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传(上下)(精)》是第一部以单卷篇幅描写约翰·F·肯尼迪将近40年生活的权威性人物传记。获奖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利用自己接触一批珍贵的新文献资料的特权,用发现的文件和首次公开的文献档案,用学者的公正态度,精明的分析手段和几近完美的语句,讲述了肯尼迪眩目耀眼的人生故事。
本书描写了肯尼迪王朝的诞生,肯尼迪早年的复杂情形,以及他与自己的母亲罗斯、父亲约瑟夫之间讨好与憎恨交织的矛盾关系。本文清晰地披露了肯尼迪对美国军事长官们的看法、入侵古巴的计划、在西贡的美国记者团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肯尼迪传(上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罗伯特·达莱克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肯尼迪传(上下)(精)》是第一部以单卷篇幅描写约翰·F·肯尼迪将近40年生活的权威性人物传记。获奖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利用自己接触一批珍贵的新文献资料的特权,用发现的文件和首次公开的文献档案,用学者的公正态度,精明的分析手段和几近完美的语句,讲述了肯尼迪眩目耀眼的人生故事。 本书描写了肯尼迪王朝的诞生,肯尼迪早年的复杂情形,以及他与自己的母亲罗斯、父亲约瑟夫之间讨好与憎恨交织的矛盾关系。本文清晰地披露了肯尼迪对美国军事长官们的看法、入侵古巴的计划、在西贡的美国记者团等。 内容推荐 罗伯特·达莱克著的《肯尼迪传(上下)(精)》讲述:约翰·F·肯尼迪出生在一个显赫的爱尔兰移民家族。作为美国超级富有、超级闻名的家庭之一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就是一个特权青年。在家族光环的笼罩下,肯尼迪早早步入政坛,更在43岁的年纪便当选为美国第35任总统。就任后,他得到了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他的为人、他温馨的家庭生活、他的智慧、他充沛的精力和决策时的勇气都深受敬仰。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位遇刺身亡的总统。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射出的子弹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令人痛心的离去更增添了他的传奇光环。 肯尼迪至今仍然是许多美国人心目中的一个神话人物。“年轻、英俊、迷人、富有,战争英雄,哈佛毕业生”是他的标签,而困扰他一生的疾病、在国会中平庸的表现、作为天主教徒竞选总统时遭受的指责和怀疑、当选后面临的各种国内压力(特别是民权问题上)、猪湾惨败后的痛苦与自责、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权衡与斟酌、深陷越南战争泥沼的苦闷、对私生活和健康问题被曝光的担心等等,又增添了肯尼迪的神话色彩。 他给美国人民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位“自由世界”的年轻领导人成为美丽梦想的化身。正如肯尼迪在就职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亲爱的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愿意为你们做些什么,而应该问我们在一起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目录 上册 序言 第一部分 长大成人 第1章 起步 第2章 特权青年 第3章 人生之艰辛 第二部分 公职岁月 第4章 从政 第5章 进军国会 第6章 当选参议员 第三部分 天主教徒能当总统吗? 第7章 总统候选人 第8章 总统大选 下册 第四部分 总统 第9章 火炬传递 第10章 总统的历练 第11章 充满麻烦的世界 第12章 危机管理 第13章 满心不情愿的战士 第14章 权力的局限 第15章 失意与失误 第16章 悬崖边的徘徊 第17章 新的开端—国内事务 第18章 新的开端—外交事务 第19章 未竟的总统大业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但是,他的儿子至少已经从他的外祖父约翰·F·菲茨杰拉德那里得到了暗示。