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是我大学时期意外结识的一个网友,掐指一算,今天正是她再次参加高考的日子。六年前,12岁的她曾写信给我,诉说各种委屈,以及在这些委屈里闪闪发亮的美好梦想。她说她不想读高中,不想上补习班,不想跟同龄人一样穿着傻帽的校服被罚站。
2005年,湖南电视台的《变形计》还没开播,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需要经受怎样的残酷人生。刚刚结束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两个月的江西支教生活,山区孩子的艰苦成长深深地刺痛了养尊处优的我,让原本受惯了家人呵护的我情不自禁地哭了太多回。看到她的来信,我深深地感到了命运的不公平,认为这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姑娘真是太不懂事,几乎是以责骂的语气给她回了信。
两个月后,读到她的来信,我只能悔不当初。信里除了回击,还表达了对我深深的失望,她说我破坏了她对人最本能的信任,再不要看到关于我的一切。怎么也没有料到,曾经温柔绵软的友谊瞬间会充满铿锵杀伐之声。我逃课跑出教室,整理情绪,窝在图书馆里回了她一封长长的信,大概意思是要她学会珍惜生活,好好读书之类的。
此后,我们没有再通过任何信件,断断续续的联系也是通过QQ和豆瓣。这个倔强又任性的孩子,时不时地给我留言,向我告知她的生活琐事,什么时候割腕了,什么时候离家出走了,什么时候被收容所遣送回家了;她参加高考了,她跟父母一起去冰岛了,她父母离婚了;她想通了要认真复读了,她又要高考了……
时间总是很玄妙,会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这个正在享受美好青春的妙龄女子,最后终于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原谅了自私的父母并成全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我们所谓的未来和梦想,在她的世界里终于显出了绚丽的色彩,恰如雨后彩虹,在一切都刚刚好的时机里。
【三】
回到上海,不是我的本意。出发前去新加坡,也是被迫之选。
21岁,我大学毕业,考研无果,在父母的安排下,只身去了新加坡,继续学习我所钟爱的影视传播学。
没去新加坡之前,我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计划,虽然嘴上说着对未来充满希望,却不知道梦想的出口究竟在何方。我想做一伟大的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我也想成为一名声大噪的影视编剧,进军好莱坞。
.
只是,大二我就过早地接触了报社与电视台,三年的学生加记者生活,让我亲身经历了身为记者的各种无奈,而这些无奈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由不得我去更改或者左右。所以毕业后,我坚决拒绝了学校好心推荐的就业机会,像只大尾巴狼似地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我接连做了三份工作,这三份工作加起来的时间总共不超过半年。看到这里,也许你会笑我不靠谱或者不着调,可事实就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大潮中被簇拥着上了路。然后,一路迷迷蒙蒙,一路跌跌撞撞。
起先,我凭着自己丰富的文字经验,轻轻松松地进了一家规模还算可以的保健品公司,做起了专职的策划工作,并且充当老总的英文翻译。满以为职业生涯就此顺利开启,美好生活不费吹灰之力。然而,不到两个月,我就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内容感到羞耻,跟部门上司发生言辞顶撞,并拒绝不相关的加班安排,结果导致调岗。我在接到凋岗通知的第一时间,毅然辞职。
然后,我误打误撞地进了一家私营性质的影视公司,做起了所谓的“编剧”工作。此“影视”非彼“影视”,不到三个月,我便意识到被忽悠了,内心的退堂鼓隆隆直响,真不知道面试官当时是怎么看待我那个对他来说高大得不能再高大的职业规划的,我甚至觉得自己是堂堂“一尊大佛”被他忽悠进了这个“破庙”。
最终,仍旧是果断辞职,甚至老板提出加薪的条件也不予理会。辞职后,经朋友介绍,我去某知名婚纱摄影店做专题策划,带着满满的新鲜感重新开始,结果又是无功而返。这次更夸张,不到一个月,我甚至没有结算工资,就找借口撤退了。
怪不得家人唠叨,那时的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是个十足的loser。
好在父母是了解我的,他们看我频繁更换工作,理解我的处境。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安排我出国,挑来拣去,最终确定了新加坡的发展管理学院,说是跟我的专业对口,到了那边学习不会太吃力,还可以镀镀金,回来说不定工作就会顺利很多。
我再次带着梦想出发。尽管我仍不知道梦想究竟是什么,但比之前好的是,我终于知道了自己不要的是什么。一些短暂的尝试,一旦不合我的胃口,就立刻换掉了。
现在的我,再次回到上海,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蜕变。创建了广告公司并逐渐在行业内有了名声,拥有着强大而专业的创作团队。虽然一路艰辛,但我的梦想就像个生命力顽强的孩子,迎着风雨,茁壮成长着。
“我喜欢与步行者为伍,因为他们有一种本能的:习惯性的意识,知道走在路上不仅仅意味着到达。”
学会认字后,有个梦便深深地扎根在心底,并且在我眼前,时时刻刻地浮现着它的影子。
幼年时,我震撼于绝美的童话故事,时常捧着书,读得如痴如醉。小小的脑袋竟清晰地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于作家之手,并未真实发生,有时脑中会掠过一丝想法:别人能写,我为什么不可以?
