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名师全解版)》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小说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虚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童年(名师全解版)》是高尔基著名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中,“我”寄居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外祖父家,这是一个充满仇恨的家庭,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本书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外祖父租了两间狭窄昏暗的地下室。外祖母把一只草鞋扔进炉子里,蹲在那里,开始呼唤家神: “家神、家神,你是一家之主,送你一辆雪橇,请你坐上它,跟我们一起到新家去吧,去寻找新的幸福吧……”
家里东西都卖给了收破烂的鞑靼人。外祖母瞅着,又哭又笑,不停唠叨着:“都拉走吧,都拉走吧……”
花园也完了,我想哭一场。
外祖父搬到地下室不久,母亲就回来了。她仔细端详着,好像第一次见到她父亲、母亲和儿子。
外面下着雨,大家一声不响地坐着,外祖父问道:“这么说,全都烧光了?”
“我们俩能逃出来已经是万幸了。”继父说。
“水火无情嘛……”外祖父感叹道。
母亲靠在外祖母肩头,低声说着什么。
“但是,”突然,外祖父提高了嗓门,“我也听到压根儿就没发生什么火灾,是你赌都输光了……”
屋里死一般寂静,煮茶的沸腾声和雨打窗户的声音显得特别大。“爸爸……”母亲叫道。
“行啦,我对你说过,三十岁的人不要嫁给一个二十岁的人!现在你看怎么样?”外祖父嘲讽着母亲。
他们放开嗓门,大吵起来。继父的嗓门最大、最可怕。我给吓坏了,赶紧跑出去。
后来,有些事我记不太清了,我不知道怎么住进了索莫夫镇的一所破房子里,我和外祖母住厨房,母亲和继父住在窗户朝大街开的房间。
房子对面就是工厂黑洞洞的大门,早晨随着狼嚎般的汽笛声,人们拥进去。中午,大门洞开,工人们像黑水又被吐出来,狂风把他们赶回各自的家中。入夜,工厂的上空升腾起狼烟似的火光,使人厌恶。
外祖母成了佣人,打水洗衣做饭,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不停地叹气。有时,忙完一天的活,她穿上短棉袄,到城里去看外祖父。“我也去!”我对她说。
“会冻着你的!”她很心疼我。
她得在雪地里跋涉七俄里。母亲脸黄了,越来越丑,挺着大肚子,头上永远围着一条破围巾。她常常几个钟头一动不动,站在窗口发呆。
她不让我上二街,原因是一上街我就带着伤回来,打架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母亲时常用皮带抽我,但打我一次,我就会更经常地跑出去打架,一次她把我打急了,我警告她,若是她再打我,我就跑出去冻死!
她吃惊地推开我,气喘吁吁地说:“牲口!”
愤怒和怨恨占据了我心中爱的位置,我有点不可遏制了。
继父整天绷着脸,不搭理我们母子俩。他常同母亲吵架,而且总是用那个让我厌恶的词——“您”。 “都是因为您的大肚子,弄得我不能邀请客人,您这头母牛!”他说。我气得发疯,猛地从吊床上跳了起来,脑袋撞上了天花板,把舌头都咬破了。
这种黑暗的日子没过多久,在母亲生孩子前,我就被送回了外祖父那儿。
“噢,小鬼头又回来了,看样子现在我这老不死的外祖父比你亲娘还亲呢!”他尖笑着。
很快,外祖母和母亲就带着婴儿回来了,继父因为克扣工资,被赶出了工厂,他又去当了车站售票员。
后来,母亲把我送到了学校。上学时,我穿的是母亲的皮鞋和用外祖母的上衣改成的外套,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可很快我就跟他们相处得很好,但教师和神父都不喜欢我。
老师是秃子,鼻子经常流血。他的鼻孔里总塞着棉花,还总拔出来细心察看。他的灰眼睛令人生厌,总是盯着我。他好像只注意我一个人:“彼什科夫,你为什么老动!从你鞋里又往外流水了!”
我狠狠地报复了他:我把西瓜放在门上,他进来,一下子就扣到了他的秃头上。为此,我被狠狠地揍了一顿。
还有一次,我把鼻烟撒到了他的抽屉里,他不断地打起喷嚏来,由他的女婿来代课。他的女婿是个军官,命令大家齐唱《愿上帝保佑沙皇》《哦,自由呀我的自由》。若是谁唱错了,他就用尺子很响地敲谁的脑袋,并不疼,却令人发笑。
神父不喜欢我,是因为我没有《新旧约使徒传》,还竟然轰我回家。
就这样,虽然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学校还是通知我退学。我灰心丧气了,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因为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坏,她经常打我。
但就在这时,来了个救星,他就是驼背的赫里桑夫主教。他坐在桌子后面,说:“咱们谈谈吧,孩子们!”P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