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足见家庭教育、家风、家庭氛围对下一代、对我们自己和对国家的重要性。当然,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毕竟是基础。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称为“家训”,自周至清仅目前可见的就有二百多部(篇),《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朱用纯、颜之推、王肃著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朱用纯、颜之推、王肃著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介绍:
《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
《颜氏家训》是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一部“家训”,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子家语》收录了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及言行,是一部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资料汇编,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其体例与《论语》相似,但篇幅却远远超过了《论语》。书中记录和介绍了孔子的先世、孔子的出生死亡、孔子的日常生活、孔子政治活动和教学活动,以及孔子学生的事迹。但记述得最多的还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恕第九
孔子日:“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孔子说:“君子在三种情况下应该推己及人。不事奉君王,却要求下臣听从役使,这不是推己及人;不孝敬父母却要求儿子报答,这不是推己及人;不尊敬哥哥,却要求弟弟顺从,这不是推己及人。读书人能明白这三种推己及人的根本,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
孔子日:“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情况应该加以考虑,不能不重视。年少时不学习,长大了就没能耐;年老了不教育子女、学生,死了后就没人思念他;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所以,君子年轻时考虑到长大后的问题就要致力于学习,年纪大了考虑到死后的问题就要致力于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的处境就要致力于舍。”
【原文】
伯常骞问于孔子日:“骞固周国之贱吏也,不自以不肖,将北面以事君子。敢问正道宜行,不容于世;隐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
孔子日:“善哉!子之问也!自丘之闻,未有若吾子所问辩且说也。丘尝闻君子之言道矣,听者无察,则道不入;奇伟不稽,则道不信。又尝闻君子之言事矣,制无度量,则事不成;其政晓察,则民不保。又尝闻君子之言志矣,刚折者不终,径易者则数伤,浩倨者则不亲,就利者则无不弊。又尝闻养世之君子矣,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见像而勿强,陈道而勿怫。此四者,丘之所闻也。”
【译文】
伯常骞问孔子说:“我本是周朝一个卑微的官吏,不自量力,愿意拜您为师向您学习。请问:光明正大地做事却不被世人所容;干见不得人的事,我又不忍心。我想既不让自己没出路,又不干见不得人的事,请问有什么办法?”
孔子说:“您提出的问题很好!在我所听到的谈论中,没有人像您提出的问题那么富有思辩和在理。我曾经听君子谈到‘道’的时候说,如果‘道’不被听者理解,‘道’就不会被接受;如果‘道’奇特而无法核实,就不会被人相信。我还曾经听到君子谈到做事时说,制度上没有什么明确标准,事情往往就做不成;政治太繁苛,老百姓就不能安定。我又曾经听到君子谈到志向时说,刚直不阿的人没有好结果,平易近人的人多被伤害,傲慢无礼的人没太亲近,追求利益的无不遭到失败。我还曾听说那些善于安身处世的君子,干轻活时不抢在前面,做繁重的事情时不躲在后面,碰到法令时不强行违,陈述了‘道’就不违反。这四个方面,就是我孔丘所听到的全部。”P256-257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足见家庭教育、家风、家庭氛围对下一代、对我们自己和对国家的重要性。当然,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毕竟是基础。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称为“家训”,自周至清仅目前可见的就有二百多部(篇),《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清代学者朱用纯根据自己一生的研究,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采儒家的为人处世经验编撰而成。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五百零六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
《朱子家训》本为朱用纯教育子女所用,他在家训中要子女安分守己、勤劳节俭、敦睦人伦,将古代圣贤理想用平白的话语说给子女们听。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由于其内容深刻、精警,而又明白如话,发人深思,故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话语,迄今已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成语,为百姓所乐道。
《颜氏家训》是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一部“家训”,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人。颜之推自19岁步人仕途,历官四朝。凭自己的学问在仕途上曲折前进。由于他身处社会动荡之时,并多次成为亡国之人,耳闻目睹了许多士大夫家破人亡的现实,因此,又使他看到了社会的险恶及其士族统治的危机。从士族地主的立场出发,为保持自己家族的传统与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
《颜氏家训》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广泛涉及儒学、佛学、道家、玄学、史学、文学、音韵、训诂、风俗习惯以及当时各地的生活方式,“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定典故,品弟文艺”,内容的确“曼衍旁涉”。其核心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也有许多意义积极的见解。如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各种技艺和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此外,书中还对南北朝社会风气、习俗经常提出批评,如:赞成北方妇女参加劳动,反对重男轻女和买卖婚姻;提倡锻炼身体以养生,反对苟且偷生和炼丹服药追求长生;认为仕宦出处,要听其自然,反对钻营官职,贪图利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颜氏家训》文笔流利,风格平易亲切,讽刺之笔意味隽永,虽然是骈体,但理论平实且不落俗套,在当时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自成一家。故范文澜先生评价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王利器先生也对它的学术地位予以很高的评价,他说:“《颜氏家训》是一部很有用的典籍,它以训家名理为名目,其实讲的内容很宽,有些甚至现在看来是绝学,如音韵学。”正因如此,《颜氏家训》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直斋书录解题》);王钺《读书丛残》认为它。“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此外,《颜氏家训》还为研究南北朝历史和研究《汉书》、《文心雕龙》及其他经典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因此说,《颜氏家训》既是一部见解记录,又是一部道德规范的教科书,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孔子家语》是三国时期的王肃假托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传家书。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
《孔子家语》收录了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及言行,是一部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资料汇编,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其体例与《论语》相似,但篇幅却远远超过了《论语》。书中记录和介绍了孔子的先世、孔子的出生死亡、孔子的日常生活、孔子政治活动和教学活动,以及孔子学生的事迹。但记述得最多的还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11年1O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