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用生命谱写蓝色梦想(张炳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用生命谱写蓝色梦想(张炳炎传)》旨在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本册由张毅等人所著。读者不仅可以读到舰船工程专家张炳炎的卓越成就和感人故事,还可以详尽了解老科学家在舰船工程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而了解新中国舰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用生命谱写蓝色梦想(张炳炎传)》由张毅等著,张炳炎(1934.10.14-2012.08.02)。舰船工程专家。山东省庆云县常家镇孟家村人。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的总设计师和研发者,他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研究设计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权威性的专家,为我国的舰船和海洋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祖国,我心中永恒的灯塔(代序)

导言

第一章 父母与童年

 故乡庆云

 父亲张清源

 母亲袁香斋

 传奇童年

第二章 求知之路

 妈妈一启蒙老师

 求知若渴立志造船

 留学热身专攻俄语

 远赴苏联勤学报国

第三章 在实践中成长

 艰苦磨练常自勉

 赴法监造拓视野

 改装建造攻难关

第四章 沧海云帆铸辉煌

 十大名船之一——“向阳红10”号

 国防动员船一“世昌”号

 海监船精品——“中国海监83”

 新型海洋物探船——“海洋六号”

 南极科考——“雪龙”号

 新一代科考船——“科学”号

 敢为天下先

第五章 言传身教传递科学真谛

 在实践中培养人

 从细微处关心人

 以品德感染人

第六章 理想与追求

 经验来自钻研与实践

 “为科学牺牲,值得!”

 机遇、压力与风险

 为生态海洋而研究

第七章 情系故乡心系教育

 重返庆云

 心系教育

 设立科技发明奖

第八章 厚德谦和长者风范

 伉俪情深

 谆谆教诲

 亲如长兄

结语

附录一 张炳炎年表

附录二 张炳炎主要专著、文章 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张清源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为生活所迫还得下地劳作,自己无职业,升学又没钱,心中极端苦闷。这时得知北京华北合作事业委员会职业学校见习班招生,该校学生学习一年,毕业后介绍职业,这正符合张清源花钱少、时间短、又给介绍职业的要求。他在该校学习半年即到通州见习,在通州他看到日本鬼子随便打骂、侮辱中国同胞,吃饭不给钱,摔盘子、砸碗、吸毒,国民党警察见了也不敢吭声,觉得完全置身于亡国奴地位,感到万分耻辱和愤慨,激发了他内心的爱国热情。见习期满回到北京,不料得到的通知却是“冀东合作区缩小精简人员,学员先回去,待有就业机会另行通知”,这对张清源而言真是冷水浇头,见习时每天有几毛钱饭费,现分文无收,吃饭的威胁立即到来,没办法只好搬进黑暗的小客店,身在异乡过着凄惨的失业生活。现实使张清源进一步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与险恶,想起同学郑述之曾对自己讲的,只有把旧社会推翻,人民才有幸福,体会到这话的亲切和深刻。现在自己想回家没脸面,在外边没事做,还是个青年不能这样白白过下去。他想到共产党主张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共产党员都是积极好样的青年,民族仇恨、失业困境、生活威胁交织在一起,使他产生找共产党干革命的思想萌芽。

如一声春雷,一二·九学生运动暴发了。张清源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与社会青年一起,自发卷入到这个洪流之中,跟着游行队伍振臂高呼:“团结抗日!反对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这次具有伟大意义的学生运动加强了张清源抗日救国的意志和决心,也使他坚决找共产党干革命的思想更加迫切。此时,张清源已失业两个多月,贫困的生活和沉重的精神折磨使他染上肺病,吐血不止,当光衣物也难以维持下去,病情日重,‘不得已于1936年2月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张清源经一路颠簸病情加重,回到家时已不能起床,窘迫的生活更加促使他想找共产党改变现实的想法。张炳炎的母亲袁香斋倾家中所有为其求医问药,精心护理,使病情得到了控制,逐日好转竟渐渐恢复了健康。这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实在称得上是个奇迹。生病期间,张清源小学时的同学、已是共产党地下党员的板营镇小学老师范普权、温佩青、王之翰经常到张家探望张清源,交谈之后彼此都有了解,随之以探病为掩护组织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王之翰出钱订进步书刊、报纸,张清源通过表弟王中润、内侄袁寿昌对外联络进步青年、小学老师,以看望病人为名到张家活动,订阅七君子创办的《世界知识》等进步杂志,传看党的《八一宣言》、《列宁选集》等书籍。1937年4月张清源由温佩青、范普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庆云县早期共产党党员之一,张家成为读书会和地下党员秘密联络、聚会活动的地方。

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在国土沦亡,民族危难之时,庆云县各种政治派系,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结帮拉派,扩充实力,敲诈勒索百姓。中共庆云县党组织按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津南特委指示,秘密串联、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

范普权领导张清源等以读书会为基础,团结一部分小学教员召开群众大会,收集民间枪支成立救国军,成为由共产党领导的庆云县第一支真正的抗日救国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武装保安大队胡振国的反动势力及土匪杂牌武装进行尖锐的斗争。救国军与救国总会会师,攻克乐陵收复元棣,为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有力的基础。1938年救国军收复庆云县县城,成立动员委员会,张清源任武装部长。同年5、6月肖华挺进支队到达冀、鲁边区,将全县武装集中起来编为正规军渭河支队,张清源任六连指导员,跟随肖华支队活动在冀、鲁、豫地区。全面内战开始,张清源担任一纵队政治大队政委挺进大别山。

