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常谈艺/美术家艺文随笔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黄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平常谈艺》为黄菁教授的艺术随笔集,谈美论艺,娓娓道来,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创作、观点、教学和人物等多方面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全书包括七部分,即“艺事散论”、“教学文存”、“日记”、“序跋小集”、“人物短评”、“访谈拾录”、“艺途自述”。每一章节都是作者用心灵在作画与作文之间的艺术对话。让我们领略到作文与作画之间的艺术联姻,更加折射出作者不凡的艺术修养和文字功底。作者学者型艺术家的形象及其深刻的人生识度跃然纸上。读者可以从中细细感悟作者精研画学的不凡见解和人文情怀。

内容推荐

黄菁著的这本《平常谈艺》包括七部分,即“艺事散论”、“教学文存”、“日记”、“序跋小集”、“人物短评”、“访谈拾录”、“艺途自述”。每一章节都是作者用心灵在作画与作文之间的艺术对话。“艺事散论”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其作画生涯中关于绘画艺术及其理论要点的所感所悟娓娓道来,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教学文存”中则将自身置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中,口语化的叙述,亲切、率直,又不失个人特色的语感句式,将其教学理念及教学态度蕴含其中。其风格独异,富含文学艺术气息但丝毫又不见“教书匠”之习气。“教育是打开而不仅仅是给予”“教师起到扶持和推动的作用,不要过于放大教师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阐述,观点鲜明,立意深远。“序跋小集”及“人物短评”中,作者没有运用固定刻板的模式来记录每一位所涉及人物的画作及轶事详情,相反,作者站在一定高度结合当今大环境背景下的时代特征,具体详尽地去一一分析,但又不失艺术的感性之美。行文间充溢着鲜明的生命性格和语言的动态性。“访谈拾录”、“艺途自述”两部分则可以认为是作者自我艺术心灵的对外呈现。将其对传统艺术的挚爱与其高度的文艺素养不显山露水且巧妙地转换在一问一答及自述的文字中。言之有物,情之所托。

目录

艺事散论

 随感录

 思考绘画

 作画有感

 西山写生有感

 残缺初探

 绘画的意味指向

 “基础”说

 从小画想到的

 画漓江

 画水墨画随感

 写生杂感

 雁山园写生随记

 文化继承

 形式构架是绘画独特语言的基础

 审美趣味的把握与形式选择

 色彩组织方式成就画面趣味

 心得

 2012年桂林

 遵从现实你会有烦恼

 画如其人?

 意思在画中

教学文存

 个体创作的自足与院式创作教学的尴尬

 教学笔记(一)

 教学笔记(二)

 教学笔记(三)

 教学笔记(四)

 何谓基础

 关于创作教学

 看中央台播出的《回忆恩师李苦禅》有感

 科技文明和人文文明

 科学最新成果与前沿知识

 (听讲座笔记)

 如何开创性地组织教学

 研究生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抽象画

 复刘序之信

日记

 甘肃考察写生日记

序跋小集

 平中见奇自然流露

 黄光良的画

 何艺

 曲琳

 品读利国杰

 有梦想才能有艺术

 “玩”抽象

 寻找自己

 黄菁工作室女生六人联展

人物短评

 “笨画家”与“聪明画家”

 我眼中的文瑶和他的作品

 绘画及表现

 看孟远烘的画所想到的

访谈拾录

 《库艺术》专访

 问答《艺术生态》

艺途自述

 创作自述

 再讲自己

后记

试读章节

按说艺术品不分大小,只在质量、品格上分高低。中国有敦煌莫高窟的巨幅壁画和龙门、云冈石窟的宏伟雕刻;以及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长卷,也有篆刻、鼻烟壶这样的小件作品。所有的艺术都反映了人的特殊认识和创造灵性。在根本上,无论大小,其内在价值是等同的。

水彩画由于材质和工具的原因不能作巨幅的作品,被人们认为只能画小画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并不意味着它的身价比别的画种低,艺术价值比别的画种小。

罗丹的雕刻虽然伟大,并没有掩盖他的水彩人体作品的魅力。透纳的油画也几乎是借鉴水彩画的渲染手法来营造气氛的。马蒂斯、蒙克、克利、席勒、塞尚、毕加索、鲁奥、萨金特、弗鲁贝尔、夏加尔等画家都是水彩高手。

好作品不是以作画时间的多少计,也不以尺寸的大小计,所以,往往大作品容易空洞,而小作品来得更真切。画小画时没有负担,没有过多的修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点到为止,清爽利落,因此才主题突出、言之有物。

