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记采薇集
分类
作者 张虎生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虎生,笔名张弛,1956年毕业于太原五中,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出版《太阳子孙的国度》《稼穑集》《榆荚集》《散落的麦穗》等著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解释及案例大全》《人民代表通讯集》《彭真年谱》(第五卷)《互联网新闻编辑实务》等书籍。张虎生编著的《老记采薇集》是该文集之一。

内容推荐

张虎生编著的《老记采薇集》收入《老记采薇集》中的90余篇文章,是作者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部分主要作品。这些文章涉猎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特写、通讯、评论、随笔、游记、散文及学术论文,洋洋近30万言,既是作者一生笔耕的成果展示,再现了作者的人生轨迹,亦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在艰辛探索与变革中前进的脚步。

身为报人,“勇担道义,秉笔直书”是作者信守的职业品格,统揽全书,这一信念贯穿始终。

目录

壹 报苑笔耕

 革命风云礼赞——古巴小说《贝尔蒂雄166》读后

 巍巍周总理粪土“四人帮”

 碑里程碑墓碑

 何塞·马蒂的警告

 “人权卫士”何以自处

 塞林格和洛朗如是说——读《海湾战争·秘密档案》

 共同推进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的纲领

 逆理背时智者不为

 羡鱼买鱼钓鱼

 “郭老铁”新传

 五十响礼炮的蕴涵

 小李庄情结

 光大“五爱”道德

 不要忘记“白云深处”

 基本法连着你我他

 “送别昨天”的激情

 得道多助

 主人翁的崭新风貌

 砥柱中流显本色

 以古方今话抗洪——从林则徐治河患说开去

 从回家到当家

 欣闻不再叫“傻子他爹”

 从李洪志改生日说起

 小平同志笑了

 国论恢卓襄大业

 “我自豪,我是共产党员”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畅民意戒壅蔽

 风雨后的彩虹更绚丽

 中国人民的儿子

 中国特色的重要民主形式

 赶考与补课

 聚社会之力扶贫开发

 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硕果繁花展宏图

 同样精彩别样感奋

 让网络成为健康清朗的精神家园

 新闻工作者向新中国60周年致敬

 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启示

 浩气长存侠骨香

 澹泊却早誉华滋嶂尤湿

 追寻国画艺术真谛的隐者

 冯骥才的另一半

 耐得寂寞是此枝——方胜书画篆刻艺术赏析

 渐人“化境”的寻根者

贰 域外采风

 大江健三郎印象

 谛昕东瀛友人的心声

 衣食住行在曼谷

 千株茉莉万般情

 印度采风杂拾

 总编辑的祝福

 绵绵“丝路”情

 在斯德哥尔摩过生日

 多彩的冰雪世界

 睹物思人歌一曲

 拉森女士的深情

 莱茵河情思

 鲍罗尼父女

 玫瑰王国之旅

 奇迹,出现在迦太基废墟上

 红苹果·黑郁金香

 寻访奥罗斯科

 “仙人掌之国”——墨西哥

 神秘的蒂卡尔

 啊,马埃斯特腊山

 一组小岛和一位巨人的故事

 瓜亚基尔今昔

 “英雄城”卡塔赫纳巡礼

 新苏里南剪影

 云岚间的“天湖”

 纳斯卡巨画之谜

 秘鲁民情民俗散记

 并蒂开放的古印第安文明之花

 图帕克·阿马鲁礼赞

 太平洋上的友谊长虹

 节日的翅膀

叁 学海刍议

 石锚物证与殷人东渡辨析

 西蒙·玻利瓦尔评传

 中拉论坛开创南南合作新范式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彭真

 公正分配与和谐社会

 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与实践品格

 互联网新闻传播学引论

 从科索沃透视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科学应对公共事件

 提高网络舆情汇集研判水平实务

 党报: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的主干

 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创新与主力担当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权卫士”何以自处

美国报纸近日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对从未踏上美国土地的毕加索“监视”达25年之久,累积档案材料长达187页,到头来却没有找出一条能证明这位画家可能对美国造成危害的佐证。毕加索早已谢世。大抵因为过时而获准曝光的这则迟到信息,倒给世人提供了一份识破“人权卫士”伪善面目的绝好教材。