张清源对建立大别山战略基地充满信心。一次过沙河时被敌机逼入河中几乎淹死。进山以后,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始终坚定乐观,丝毫没有悲观和动摇。1948年初,张清源带一个班到黄陂县柿树区开展土改建立政权。一天事先被通知我六纵队一个营过来掩护工作,正当张清源与几个贫民组长商量工作时,有人报告队伍来了,张清源误认为是自己的部队来了,没有任何戒备,出门一看是敌方尖兵班,张清源与贫民组长被俘。张清源穿的是便装,敌人询问时,张答名叫张建泉,是买菜写字的上士文书。过了一个星删,被押送到武汉大纱厂集中营,从卡车上下来步行了很远,张想莫非是押至0郊区枪毙?便暗暗告诉同被押解的六纵队指导员孟庆德、支书陈国林,说如果敌人要枪毙我们,我们一定要高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后被押送到一个院子里的大房间,共有三四十人,同住的还有国民党新征集准备送往东北补充国民党部队的新兵。张清源在一个共产党员任何环境下都要为党工作的思想指导下,与六纵队战友秘密组建了党支部,策划逃跑或夺门口那挺轻机枪暴动冲出来。利用送水的机会向国民党征集的新兵宣传我解放军缴枪不杀,愿意回家的给路费,愿意干的留下来,参加解放军的欢迎,解放军官兵一律平等瓦解敌军。并教育被俘的战友拒绝参加敌人的宣传队,不说反对共产党的话,不书写反共标语,商定等发下单军装待机逃跑。阴历五月端午节下午7时左右,趁大家去看电影之机,张清源约区长刘发先、支书陈国林、参谋姚兵、报务员金希贤共5人逃出敌营。第三天见有敌保安队追来,五人分散各自逃往后山森林,张藏在一个小山洞里,直到黄昏才下山。走了几天到苗家垅,在那里挑了两天煤,拿到了路条直奔衡阳,在火车站碰到一个十二三岁火车司炉的儿子,张说要到武汉,小孩领张爬到火车车箱顶上,同车顶上的小商小贩到了武汉,在江汉码头挤上开往九江的小汽轮到黄岗,经扶县在白沙关找到我三分区司令部。不久即随二野组织科长白冰一同到河南小俞州二野政治部,经归俘大队集训学习后,便于1949年5月跟随中原局保卫部卜胜光部长到武汉,接管伪武汉市公安局。1950年转业接管重庆市伪中央盐务总局。1952年任云南省盐务局局长。1962年任易门矿务局副局长。1964年调任云南省轻工业厅任副厅长直至离休。

P12-15

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研究设计专家张炳炎是我们十分敬重的一位科学家。2011年10月的一天我到他办公室,他问我在忙什么,我将经国务院领导同意,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向他作了介绍。他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老科学家经历丰富,把他们学术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总结出来,对传承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指导青年人很有帮助,我也想把自己的经历总结一下写出来。”我马上说:“你工作那么忙,你提供素材,我们帮你整理。”他说:“那就谢谢你们。”我说:“那春节前你收集素材,春节后我们来写。”我坦诚地对他说:“做好这项工作的激情我们是有的,但由于水平低怕写不好。”张院士说:“那没关系,你们写我来改,有问题咱们一起讨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

2012年春节前张炳炎院士感觉胆囊不太好,由于科研工作繁忙,他一直没有到医院看病,春节后在领导和同志们催促下才到上海瑞金医院做检查,说胆囊如果不好,干脆就把它拿掉算了。谁知医生打开腹部后发现是胰腺癌晚期。得知这一消息所领导为之震惊,决定抓紧着手采集张炳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在采集小组全体同志的努力下,2012年6月将已有的资料整理出来。一天下午,我们得知他在家休息,立即到他家,将前段工作和采集成果向他作了简要汇报,并请他看初稿,他翻了翻很高兴地说:“这么短时间就拿出一个初稿,你们工作效率很高。稿子我不细看了,过几天我就上班,到办公室再认真看和你们一起商量怎么改。”谁知,他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2012年8月不幸逝世。

张炳炎院士学术成长采集工程2013年6月正式启动,直到2014年6月采集工作告一段落,随后我们对采集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编写了大事年表和资料长编,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研究报告。报告以张炳炎学术成长过程及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以史料为依据,力求全面准确地揭示张炳炎院士之所以成为一位我国船舶科研设计,特别是海洋调查船领域知名科学家的诸多原因和规律。但由于我们水平所限,加之张炳炎院士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路清晰、立意独到,而我们又缺乏对科学史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对张炳炎院士设计理念及学术成长规律的研究不尽深刻,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每逢关键节点,都有幸得到了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主任张藜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吕瑞花高级馆员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和指导,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将张炳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及研究报告写出来,在此表示感谢!并对所有热情参与大力支持张炳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有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有误、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5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