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孟是春秋时有名的伶人。深得楚庄王的宠爱。楚国贤相孙叔敖死后不久,优孟在郊外遇见了孙叔敖的儿子.发现他竟沦落到了以砍柴为生的地步,优孟决心帮他渡过难关。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特制了一套孙叔敖生前常穿的官服,细心模仿孙叔敖的一举一动。一天,楚庄王在宫中大宴群臣,优孟穿着孙叔敖的官服走了过来。楚庄王远远一望,误以为孙叔敖复活,惊讶不已,及至近前,才看出是优孟所扮。楚庄王想起孙叔敖,感慨地对优孟说:“你若有孙叔敖的才干,我愿意拜你为相。”优孟不以为然地说:“那又有什么好处.死后连后代的生计都保障不了!”接着,他便把孙叔敖儿子的状况如实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听后,幡然醒悟,下令召孙叔敖的儿子入朝,为其加官晋爵。从此,孙叔敖的儿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优孟并不是直接劝谏楚庄王,而是花了大量精力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对楚庄王进行旁敲侧击,使楚庄王明白了“人走茶凉”这一做法的危害性,从而帮助孙叔敖的儿子改善了生活条件。
倘若优孟不是采用上述方式,而是凭着一股义气,向楚庄王慷慨陈词,恐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见,要说服别人,首先要做到鬼谷子所说的“己欲平静”,万万不可产生急躁的心理。尤其在危机重重的时候,当事人更要平心静气,关注细节。
春秋时期,有一年鲁国遭到严重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讨伐鲁国。鲁僖公得知消息,非常害怕。这时,手下一谋臣建议,为今之计,应该马上派人带上礼物去问候齐孝公。这样做一是表示友好,二是显示鲁国也有所准备,让他们有所顾忌。鲁僖公觉得有理,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犒劳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堵住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来。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吧?”齐孝公傲慢地说。展喜不卑不亢地回答:“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害怕。但我们鲁国的君臣却一点也不害怕。”齐孝公听了,轻蔑地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和我们齐军交战?又怎么会不害怕?”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的军队的确没有齐军强大,但我们并不害怕,因为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太公,同心协力地辅佐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要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查的。我们的祖先是那样友好,您又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齐孝公听了,觉得展喜的话很有道理,而且展喜态度从容,齐孝公觉得鲁国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于是就打消了伐鲁的念头,班师回国。 展喜能言善辩,临危受命,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齐军。他之所以能够态度从容、胸有成竹,就是因为他有所准备,坚信凭借自己的上佳口才一定可以应付自如。
古往今来的杰出人士,尤其是领袖人物,无不具有高深的个人涵养,他们对细节的重视程度非普通人可以想象。二战英雄、英国首相丘吉尔是闻名于世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应付大场面时的谈吐、风度令人倾倒。可谁又知道,丘吉尔每次接待外宾,都要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材料,为了设计每一句话,甚至睡觉时都在琢磨。我们往往只了解成功者风光、潇洒的一面,却很难想象他们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P22-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