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定昌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捷//张吉利//侯鲜利//程国海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勤工俭学是清华大学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之一。1957年9月,陈定昌入读清华大学后,学校为落实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让学生们走向社会,向工农兵学习,学思想,练技术,决定停课2~3个月,号召学生到国营第718厂搞勤工俭学,尔后在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校办工厂办好。

国营第718厂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是国家老牌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陈定昌他们怀着新鲜好奇、跃跃欲试的心情,来到工厂,开始了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活。

起初,陈定昌被分配当电焊工,一个月后转入元器件生产车间。车间领导发现陈定昌手快,操作熟练,就让他学习装配云母电容,为回校担任校办工厂元器件生产技术员做准备。

云母电容是一种电子元件。云母是绝缘物质,将用金属箔做的电极板和云母一层一层地叠合后,再压铸封固在环氧树脂中,成为云母电容。装配云母电容,首先要把两边的多层电极接好,然后用一个卡子卡住并送到装塑机里,再加上一个塑料壳。整个装配完全靠人工操作。

云母电容装配工作,显然比较适合女工,所以,全车间清一色的娘子军。陈定昌来后,则是百花丛中唯一的男性。装配任务实行量化管理,完成每天计件定额并不轻松,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几乎成为全部人员的常态。

尽管装配工作对勤工俭学的学生无定额要求,只是“练兵”,但陈定昌深知实习后回校办工厂当技术员的责任重大,因此下决心尽快熟练掌握装配技术和工作流程。

起初他在动作上不熟练,速度也不够快。他便仔细分析各个操作环节,并认真观察别人是如何操作的,且经常向领班请教。当他得知全车间唯有一名女工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定额,就站在这名女工身后学习观察,慢慢地看出了门道,并逐步掌握了其中的窍门。

智者的日子是放在思考里,方法是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陈定昌对装配方法加以整理和提炼,自创出一手拿镊子、另一手进行推压的装配方法,使装配速度提高了数倍,且质量完全合格。在车间劳动竞赛中,他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还被评为男“三八红旗手”。陈定昌的努力和聪慧,在工作实践中再次得到了验证和发挥。

熟练完成装配云母电容工序后,陈定昌又被派往密封车间学习云母电容密封。其密封过程是用一台注塑机,将放在模子里装配好的芯片进行封固。封固模子要靠脚踩压来开关,在打开瞬间时要快速取出密封好的云母电容,如果手脚配合不好,手就可能被夹住受伤,此项工作风险较大。但心灵手巧的陈定昌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与老师傅配合默契,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大学到工厂车间,从学习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仅仅几个月的勤工俭学,陈定昌看到了工人师傅平凡中的伟大,亲身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爱党爱国的高贵品质,虽然每天的工作定额很高,但大家都努力完成,毫无怨言。工人师傅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使陈定昌深受教育。

勤工俭学结束后,陈定昌带着熟练的装配技术和工人师傅的优秀品质回到学校,在无线电电子学系的“元器件工段”当技术员,负责指导装配云母电容,把做好的电容装配到脉冲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上,供学校研发和教学使用。

勤工俭学,使陈定昌收获很多,既学习了技术,增强了动手能力,又锻炼了思想,磨练了意志,并与工人师傅增进了感情,建立了友谊,成为了朋友。一年后,他又回到工厂,与工人师傅们共叙友情,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相互鼓励,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和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P12-P13

后记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统一领导下编写出版的,航天二院负责《陈定昌院士传记》等9个分卷的组织编写工作,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传记编撰的具体组织工作。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美不仅在表面,更是在内心,虽不易察觉,但那才是真正的美,永存的美。”大师的话指向性太强、太透彻了。

在编撰《陈定昌院士传记》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陈定昌院士。无论是陈定昌院士本人,还是了解、熟悉他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他们每采访一次,都感觉有一次新的收获,对美又有了一次新的发现,这种美表现在陈定昌院士心灵深处,无处不在,这种美一直在感染着我们,不仅陈定昌院士的个人魅力,他的整个团队、他身边那许许多多的航天英雄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行、人格魅力,也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人的一生,真的该有一种坚持,真的该有一些东西让你去执着地追求,那就是民魂。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实际上,支撑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正是这种民魂。而令陈定昌院士对航天事业如此执着追求、进击,对国防建设如此拼搏、奉献的,也正是这种民魂。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被一种责任感驱使着,越走近陈定昌院士,越对他那坦荡的胸怀、超人的毅力、青春的激情、敏捷的思维感受得越真切、越细腻,直至该书稿即将交付出版社时,我们仍然看到这位79岁高龄的院士,在勤奋、忘我地工作着。他的思维似乎从没有中断过,创新的灵感似乎永远不会枯竭;他总是不停地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总是源源不断地提升他那孜孜不倦、永不停息的动力!我们真的没法辍笔,尽管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但我们仍一次次地要求自己,要尽最大可能,通过我们的文字,把他和老一代航天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出来。