“至于我外祖父菲茨杰拉德是来自韦克斯福德还是利默里克、蒂珀雷里,好像有些不同的说法,”肯尼迪后来回忆说,“而我的曾外祖母是哪儿的人就更说不清了,因为她那当了波士顿市长的儿子经常在演讲时声称自己的母亲来自爱尔兰选区,因为听众当中大多数选民来自爱尔兰选区。”的确,29岁的肯尼迪在头一年竞选国会议员的时候,他所在地区的美籍爱尔兰人很不情愿支持他,因为他缺少种族身份,更不用说民族自豪感了。 从官方角度说,肯尼迪是去执行一项实情调查使命:研究马歇尔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处于恢复过程中的欧洲的运行情况。从非官方的角度说,这是与凯瑟琳·肯尼迪哈廷顿放松一下的机会。凯瑟琳是杰克最喜欢的妹妹,她身上“美籍英格兰人”的味道甚至超过了他。虽然她的丈夫——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任德文郡公爵的威廉.卡文迪什.哈廷顿死于战争,凯瑟琳却还是住在英格兰,而德文郡的人们待她敬爱有加。他们让她自由地在包括爱尔兰南部沃特福德郡的利斯莫尔城堡在内的几个豪华庄园里生活。利斯莫尔城堡是一个12世纪的庄园,曾经为沃尔特·雷利爵士所有,凯瑟琳称之为全世界“最完美的地方”。 凯瑟琳邀请杰克和她一起在利斯莫尔度假,答应帮他请来前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丘吉尔的前儿媳帕梅拉·丘吉尔,以及英国的其他社会名流和政界大佬。“安东尼·艾登今天到这里,”凯瑟琳给一位美国朋友写信说,“所以到周末的时候,他和杰克就能处理好世界的局面。” 跟凯瑟琳一样,杰克-肯尼迪所受的教育使他在特权圈子里活动自如。杰克和凯瑟琳将自己看作美国贵族。作为一名国会议员,而他的父亲又是美国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并曾担任驻英大使,杰克的智慧、魅力和机敏更增添了他身上的绚丽光环。 但是,在1947年,第一次遇到约翰·肯尼迪的人从他的外表得不到什么信心。虽然在春天就已过了30岁生日,可他看起来仍像个“大学生”,最多也就是攻读哈佛政治科学博士的学生。他那随意的穿着也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这种印象:他时而穿着卡其裤、褶皱的泡泡纱夹克,外衣下露着衬衣下摆地出现在国会大楼,时而穿着羊毛套衫、旅游鞋在国会的咖啡厅排队。1米83的身高、不到65公斤的体重、纡瘦的身材、长着雀斑的消瘦脸庞,以及一头蓬乱的棕发,使他看上去好像不到30岁。即便是偶尔衣冠楚楚的打扮也没能使他看上去年老成一些,或者像个国会议员的样子。他的秘书玛丽.戴维斯说:“他穿的是最不成体统的服装。”跟国会里那么多着装拘谨的议员不同,肯尼迪通过自己的随意着装反映出自己的身份意识。但这一点不利于让人们对他产生成熟的印象,而且大多数同事很难把他当回事儿。他最初给元老级国会议员们的印象是,他是名门望族子弟,他的位置是世袭下来的,而不是自己努力争取到的。有时,人们对他不礼貌。“喂,你们觉得这个经历怎么样?”一天上午,他问一位在国会办公室的职员,“人们走进电梯后,有些人要我送他们到四层。”他在国会工作的第一个星期,一位资深议员就错把他当成了听差的,命令他复印一份提案,当杰克告诉这位议员他们是同事时,那人一脸惊愕。 尽管如此,他几乎谁也没有得罪。虽然他表现出某种冷漠或自制,他那灿烂的微笑和真诚坦率让人们立刻喜欢上了他。“他对女眭选民的影响简直令人吃惊,”《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James Reston)后来写道,“每一位女士不是想当他的母亲,就是想当他的妻子。”另一位专栏作家从他的外表看到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暗示那些“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他迷了路、被拐骗或走失——也许是一个被流放的王子,或者是个非常富有的孤儿”。 杰克用在爱尔兰的一部分时间参观了利斯莫尔往东80公里巴罗河岸上的集市小镇新罗斯。凯瑟琳成天陪她的客人打高尔夫,没有和他一起去。在杰克“相当平静、相当虔诚”的请求下,帕梅拉丘吉尔与他同行。他们开着凯瑟琳那辆大型旅行车,沿着爱尔兰风景秀丽的西南海岸,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行驶了5个小时,才到了小镇的郊区。 新罗斯并非漫不经心的选择。他们接近目的地的时候,杰克手里只有一封姑妈洛雷塔的信作为引导,他停下来打听去肯尼迪家的方向。(“你们说的是哪个肯尼迪家?”那个男子回答道。)杰克试着靠近村子边上一栋白色的小农舍,前院满是鸡群、鹅群。一位“看上去跟所有肯尼迫家的人一样”的女士身边围着6个孩子,始满脸疑惑地接待了他,并派人叫回了在地里干活的丈夫。