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奕劻的是是非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平安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乾隆皇帝弘历

爱新觉罗·奕勖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磷的孙子。因此,奕勖的家世背景最早可以溯源自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名弘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皇帝即位后,汲取乃父康熙皇帝立储的教训,实行秘密建储之法,选定弘历。同时,又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妙选天下英贤”如朱轼、张廷玉、徐元梦、嵇曾筠、蔡世远、鄂尔泰、蒋廷锡等满汉名臣硕儒对弘历进行讲读与辅导。这样,从少年时期开始,弘历便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教育。几年中,“熟读《诗》、《书》、四子”,“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固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雍正皇帝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并令他参加了对西北准噶尔用兵和此后进行的平定贵州苗疆叛乱等重大军事活动。应该说,到雍正皇帝去世时,弘历本人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君主所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患急症突然去世。

这一事件虽然出人意外,然而,由于雍正皇帝生前对继嗣问题预有布置,因而,他死后最高权力的过渡进行得十分顺利。受雍正皇帝之托,大臣张廷玉、鄂尔泰和其他几位宗室皇亲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思想,立即着手拥立嗣君。首先是张廷玉提议取出当年雍正皇帝的建储密旨,当着众大臣的面在灯下宣读,公开确定了弘历的嗣皇帝身份。随即,弘历根据雍正皇帝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对后事预作的安排,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为辅政大臣。而后,准噶尔、苗疆军务和其他军政重大事务都及时地得到了妥善处理,治丧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八月二十七日(10月12日),雍正皇帝遗诏被颁发于全国,九月初三日(10月18日),弘历继位于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并向全国颁布登极诏书,大赦天下,改明年(1736年)为乾隆元年,颁乾隆新历,铸乾隆通宝。九月十九日(11月3日),九月二十七日(11月11日)服满,弘历移居养心殿。至此,弘历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初步确立下来。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清王朝托上了繁花似锦的盛世时代。其问的文治武功,为大家所熟悉,这里不再述及。在此仅对与奕勖家族、家世有关的建储、传位等事略作一些说明。

清朝前期,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对于加强皇权、安定政局、巩固统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乾隆皇帝即位之初,由于受传统建储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政治经验,他对乃父的秘密建储制度的认识远远不足。在他看来,秘密建储不过是一种“酌权剂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对于储君人选标准,他也拘泥于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之旧规,对顺、康、雍三帝和他自己皆不是以  “元后正嫡绍承大统’’深表遗憾,并为此而暗下决心,“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因而,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皇帝即首次秘密建储,他将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琏内定为储君。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永琏病殁之后,他又想将皇后所生之皇七子永琮内定为储君。然而,就在他迷恋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那一套立嫡立长的时候,乾隆十二年(1747年)底和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他心目中的建储对象永琮和富察氏皇后又先后死去。至此,乾隆皇帝建储立嫡的愿望完全落空。而在此时,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对皇后之死不但“并无哀慕之忱”,甚至还有幸灾乐祸之意。这让乾隆皇帝十分恼火,当即严加训斥,并对他们觊觎储位的非分之想予以严厉警告:“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伊等若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经过这一事件的打击,乾隆皇帝汲取教训,才认识到,“建储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

为了防止争储夺嫡的悲剧重演,乾隆皇帝加强了对诸皇子的管理。主要举措有:

1.加强对诸皇子的教育。

据在当时人值军机处的著名文人赵翼记载,每日五更,皇子们便按照规定进入书房读书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此后,“又有满洲师傅教习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对于学业不佳、骑射不优或不经奏闻擅自行动的皇子,则立即予以斥责和惩罚。对于“平日怠惰,不能尽心课读”的师傅,更是或罚俸,或革职。P3-5

目录

第一章 家世背景

 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惟求诸兄见怜,将和坤府第赐居,

 则吾愿足矣!——永璘

 乾隆皇帝弘历

 庆僖亲王永磷

 庆郡王绵憨

 袭爵风波

第二章 性格作风

 现时小儿载振,随扈行在当差,年幼无知,务恳推情关垂,随时指教,

 有所遵循,俾免愆尤,是所切祷。专此,再请时安。——奕劻

 低调谨慎

 缺乏安全感

 开明务实

 世故圆滑

 长袖善舞

第三章 宦海生涯

 某某两亲贵,一则牵掣军权,一则把持财政,均于暗中极力挤排,本邸

 有名无实,将何以担负责任?——奕劻

 总署大臣

 首席军机

 内阁总理

 弼德院总裁

第四章 贪墨误国

 袁慰亭只认得荣仲华,瞧不起咱们的。——奕劻

 袁世凯与庆亲王

 老庆记公司

 杨翠喜事件

 干儿风波

 御史弹劾

 清帝逊位的幕后推手

第五章 凄凉晚年

 他们拿去,也就罢了。——奕劻

 出走天津

 家道败落

 谥号“密”字

 是非评说

附录一 奕勖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序言

爱新觉罗·奕勖是晚清政坛上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占据了清王朝的好几个“之最”:

