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他们都在查林十字车站给莉莉娅送行——菲利普、哈丽雅特、艾玛,赫里顿太太都亲自来了。就连西奥波尔德太太,也在金克罗夫特先生的陪伴下,不辞辛苦地从约克郡赶来跟她的独生女儿告别。阿博特小姐那边也来了许多亲戚,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话,话题五花八门,这情景使莉莉娅看了忍俊不禁,发出一串又一串的笑声。
“真是够热闹的,”她笨手笨脚地从头等车厢里爬出来,大声说道,“人家还以为我们是王室成员呢。哦,金克罗夫特先生,给我们把脚炉拿来。”
好脾气的年轻人匆匆走开了,菲利普站到他的位置上,抓住最后一点时间滔滔不绝地向莉莉娅灌输嘱咐和忠告——在哪儿下车,怎么学意大利语,什么时候用蚊帐,应该欣赏哪些画。“千万别忘了,”他最后总结道,“只有另辟蹊径,才能真正了解那个国家。看看那些小镇——古比奥、皮恩扎、科通那、圣吉米纳诺、蒙特里亚诺。我请求你千万别听那个馊主意,以为意大利只是一个古玩和艺术的博物馆。去爱和理解意大利人吧,那里的人比土地更神奇。”
“真希望你也一起去,菲利普,”看到小叔子对她不同寻常的关照,莉莉娅受宠若惊,说。
“我也希望能去呀。”其实他要去并不难,律师界的工作并非紧张到不允许他偶尔出去度假。但他的家人不愿意他频繁游历欧洲大陆,而他本人呢,也愿意认为自己忙得脱不开身。
“再见了,亲爱的诸位。真是够乱的!”莉莉娅看见了她的小女儿艾玛,觉得需要拿出一点母亲的威严。“再见,亲爱的。一定要乖乖的,听奶奶的话。”
她不是指自己的母亲,而是指婆婆赫里顿太太,赫里顿太太很不喜欢奶奶这个称呼。
艾玛抬起一张严肃的小脸接受母亲的亲吻,小心地说,“我一定努力。”
“她肯定会很乖的,”赫里顿太太说,她站在喧闹的人群之外,显得心事重重。可是莉莉娅已经在招呼阿博特小姐了,这是一位身材修长、表情严肃、长得很漂亮的年轻女子,正在站台上以一种更加端庄稳重的方式向亲友们辞行。
“卡罗琳,我的卡罗琳!快跳进来,不然你的女伴就自己走啦。”
菲利普总是一想起意大利就如痴如醉,这会儿又唠叨开了,告诉莉莉娅即将到来的旅途中会有哪些辉煌的瞬间——埃罗勒钟楼,一出圣哥特哈德隧道,它就赫然在目,预示着未来的前景;随着火车攀上西奈尔山的山腰,便可欣赏到提契诺小镇和马乔列湖的美景;然后看见卢加诺、科莫——此时意大利的气息已将她浓浓包围,最后到达她的第一个下榻处,而她坐车在黑暗、肮脏的大街小巷穿行很久之后,终于将在喧闹的有轨电车和耀眼的弧光灯中,看见米兰大教堂的墙柱。
“手帕和领子,”哈丽雅特尖声嚷道,“在我的雕花木匣子里!我把我的雕花木匣子借给你了。”
“我的好哈丽!”莉莉娅又把每个人亲吻了一遍,接着是片刻的沉默。大家都坚持不懈地面带微笑,只有菲利普和西奥波尔德太太除外,菲利普在浓雾中哽咽得说不出话,年迈的西奥波尔德太太早已哭了起来。阿博特小姐钻进车厢。列车长亲自把门关上,告诉莉莉娅一切都没问题。火车开动了,大家跟着跑了几步,挥动手帕,愉快地轻声喊叫。就在这时,金克罗夫特先生回来了,端着一只脚炉的两个把手,就像端着茶盘。他见自己来晚了很过意不去,颤抖着声音喊道,“再见,查尔斯太太。祝你愉快,上帝保佑你。”
莉莉娅微笑着点点头,随即觉得那只脚炉的模样太滑稽了,忍不住又大笑起来。
“噢,真对不起,”她大声回答道,“可是你的样子太好笑了。哦,你们一起挥手的样子太好笑了!哦,饶了我吧!”她笑得停不下来,随着列车驶进了远处的浓雾。
“要出远门了,心情倒不错。”西奥波尔德太太擦着眼泪说。
金克罗夫特先生严肃地点点头表示赞同。“真希望查尔斯太太拿到了脚炉,”他说,“这些伦敦的脚夫对乡下人睬都不睬。”
“你已经尽力了,”赫里顿太太说,“我觉得,在这样的天气里,你能陪伴西奥波尔德太太一路赶来,真是很了不起。”然后,她匆匆地跟他握了握手,由他再陪伴西奥波尔德太太一路返回。P1-3
一
阅读《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有两处地方让读者不敢轻易涉足:莉莉娅·西奥波尔德临产而死以及她的刚满八个月的婴儿的夭折。