一家人邀请杰克和帕梅拉走进他们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小屋子里喝茶。虽然帕梅拉对那家人朴素的生活印象深刻,但她依旧把那次拜访比作厄金斯·考德威尔的《烟草路》中的一个场景。 P4-6 序言 为什么又要写一本肯尼迪的书?在我撰写这部传记的5年当中,不断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伴随着一些新材料的发现—当时的书面文件、电话录音、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录音带和一些口头流传的历史以及其他种种材料—我们似乎有着充足的理由来重新审视肯尼迪的个人生活和公众生活。科学作家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的话也给了我启迪:“问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于是走上了通往恰当答案的路。”当我研究那些记录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把有关这个人、他的家族和他的政治生涯的新旧资料结合起来,竟然有那么多新鲜的内容可以披露。在此仅举几个例子:新资料更加清晰地披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夺去小约瑟夫·肯尼迪性命的那次事故的原因;鲍勃·肯尼迪在1960年成为司法部部长的经过;约翰·F·肯尼迪对美国军事将领、入侵古巴计划、在西贡的美国记者团以及越南战争扩大化的看法。 作为我们最感兴趣的公众人物之一,肯尼迪也是位高深莫测的人物,与所有的政治家一样,他竭力突出自己惹人喜爱的特点,尽量掩盖自己的弱点。他和他最亲密的那些人在树立正面形象方面尤其高明,而那些形象也继续左右着公众对他的印象。我的目的并不是另外写一本披露性的书(近年来,这类书已经够多了),而是要透过辉煌魅力的外表来重新塑造一个真实的人,或者说尽可能塑造一个真实的肯尼迪。这么做的结果并不是要勾画一个反面形象,而是要描绘出一个美德与缺陷同在的人,而正是那些美德和缺陷造就了一个既出色又平凡的人物:一方面机智超群、意志顽强、恪守原则、判断准确,另一方面终生承受病痛和情感问题的折磨。我没有偏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淡化另一个方面,而是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比如,由于我对肯尼迪的医疗历史的了解比任何一个传记作家都要多得多,我不仅知道他在多大程度上在公众面前掩饰了自己的孱弱,而且看到了他那出众的性格力量。此外,我试图理解他那无可辩驳的风流一面,包括他的一些从前不为人知的桃色事件。更重要的是,我大胆地试图弄清他的健康问题和行为是否在某个方面影响了他履行总统的职责。 我还试图公允地评估肯尼迪家族对他各个方面的消极和积极的影响,包括对他的性格、他在海军服役的记录、他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事业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对他作为总统做出的有关经济、人权、联邦政府对教育、老年人健康和贫困问题,以及对苏联、核武器、太空、古巴和越南问题等方面的政策的影响。我毫不犹豫地提出了我个人认为肯尼迪针对自己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内必然会面对的许多问题可能采取的做法,无论我的这些结论可能会遭到什么样的质疑。19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约瑟夫·儒贝尔说:“对待一个问题,争而不决胜过决而不争。” 我相信,这部传记是迄今为止对肯尼迪个人及其政治生涯的最权威的论述。尽管如此,无论本书在对肯尼迪的认识与理解上取得了多么重大的进展,我并不奢望自己能对约翰·F·肯尼迪盖棺定论。经济学家凡勃伦说得好:“任何认真严肃的研究结果只能是在原本只产生一个问题的地方引发两个问题。”加之肯尼迪对于美国民众以及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人民那神话般的重要性,你就可以确信无疑:子孙后代们在他们自己的时代会渴望再次关注肯尼迪。 后记 所有有关肯尼迪的神话故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不像对他政治生涯的公正评价更令他感兴趣。他可能会感到不那么愉快的是,传记作家们竟然挖掘出那么多有关他私生活的真相。同样,他对历史学家们对他的政策和行为的看法是否一致,也不抱任何幻想。他明白,正如荷兰历史学家彼得·盖尔(Peter Geyl)所强调的那样,历史是一场没有休止的辩论。