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光筑城/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兴正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徐兴正所著的这本书稿《时光筑城/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作品的主要部分由九个章节组成,从昆明城的历史由来细数在时光的氤氲中春城的发展与变化。火车与城市、河流与城市、群山与城市,都在时间的脚步声中流露着昆明城的独特性。许是岁月无情,直叫人触摸不到它的心扉。幸运的是,当年华老去,还有我们脚下的土地,身后的城池为我们祭奠那些曾经的沧海桑田。

内容推荐

当时光不无温柔的流连于一座城市,两者间的便不乏默契的情愫。当时光溜进春城的怀抱,昆明城当然会在岁月的温润下别具风情。由徐兴正所著的这本书稿《时光筑城/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便是这样一部解读时光与昆明城之间关系的作品。

目录

开篇:缘起

水边书

城池秘藏

隐喻之城

时间与河流

火车与城市

时间迷宫

大师的时光

高原的春天

群山间的天国

试读章节

昆明时光

我的老师杨昭说:“当我们说出‘现在’的那一刻,时间已经像贼一样偷偷溜走。”15年前的1998年,我在昭通师专(今昭通学院)中文系课堂上听杨昭讲“文学主题”。遗憾的是,我那时太年轻,对最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时间——理解肤浅,甚至不以为然。

2013年,我接到了该书的撰写任务,在穷尽可能翻检阅读了若干著述资料后,几乎未经犹豫,我就将本书的主题确定了下来:时光筑城。所幸这一主题被认可,我因此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将时间还原为筑城者,让它成为一本书的主人公。

如果以原址位于今昆明城郊黑林铺一带的苴兰城为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前身,而苴兰城的修筑当在“庄蹻王滇”时期,那么,昆明筑城史至今也在2300年以上。当然,苴兰城早已湮灭在时光之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紧接着苴兰城之后,昆明城一个又一个前身走马灯似的更替。幸好无数次更替,是在时间这个漫长的舞台上进行的,要不然,难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事实上,因为人的生命过于短暂,每个人都只能在时间之外打量这些不断变脸的城池。与中国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在现代新昆明,百年建筑物还有多少?千年遗迹安在?

如果世界上确实存在永恒的事物,那么,这一事物可能不是别的,恰恰就是时间本身。

时光筑城,城市未必永恒,但时光或许是永恒的。

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从他居住了短暂的一生的著名城市里斯本某条街道走过,回到书房,在《不安之书》中记着这样一句:“写下,即是永恒。”

也许,完成《名城往昔》的命题作文,我是否持有佩索阿的写作信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时间必须抱以信念。我用此前15年的时间,理解了作为文学主题的“时间”。现在,我的信念是,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既能重返时间的原地,也能抵达时间的新址。假使这个信念让人怀疑,我不妨退一步讲,就算是愿望吧;愿望也不行的话,那就是奢望!从某种角度来讲,撰写本书,就是要将这一奢望变成现实。

面临的所有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在我翻检阅读的那些著述资料之外,是否还有必要撰写本书?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一次引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哥哥,曾经教导过他的那句话:“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这也是一个作家的基本信念。我相信,我正在写下的昆明时光,尚未陈旧过时,因为,它现在就是“事实”本身。

我在本书中写道:“时间是一只沙漏,漏掉的是荏苒光阴,是芸芸众生。”“时间是一台打磨机,磨掉的是边角废料,是无用部分。”毫无疑问,我写得更多的是那些留下来的东西。原因很简单,我要为时间现场保留证据。我想,人们理应对时间的见证保持敬畏。这是最起码的,也是我奢望的。

水边书

英国大诗人约翰·济慈对于自己的离去,写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这里安息着一位诗人,他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这位生于1795年10月31日,卒于1821年2月23日的浪漫派诗人,在世仅26年,14岁即开始创作诗歌,留下大量的杰出作品。即使约翰·济慈只留下“他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这句话,也足以进入那些不朽者的行列。

后人对“他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这句话,进行了无数种解读。最常见的解读,是从中见出约翰·济慈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态度。但也有人借此来解读世间万物的出现、变化与消失。

正如读者所预料的那样,我赞成世间万物,“他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这种解读。而且,我准备将这种适用于世间万物的解读,专门用于笔下的昆明城。

“他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这并非现在的昆明城,而是昆明城的最早前身。现在的昆明城庞大、沉重,只有大地能够承载它;与此相反,最早的昆明城小巧、轻盈,完全可以依附滇池而存在。