他是晚清首贪。他贪污纳贿的本事,在清朝历史上似乎只有乾隆时期的和珅可与其一比;

他是清朝最后一位首席军机,又是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在清朝最后的时间里,他实际上是能够主宰这个帝国命运走向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掌舵人之一;

他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铁帽子王。自他以后,清王朝再也没有加封世袭罔替王爵者。

此外,他还是五朝元老。从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袭辅国将军起,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亲身见证了这个王朝是如何从衰世走向覆亡,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他很会做官。他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做官时间最长的人之一,是晚清官场的一根常青藤,用清朝第一官场不倒翁称呼他也不为过。

作为首席军机、内阁总理大臣与皇族亲贵,庆亲王奕勖是光宣政局变动中的关键人物。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大清国的内政外交几乎均操其手。因其在20世纪中国政坛上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奕勖的名字几乎为西方各国所知晓。但是,关于奕勖的研究,迄今为止,仍然十分薄弱,学界只有零星的论说,缺乏系统性的成果。其原因,主要是奕勖本人没有文集与日记传世,资料十分缺乏,因而深入研究这个人物困难很大。

今天,人们一提起“铁帽子王”,大多立刻与奕勖挂起钩来。实际上,清朝的铁帽子王不止奕勖一人,他也不是最出名的铁帽子王,只不过奕勖长袖善舞,娴熟宦海之术而已。所谓的“铁帽子王”,不过是清朝世袭罔替王爵的一种俗称。这种制度发端于清初皇太极时期,定制于清中期乾隆年间。有清一代,共封有十二位铁帽子王。他们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承泽亲王硕塞、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诉、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勖。在这十二位世袭罔替的王爷中,前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赫赫战功的皇室宗亲;后四位则是在清朝中后期因为辅佐雍正皇帝及慈禧太后有功而受封的(奕诉则在道光皇帝遗嘱中已经恩封恭亲王)。自皇太极创制“铁帽子王”开始,经顺治、康熙、雍正数朝,“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见王爵制度紊乱,遂对其重新进行审定,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此制度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因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则必须“以次递降”,即每袭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截止,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也就是说在乾隆之前,“铁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并没有同时存在过,直到乾隆皇帝给他们厘清世系,恢复爵位名号,宗室王爵世袭罔替之制才终于明确下来,“铁帽子王”的俗称也才最终形成。清代皇帝推行的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本是树立中央权威、稳固统治的需要。与以往朝代相比,清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十分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也有错必惩,动辄获咎,亲王、郡王的名号犹如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则可以随时更换,只要犯法,铁帽子王一样要被问罪,其实一点都不“铁”。清朝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历史进入晚清,情况才稍微有所变化,奕勖因为辅佐慈禧太后稳固统治有功,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太后六十万寿,懿旨进亲王”(《清史稿》,第9097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皇帝即位后,因为奕勖第一顾命大臣的身份以及位高权重的地位,监国摄政王载沣又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书:“朕人承大统,登极礼成。已敬谨恭上皇太后徽号。巨典昭垂,允宜覃敷恩泽。惟思推恩之序,又宜首重亲贤。庆亲王奕勖,公忠体国,懋著贤劳。庚子以来,顾全大局,殚心辅弼,力任其难,厥功甚伟,应加优赏,用奖勋猷。加恩著以亲王世袭罔替。王其敬承恩命,毋得固辞,蓝笔谕旨缴进,钦此。”(《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4册,第295页)明确命奕勖“以亲王世袭”(《清史稿》,第9098页),从而确立了他的铁帽子王的地位。1912年,随着清室逊位、民国肇建,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奕勖便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所谓的铁帽子王。至于有关他的是是非非,本书将逐步加以探讨。

内容推荐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慈禧封为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为铁帽子王。

马平安编著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奕劻的是是非非)》是一研究的成果。从本书可以看出,奕劻是一个“官仓鼠”,但不仅仅如此。他务实而不保守,能够与时俱进,既全心意维护清室,又不完全拒绝共和,是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他是清末满人中的一个能臣,其性格复杂而多变,融保守、现实……

编辑推荐

爱新觉罗·奕劻(1838—1917年),清高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永璘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子。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1894年,被封为庆亲王。1898年,成为铁帽子王。1900年,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3年,任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1911年,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弼德院总裁。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1917年病死。《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奕劻的是是非非)》作者马平安用数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包括近年出版的原始文献,对奕劻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充分研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