(1961年10月,他告诉撰写约翰.亚当斯论文的学者们“要深八到任何重大历史争议问题的真相的c实质,有多么困难”。)因为他在美国国会,尤其是他在担任总统期间的事业表现而产生的所有辩论都不会令他惊讶。但是,他同时明白,有关他的一生和时代的相互对立的各种评判,并不会排除公平评估的可能性,而在他去世后40年的今天——在他的所作所为的后果达到了合理的清晰程度,且用于评判他的功与过的文件资料大部分得以公开的时候,这样一种公平的分析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如果肯尼迪从来没有当上美国总统,传记作家们、历史学家们以及普通大众是否会对他如此感兴趣,很令人怀疑。他那大名鼎鼎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勇行为、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当选、论述政治勇气的普利策奖著述的出版、1956年竞争副总统提名权的失败,以及1960年作为第二个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殊荣的天主教徒——这些都使他成了人们猎奇的对象。但是,他的事业生涯恐怕会像大部分失败的总统候选人一样产生非常有限的兴趣。有些名落孙山的总统候选人——比如亨利.克莱、丹尼尔.韦伯斯特、斯蒂芬·A·道格拉斯、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查尔斯·埃文斯·休斯、罗伯特-M拉福莱特、亨利·A·华莱士和巴里戈德华特——之所以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都因为他们与更大的政治形势或者其他政治业绩相关。但是,肯尼迪在担任总统前作为相对地位低下的政治人物的事业历程,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不会多么令人感兴趣。作为一名众议员和参议员,他没有留下任何特别引人注目的印象。 然而,根据现在的情形,有关肯尼迪家族的任何琐碎细节都没有被忽略。杰克和杰基、乔、罗斯和鲍勃一直是公众特别关注的重点,但是该家族的其他成员也成了美国和全世界无数新闻记者、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不断研究的对象。如果不是肯尼迪家族的一员的话,罗伯特·肯尼迪的3年司法部部长经历、不足4年的纽约参议员身份和遇刺时的总统候选人资格是否足以引起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们如此大的关注呢?如果不是约翰·F·肯尼迪的儿子,小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 Jr.)在1999年的惨死是否会引发全世界的新闻报道呢?肯尼迪家族以其优势和劣势似乎满足了美国人对王室家族的希冀——也许就像英国的王室家族一样,既令人敬仰,又频遭抨击。 肯尼迪家族成员的生活,为人们探究得最彻底的是肯尼迪。他的医疗史受到了情理之中的调查。由于总统控制着核武器以及那么多的重权,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引起了更为强烈的关注。像1919~1920年期间残疾的威尔逊,或者像身体疾病不那么严重的艾森豪威尔那样的总统,到了1945年以后的核武器和世界强权时代,已经是不可接受的了。(1967年,宪法增加了第25修正案,明确了取代丧失能力的总统的方式。)我们现在知道,肯尼迪害怕自己的艾迪生氏病、溃疡、脊椎毛病和前列腺炎会被人用来反对他196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更加确切地说,他担心如果消息泄露,人们知道了他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一次又一次地住院,知道了他依赖类固醇药物来抵御艾迪生氏病带来的身体虚弱的影响,依赖镇静剂、止疼药、睾丸素、抗生素和安眠药来帮助自己对付其他并发症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会因此当不上总统。 …… 仔细研究档案资料后,人们可以得出结论相信,肯尼迪十分渴望让越南脱离苏联和中国的影响范围。但是,他不愿意为使西贡免于共产党的控制而付出任何代价、接受任何负担。他怀疑越南共和国方面是否致力于通过号召全国团结在深得人心的政策和领导人周围而维护自己的自由,因而更不情愿让美国更深地介入冲突。他担心这场战争会达到朝鲜战争的规模,担心陷入一场需要美国进一步增加资源投入的战争,因此他在1963年计划减少在越南共和国的美国军事人员。