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动身的时候,有许多朋友对我道:“密斯忒胡,你和中国别了七个足年了,这七年之中,中国已经革了三次的命,朝代也换了几个了。真个是一日千里的进步。你回去时,恐怕要不认得那七年前的老大帝国了。”我笑着对他们说道:“列位不用替我担忧。我们中国正恐怕进步太快,我们留学生回去要不认得他了,所以他走上几步,又退回几步。他正在那里回头等我们回去认旧相识呢。”
这话并不是戏言,乃是真话。我每每劝人回国时莫存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我自己回国时,并不曾怀什么大希望.果然船到了横滨,便听得张勋复辟的消息.如今在中国已住了四个月了,所见所闻,果然不出我所料。七年没见面的中国还是七年前的老相识!到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位朋友拉我到大舞台去看戏。我走进去坐了两点钟,出来的时候,对我的朋友说道:“这个大舞台真正是中国的一个绝妙的缩本模型。你看这‘大舞台’三个字岂不很新?外面的房屋岂不是洋房?里面的座位和戏台上的布景装潢又岂不是西洋新式?但是做戏的人都不过是赵如泉、沈韵秋、万盏灯、何家声、何金寿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二十年前的旧古董!我十三岁到上海的时候,他们已成了老角色了。如今又隔了十三年了,却还是他们在台上撑场面。这十三年造出来的新角色都到哪里去了呢?你再看那台上做的《举鼎观画》。那祖先堂上的布景,岂不很完备?只是那小薛蛟拿了那老头儿的书信,就此跨马加鞭,却忘记了台上布的景是一座祖先堂!又看那出《四进士》。台上布景,明明有了门了,那宋士杰却还要做手势去关那没有的门!上公堂时,还要跨那没有的门槛!你看这二十年前的旧古董,在二十世纪的大舞台上做戏;装上了二十世纪的新布景,却偏要做那二十年前的旧手脚!这不是一副绝妙的中国现势图吗?”
我在上海住了十二天,在内地住了一个月,在北京住了两个月,在路上走了二十天,看了两件大进步的事:第一件是“三炮台”的纸烟,居然行到我们徽州去了;第二件是“扑克”牌居然比麻雀牌还要时髦了。“三炮台”纸烟还不算希奇,只有那“扑克’牌何以会这样风行呢?有许多老先生向来学A、B、C、D,是很不行的,如今打起“扑克”来,也会说“恩德”“累死”“接客倭彭”了!这些怪不好记的名词,何以会这样容易上口呢?他们学这些名词这样容易,何以学正经的A、B、C、D,又那样蠢呢?我想这里面很有可以研究的道理。新思想行不到徽州,恐怕是因为新思想没有“三炮台”那样中吃罢?A、B、C、D,不容易教,恐怕是因为教的人不得其法罢?
