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无疑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国内各地的新老移民,和为数可观的国际移民,渐渐形成了五方杂居、华洋杂处的独特社会风情,孕育成就了中华文化中特色鲜明的一个地域文化——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海派无派有文化。《上海点滴》是作者李伦新写上海的人和事的散文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点滴(李伦新随笔散文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伦新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无疑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国内各地的新老移民,和为数可观的国际移民,渐渐形成了五方杂居、华洋杂处的独特社会风情,孕育成就了中华文化中特色鲜明的一个地域文化——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海派无派有文化。《上海点滴》是作者李伦新写上海的人和事的散文集。 内容推荐 《上海点滴》是李伦新随笔散文选,收随笔散文100多篇,分为“点点篇”、“滴滴篇”、“拾遗篇”、附录4辑。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的,这是一本关于上海的书,也是一本献给上海的书,毕竟上海承载了作者很多的感情寄托。本书也获得了上海文化基金资助。 目录 自序 一、点点篇 海浪美如花 海上心潮 小议70亿 船过无痕浪如花 闯海 漫谈海派文化之美 美美与共谱心曲 海派文学应有的自信自觉和自强 潮流 人瑞留芳爱晚亭 笔精墨妙意幽远 情凝笔端绘心意 笔歌墨舞源远流长 迟到的再见 定向 再谈哭与笑 各美其美 在商不仅言商 为“不开发区”鼓掌 馨香 永远的钱慧安 自我牛化乐耕耘 其实也在画自己 致杨扬老师 序《三山会馆》 《船行有声》自序 朱志豪的自豪 为了新的辉煌 建设有上海特色的文化大都市 “前腐”不再“后继” 博采众美创新篇 长者风范后学楷模 翰墨流芳大境阁 《老上海逸闻》序 悠悠浦江情 凝固音乐的创新组曲 舞动并快乐着 闪光的足迹 怀念杜老 春联情韵 崇明人的心灵之花 深情的注目礼 写好人字 闲话“下海” 怀念长天 《上海建筑》(英文版)序言 文化是人化 艺术世界的创新硕果 让文化滋润心灵 春风杨柳千般美 海浪花开庆世博 耕耘之乐乐在其中 命运交响新一曲 闯海弄潮 在《邓伟志全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序《牛梅桂》画集 结婚是一道数学题 二、滴滴篇 “老祖宗”的启示 徐氏家风赞 美哉,好望角 闲话“话疗” 看球与看人 无缘与有志 散步·散心 心结宜解 慈情满怀 种瓜得瓜 “择邻”与“择校” “伴”字新解 致《新闻透视》 生命吁请让行 从自洗衣服开始 给陈光标们拜年 兴趣也是好医生 首尔细节 保护城市绿肺 向松江堰泾村学习 赞城市美容师 赞“不贪为宝” 制怒有方 家风建设传喜讯 喜送春联 醉人成罪人及其他 放飞的小鸟在欢唱 小议家规 为乔榛鼓掌 高老的“三高” 炎炎夏日话护水 体操与心操 请解疑释惑 养老与“养脑” “混搭”进行时 幽默是金 人命关天 报林小花朵朵香 “锻炼脑子” 写来的健康 旬起帆的笑 闲话“恋旧” 夫妻吵架有益健康? 善待明天的自己 为屠呦呦鼓掌 “瞎塌塌”的百岁画家 怎样才能“忙”来健康? “围裙族”后继何人? 该晒网时就晒网 强身健脑两相宜 烟雾弥漫中的追问 也谈麻将 中国式交通文明 发现美的眼睛 祝您有双火眼金睛 阅读与健康 心灯常亮 童心无价 “智障”与“德障” 有趣有益的医书 祝你身心健康 台湾经验 你今天“发呆”了吗? “木头人”的福气 双休之一“家庭日” 喜闻“老大”报名难 神游故里有向导 一碗方便面 风景每天都是新的 赞美一种免费 三、拾遗篇 一个优秀的户籍警 忘我救人的王永祥 在读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传家宝 煤气·志气 伸手要和伸手给 开路与开路者 杨华生滑稽春秋 绿杨的笑与哭 在上海养伤的日子 “触”淤泥而不染 “触电”有益 古邑载歌颂盛世 呼唤著作权法 开拓进取增强活力 联合协作不断开拓 上海的“小吃王国” 把上海建成文明城市 四、附录 一艘满载的行船 终身文学梦 深水飞渡更见世道人心 来自梦想的力量 老顽童耕夫 乐耕堂里的“耕夫”书记 多产作家李伦新 区委书记与“梳头娘姨” 梦花新姿 情结·责任 他往“海”里填入更多文化 答《华人世界》记者问 李伦新与“涛声依旧” 试读章节 美美与共谱心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画家则不但爱美,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灵,表达美的才能,挥毫泼墨显神奇,才能创作出蕴涵丰富的精美作品,不仅夺人眼球,而且震撼人心。在上海老城厢幸存的一段古城墙上的大境阁内,当年的“海上画派”杰出代表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曾常年在这里谈诗论画、泼墨挥毫;如今这里是海上书画院、华侨书画院所在地,聚集着一批孜孜以求的书画家,朱鹏高是这里的一位既忙于服务又勤于创作的画院院长。 朱鹏高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他七岁开始练习书法,继而学习国画,坚持不懈。他1981年应征入伍,在东北的兵营生活留下难忘印象。读大学在报社实习时,锤炼文字功夫得益匪浅。分配到南市区的一街道办事处当干部,主动提出并积极筹备,办起了南山书画社……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公务员之职,全身心地投入了书画事业。业内行家认为:朱鹏高的书法有“童子功”,基础扎实,功底厚实,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一定距离看他的书法作品时,不看作者署名就能断定作者是他。他的绘画则钟情于山水,为此他行走于祖国大江南北、雪域高原,从山川河流中汲取营养,从现场写生中锤炼笔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国画创作有了可喜进步,受到专家好评。在赞美声中,朱鹏高一直保持谦虚好学态度,“鹏高、艺术上攀高,为人则求低调。”这是业内同好对他的点评。而他自己则认为,从事书画事业,是自己明智的选择,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更努力。 从当初办创书画院,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曲折和艰辛,朱鹏高在回眸笑谈书画院走过的道路时,总会重复一个关健词:凝聚力!这里是书画家们很喜欢来的地方!每逢周一上午。