由于他希望能够压制媒体对美国没有能够在东南亚获胜的批评,因此反对扩大美国在该斗争中的介入程度。媒体对政府政策的抨击恐怕很有可能导致要求美国不是从战斗中撤退,而是要求加大介入,而那样至少会在1964年总统大选中与戈德华特这样一个军事型共和党对手的较量中产生政治问题。 当然,谁都无法证明肯尼迪会在1964~1968年期间如何对付越南问题。但是,他的言行表明的是从林登·B·约翰逊领导下的那种介入中谨慎有序的撤退立场。约翰逊在1965年3月决定发动的那场“滚雷”(Rolling Thunder)行动——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持续轰炸行动——绝不是肯尼迪的本意。同样,肯尼迪从来没有像约翰逊在7月份决定的那样同意向越南派遣10万名作战部队。由于在1964~1965年期间没有任何外交政策方面的总统业绩可言,约翰逊在限制美国在动荡不安的越南的介入方面比肯尼迪的日子更加难过。截至1963年11月,肯尼迪已经树立起一个强大的外交政策领导人的形象。在导弹危机'口]题上令赫鲁晓夫颜面尽失,在战胜了苏联和美国军方以及美国参议院对禁止核试验协议的反对势力后,肯尼迪作为一个国家安全的捍卫者的信誉远远超过了约翰逊。因此,肯尼迪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说服国内、国外的人们相信,避免在越南的大规模军事干预是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的。 肯尼迪作为美国总统的最大成就是对苏美关系的处理,以及他卓有成效地遏制了美国军方的心态,即认定与莫斯科之间爆发一场核战争是有可能的,甚至事实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肯尼迪在登上总统宝座之前,曾经有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期间产生了对军方的负面认识,而这种认识因为艾森豪威尔于1961年1月17日所说的话——他提出了对“军方和工业界综合体”的警告,而更进一步,此外还有他自己在老挝、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和越南问题上的亲身经验。肯尼迪始终相信,核战争是一种最后的、可怕的选择,因而他能够卓有成效地与赫鲁晓夫和苏联方面进行谈判,而后者与肯尼迪一样,甚至比他更加害怕核冲突的后果。柏林危机和古巴危机检验了双方避免核灾难的决心。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打开了著名的禁止核试验协定的通道,减少了危险的放射性沉降,增强了对苏联与美国重归于好的可能性的信心。正如在古巴和越南问题一样,谁都无法确信无疑地说肯尼迪两次完整的总统任期是否会缓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冷战。不过,这当然是可以想象的。 肯尼迪的生命和总统任期的突然终结,为我们留下了令人遐想的各种“也许”、“可能”。然而,即使将所有这种猜测都抛在一边,承认失去过一些良机,走错过几步路,我们必须承认,肯尼迪的1000天激发了美国全国的美好想象,激励了人们对减少美国以及全世界分歧的展望。 书评(媒体评论) 《肯尼迪传》纠正了约翰·F·肯尼迪被扭曲了的形象,拨开了围绕他的神话迷雾,真实地呈现了一部有关肯尼迪的历史记录。罗伯特·达莱克利用自己接触一批珍贵的新文献资料的特权,用学者的公正态度、精明的分析手段和几近完美的语句,向我们讲述了肯尼迪炫目耀眼的人生故事。本书当之无愧是约翰·F·肯尼迪的传记,是铭刻在人们心中的美国总统的标志,这无疑是一项骄人的成就。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美国莱斯大学教授,历史学家,《福特传》作者 这是我们领军的历史学家之一的杰作,坦诚而透彻,公正而明智。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威廉姆斯学院名誉教授,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罗斯福:狮子与狐狸》作者 《肯尼迪传》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传记。罗伯特·达莱克无比详尽地叙述了约翰·F·肯尼迪成功的政治生涯,与他用迷人的手法描述的肯尼迪的疾病与痛楚形成了一种美妙绝伦的对比。本书无疑是一部杰作。 ——大卫·赫伯特·唐纳德,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普利策奖获得者,《林肯》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