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孔阳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时胜勋//胡淼森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思人文学

蒋孔阳对文学的思考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在海光图书馆时期奠定基础,在50年代有了系统的展开,延续至新时期。从40年代到50年代,他主要从事文艺和文艺理论研究,曾到北京大学学习文艺理论,还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他从40年代开始了文学之思,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从未止息。40年代的文学之思还尚显稚嫩,属于译介,难成体系,到了50年代中后期,蒋孔阳出版了《文学的基本知识》(1957年)、《论文学艺术的特征》(1957年),奠定了其文艺理论家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他的文学之思进一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出版了《形象与典型》(1980年)等著作;晚年对当代文学也不时发出批评之声,体现其反思性文艺学的风格。

一、民族化的尝试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正值新中国文艺理论教材创建初期,涌现了一批文艺理论教材,其中就包括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文学的基本知识》是蒋孔阳的第一部著作。蒋孔阳明确说,这部书主要参考的是前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但并不意味着是季莫菲耶夫的翻版。蒋孔阳一方面看到季莫菲耶夫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文艺理论应当尽可能民族化”。

这是一部非常专业的文学理论教材,同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典型理论、阶级性、人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等都是当时文艺理论界突出的时代主题。所以,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在《文学的基本知识》中,蒋孔阳坚持反映论、认识论、阶级论立场,对文学的基本状况做了说明。总体而言,这部书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教材,而是类似于对知识点介绍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二十八章,若干章相对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章界定什么是文学,第二至四章探讨形象与典型问题,第五至八章讨论思想性问题,第九、十章讨论艺术性和美,第十一、十二章讨论文学的教育意义,第十三至十八章讨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第十九至二十三章讨论创作风格和方法,第二十四至二十八章讨论文学的种类和样式。论述全面,深入浅出,语言朴素,因而适合大中学生阅读,印数也较多。

其二,它将文学纳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构之中加以讨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划分,蒋孔阳提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部分”。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是共识,也没有人否认文学属于上层建筑,更具体说就是意识形态。然而,意识形态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响彻文学理论界的词,在蒋孔阳的著作里却是“社会意识形式”。在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文学正式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蒋孔阳认为,文学不属于经济基础,其原因在于文学“不是在经济上替社会服务”。这一看法似乎也并不绝对,如今文学产业化、商品化趋势加大,也可以说在经济上替社会服务了。实际上,任何上层建筑都与经济基础有密切的联系,包括看似和经济更远的宗教。当然,这一点在当时还没引起重视。

P18-20

后记

后记

本书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之一种。目前关于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开展了,为了避免与同类著作重复,对于经常讨论的则略写,对于较少讨论的则详写,总体上注重写作的普及性与学术性,并且尝试一种新的视角,与当代学术研究的文化理念紧密结合,大体上也符合评传的体例。

由于全书体例的限制,要在有限的篇幅里阐释蒋孔阳美学思想显然比较困难,所以只能以点带面,不能面面俱到。因其个性与历史的缘由,蒋孔阳开辟了学术研究的多重维度,是值得审视的。蒋孔阳一生学术贡献有五个方面:一是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蒋孔阳,二是作为美学史家的蒋孔阳,三是作为文艺美学家的蒋孔阳,四是作为美学理论家的蒋孔阳,五是作为美学教育家与文化活动家的蒋孔阳。由此而言,这样的综合性美学家还是比较少的。在写作中,本文注重对蒋孔阳著作的细读和评点,力争较为全面地展现蒋孔阳美学思想的起源、发生、发展与成型,呈现思想性传记的特征。蒋孔阳的学术成就在此无需赘述,这里只是提示。阅读本书并非终点,毋宁说本书只是一个窗口,真正的阅读还未开始,我们真正要进入的应该是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世界。

感谢岳川先生的充分信任,邀请我们加盟本套丛书的编写,给我们提供了深入领会当代美学精神的契机。感谢朱立元教授对本书写作的支持和赞扬,热情邀请我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蒋孔阳先生学术研讨会,使我得以与相关专家交流心得体会。本书还附有蒋孔阳先生生前相关照片,以形象体现蒋孔阳先生的学问人生,照片来自蒋孔阳先生已出版各类著作及相关著述,朱志荣教授也热情提供照片,特此致谢。感谢黄山书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感谢代立媛编辑细致耐心的工作,使本书编校质量有新的提升。