莉莉娅的死,书中写得惜墨如金:“可是她却在分娩时死去了。”
她的婴儿的死,写得多了一些文字:“小脸已经冰凉。”“小脸今后再也不会被眼泪打湿了。”
也许正因为关于生死这样重大的事件写得如同交待事实,才深深地触动了读者,读者因此不得不再回头审视死亡的情节和原因。
二
莉莉娅分娩而死,从死亡的原因的客观性上讲,概率要高得多,尤其莉莉娅所处的时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管作者有意无意,关于莉莉娅的写作,都是客观的,或者是顺着莉莉娅的性格进行的。
莉莉娅最初在小说中露面,是在火车站与一家人告别。在小叔子菲利普的建议下,她要去意大利旅游。一同前去的,还有卡罗琳·阿博特小姐。她的婆婆赫里顿太太对儿媳妇的旅行,颇不以为然:“一个三十三岁的寡妇竟然要个年轻十岁的姑娘照顾自己,想想就让人脸红。”话说得刻薄,却言简意赅地交待出了两个年轻旅游女士的身份。莉莉娅出国旅游,与她守寡不守节,打算和一个名叫金克罗夫特先生结婚很有关系。在英国这个历来阶级分明的国度,金克罗夫特先生没有好出身、没有好亲戚,不英俊、不聪明、没有多少钱,是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莉莉娅和已故的丈夫查尔斯生有一女——艾玛。莉莉娅所处的英国,妇女的地位在改善,或许再嫁不算什么严重的失节了,但是再嫁会失去女儿的抚养权和婆婆家优裕的社会地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英国这个国家,自打文艺复兴以来,基本上遵循了资产多寡决定一个家庭以及一个人在社会上享有多少地位和权利的原则。它的稳定源于此,它的保守源于此,它的阶级分明也源于此。
然而,在英国成为问题的问题,在意大利却不再是问题。莉莉娅到了意大利,满打满算不过十来天,就写信给婆婆赫里顿太太,说她订婚了,是个意大利人!在莉莉娅来说,这是婚姻自由,而在婆婆赫里顿太太来说,这是触犯了天条,因此她上纲上线地说:
那个男人是公爵也好,是演奏手风琴的也好,关键不在这里。如果莉莉娅嫁给他,就是侮辱了查尔斯的亡灵,侮辱了艾玛,侮辱了我们全家。因此我不允许,如果她一意孤行,我们就跟她彻底断绝关系。
这番话,可以看作英国的背景,是莉莉娅做儿媳妇的背景,是书中所有英国人生活的背景,自然也是两起死亡事件的背景。
至于莉莉娅个人的性格,小说是通过她在意大利闪电结婚、渐渐对婚姻失望、进而陷入无奈境地,一步步告诉读者的。“莉莉娅是个既多情、又性格粗放的人”,仅仅因为“第一次看见吉诺坐在面对拱顶砖门的泥墙上”、“夕阳照在他的头发上”、“他低头朝她微笑”,就决定要嫁给这个小她十多岁的男人了。从浪漫的角度讲,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这些理由也许够了。但是一个女人要和一个男人一起生活,却需要更多的理由,或者更合适的条件。吉诺是个牙医的儿子,家产和地位都很低,但是意大利人似乎惯于吃软饭,不仅吉诺吃得理所当然,一家人为了买房还理所当然地讹走了莉莉娅一笔钱。莉莉娅不在乎施舍钱财,但是很在乎两个人的家庭独立、和谐和秩序,也就是英国式的家庭生活。吉诺懒惰、散漫、狡诈……毛病多多,莉莉娅都渐渐地忍耐下来,但是她忍受不了吉诺夜不归宿甚至几天不归家的毛病。异国他乡,本来就没有社会交往,丈夫偏偏不守家,莉莉娅渐渐郁闷起来。矛盾不大,冲突也不激烈,但是如同一剂慢性毒药,莉莉娅渐渐失去了活力,甚至加入了天主教堂来寻找精神的支撑点。莉莉娅看清楚吉诺是为了钱才跟她结婚,又发现了吉诺的不忠,精神开始崩溃,后悔,哭泣,一次散步时与可能返回英国的一次机会失之交臂后,她的生活开始一步步走向悲剧了。她想念自己的女儿艾玛,却又被英国那边掐断。“于是,莉莉娅放弃希望,病倒了,整个秋天都躺倒在床上。”吉诺为此心烦意乱,却仅……有意大利人吉诺。