所以,我对最早的昆明城的书写,就成了“水边书”。

据明正德《云南志》、天启《滇志》(被誉为“明代志书最善本也”)等典籍记载,这座古老城邦诞生于战国时期。而且,上述明代地方典籍的记载,也得到了《史记》一类国家典籍的印证。较之于其他城邦的起始记载,关于它的典籍是多还是少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多少有些令人遗憾。毕竟,以中原为中心来看,云南过于边远,似乎也过于蒙昧,曾被称为“夷”“蛮”。司马迁虽为之作传,但名为《西南夷列传》(当然,云南仅是“西南夷”之部分地区)。(P002-005)

序言

从人文史的深处寻找到照亮人心的灯盏(总序)

天空之下,岁月流淌。

时间——最伟大的公正者,用它亘古的节奏将自己演绎成人文史的铸造师。名城昆明,在岁月的流淌中焕发出一座城市的色彩,历久弥新的累积,将这座城市从形体到内核、从表象到精神累加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最终赋予这座城市丰厚的内涵和人文情怀,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昆明人的心灵,并最终让生活于斯的人民相信:在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史中,有着血液的流淌,有着血肉的温暖,即使时过境迁,当我们面对着斑驳的断墙残碑,抑或是历史黑暗的缝隙,这座城市总会散发出照亮人心的温暖之光。

风从历史的深处吹来,带着旧时的味道:从公元前3世纪“庄蹻王滇”时修建的苴兰城到765年的拓东城;从汉武帝征滇将军郭昌下令修筑的郭昌城到今天的新昆明……万事万物在这部亘古的时间简史中起落沉浮。宏大历史的帷幕已经落下,城市的发展依然向前,唯有借助于历史中的光亮进行一次穿越。穿越,从开始就是一场充满了艰辛的探索之旅,追寻并考问那些久远的历史,使其显形露相,让其复活,以一个生命体出现;这次穿越是对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次文化盛宴的聚会和守望,是来自作家、艺术家对昆明历史文明和现代昆明城市新貌的诠释、探索和吟诵。

《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就是这样的文化读本:作家携带着对昆明这座城市的眷恋和热爱进入昆明人文史的深处,最终用他们的激情和智慧汇成了语言的洪流,并寻找到那盏明亮的灯,将温暖之光照耀我们心灵的间隙。

《古城印痕》(李霁宇著)文字云卷云舒,作家抚摸1200年前的时光页面,细数昆明这幅古图上的印痕,文字从古建筑的历史偏旁进入这幅昆明图,以点代面地解读昆明之史迹,将那些历史的回声重新传递,并尽可能地印证那段史实的部分真相。

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充满了沧桑与凝重,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或永久地留下来的名人以其杰出的贡献和伟大的精神而被永恒地传颂。黄玲在她的《故居遗韵》中这样写道:“名人之所以有名,因为他们是一个城市的政治、历史、文化的缔造者或者参与者,一座城市将会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熠熠生辉……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前进,向着现代化的理想目标迈进。文学有时则需要后退,退到历史的帷幄后面,才能进入那些幽暗的光影中抚摸到岁月的肌理,感知到那些随风而去的人物和时代。历史并没有完全随风而去,它以‘旧’的面目和现实的‘新’进行着坚韧的抗衡,在清风中独吟一首孤独的长歌。那些真实的或者传说中的名人故居,就是他们曾经存在的证明。”

《非遗绝唱》(闻冰轮著)是这套丛书中较为鲜活的文本,作家筛选出昆明市国家、省、市级的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实地探访,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做了一次最贴近人性的穿越和记录。

杨杨的《街巷寻踪》沿着昆明古老的历史脉络,对这座城市的古街古巷进行了探秘和梳理,在洋溢着激情而怀旧的文字中,作者引领着我们进入了时光的隧道。由此,我们看到了古老街巷最迷人的肌理……

青年作家雷杰龙在他的《春城胜景》中带领着我们又一次寻找熟悉的胜景:滇池、翠湖、石林、华亭寺……从他的文字中我们感觉到这不是一次观光旅游,那些忧伤和诗意的文字融入了作家的主体意识,融入了作家个人情感中的悲悯及担当,他的语言给我们以澄明、敞开、本真的韵味。

面对昆明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青年作家徐兴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将这部《时光筑城》奉献给我们——经他梳理的历史脉络以线形的方式呈现,我们方得进入其中,寻找到了深藏于历史深处的祖先,我们知道了我们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

《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是经过策划,有创新、极具思想内涵和张力的文化作品,将古老昆明的前世今生及历朝历代世系的演变道得明明白白,使昆明终于有了一套鲜活的、符合现代读者口味的、可以传世的“家谱”。它让我们从中品尝到历史的美味,享受到文化的大餐,让当代及后世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品尝,这实在是一个善举。丛书对昆明人文史进行了认真梳理,把人与历史文化生动、天然地联系起来,打通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实现了文化和情感的交融、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读者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丛书史论结合,有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对昆明历史文化的解读有新的见解,既有对历史的情感表述,也有对当下昆明城市建设发展方向的理论探讨和建议。