八九岁时,童话故事之类已经吸引不了我。我开始看小说,看《简·爱》,看《呼啸山庄》,看《傲慢与偏见》,虽然读不透彻,大意却也了解。然后知道了勃朗特三姐妹,她们生活贫困,思想苦闷,却写出极富哲理的诗歌,又以小说闻名于世。就是那时,我开始将她们作为自己的偶像。
这就是我最初的梦想。
进发于心中的梦想,往往是最纯粹、最炽烈的。它很重,重到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放下;它量也很轻,轻到只能安置于心头最僻静的角落里。无法示人。我有过许许多多的梦想,也曾在作文课上以浩繁的卷帙书写自己的各种不着边际的梦,惟独对这一个,缄口不言。我知道,梦想这个东西,太严肃,而且是很私密的一件事,不能轻易地拿出来展览和炫耀。
然而,无论如何掩饰、埋藏,梦想都会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影响你的选择。大学时,我不听家人劝告,执拗地报考新闻传播学专业,一心想要铁肩担道义,两手树清风,以笔墨书写世间百态,鸣出人间不平事。四年大学里,我践行着一个伟大记者的梦想之路,努力付出,熬夜撰稿,写了大量的记者手札,发表了大量的社会时政新闻。但毕业后才知道,要想在新闻这个领域站稳脚跟,是极其艰难的,更别说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表作品了。
实现理想的路,永远不会那么平坦,似乎一定要拐上好几个弯儿,才能够看见希望。为了生活,或者说严重点儿,是为了生存,我深思熟虑之后暂时放弃了写作的梦想,远渡新加坡,开始了另一个生存之梦。异国他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迷人,我曾一度沦陷于孤独与迷茫之中无法自拔,只能在微博上不厌其烦地碎碎念,写许多故事,写别人,也写自己。久而久之,竟发现有了一群默默关注我的朋友。有人给我留言,说:“杨,从你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桀骜而温情的姑娘,她带着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嬉笑怒骂出人间百态,仿佛对万事都不关心,却又是极其用心的。”
他是第一个提醒我出本书的人。他说:“希望你能够将这些散乱的记载编撰成集,我将会是你最忠实的读者。”
忽然心头一震,那个窖藏已久的梦想,难道呼之欲出了?
