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意象”论,萌芽于《周易》和《庄子》,形成于魏晋至唐代,成熟于明清两代。由潘源、潘秀通著的《影视意象美学历史及理论/中国电影史工程》旨在超越先前“中国古典意象论”架构和古典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观照,借鉴并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前后西方哲学与美学著作中所积淀的优秀思想成果,以中外电影名片和部分优秀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为审美对象,以“同一性与差异性”为哲学、美学框架,对中华文化意象论和意象美学给以当代化、本土性的新的诠释、扩容与提升,实现当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综合化与个性化的对接与融合,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影视意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