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同事说,三个被裁的阿姨之一手头一直非常拮据,甚至去年她母亲去世,她都买不起一张几百美元的机票去北卡罗莱纳州奔丧。办公室的头儿知道了以后,号召大家为她捐款,这边这种性质的捐款一般也就是个五美元十美元的,谁要能出二十,那都算是多的。可能头儿出得多点儿,反正最后给她凑了几百美元,按说能买机票了吧,结果老人家到最后还是没舍得坐飞机去,自己开车奔了过去,用办公室的这些捐款住了几夜路上的旅馆。怎么说也是两干公里的路,横跨半个美国,一个六十来岁的阿姨因为买不起机票只能开车过去,听着感觉如何?可是平时经常看到她在楼下餐厅里买饭,或者端着一大杯碳酸饮料上来,虽说一顿饭、一杯汽水只不过区区几美元而已,但是如果每天自己带饭,不买汽水而是在办公室喝免费的水和咖啡,时间长了怎么也能稍微省下点儿来吧。要说美国人不知道节省也不客观,超市、商店里经常可以见到付款时捏着一大把各种优惠券的人,每张优惠券其实也就是省个五毛一块的,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呀。生活已经不易,平时还是应该在乎这一块半块的,早有这点儿精神,也不至于关键时刻连几百美元都掏不出来是不是?
回到座位上,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虽说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我也并不指望着这份收入糊口,但是毕竟心情会受到影响。有两个阿姨旱上还谈笑风生。这会儿已经回家了,只剩下一个,可能还有些收尾工作。周围一拨又一拨的人去找她说话、跟她告別,阿姨这个时候还要强颜欢笑。我没有马上过去,我最旧这种时刻,也最不会在这种时候说话,我又能说什么呢?她现在需要別人的安慰吗?你去安慰她,她还得强打精神跟你寒暄、与你周旋,告诉你,我没事儿,我没那么难过,你不用担心我。
我们这个公司是做本地化和国际化处理的,往更好听了说,就是提供全球商业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当然,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这年头儿流行包装。即使在这儿,一般人在听到“本地化”这个词儿(向时候也是云里雾里,不明白到底是干吗的。其实不装的说法就是翻译公司,只要谁家觊觎哪个不说英语的市场,想让人家了解自己公司是干吗的,最好再来点儿业务,捞上点儿钱,那就得来找我们了。我们帮助这些想进入别人市场的公司,把它们的网页、资料、广告、文件、信函等一切英文的东西翻译成它们想去的那个地界的人使用的语言,这就算齐活儿了。我这么说,您应该能听明白了,但是我们这个活儿也确实不仅仅是翻译那么简单,现在早已经不是只有白纸黑字的时代,这背后需要很多技术陸比较强的环节。比如,怎么把人家的网页先给分解喽,画画的归一堆儿,写字儿的归一堆儿,需要通过不同的专业软件来达到这些目的,等文字部分全都翻译好以后,弄成当地习惯使用的格式,内容符合当地的文化、道德及法律要求以后,还得再把拆开的这些部件还原成原样,然后需要进行各种测试,最后把全部转换好的东西交还给人家才算交差。这个过程中间经常会有反复,比如客户觉得我们哪儿翻得不尽如人意了就会打回来重新改,有些是人家公司自己的习惯用法,让改就改,有些语言在语法方面改得还真是不敢恭维,我强烈建议回到小学重修一下语文课。改正也不是橡皮擦擦掉然后重新补两笔那么简单,总之每个环节都会牵扯到一拨人一块儿使劲儿,官方语言这叫作团队精神。这个转換过程就是个增值的过程,我们通过这个过程把钱挣到手。
与“本地化”相对应的是“国际化”。国际化比本地化简单,一般每个产品只需要做一次国际化,大概的意思就是让这个东西无论在哪儿都能用,而不会受到不同地区的限制。
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陸质,再加上托了网络的福,我们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分布在全球五个大洲的90多个办公室真正做到了资源的整合,为各种规模的公司提供170多种语言服务。美洲办公室下班了,项目宮可以把手里没完成的活儿交给欧洲办公室;欧洲办公室下班了,还有亚洲办公室顶上。公司除了有在办公室坐班的翻译、项目宮和技术人员,还有很多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家里上班的员工。此外,公司还经常把自己的活儿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去做,总之一切都是以节省开支、生产力最大化为准则。这三个阿姨的活儿恐怕就是外包出去了,因为外包出去极有可能比养这个部门要节约开支,而且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外包给一家中国的公司。总之,怎么对公司最有利,上层就会怎么来。
我们这个公司在业内还算有些名气,在全世界的本地化公司里也能进得了前五名,要是按照大老板自己的话说,他们家是全球最大的私人翻译公司,哇,听起来好大啊!其实呢,前面还有两三家规模和营业额比他们家壮观很多的上市公司……要是都能加些乱七八糟的限定词,那人人都能当上不同方面的世界第一了吧?!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