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境阁的书画家们,喜形于色,谈笑风生,有的围桌品茗聊天,有的泼墨挥毫在创作,有的则将带来的作品展开征求意见……这里成了书画艺术的神圣殿堂,书画家们的心灵驿站,也是真挚友谊的交流平台……其吸引力和亲和力可见一斑。 海上书画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似乎是自然天成的,来自申城四方的书画家们定期相聚,谈字论画,泼墨挥毫,互相切磋,有时分头创作举办作品展览,有时集体创作出版主题画册,还多次合作大幅作品用于捐赠。在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灾害期间,书画家们为军民齐心协力抗洪救灾事迹所感动,纷纷表示要有实际行动表达心意,于是自发捐赠,很快就送来了300多幅作品,赠送给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南京军区政治部为此送来了“丹青寄深情,赤诚为人民”的锦旗,以表对书画家的感谢。当申办东亚运动会成功时,朱院长号召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海上书画院很快就收到了无偿捐赠的200多幅作品。在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后,书画家们捐赠的作品拍卖所得70余万元,为灾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画院内挂满了各方赠送的锦旗,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赠送的,有市侨办的,还有澳门博物馆赠送的呢,那是为庆澳门回归祖国,书画院专程送去了集体创作的百米长卷……这都真实地记载了书画家们乐于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印证了书画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见这样的书画院是富有生命活力的。 我和朱鹏高堪称忘年交的朋友,自从他复员到南市区工作以来,三十余年从未间断的如水之交,彼此都弥足珍贵。我们初次见面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如在目前:他带了自己手写的一幅字,来到我的办公室,直言自己从七岁开始就练习书法,最喜欢写字画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我对他的书画创作一直给予关注,但从不随意点评,更不廉价奉承,每当他举办作品展览,我大都会到现场,但从不无原则给以捧场!必要时我会与之个别交谈,坦诚交换意见。 早在2002年,我受命担任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筹备举行首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时,我正为经费问题而愁烦,不经意间在朱鹏高面前流露了出来,他就毫不迟疑地说,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于是他热情而慷慨地无偿捐赠了自己的两幅作品,一幅书法,一幅山水画,承办单位欣然接受,双方满意。 没想到这竟会成了惯性动作,第二届、第三届……每年一届的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朱鹏高都如此这般地无偿捐赠,至今已经十三个年头,累计捐赠了二十六幅书画作品!他这样的无偿奉献,在上海大学师生中,尤其是在海派文化研究人员中,交口称赞,传为美谈!有的说朱鹏高不愧为共产党员、书画院院长,有的则说他是一位乐于奉献的黄浦区政协委员…… 我则在想:朱鹏高所以如此一以贯之的乐于无私奉献,以助人为乐,与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不无关系,他常年坚持为老艺术家服务、直到对他们的遗孀一直关心慰问,他还乐于慈善事业,为残疾人做了许多实事……有次他在慈善活动时的即席讲话中说:我们都要为人类世界的美好做点有益的事情,书画家手中的笔,就是为了这个美字写写、画画。显然这正是他心声的自然流露,给了我有益的启发! 今年上海大学和虹口区合作举行的第十三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主题就是“美美与共——海派文化与上海人”!朱鹏高照例又无偿奉献一幅书法和一幅国画,赠送主办单位。 与会者得知朱鹏高至今已经无偿奉献了廿六幅之多,无不交口称誉! P23-26 序言 上海是个令人神往的城市。就在我整理近两年写的小文章,准备出版这本《上海点滴——李伦新随笔散文选第八集》时,2014年10月29日的《新民晚报》报道,“南汇东滩促淤一期工程,成功地从大海里圈出了105平方公里土地”。这继续印证了上海原本是汪洋一片,6000多年来,水流夹带来的泥沙,一直在淤积成新的滩涂湿地,如今虽已减缓,面积仍在与年俱增,人口也不断增加……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无疑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国内各地的新老移民,和为数可观的国际移民,渐渐形成了五方杂居、华洋杂处的独特社会风情,孕育成就了中华文化中特色鲜明的一个地域文化——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海派无派有文化。 上海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使我萌发了写作冲动,用手中笨拙的笔,写上海的人和事,断断续续地写了六十余年,出版了十几本小书,深感还没能深刻全面地认识这座魅力无穷的城市,更没有塑造成功典型而个性鲜明的上海人物形象,只是反映了上海的点点滴滴! 于是,我将自己的第八本随笔散文集取名为《上海点滴》,这既使名副其实,也表达我还要为上海的建设事业和上海人民的生活幸福,继续作出点点滴滴的努力。 是啊,浩瀚大海,是由点滴之水组成的。点滴之水微不足道,容易干涸。但汇聚了起来,就浩浩荡荡,波澜壮阔,涛声如歌咏,载舟行世界!大千世界,气象万千,百川归海,一点一滴虽微不足道,然点滴之功不可没!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同志,在他题为《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中,就有如下妙句:“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我要以这“点滴勤”精神,认识上海、建设上海,并贯通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李伦新 2014年11月20日于乐耕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