很多大师在他的一生当中,虽然画了许多传世的经典大作,但这些大作品在艺术高度上未必比得上他自己的小画。大画的出名是因为其它许多社会原因和政治、宗教因素的介入才被奉为经典。可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光环之外的小品时,倒是觉得那才是画家真性情的表露。艺术本体价值在小画中展现无遗,让人爱不释手。

我们看,吴冠中先生的许多作品尺寸也不大,有些画寥寥数笔,估计几分钟之内就可完成了,技法也不神奇,朴实直白,貌不惊人。可画中有真感情,有新意思,有亲和力。大俗大雅之间,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纳比派画家维亚尔,我们在学画早期只看到他的一些较完整的代表作品。可近年来看到他许多小画和那些看似未完成的手稿时,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觉得,他的小画更有灵性,因为试验性强,追求的语言纯度高,因此更能感动人。就像日记一样,记录了画家点滴的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的印记。让我们这些后人获得了丰富的启发,并且更加意识到了小画和手稿的重要以及它的价值所在。

毕加索为他的《格尔尼卡》作了无数的小图。在马德里的博物馆里,我们看了他的手稿才知道,大作品的背后还有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思想闪光,以及许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才情和真情。

世界上许多大画家都作了很多小画,虽然各自的目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用材、画法各异,可单就尺寸这一方面而言,这肯定不是衡量一件作品整体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件东西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它的价值呢?第一是作品画面超现实意味的延伸性。第二是画面意味引导线索的恰当性。第三是形式表现的独特性和开放性。第四是由前面三点汇拢得到的高原创含量所带来的作品在文化链条中的不可替代性。只要具有上述四点,作品无论尺幅大小,吸引力都会很强大,能够触动心灵、开启智慧。观者知其好又说不出好在哪儿,察其妙但无法悟其妙在何方,被征服、感动于不知不觉之中,妙不可言、爱不释手,欲占有它方能罢休。

小画往往是在轻松、无为、远离功利诱惑的状态下完成的,真实的内心表白,自然顺畅的形式运用,没有矫揉造作的磨蹭,体现了作者的本性和直觉。

大和小是个相对概念,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具体尺寸,做一个大概的划分的话,我想,总体说来,长宽60厘米以下属于小画幅。但我个人认为,小画的尺寸应该更小些,大概在30厘米以下或更小,才算小画。

一般水彩画大概在8开到4开之间,如果是对开或全开,就水彩画而言算是大尺寸了。因此,水彩画也不算小画了。只是因为水彩画在大家的心理上要比其他画种小,因此,自己觉得是小画种。从尺寸的大小延伸到心理的大小的层面,进而把尺寸与画种的被重视程度挂起钩来,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我们有一个误区,总是愿意看大画,看完整周全的正式作品;在评选中也是看这个,互相攀比,看谁画得大、画得细,总认为那才是反映一个艺术家真正实力和完美表现力的作品。这样就导致了我们自己也总是在创作中求全、求大、求多、求杂、求细、求具体、求完整、求时间长。艺术的灵性在这样的填、磨、描、补中被泯灭。

P40-42

序言

黄菁文章小引

我并不认为画画的人就拙于文字,更不认同这是一个规律。其实我见过很多自谦不擅写作的画家,文章都写得相当好,只不过他们确实不能像理论家、史学家那样以写作为专业来常常写作,更不能像他们那样引经据典地进行学术写作。

写得少,固然手生;写得慢,不等于文章写得不好,专业写文章的也有手快手慢的。唐锼先生就说他写文章慢,每写完一篇论文就像大病一场。从本质上来讲,文章也不以快慢论优劣,尽管快慢是一种能力和特点的表现。唐搜先生的慢活是用于严谨地思考和核查资料,学术文章的写作也常常是这个特点。但文章终究是说话的一种方式,“明白如话”、“通明晓畅’’讲的就是一种文风,不到一定的年纪、火候,这种文风还出不来,那些花里胡哨的修辞还不一定褪得掉。所以说,好文章是以内容为主,言之有物也,文笔修辞于其中,实则是辅助表达内容的手段。画家的文章尤其如此,讲究性格、情怀,不用掉书袋,有开门见山、直抒胸意、畅快练达的文风。

当然,擅写文章和文章写得好的画家有很多,我在多篇文章里列举过这些事实,这里不赘述。总之,我认为不擅写文章是自己的事,不要怪在画家这个职业上。

我从八十年代起就发现黄菁老师善思辨,很理性,看问题总有与众不同的角度和发现,且有深度,后来我编刊物就很愿意约他写文章。从那时起,他断断续续应各种需要就写了不少,其中还写了《抽象油画技法入门》、《绘画构图教程》两本书,《绘画构图教程》其实是应出版社之约写的教材,故也就约定俗成地用了“构图”这个名字。事实上,在写作中他已把“构图”扩展到画面形式语言的构成,完全超越一般意义的构图教科书,具备了个人专著的学术高度,到现在看来,我都认为这是一部国内很有高度和水平的专著,而且是一本具有可操作性的谈绘画形式语言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个人的诸多经验和阅历沉淀,全无“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流弊。所以,有一年《中国油画》杂志的主编、油画家王琨先生看到这本书后,当即邀约黄菁老师将其文字、图例给《中国油画》做了一年的连载。王琨先生的慧眼识珠令我服膺。

