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就是隋文帝,他继秦始皇、汉高祖、晋武帝之后,第四次统一中国,为大隋王朝开基立业,从大乱走向大治,缔造了可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媲美的“开皇之治”,上追秦皇汉武,下启唐宗宋祖,雄视百代,却被后世遗忘。
提到历代雄王霸主,人们首先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其次会想到光武、曹操、康熙、乾隆,很少会想到杨坚、更不会提到隋朝。即使提到隋朝,首先想到的也是隋炀帝。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论国家实力和军队战斗力,隋朝强过唐朝;论个人的丰功伟绩,杨坚可与秦始皇比肩。
比之秦始皇,杨坚毫不逊色,比之其他帝王,自可以昂首挺胸,翘首以居!他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人,一个蕴藏着丰富历史财富的雄王霸主!
杨秀著的《隋文帝杨坚传》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杨坚是怎样结束华夏大地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又是怎样在10年内建立起一个民富国强的大隋王朝的。
杨秀著的《隋文帝杨坚传》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杨坚是怎样结束华夏大地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又是怎样在10年内建立起一个民富国强的大隋王朝的。
杨坚第一个倡导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的人才,被世人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杨坚建立的大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杨坚统一中国后,又创造了三省六部的政体框架,影响深远,可见杨坚的勤政和睿智。
杨坚和所有的圣明君主一样,也犯有一些历史错误。他选择了花言巧语的杨广为太子,最后断送了大隋基业,也掩盖了他在历史上璀灿的光辉。
从20岁起,杨震在华山脚下广收门徒,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讲学生涯。
他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弟子无论贫富,皆一律善待,加上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质量。四方好学之士,蜂拥而来,华山脚下书声朗朗,学馆如市。
他的学生前后超过了3000入,才华出众之士比比皆是,不少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如弟子虞放官至司空(掌管国家工程建设的官员),陈翼更是一代名臣。如此造化,足与春秋时期的孔子相提并论。于是,杨震有了“关西孔子杨伯起”这一雅号,人称“关西夫子”。
经过三十年的讲学授徒,杨震以自己为中心,培植起一个强大的精英势力集团,这些精英之士遍布朝野,涉足各行各业,左右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走向。
对社会、朝政有了话语权,年届五十的杨震决定出来做官。
此后二十年,杨震凭其出色的才学、人品、做事的干练及众多弟子的铺垫、烘托,在官场上一路升迁,从襄城令到剌史、太守、太仆、太常,至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升为司徒(即丞相),位列“三公”。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又晋升为太尉,居“三公”之首,掌管朝廷军事大权,直至延光三年。
在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杨震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廉洁自律、从不徇私,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善事,成为千秋万代学习的官场楷模,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在此,我们不妨列举一例:
杨震在荆州剌史任上政绩突出,调任东莱太守。他前往赴任,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茂才”,凭着“茂才”身份跻身仕途。王密是个好官,更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听说杨震途经昌邑,便想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在白天前往杨震下榻之处谒见后,他特地准备了黄金十斤,于夜深人静之时悄悄送到杨震那里。对此,杨震不但不领情,反而批评他说: “你我是故交,关系密切,遗憾的是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王密以为杨震是故作姿态推辞,便信誓旦旦说: “现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没有入知道这件事,况且学生只是想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并无其他念头。”杨震听了很生气地说: “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现在天知、地知、我知、你知,难道你想欺瞒天地、自欺欺人吗?”王密听了这番话,十分惭愧,只好收回黄金,郁郁而去。
这就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暮夜却金”故事,杨震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四知先生”。
关于杨震的历史佳话远不止这些,有兴趣者自去搜求,此处不再赘述!总之,他的人品、学品、官品、官声都足以为万世楷模,是一位近于“圣人”的大师、大官僚、大政治家!这样的远祖足以为杨门增光添彩!足以让杨坚感到自豪。 但是,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必然,杨门也逃脱不了这一历史宿命。杨震死后,杨氏家族很快走向衰败,连续好几代都默默无闻,直到第8代子孙杨铉来到这个世上,杨家才有了一丝振兴的迹象。
杨铉做过前燕帝国的北平太守,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市长,正厅级。
杨铉的儿子杨元寿投奔北魏帝国,做了北魏的武川镇司马。
武川是北魏的军事重镇,拱卫着帝国首都平城,出任镇将的,一般都是朝廷亲贵,镇将下属军官都是鲜卑贵族。杨元寿能以汉人身份出任武川镇司马,足见北魏皇帝对他的器重。
杨元寿之子杨惠嘏也不赖,官至太原太守。其孙杨烈则更进一步,位至龙骧将军和太原郡守。
杨烈的儿子叫杨祯,是位勇猛、彪悍的战将,军功卓著,被授予建远将军的称号。不过,他的运气实在欠佳。当时,北魏衰败,时局动荡,北方爆发了“六镇”起义。杨祯奉诏征讨,却被破六韩拔陵率领的起义军打得大败。杨祯死里逃生,捡得一条性命,避居中山。不久,他又组建起一支军队征讨起义军,这一次他的对手叫鲜于修礼,一个比破六韩拔陵更生猛的义军将领。这一仗,杨祯战死沙场。
一个将军能战死沙场,算是死得其所。不过,留下来的孤儿寡母却必须要接受命运的煎熬,杨氏家族的复兴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
关键时刻,杨祯的独子杨忠站了出来。他擦干脸上的泪水,踏着父辈的血迹,扛起家族复兴的大旗,一番征战厮杀,终于使杨氏家族的复兴之路重现曙光。他是杨震之后第一个堪称显赫一时的人物,只不过他靠的不是文治,而是武功!
