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对于反对哲学的人的声音,人们最好还是听一听。更何况我们并不反对哲学,而是反对某种日渐狭隘和僵化的哲学对思想的顽固统治。尼采还说,“只有正在创造未来的人才有权利裁判过去”,而我们显然还远远谈不上,所以,正如笛卡尔的“怀疑”、康德的“批判”和胡塞尔的“悬搁”一样,程志敏著的《西方哲学批判(哲学本质的反思)》不是对任何著作或任何体系的大不敬的“裁判”,不是要证明现代人致命的自负,而是思考一段非常漫长的光辉历程,纪念先哲们的丰功伟绩。
为了让年轻人从数百年代代相传的根深蒂固的成见中有所醒悟,本书不得不采用一种较为极端的笔法,有时甚至故作惊人之语,唯大方之家见谅,因为本书不是为哲学家而是为准备成为哲学家的人写的。
哲学是一种历史过程,有着自身“从远处得到规定”的命运。它的精髓在于“批判”,从来也不曾吝于自我反省。所有的外在攻击和内在批判,都会被它吸收进来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哲学不在批判之外,批判倒在哲学之中——誉之不足以增其华彩,毁之亦无损于其伟大。“哲学”本为“大学”,其本质不仅在于“格物致知”,更在于“修齐治平”。
西方哲学在最近两个世纪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职业哲学家和其他领域的思想家对哲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深入厘清了其诞生、发展、转折和“终结”的内在理路。程志敏著的《西方哲学批判(哲学本质的反思)》吸取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研究成果,从先天不足、灾难转渡、恶性膨胀、别子为宗、变本加厉、登峰造极、思想觉醒、哲学终结和何谓哲学几个方面,以较为激烈的方式展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旨在表明其历史功绩和自身局限,让我们透过表面的“危机”看到一场整体性的“文艺复兴”已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