发生在陈定昌院士身上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作为作者,我们尽可能地使这本传记翔实、准确、可读、可鉴,但又不可能写得面面俱到,只能有选择地记述其中一些重要的史实。我们期待着这部传记能引发人们思考、借鉴某种精神,去想象和领略陈定昌院士与他的战友们那种不懈求索、不断创新的拼搏精神和超凡脱俗的高尚境界。这是我们的愿望,希望能够如愿以偿。

撰写院士传记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既是光荣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编撰组的同志们在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须臾不敢懈怠。联系采访、整理笔记、查阅资料、调查核实、构思策划、创作修改,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总算成稿付梓。

全书编撰大纲、引言、第四、五、八章以及大事年表由孙捷撰写,第一、六章由张吉利撰写,第二、三章由侯鲜利撰写,第七章及后记由程国海撰写。陈仕正对书稿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修改,孙捷对全书各章进行了修改,并完成了全书统稿。

本书是大家共同创作的结果,总体框架、关键节点、重要采访、各章节内容、篇幅都经过编撰组认真的讨论。由于编者的能力、水平以及保密要求,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些许遗憾:有些史料,因时间跨度久远而无从查找;大量翔实的资料因有关要求而未能收录;有些情节、背景表述得不够详尽;某些事件的细节,又进行了删减……在此,我们深表歉意。

本书七易其稿,多次征求各方面意见。书稿完成后,经传记编审委员会评审,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部、航天二院、江苏扬州中学、江苏扬州汶河小学、江苏南京金陵中学、上海市西中学等单位以及陈定昌院士亲属等数十位曾与陈定昌院士一起工作、生活过的受访者近60人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天剑学院在读研究生李贺、张重先、李锦、时宇若等四位同学帮助整理了大量录音资料,二院科技委院士工作处的同志在提供陈定昌院士事迹、收集整理院士图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张铁钧副社长为指导本书修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生于困苦自强不息长成才

 1.童年和青年时期

 2.选择雷达专业

 3.“德、智、体”全面发展

 4.当上男“三八红旗手”

 5.毕业设计得5分

第二章 投身国防雄鹰展翅栉风雨

 1.跨入航天大门

 2.牛刀小试露锋芒

 3.初出茅庐挑大梁

 4.探索激光,直接受命钱学森

 5.研制第一部激光雷达

 6.赴西南,勘察“大落区”

第三章 勇于担当助推二院返地空

 1.某工程下马了

 2.力促“红七”上马,二院重返地空线

 3.当上研究室代主任

 4.受到贵宾礼遇

 5.未挂名的副总设计师

 6.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

第四章 敢于探索精确制导谱新篇

 1.为导弹装上“火眼金睛”

 2.“红箭十号”与毫米波精确制导

 3.领衔、挂帅、创新、发展

第五章 天降大任为我中华铸神剑

 1.起草地空导弹发展规划

 2.力主研发中高空主战型

 3.九位老总听汇报

 4.三年攻关上型号

 5.对外合作上水平

第六章 战略管理重建二部打基础

 1.策划实施战略管理

 2.推行优秀人才战略

 3.军品、民品、军贸三管齐下

 4.托起仿真明珠

 5.立志建成“最强总体部”

第七章 运筹帷幄当好二院掌舵人

 1.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2.上任忙抓三件事——规划、创新和人才

 3.充当改革的弄潮儿

 4.壮国威,二院必须以军为本

 5.海湾战争的启示

 6.好记.性与好口才

第八章 古稀之年踏遍青山人未老

 1.老骥伏枥不停歇

 2.宠辱不惊看人生

 3.战略思维科学家

 4.厚德载物成大器

陈定昌大事年表

陈定昌担任过的部分兼职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内容推荐

孙捷、张吉利、侯鲜利、程国海所著《陈定昌院士传记》以传记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陈定昌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陈定昌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文化财产。

编辑推荐

发生在陈定昌院士身上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孙捷、张吉利、侯鲜利、程国海所著《陈定昌院士传记》尽可能地翔实、准确、可读、可鉴的记录陈定昌院士的科研历史,期待着这部传记能引发人们思考、借鉴某种精神,去想象和领略陈定昌院士与他的战友们那种不懈求索、不断创新的拼搏精神和超凡脱俗的高尚境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