现在黄菁老师要出文集了,我也才就着编辑过程完整系统地阅读了他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些发表过,有些尚未发表,即平时写的随笔、札记、讲课提纲、画展序跋,以及与学生谈艺的信函等文字,只因整理汇集的时间太短,有些文章还是没有找到。总之,把这些平常鲜活的文字总括起来,一个勤于思考,用心于艺术的黄菁跃然于纸上,所以也把书名起成《平常谈艺》。

黄菁擅长谈艺,喜欢就片断阐发、直呈意见,他很推崇王肇明先生的《画语拾零》,常常推荐为他班上的艺文读物,也兼作教材。其实这类万把字的著述,在大画家那里是长期积累所得,多年思考的结晶,对后辈们的传承习艺非常有益,与高头讲章不是一个路数。诸如钱松岩的《砚边点滴》、《黄宾虹画语录》、《李可染论艺术》;保罗·克利的《教学笔记》便是此类。再扩展开去看,像李可染、叶浅予、戴士和等先生那些平实短小的文章都是画家文章的精萃,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以黄菁写文章往往是由一个话题打开,随着思想写开去,尊重自己的内心和判断,写完搁笔,最后题目究竞是什么倒是茫然了。黄菁选入集子的不少文章就有这种重文质、重内容的特点,有些题目都是后来补加上去的。

黄菁谈艺一直具有问题意识、理性魅力这些特点,完全不是那种无油无盐的水话,也不是那种语法正确、内容空洞的套话,这一点在我接触的画家中很少见,这是他性格使然,也是他喜欢琢磨问题的结果。其实,黄菁平时言语不多,但只要有他参与讨论问题,或在某一场合阐发意见。他的语言就会发自内心,真知显露,其具备的问题意识立马会在随机的状态中时时闪现。所以他的文章一如他的讲话,非常有见地,个性化十足,。他谈艺叙理大多是观点犀利,偏锋展现,不人云亦云,一如他直爽真诚的性格。他写评论也有这个特点,其中《“笨画家”与“聪明画家”》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文章写的是油画家何光,他巧借何光个案谈了画家中常见的“笨画家”与“聪明画家”的两种类型和现象,借人谈事,叙理论道,顿然超越了一般评论画家文章的那种高度。写于1996年的《个体创作的自足与学院创作教学的尴尬》、《何谓基础》、《绘画思考》也是这种有随笔风格,又很有理性魅力的好文章,其中的观点现在看来都与时俱进,常读常新。

黄菁老师终究是画画的人,是教员职业,创作、写生、教学占去他大部分时间,若以作品论,他在同行中以多产著称,文章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所占比重倒是很小的一块。只是讲“文章乃天下公器”,对抒情言志、表达思想的文化人来讲,想疏离甚至绝缘于文章当不可能。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黄菁写文章是必然的必需的。因此将这些时间跨度大,分布零散的文章结集出版,对文献整理,以及将来有关画家的理论研究和作为画家的随笔阅读都是很好的材料。过去我们在这一方面曾经有过很好的传统,后来也有过一段时候的中断,现在的艺文环境好过从前,在这种环境中,艺文双修,言志抒情,随笔谈艺这些文事回到画家手上已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前些时候,我读画家朱新建的文集《人生的跟帖》、《决定快活》,那种愉悦和启迪绝不是理论家的高头讲章所能给予的,其文风境界也是高头讲章难以企及。所以此时画家写写文章,接续彼时那个曾经被淡漠了的艺文无壁垒的传统也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了。

刘新

2015年9月23日

后记

这本集子的出版,得到了刘新教授的鼓励以及国伟和唐勤老师的鼎力相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文集中的文章均为这二十余载慢慢积攒所得。一些文字是为教学工作需要而写的零散笔记;一些文字是辅导研究生毕业论文所做的修改稿子;另一些则是为好友和年轻老师写的画评或前言;再有就是为评职称而作的论文了。除了一些已经发表过的,其他都还未曾面世。本人学识不高,水平有限,尤其看了其他老师写的精彩文章后就更没有自信了。有幸多得刘新老师一再鼓励才斗胆拿出来合成一册。

文章中有些观点是特定年代的个人思考,带有明显的个人局限性,还望各方专家、同道多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

黄菁

2015年6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