我第一次走过四马路,就看见了三部教“扑克’的书。我心想“扑克”的书已有这许多了,那别种有用的书,自然更不少了,所以我就花了一天的工夫,专去调查上海的出版界。我是学哲学的,自然先寻哲学的书。不料这几年来,中国竟可以算得没有出过一部哲学书。找来找去,找到一部《中国哲学史》,内中王阳明占了四大页,《洪范》倒占了八页!还说了些“孔子既受天之命”“与天地合德”的话。又看见一部《韩非子精华》,删去了《五蠹》和《显学》两篇,竟成了一部《韩非子糟粕》了。文学书内,只有一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很好的。又看见一家书目上有翻译的莎士比亚剧本,找来一看,原来把会话体的戏剧,都改作了《聊斋志异》体的叙事古文!又看见一部《妇女文学史》,内中苏惠的回文诗足足占了六十页!又看见《饮冰室丛著》内有《墨学微》一书,我是喜欢看看墨家的书的人,自然心中很高兴。不料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任公先生十四年前的旧作,不曾改了一个字!此外有一部《中国外交史》,可算是一部好书,如今居然到了三版了。这件事还可以使人乐观。此外那些新出版的小说,看来看去,实在找不出一部可看的小说。有人对我说,如今最风行的是一部《新华春梦记》,这也可以想见中国小说界的程度了。
P1-3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他是思想之军,而不是暴力之军,他被忽略了,却从未有人能把他击垮。
——熊培云
(胡适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唐德刚
别看他笑得那样好,我总觉得胡适之是一个寂寞的人。
——李敖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他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又是思想家、教育家,在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建树。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著名方法论;同时活跃于社会政治领域,推崇西方文化、弘扬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在当下亦有深远意义。
胡适于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 自幼接受私塾教育。1904—1910年是其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他开始在上海学习,并接触到新思想,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取了当时的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留学。1910—1917年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时放弃农学,学习哲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思想影响。1917年受邀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1917一1948年是其一生备受争议也是其思想绽放的时期。其间他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主编了《新青年》,参加新文化运动,见证了五四运动,创办了《新月》《独立评论》等刊物,提出“好人政府”“人权论”“独立的政治立场”等思想。1949一一1962年是其一生中最黯淡的时期,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在政治上依旧不遗余力地宣传民主思想,学术上笔耕不辍,著述丰厚。在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上,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作为学者的胡适,虽一生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但并不主张全盘西化,他有一套自己的思路:(1)研究问题,特殊的问题和今日迫切的问题;(2)输入学理,从海外输入那些适合我们参考和比较研究用的学理;(3)整理国故(把三千年来支离破碎的古代历史文化.用科学方法做一套有系统的整理);(4)再造文明,这是上三项综合起来的最后目的,也是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胡适潜心于“整理国故”、考据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季羡林先生认为胡适的最大贡献在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个字,“研究任何一个问题,必先有假设。否则就是抄袭旧论,拾人牙慧。这样学问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想创新,必有假设,而假设则是越大胆越好。”在文学方面,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也是提出戏剧改良的第一人,他的《终身大事》被视为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
作为思想家的胡适,以其超前的眼光,提出诸多领先于时代的观点,对于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有积极贡献,也因其诸多观点与当时主流价值相左而备受争议,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胡适的“反动”正是其进步、斗争和不妥协,也是当下研究胡适思想的意义所在。胡适一生坚持自由、民主,提倡多样并存,反对迷信权威,提出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与偶然性,提倡一点一滴的温和的社会改良等。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胡适思想的精髓,我们分别从人生、时代、传统三个方面甄选其中最能反映胡适思想、最有价值的篇章汇集为《人生是一件严重的事实一一胡适谈人生》《一点一滴的改造一一胡适谈时代》《信心与反省一一胡适谈传统》三本书,分别呈现了胡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探索以及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所持有的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不同,选文中诸多提法可能不合时宜,其中的人名、地名、词汇、表达方式与当下的语言习惯亦有出入。为了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我们参照了多个版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品原貌,对于其中确实需要修改之处,也酌情作了处理。同时,对书中可能会影响读者阅读的地方,如翻译过来的人名、地名等,我们均以脚注形式作了注释,以保证读者阅读的流畅性。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编者谨识
2015年7月
胡适,现代中国的守望者,一个一生都具自由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颇为贴切地描述了这位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承传者、启蒙者的形象。胡适著的《一点一滴的改造--胡适谈时代》收录了胡适写的社会散文作品,既注重审美欣赏,也顾及历史文献价值,有助于文学爱好者的鉴赏和研究者寻根溯源。
《一点一滴的改造--胡适谈时代》收录胡适谈社会的39篇文章,展示了胡适先生对重要社会问题的探讨,这些文章的内容横跨了文化、民生、修身、历史、教育、社会改革、抗战,甚至妇女地位等诸多领域,逻辑严密,文辞优美,语言谐趣,亲和力十足,感染力又十足,开一代风气之先,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