丛书将史实、神话、传说、故事融为一体,在散文化叙事的同时,加入美学的探究,有哲学的思考,读来饶有趣味。丛书文本有独具个性的表达,作家的创作情绪没有脱离创作现场,引领和启发读者的思绪和情感在历史和现实间穿越。议论多联系现实,且切入昆明民众关心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和深化对昆明的认识。创作团队成熟,熟悉昆明,都有健全的人文胸怀,都有相对丰厚的昆明人文史资料的积累及解读能力。从历史的尘埃中,他们尽力发掘和恢复那些“断碣残碑”的原貌,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抹抹“苍烟落照”的绚丽。历史知识的储备,审美观念的脱俗,文字描述的到位,想象力的丰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昆明的热爱。虚云大师、黎广修、担当、徐霞客、杨升庵、孙髯翁、唐继尧、蔡锷、聂耳、闻一多等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等高人韵士纷纷出场,让人肃然起敬。从作家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昆明清新明丽的人文精神,走进昆明人文历史这条悠长的隧道,然后驻足、流连、回味、思索。

“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基于学识、记忆和经验的人类绝大部分自觉行为,构成了不断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巨大连续体。人们不禁要通过解读过去来试图预测未来……他们这样做是基于合理的推论:总的来说,未来与过去具有系统的联系,但反过来看,过去并不是客观背景与历史事件的任意串联。人类社会的结构、他们的再生产的过程和机制、变化和变革,本身已限制了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数量,决定将要发生的某些事件,而对其余的大多数事件也有可能用或大或小的概率推算出来。这里包含一定(当然是有限的)程度的可预测性,但我们知道,这绝不能与成功的预言相提并论。”(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如同岁月的流淌一样,历史向前,而我们需要慢下来,或者回到历史的源,城市如何发展但不能让历史消亡,而是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窥见我们的未来。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

直面昆明这座城市的宏大历史,并穿越其中,这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来说都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和需要勇气的事件。《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从策划到出版,我们经历过了徘徊和犹豫,也经历了怀疑和停滞,然而,当我们看到生活在昆明的人们享受着这座城市花海的芳香而不知自己来自哪里时,我们同样面临了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考问。每一个生活在昆明这座城市的人都不能只嗅到花海的芳香,不能只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繁荣,应该让历史的风吹拂到他们脸庞,记起那些人和事。

这些年来,作家、艺术家们不停地抒写着昆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着属于昆明逝去的人和事,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每一年也都不同程度地有一些优秀的关于昆明人文史的文化图书面世。当我们从系统学的角度来搜寻这些图书时,同时又感到了文化的缺席。写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风物,对作者是一个考验。超出俗众,有过人之处,方能存活。人人口中有,个个笔下无。《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是一次探索,是一次开始对昆明人文史系统化的梳理。既是探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也许会有瑕疵,作家、艺术家内心想表达的和已表达出来的总有距离。那就让我们带着宽容之心和对文字的敬畏走进作家创作的语词中。当然,当这些精美的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同时需要接受时间的熔炼、接受读者关于这套丛书的评说以及偶尔夹杂其中的批评和批判——世界不能只有一个和声,这个声音会促使我们以后的工作臻于完善,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对于昆明人文史的抒写没有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作为这套图书的组织者,同样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他们所期待的文化大餐。当我们合上这套书时,能够为自己作为一个昆明人由衷地感到骄傲。

丛书从策划到出版,得到了中共昆明市委的大力支持,各县、区宣传部、文联和友邻单位也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担任该图书创作的作家和摄影家多次奔赴昆明各地采风体验,最终以汗水和智慧,以诗意的激情和执着成就了我们现有的成果;云南人民出版社为此书的编辑和校对做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云南省著名出版家刘存沛先生对该套丛书的史实进行了把关;云南非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此书的装帧进行了精美的设计。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致谢!

昆明,被时间的简史镶嵌在高原上的明珠,正向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飞跃。文化的多元让这座城市散发出恒久的光彩,它虽远离中国政治的中心,但它获得了与东南亚接壤的便利。那些战争中的烽火硝烟,那些名人的出现,都化作了历史的光影,增添了昆明的华彩……这套丛书,这些从作家、艺术家的笔端流淌而出的激情的文字,注定和这座城市有永远的情缘,成为昆明的历史之页,供后人去解读和怀想;为生活在昆明的人们留下精神,并进行探寻和感悟,最终肩负起责任和担当,参与到新昆明的建设和发展中。

愿昆明的繁荣方兴未艾!

愿生活在昆明的人民安康幸福!

丛书编委会

2014年4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