在两起死亡事件中,菲利普和卡罗琳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但是这似乎不是作者对他们的最终关怀。他们因为两起死亡事件得到了锤炼,受到了教育,对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了新的看法,彼此认识得更清楚,互相都有了新的好感,好像为这对年轻人的恋爱铺平了道路。然而,作者偏偏没有玉成好事,让他们仍然各走自己认定的路:菲利普决定走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到更开放的伦敦谋生,而卡罗琳却背道而驰,决意回到自己曾经厌恶的故土。这个结局,出乎读者的意料,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至于意大利人吉诺,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透过这个人物,读者看到的是意大利这个国度。从这个角度说,吉诺这个虚构人物,很有实际象征意义。如若他象征意大利,那么,着墨有限的赫里顿太太,则象征英国。
透过多种象征,揭示和对比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差异,也是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
这是E·M·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篇幅不长,却奠定了他长篇小说的基本调子。在他的笔下,对人对事,客观的冗长的描写和交待,不再是长篇小说的特点。小说的故事和情节,都是在引人人胜的叙述、简练的描述和交待以及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出来的。事件的突然性,尤其死亡事件的突然性,成了福斯特长篇小说的特点。多种事件对主人公以及周围的人的影响,是福斯特最为关注的,也是他的小说具备现代性的重要元素。
本书一共十章,前四章写了一起死亡事件,后四章写了一起死亡事件,最后两章写两起事件对男女主人公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生活下去的态度。结构的均衡,布局的合理,作者驾驭小说写作的能力,已经毋庸置疑。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巨匠E·M·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重要的成名作。书名取自英国诗人蒲柏一句诗的后半句,故意略去的部分是“蠢人却闯了进来”。作品通过对几段爱情和婚姻的描写,表现了气氛沉闷的英国中产社会与生气勃勃的意大利世俗生活之间的尖锐对立,讴歌的主题是冲破世俗偏见和传统道德的束缚,催发因受传统束缚而"发育不良的心",勇敢地追求自然率真的生活。作品情节安排整饬而又巧妙,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瞬间情绪和心境的描写和捕捉丝丝入扣、入木三分,是一部世情与人性小说的杰作。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E·M·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受到文学界高度评价,作品通过爱情的描写,表现了气氛沉闷的英国社会与生气勃勃的意大利生活之间的尖锐对立,讴歌的主题是冲破世俗偏见和传统道德的束缚,催发因传统世俗而“发育不良的心”,勇敢地追求自然率真的生活,语文风趣幽默,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充分显示了福斯特作为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