杨忠是谁?他就是杨坚的父亲,一个为儿子铺平官场道路的一代名将1
2.父亲杨忠
杨忠的小名叫奴奴,很不好听,大概是他的父母怕他不好养,故意给他取了个不雅的小名。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小名倒很切合他的一生,因为他干事踏实,尽心尽力,敢玩命,同僚佩服,主子放心,堪称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为了铸就这块“砖”,杨忠花了很长时间,付出了很大代价!P6-7
隋朝是盛极一时的大一统王朝,鼎盛时期的隋朝国家富足,民生殷实,四夷宾服,执玉帛者万国,是当时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只要它打声喷嚏,周边列国就要患感冒。但是,这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又是一个短命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三十七年,帝王宝座的风水轮回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后人提到大隋帝国的短命而亡,多归咎于隋炀帝,其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隋炀帝固然难辞其咎,埋下祸根的却是开国皇帝隋文帝本人。
隋文帝是个很了不起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在权力角逐中度过的,虽屡经风险,却每每能化险为夷。他以雄才大略,代周建隋,东征西讨,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社会近三百年的大动荡、大混乱局面;他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制定法律,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首倡科举制,迅速医治数百年战乱创伤,奏响了“开皇之治’’的盛世乐章。历史上的“开皇之治”不亚于为后世史家所褒誉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以及后来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一盛世是在结束经二百七十多年大战乱、大创伤后的短短十几年里建立起来的,它使备受数百年战乱煎熬、几近绝望的华夏民族看到了复兴的希望,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奇迹!
但是,这样一个居功至伟的帝王居然被后世淡忘,人们称道中国杰出的帝王大多会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鲜有提及这位结束数百年大动荡、从大乱走向大治的雄王霸主。
一句话,隋朝是个被误读的王轵,隋文帝是个被误读的皇帝。
隋文帝的功劳,可比肩结束战国纷争局面的秦始皇。
秦始皇之前有秦国二十多位国君历时数百年的经营铺垫,佼佼者比比皆是,l:gt~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都是雄视天下的一代霸主,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水到‘渠成的事.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统一六国的基础和实力。而隋文帝取代北周时,政敌小服、内政不稳、外有强邻;当时论军事实力,刚刚立国的隋朝不如突厥,论经济实力不如陈朝,且陈朝占据长江天险,但他完成统一大业只用了短短九年时间!
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杨坚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这更接近于现代国家的政体框架。
更重要的是杨坚首倡科举制,使天下寒门士子可以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改变自己的命运,人才的选拔比之前代更为公平合理。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作为首倡者,杨坚功莫大焉!
秦始皇崇尚严刑繁诛,以致“天下苦秦久矣”,隋文帝勤俭治国,谱写了“开皇之治”。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不但供隋炀帝挥霍了十多年,还供唐朝用了二十多年,隋朝的富庶远在汉唐之上。
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帝王!更是不受后人待见的帝王,提到隋朝,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隋炀帝,作为开国帝王的隋文帝似乎成了陪衬。其实,他才是这个王朝的主角。
隋文帝的身上蕴含着丰厚的历史财富,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值得后世总结和借鉴。
.
有位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有位伟人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隋文帝的个人历史,承载的不仅是隋代的兴亡,细品它,我们会发现,历史远比我们听到的和想像的丰富有趣。
本书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为隋文帝正名,还原一个真实的隋文帝,展示他从一个官宦子弟到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雄才大略的帝王的成长历程;演绎他在官场中忍辱负重,继而纵横捭阖,打败无数政敌,登上九五宝座的人生轨迹;描述他打理一个庞大帝国、缔造盛世局面的点点滴滴。他一生中的得与失,功与过,是与非尽在书里。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我们力图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让后人感悟历史晦茎机,从中汲取绎聆教训.计我们的人生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