当时,也是善意地回复,我说我会用心考虑的,只是要等时机成熟。
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时机成熟。只是在我心里,那个无关乎名与利的梦,始终是严肃的。每每写文,哪怕只言片语,也必得净手、端坐,更何况写一本书?出书这种事儿,当然是要慎之又慎的。能轻易便创作出来的书,能称得上书吗?钱钟书先生可是看了一图书馆的书,将古今中外的文化研究了个透,才写出了字字珠玑的《管锥编》。
始终说服不了自己去做一件当时觉得“惊天动地”(至少在我的生命里)的事情,而且回国之后一心投入创办自己的广告公司,无暇他顾,所以一直拖到今年。年初,有编辑从豆瓣里找到我,发来豆邮,表示希望合作出书。我当时忙于手头的案子,只得婉拒。
我的搭档木小姐得知此事,眼睛瞪得大大的,声色俱厉地批评了我,说我明明心中雀跃,却故作姿态。她拍拍胸脯说:“你尽管去写吧,公司有我呢。”我告诉她我退缩的理由,我认为自己见识还浅,底气不足;又缺乏准备,随性写来,怕是给自己的写作之路开了个不怎么漂亮的头,以后实在不敢再提。
木小姐绝对是个风风火火的姑娘,想到就去做的那种,她实在无法理解我的诸多顾虑。她一遍遍地给我灌输“实现梦想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出发”的思想,她说,不必在乎反响,不必名垂千古,只要想写,只要能写,去写就是了。她说,即使没有人认可,也能够享受写作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出发,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到达,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她让我意识到了这点。
偶然间看到《随园诗话》里的一篇文章,文中说:“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那些功成名就之人,并没有多么执着于成功,只是一步步地走着,厚积薄发之后水到渠成罢了。我羞。t~-T-自己的功利之心。之所以不敢迈出这一步,原来只是因为太渴望成功,太希望一炮打响。在世上摸爬滚打太久,功利心膨胀,竟然阻挠了我的决定,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想通之后,主动联系编辑。之后,经过无数个夜晚里,灯下案头的孜孜耕耘,便有了这本书。
人生这条路,该如何去走,多数人比我有见解。所以,我不写励志“鸡汤”,没有豪言壮语,只想以我薄弱的笔墨,给你讲一些宁静而温暖的故事。
把所有回忆变成文字,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在字里行间,我走得或快或慢,或极度小心或满不在乎,我怕一不小心就将故事写得面目全非。我笔下的所有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占据了我的整个回忆,现在又被我从意识里一点一点地抽离出来,与我对峙。我尽量客观描述,可是难免会夹杂着过分的感情。
特别强调的一点事,在这本书里我写到很多的朋友,他们有的与我只有一面之缘,有的始终与我相伴,是我最珍惜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看到这本书会是什么态度;不知道他们读到自己的故事会是什么心情;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看着故事中的自己偷偷地抹眼泪;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因为我写得真实而不留情面,与我撕破脸皮,或者笑我年少不经事。
毕竟青葱岁月,我们走得不是那么顺风顺水。还好,他们虽历经磨难,但依旧鲜活,在偌大的世界里各据一方,努力而踏实地追寻着自己的梦。在时光的洪流中,他们已经逐渐变得美好,直至最好。
我想,面对梦想,许多人也曾与我一样,束缚于现实和自己的内心,缴械投降。有人迷恋绿水青山,有人热衷荒蛮之地。我羡慕这些美好的理想,但我知道,你不出发,就哪里也去不了。
出发,对于一个人具有最本真的意义。我们终其一生去寻找自己的梦,最后是否真的能够到达终点,已经不重要,因为在途中体尝到的欢欣与悲苦。
在路上,本身就是到达。
让我们仗剑踏马,去看一看这世界的繁华。
在青春的路上,我们都一样。我们总是付出很多,我们都在忍受寂寞。我们拼尽全力,在这个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前方的路,布满迷障,有时候我们甚至怀疑自己的奋斗到底有没有意义。
然而,没有人能够评定你。你的明天是否精彩,完全由今天的你决定。
我想,面对梦想,许多人也曾与我一样,束缚于现实和自己的内心,缴械投降。有人迷恋绿水青山,有人热衷荒蛮之地。我羡慕这些美好的理想,但我知道,你不出发,就哪里也去不了。
出发,对于一个人具有本真的意义。我们终其一生去寻找自己的梦,之后是否真的能够到达终点,已经不重要,因为在途中体尝到的欢欣与悲苦,就是这次旅程的意义。
在路上,本身就是到达。
青春,蹉跎不起。所有的踟蹰不前,都是自毁前程。
在这本《让最好的自己抵达最美的明天》里,作者杨水墨细心铺陈,精心点染,她放弃了那些琐碎的情,只以尽量简洁、生动、接地气的方式耐心讲述那些并无生离死别、也非大开大阖的故事。
在这本《让最好的自己抵达最美的明天》里,作者杨水墨细心铺陈,精心点染,她放弃了那些琐碎的情,只以尽量简洁、生动、接地气的方式耐心讲述那些并无生离死别、也非大开大阖的故事。“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她以犀利到有些残酷的语言,将现实不规则地撕裂,让读者看到人生的悲怆与欢悦,以及人们隐藏在孤独背后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