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在细处断”
——你发现“麻绳”的问题了吗?
一根麻绳,不管整体看上去多么粗壮、结实,只要有一点细的地方,问题就可能在这个地方出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个别成员的懒散和疏忽可能导致整个团队计划和目标的失败。即使只是一个小到几乎可以忽视的小问题,我们也不应该让自己有“盲区”、“短板”和“疏漏”,只有这样,企业这根“麻绳”才不会出现任何问题。麻绳哲学:麻绳断了,损失的不只是麻绳
麻绳一般取自各种麻类植物的纤维,其粗细均匀,结实,耐用,广泛应用于包装、捆扎、吊挂重物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甚至看到麻绳断裂带来的严重后果。麻绳的作用常被人忽视,但在关键时断裂,损失的就不只是麻绳,甚至可能是人的牛命。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15年4月14日,南充市营山县小桥镇小学,一名徐姓教师因房门钥匙被锁在房间内,找来开锁匠也没有打开。情急之下,徐老师就去学校体育器材保管室,找来一根拔河用的绳子,然后叫上几名男同事帮忙,准备用绳子吊着进屋拿钥匙。
一行人爬上宿舍天台,徐老师将绳子在腰间拴好,同事们则将他缓缓放下。徐老师小心翼翼地从楼上向下滑,上面的同事则死死地抓住绳子。
“都快到3楼了,没想到意外发生了,太奇怪了。”其中一名老师称,就在徐老师下降到3楼附近时,只听见“叭”的一声,粗实的拔河绳居然断了。
掉地后的徐老师随即被送往医院,但因伤势过重,最终不治身亡。
据知情人士说:“徐老师去体育器材保管室随手拿了根拔河绳准备索降。保管室里的拔河绳不只一根,事后检查其他绳子都很结实,几十个人都拉不断,但当时他偏偏拿到那根坏了的。到达楼顶之后,鉴于拔河绳十分粗实,谁也没想到先试一下它是否结实。各种因素加在一起,悲剧最终发生了!”
悲剧本可以避免,一条有损耗的麻绳竟然成了伤害人命的元凶,这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无论是悬吊重物还是包扎物品,麻绳一旦突然断裂,将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绝不是损失一根麻绳那么简单。
麻绳的断裂,是源自对麻绳质量短板的疏忽,是源自个人责任的缺失,才酿成了绳断人亡的悲惨一幕。虽然麻绳只是某处稍微有损耗,或许只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一点点损耗,但灾难的源头却正在于此。
因麻绳断裂所导致的灾难难道不可以避免吗?答案肯定是能。这里,我们可以概括出错误链的发展模式:首先,一个小的磨损发生了,没有被发现,或没有被解决;随后在工作过程中加剧了麻绳磨损处的破坏力和严重性:有关人员仍然有所疏忽,未能立即评估问题的严重性;当意识到情况已经完全失去控制时,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最后,在对事故进行的调查和反思中发现,错误链的第一环——初始的“小问题”总发生在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其实你可能早已经发觉,“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似乎随时可见。在现实生活中,麻绳与一般的企业表面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绳在细处断”所揭示出来的“错误链条”模式却与绝大部分企业的“坠落”过程惊人的相似。如果把一个企业的工作比作麻绳,那么最细处往往就是落实的盲区、质量的短板、人为的疏漏,而企业的失败往往是从这些“最细处”开始的。
那么,你是不是在无意中也成为“麻绳的最细处”呢?市场竞争力强大,企业这艘大船表面上是那么的安全,但是只要看看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疏漏,我们就会强烈地感觉到:它危机四伏!
有人认为,只要自己不是“麻绳最细处”就可以了。事实也并非如此,“麻绳断裂”对谁而言是灾难性的呢,是领导还是所有员工?其实,这个问题是需要全体人员共同重视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不成为“麻绳最细处”。因为只有麻绳前后一般粗,企业才会稳定,才能顺利发展,也才能最具有竞争力。
P3-5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这与民间俗语“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揭示的是同样的道理,对我们颇有启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迅速更替,任何一个人都不要这样想:我只要在最低限度内完成工作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什么公司,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优秀的员工。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根麻绳,那么“麻绳”变细的背后是责任缺失,是借口泛滥,是低忠诚度,是执行不力,是团队协作感不强……员工不关心企业安危,责任心不强,遇到问题总是绕着走;员工满足于机械执行,落实企业政策走样,简单事也做不好;员工在位不在岗,工作不专心,缺乏工作主动性……正是如此种种的作为,将原本粗实的“麻绳’,腐蚀变细,有了断绳之患。
“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这给我们以警醒,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品质:责任、忠诚、执行、协作、学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否避免“断绳”的命运,关键在于每个人能否自始至终保持优秀的职业品质,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坚决杜绝和克服忽视“麻绳越磨越细”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
有人说,工作的时间长了,人就会麻木。麻木是工作中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请记住,工作不能等闲视之,而需要时时刻刻融人责任、忠诚、协作……
如果能够做到:凡是规章制度都不折不扣地执行,凡事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树立角色责任意识;不给自己留隐患,不给自己留退路,不给自己找借口;凡是工作都能真正做到自动自发,养成一种习惯,培育一种品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企业这根“麻绳”永远也不会有断裂的可能。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的警示,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谨慎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以你漏我堵、你缺我补的主人翁般的责任感处处盯住问题,在每个岗位上都认真对待,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的持续成长。
我们每天在工作之余不妨问一下自己:
“今天我有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有没有把自己平时的工作做到位?是不是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是不是勇于打破自我限制,把卓越和完美当成自己不懈的追求?”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表明你很可能就是“麻绳的最细处”的人,那么你就应该警醒自己了,应该要朝着负责、忠诚、主动的方向去努力。
麻绳的最细处也许最初就较细,也许是天长日久被磨细的。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对其熟视无睹,发生断裂就成为必然。不要在“麻绳”断裂后才慨叹自己当初“没想到”。预防“绳断”就要把“补牢”之功用在“亡羊”之前,多些认真和负责,少些敷衍和麻痹,真正把工作做到最前面。
那么,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
“麻绳断在最细处”,一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都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根麻绳无论有多粗,它的牢固程度都取决于最细的那个环节。不做麻绳最细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自省态度,是一种查漏补缺的高度自觉,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
金岩、张梅所著的《不做麻绳的最细处》对职场人士有相当大的启示,如果把一个单位比作麻绳,那么“最细处”的员工往往就是跟不上企业整体步伐的员工,他们的工作有盲区、有短板、有疏漏。要想真正不做“麻绳最细处”,就要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让“细处”变为“粗处”。只有麻绳前后一般粗,企业才会稳定,才能顺利发展,也才能具有始终如一的竞争力。
麻绳的作用常被人忽视,但如果它在关键时断裂,损失的就不只是麻绳,甚至可能是人的生命。“麻绳断在最细处”,一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都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根麻绳无论有多粗,它的牢固程度都取决于最细的那个环节。不做麻绳最细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自省态度,是一种查漏补缺的高度自觉,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
麻绳从出现磨损到最终断裂的过程,反映了一个人的责任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发现薄弱环节,而是对管理漏洞熟视无睹。
请看由金岩、张梅所著的《不做麻绳的最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