路撒冷的圣殿残垣是这样,阿卡地宫也是这样。过去学世界历史时总也记不住的那些时序,在以色列得到了最好的复习。这些色彩各异的文化不仅埋在地下,也生动地存在于现实中。以色列不仅是犹太教的圣地,也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甚至连不太知名的巴哈伊教也将其最重要的灵曦堂设在了以色列的海法。我们在以色列能看到文化的冲突,也能看到文化的融合,像海法、雅法、阿卡这些地方都凸显出混搭的魅力。而特拉维夫体现的则是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反映出以色列既沉稳又开放、既朴素又时尚的气质。
看点三,惊艳的自然景观。以色列是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地方。尽管南北有些差异,但总体上气候相当宜人。地中海沿岸的沙滩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有阳光相伴。国内白雪飘飘的时候,这里恰是最温润、舒适的季节。更出人意料的是,在以色列窄小的空间里有难得的地理多样性。死海和加利利湖分别是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和淡水湖。而在这个人们印象中极度缺水的国家,竟然还有蔚为壮观的瀑布和数量颇多的温泉。这里有大海,有沙漠,也有雪山。此外,北部罗施哈尼克拉的溶洞、南疆的环形山都是十分独特的地质奇观。以色列就是不拼文化,单单拼自然景观也足以在国际旅游界赢得一席之地。
看点四,神奇的犹太智慧。巴菲特曾说:“如果你来中东寻找石油,可以忽略以色列;如果你是在寻找智慧,请聚集于此。”只占世界人口0.25%的犹太人,包揽了历史上20%以上的诺贝尔奖。在金融、传媒、科技、政治、法律、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曾涌现许多殿堂级的犹太人,包括曾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大卫?李嘉图,包括控制欧美金融命脉的罗斯柴尔德、摩根和洛克菲勒家族,也包括对国际政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每个到过以色列的人,都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给出犹太人智慧从何而来的答案。在基布兹(Kibbutz),你可以探究以色列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在海法工业园和理工大学,可以体会以色列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国民精神;在坦克博物馆和中东战争废弃的战壕里,可以感悟以色列人强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与身边的犹太人零距离接触时,可以发现他们自信、果敢、务实、达观的民族性格。
以色列是话题非常丰富的国度,这本书不过只是一孔之见。囿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偏颇之处,还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以色列朋友的批评指正。
本书成稿过程中,得到赵泉、施泳、戴玉明、张凯斌、韩冲、周小娟、林介、方惠琳、居卫华、居建华、李鹏鹏、李宏文、张明明、黄震等人的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下一站以色列》作者林立以自然、抒情的笔触,从回归的犹太家园、多彩的文化拼图、浓缩的自然之美、惊世的智慧力量4个方面介绍了以色列的历史、政治、社会和自然。为了方便读者赴以旅游,书后还附有旅游实用信息和以色列节假日、犹太饰品的介绍。
以色列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世界上的四大宗教有三个都发源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曾占据着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内涵特别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如果不了解以色列的历史和文化,就算呆上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尽得其妙。
《下一站以色列》作者林立在以色列工作生活了三年,以外交官的视角和浸润其中的方式零距离感受这个神奇的国度,以轻松的笔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残垣体会信仰的力量,在凯撒利亚、雅法和阿卡寻找历史的遗迹,在海法和特拉维夫体味文化的融合,在死海、加利利湖和内盖夫沙漠享受绝美的自然,在基布兹探究以色列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在海法工业园和理工大学体会以色列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国民精神,在坦克博物馆和中东战争废弃的战壕里感悟以色列人强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犹太人自信、果敢、务实、达观的民族性格。为了方便读者旅行,每一节内容之后都有实用的旅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