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跨文化交流从未停止,但是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却不曾改变。为什么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并不会失去文化的民族性呢?杨淑华著的《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中的答案是跨文化影响是以文化间性互动为其基本方式的,并非是一种同化的过程。
本书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通过考察外来文学和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揭示中国文学的一段发展历程。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站在翻译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以跨文化的视角面向翻译文学和祖国文学,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杨淑华著的《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探讨翻译文学在本土文学发生转型或变革过程中的作用,是对“影响研究”的新的探索和尝试。在比较文学领域,“影响研究”作为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式,对中外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基础之上的相互渗透与互动影响做了详尽和全面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多数轻视了对翻译文学中介性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影响研究”的研究者们似乎只关注外国文学这一概念,忽略了这些被称为外国文学的汉译文学的本质属性。本书通过论证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完成了对翻译文学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它尝试着回答了翻译文学对本土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发展关系、影响的发生与翻译文学的本质属性的内在联系,以及影响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形态,最终揭示了翻译所产生的文化交流的规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定位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二、翻译文学的影响与接受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上编 理论部分
第一章 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特质
第一节 文化间性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与其独立的地位
一、关于翻译文学归属问题的争论
二、翻译文学应具有其独立的地位
第二章 翻译文学文化间性的潜在性——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译者阅读研究
第一节 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
第二节 伊瑟尔的接受美学思想
一、伊瑟尔的文学文本观
二、阅读现象学:读者阅读文本的运作程序
三、交流与传达: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四、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阅读
第三章 翻译文学作品文化间性的形成——译者表达研究
第一节 对翻译的认识过程
一、对翻译的简单化认识
二、认识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认识提升到新的阶段
第二节 经过语言转换之后意义并不完全对等的原因
一、语言转换中意义变化的客观原因
二、语言转换中意义改变的主观原因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翻译中的表达
第四章 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与接受性的关系
第一节 翻译文学的接受条件
一、翻译文学必须向目标语文化传输新的东西
二、翻译文学必然要经受本土化改造
第二节 文化间性与影响的发生
一、词语对等的建构本身即是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二、翻译中的挪用现象即是一种文化侵入
三、译文中存在的文化互补性
四、翻译体所起的作用
下编 实证部分
第一章 中国先锋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的现代性焦虑
第二节 中国先锋小说的特定所指
第二章 (后)现代派翻译文学的昌盛与中国先锋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 (后)现代派翻译文学的昌盛
第二节 (后)现代派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启示
第三章 现代派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特征及其在翻译文本中的间性存在
第二节 真实观的影响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小说的话语突显和故事削弱及情节的极端化
二、中国先锋小说的瞬间性叙事及故事情节的淡化
第四节 叙事视角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限制性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叙事视角
二、中国先锋小说的限制性叙事角度
第五节 元小说结构形式的影响
一、元小说结构
二、中国先锋小说的元小说结构
第六节 西方批评话语的译介和中国形式主义批评话语的构建
第四章 翻译文学的影响个案研究——博尔赫斯小说对马原小说的叙事影响
第一节 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先锋写作
一、博尔赫斯——一位喜欢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作家
二、博赫斯对中国先锋作家的影响
第二节 马原的现代叙事与博尔赫斯的影响
一、马原——中国先锋作家们的作家
二、从博尔赫斯的影响中看马原小说的文化间性
第三节 影响发生的心理原因探索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译著
三、期刊论文及文集中析出的文章
四、英文著作和文章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