在本书写作中,胡淼森博士参与前期工作,撰写部分文字,主要部分由我完成并统稿。写作本书时,我正在西藏援藏,回京后陆续增删修改完成。最后,限于时间和精力,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时胜勋

2014年12月28日于北京大学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走向上海

 一、巴蜀青春

 二、海光召唤

 三、复旦生涯

 四、思想历程

 五、人生路标

第二章 思入文学

 一、民族化的尝试

 二、形象的丰富性

 三、个性与真实

 四、反思性文艺学

第三章 西学镜像

 一、美学史及其评价

 二、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观

 三、断代史的全景呈现

 四、西学研究的批判性

第四章 审美文艺

 一、开拓文艺美学

 二、唐诗美学的境界

 三、绘画美学与哲学

 四、艺术美的创造

第五章 中国立场

 一、研究范式的创新

 二、思想梳理与写作方法

 三、从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

 四、当代美学问题审理

 五、中国美学未来展望

第六章 守正创新

 一、美学基本视域开显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三、美感经验与审美范畴

 四、比较美学观念拓展

 五、“新论”的特色与意义

第七章 美的实践

 一、治学方法论

 二、推进上海美学

 三、学术文化交流

 四、人生美的追求

结语

蒋孔阳先生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总序

近百年来,中国美学文论学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断扩张中,艰难地生产着自己的文化和美学新思维,在欧风美雨中不断吐纳吸收的同时变更着自己的美学文艺学立场。然而,当美学和文论边界不断扩大化的时候,中国美学文论身份却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集团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在长达一个世纪之内,学者们在一个一个地细读、消化、评论西方美学家文论家,却没有看到中国美学文论界整体性地对中国百年来的美学家文论家加以整体研究的著作。

尤为严重的是,中国美学界文论界在对整个西方美学界文论界加以研究的时候,已经从宏观研究进入到微观研究层面,对西方古典美学家文论家、西方近现代美学家文论家、西方后现代美学家文论家的研究著作已多不胜数,而整个西方对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了解和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这种文化美学上的不对等性,导致中西美学界文论界产生了巨额的“文化赤字”。这种“文化赤字”可能引发的“文化战争”危险,迄今仍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中国美学家文论家需在国际话语中重建身份

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其当代美学文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中国面对世界,世界不可能背对中国。东方大国的美学文艺学在失去自我身份后亟需重新反省并获得自我身份: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西化浪潮之后重新检讨中国美学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全盘西化的美学文论研究的盲视中走出来,重新以“走近经典”的文化高度和精神厚度,审视中西文化深层对话时代中的中国美学文论身份;从西方美学文论的中国化到中国美学文论经验的世界化的转型中,关注文化创新与文学理论创新的同步性,进而守正创新——“走近经典”并“创新经典”。

不同的价值立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宗教层面的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不断消长,此起彼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整体性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大分裂,世界正在走向新的多元化、多样化。

当代西方文论的全球扩张,深层原因是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全球播撒。现代性使当代西方艺术具有了文化霸权的话语平台。现代性与科技发明和殖民主义相关,短短200年就使得西方成为世界霸主。但反过来,现代性也让西方和世界深受其害。因为在现代性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几百年历史中,世界告别了“王道”而成就了“霸道”,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并走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于是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开始放弃价值升华的追求,现代艺术家开始感受世界堕落般的“恶心”。艺术家堕入了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的泥潭,对人类后殖民未来充满了悲观意绪。

西方乘着全球化的翅膀开始了文化霸权的飞翔。霸权是一种在文化领域中争夺“领导权”或“控制权”的话语,将历史上属于某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扩张化,使之成为人类对西方话语权力的普遍认同。于是,话语权力不是作为强权而是作为权威而得到行施,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政治化。人类在价值崩溃中彻底地世俗化,人类精神生态失衡已经习焉不察地成为意识形态符码。

当然,在一个相互交织并消解冷战思维模式的共存时代,如果没有西方“他者”的“镜像”,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审视中国文化的“自我”。通过文化镜像深度的自我审视,将有助于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转化为不同文化体制的创造性互动,从而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使中国文论创新在不断明晰丰富和深度拓展中,推进“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

