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由高路所著的本套丛书《高中传统文化通识课助学读物(共4册)》是针对这一要求进行编写的。
本丛书摒弃以文言文字词解释为巾心的传统教学形式,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组织专题,以丰富的史料为论据组织论证,融品德、语文、历史教育于一炉,从而帮助青少年系统地理解《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等典籍,消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素养和思想韬略,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由高路所著的本套丛书《高中传统文化通识课助学读物(共4册)》帮助高中生提高语文成绩,为高考作文提供观点和素材。丛书包含《成人之道》、《为善之道》、《自强之道》和《自然之道》四个分册。
君子与社会
君子上达,秉承天命,而不是下达,迎合社会。君子对上天负责,是自我信念的承担者,这就决定了君子的独立人格。
君子不同流俗。世人奉行物质至上,求名逐利,君子不,“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君子追求的是道义而不是衣食……忧虑的是道义而不是贫穷;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丰盛,在居住上不追求华美。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打动不了他。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长主死了丈夫,刘秀跟她闲聊,把话头引到朝臣身上,察看她中意谁。公主说:大司空宋弘仪表堂堂,道德气度俱佳,群臣里没人能赶得上。不久刘秀召见宋弘。事先让长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谚语道地位贵重了就要更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要更换妻子(“贵易交,富易妻”),这符合人情吧?宋弘答: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忘记,困难时的妻子不能分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回头对着屏风后面说:得,没戏了!(《资治通鉴》卷40)
君子之交淡如水,社会往来干干净净。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周,严谨;比,亲密。君子正派而不与人勾结。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矜,慎重。君子把持自己而不争取私利,合群但绝不拉帮结派。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事情,君子也一样,但不同的是,君子不以私利为出发点,不与他人进行利益交换而互相勾结,君子的个人利益是在公众事业中实现的。人不可能没有倾向,亲近意见相同者、疏远意见不同者是人之常情,君子也一样,但不同的是,君子在一起不是为了私利,君子的群体不是利益同盟,只是意气相投罢了。君子有见解而无组织,其群体永远是暂时的。因此,君子行事光明正大,用不着藏着掖着,一切都摆在桌面上,“君子坦荡荡”(《述而》),做人堂堂正正。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看见司马侯的儿子,不由想起了他的父亲,悲从中来,抚摸着他的脊背流着泪说:自打他父亲死后,我就再也找不到可以共同事奉国君的人了!从前他父亲在前面倡导,我在后面响应;我在前面开始,他父亲在后面完成。我们俩联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唉,想起来真是令人伤怀啊!一个叫籍偃的人正好在旁边,问:怎么,君子也有同党吗?叔向是闻名诸侯的贤大夫,一向被视为君子。叔向正色道:君子只讲团结,不结同党(“君子比而不别”)。籍偃问:团结与结党有什么区别吗?叔向答:区别很大,以道义为准则合作共事,为国家出力,这叫团结;互相援助以加强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利而把国家抛在一边,这叫结党。(《国语·卷十四·晋语八》)
君子与人相处注重和谐,但恪守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允许差异。二者有原则区别,不容混淆。
人生境界上,君子也有着自己的选择。孔子感到压抑。动了远走夷人生活的地区的心思,有人说那个地方太简陋了,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只要是君子去住,哪里还有什么简陋呢?差之所以变成好,是因为君子的境界摆在那儿。
现代学者、画家丰子恺曾把人的生活分作三个层次,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分别对应衣食、学术文艺、宗教(信仰)。他把这形象地比作三层楼,说人生就是爬楼梯。人生欲强的人,不满足住在一层楼,想到高处看看,便爬上二层楼,人生欲更强的人还想体味得更多。于是爬上三层楼。这样的人做人很认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满足了物质享受还不够,满足了精神享受也不够,一定要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和真谛,搞清灵魂是怎么回事。丰子恺说,他的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是这样的人。丰子恺的意思很明白,走得越高,做人也就越纯粹,享受的生活也就越多。
君子往上走,不会满足于世俗世界。(P18-20)
前言
本书是《论语》的助学读物,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编撰的经典助学丛书的一种。
《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一起构成“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古代不仅知识分子要学习,其他人也要学习,是全民教育的普及读本。今天我们读经典,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固然很应该很重要,但更应该更重要的是掌握精神实质,用于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了体现这一点,帮助读者开启思路,本丛书采用主题体例,即确定每部经典的主旨,以这一主旨为核心组织专题。这种体例的突出优点是系统性和思想性强,便于读者从整体上学习和理解经典。
《论语》博大精深,其主旨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选择成人为主旨。成人不是猿变成人,也不是少男少女年满18岁进入成年人行列,而是指个人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人的理念的人,所谓的“成人之道”。《论语》直接讲成人虽然只有一处,但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论语》洋洋两万余言,其实都是围绕如何成为人而展开的,成人是《论语》的总纲,也是决定孔子思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人本主义性质的根本性因素。
“四书”是一个整体,思想一脉相承,议论彼此呼应,我们编撰的“四书”助学读物也是一个整体。为了更好地分配资源,避免重复,本书在内容上做了一定调剂。学习、诚信、孝悌、智慧、知耻等在《论语》中多有涉及,也是《大学》《中庸》和《孟子》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将《论语》有关学习等论述分别调入《大学》《中庸》和《孟子》的助学读物,本书不再安排专题。这里特向读者讲明。
成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一种美好理想,一个努力方向,一种做人模式,换句话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人是“天命”,亦即人的使命。人来到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不是为了穿,不是为了压倒别人,而是为了成为真正的人,享受做人的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是向着成人而生。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最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