二、从西方文论中国化到中国文论经验的世界化

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学理论以建构多元多样性诗学为己任,这种多元文化观将使“汉语学界”突破西方文论的单一知识框架,重新审视东方文学传统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学观念,关注中国文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现代性诗学特征,并通过对差异性文化精神的体认,获得更为宽松多元的文化差异性结论。

事实上,在文化美学领域中国际惯例不是西方惯例,游戏规则不应该由西方单边建立;国际惯例是世界共同创造的,游戏规则是东西方共同建立的。中国美学文论应该参与到建立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去,而不能“他者”建立了规则,东方大国仅仅去遵守。只有这样,当代理论家才能不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犹豫,才能不用再按照西方模式亦步亦趋,而是摆脱了模仿西方的兴趣,打破西方艺术的惯例,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在精神生态中寻找中国式的文论光辉和美学神采。

当代中国美学文论流派原创、范畴创新、体系“守正创新”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在中国现代性经验没有进入国际大循环,没有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没有引起世界充分关注的时候,中国文论“守正创新”势在必行。

三、在“守正创新”中整体展示中国美学文论大家

在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中,新世纪中国文论应在当代文论流派众多的话语角逐中,超越西化跟潮的流派横向移植,超越“五四情结”的现代性诉求,在全球化文化互动中从事中国美学播撒和新理论输出,形成中西双向的“理论旅行”。一种对等互动的“旅行”,使本土文化艺术和理论反思能够真实地发生和生成在这片厚土之中,完成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之后的“文化输出”。在美学文论创作方式、本体结构、接受方式、传播机制、价值功能等方面都产生转变的时代,真正的美学文论前沿践行者,当通过自己的笔歌墨唱,为21世纪中国美学文论的自我创新和输出提供坚实的文化观念和价值重建地基。

走近经典为了继承,创意经典为了图新,美学图新为了精神原创,这表达了我对中国美学文论界整体高于并超越前人的美学观念、美学形态、文论方法、文论传播的某种文化期待。“守正创新”是生命精神喷发状态,而“原创力”是文化软实力,可以表征美学文论新的大国形象。

当代美学家文论家努力的方向是文论原创性,只有真正走近经典的美学家文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美学文论大家,也只有不断创出新经典的原创型美学家文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美学文论大家。可以说,在当代西方美学文论研究了30年以后,应推出一大批不断创新的中国美学文论精英。只有中国美学文论大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才可能从发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推出一个新的理念——中国文论的文化输出!美学文论国际互动是新世纪中国文论的文化战略,这意味着,新世纪美学文论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走出去”而成为世界的!表明从本土主义文化出发应该提出世界主义的美学文论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水平开创性学术丛书出版困难的时期,黄山书社决定推出这套《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令人感佩。首批推出朱光潜、宗白华、杨晦、季羡林、王元化、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胡经之、童庆炳等十位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的评传。评传在“评”的方面突出对所评专家学术成果的评介,在“传”的方面则尽可能地钩沉出所评专家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趣事,使其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丛书的出版,力求打破多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对国外思想家了解较多,而国外对中国当代思想家却知之甚少的局面,为中国当代“文化输出”做一些推动性工作。

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对这些经历了20世纪欧风美雨的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读者领略和认识这些跨世纪美学大家的审美风采,从而推动新世纪中国当代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国际化。

是为序。

王岳川

2015年1月8日于北京大学

内容推荐

时胜勋、胡淼森所著的《蒋孔阳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全面展现了蒋孔阳先生在文学理论、美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不断探索的人文品质。蒋孔阳从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开展西方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在先秦美学、唐诗美学、绘画美学等领域多有成就,《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本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分析客观公允。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20世纪的美学大家和文论大家的精品文化丛书。该丛书选择了朱光潜、宗白华、杨晦、季羡林、王元化、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胡经之、重庆炳等十位中国著名美学家和文论家,对他们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钩沉起学术经历和人生趣事。丛书图文并茂,客观、精准的评述了传主的思想与人生,文字简洁、精练。我们希望本丛书能够使更多的国内外读者领略和认识这些跨世纪美学文论大家的审美风采,从而推动新世纪中国当代美学文论研究的国际化。

本书为时胜勋、胡淼森所著的《蒋孔阳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