如今50岁开外的人,想必难以忘却毕加索老人的那羽象征进步人类理想和追求的,至今仍然鼓舞着各种肤色的人民为维护人权、捍卫和平而奋斗的《和平鸽》。毕加索曾是这支宏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目光洞察到,那些高唱“和平、民主、自由”、戴着自造的“人权卫士”冠冕的当权者,实际上是野蛮地毁灭种族、推动战争、扼杀人权的祸首。早在40年代,他就挥动如椽画笔绘制出巨幅壁画《格尔尼卡》,无情鞭挞了佛朗哥政权勾结纳粹狂轰滥炸故国无辜平民的血腥暴行。50年代,他又以鲜明的笔触创作了《和平》、《战争》、《朝鲜战争》等多幅名画,对美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进行了强烈谴责。饱经磨砺的毕加索认识到:“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应该关注悲欢激烈的事件,从各个方面做出反映。”为着“增强民主力量,让鸽子在反对军备竞赛的旗帜上飞翔”,他毅然加入法国共产党,并郑重声明这是他“整个生活和全部工作的必然结果”。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笃志力行保卫和平和人类权利尊严的无畏斗士,竟然成了号称“人权卫士”国家当局跟踪盯梢的对象,而且居然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其实,只要细读美国报纸缝隙中透出的所谓监视缘由,人民便可看清这些“人权卫士”的本相是何等卑劣。编造的理由之一是:怀疑这个长期蛰居法国的西班牙公民,可能对美国“安全与幸福”构成威胁,何况他还是共产党员。这真可谓十足的荒唐。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文弱画家,怎么会威胁到庞然大物美国的“安全与幸福”?美国又有什么权利以“莫须有”的罪名肆意侵犯别国公民的人权?一个身居异域的外国人尚且逃不脱人权被侵的厄运,那么,美国一些人侈谈的“人身不受侵犯”、公民有“信仰自由”、“结社自由”之类的堂皇字眼,究竟还有多少价值?编造的理由之二是:包括毕加索在内的一批作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在30年代曾发表过反对佛朗哥叛军的言论,佛朗哥何许人也?一个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发动叛乱夺权上台的刽子手。那时,各国真正的自由战士,包括美国的进步人士,曾经组成志愿军为保卫西班牙的民主自由而浴血战斗。不知“人权卫士”们是否想过,对佛朗哥这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独裁者如此钟爱庇护,岂不把你们谈论(更不要说实际维护)人权的资格都自我剥夺殆尽了吗?如果你们真像标榜的那样热衷维护人权,为何不对这种摧残人权的行径反躬自问?揭去五彩斑斓的假面,人们倒是看清了原来“人权卫士”们鼓噪的“人权”,是专为镇压群众、干涉别人的,而对于资产阶级的专权、金元帝国妄图维持的霸权,那是唯恐稍有懈怠、维护不及的。

不难看出,“人权卫士”叫嚷的“人权”和进步人士真正要维护的人权完全是两码事。奉劝那些挑着“人权”幌子却操持“反人权”营生的先生们,还是别再充当“人权”的教师爷为好,对别的国家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注定是要碰壁的,还是先把自己的事管好吧!不过本性难改,“人权卫士”们既然觉得自己的人权已无问题,那么他们吃饱了饭,不对着别人喧闹一番,又叫他们干什么呢?

(原载《人民日报》1990年12月23日)P13-14

序言

铁一号,临街那排砖雕灰楼

至今仍被人大新闻系老学子们称作“铁一号”的张自忠路3号,无疑是首都东城的一个蕴藉深厚的历史性地标。然而,在年逾古稀的我的心目中,它是引导自己一生前行的航标。这里不仅是我从临街那排二层砖雕灰楼走向社会的始发站,而且是我毕业后有幸又在那排灰楼里工作了16个年头的办公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无论是化日熏风,抑或是疾风骤雨,耳边总回响着隔墙路上有轨电车那“铛一铛一铛”的叮咛声,心中总牢记着这座学府所给予的熏陶和教诲,从未因境遇变迁而改移初衷。

坦率地说,当初我们由静谧疏阔的北大燕园中文系新闻专业转到地处闹市的“铁一号”人大新闻系时,明显的直觉,倒不是缺失了湖光塔影以及活动空间的局促,而是一种无所不在又一时难以道出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文化。刚刚经历过严峻的“反右斗争”、“双反运动”的我们,敏感地发现,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吴玉章校长在周会上的励志演讲,还是系主任安岗上大课时关于“识、学、才”的精彩阐发;无论是甘惜分先生追索新闻真谛的导论,还是方汉奇先生对报刊史的探赜索隐,都凸显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学理知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循循善诱中透着人文关怀的鲜明特点。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人大师生始终是那样心系国家、情牵人民,始终是党的号召的积极响应者和忠实践行者。迁来不久,举国上下兴起了“大跃进”的热潮,大家争先恐后走出“铁一号”,投身到火热的“三大革命实践”中去。在“社会大学”的广阔天地里,我们得到了很多真知和教益。当“倪钻”发明者、满身油污的倪志福同志不假思索地将稿件上的“倪钻”改为“群钻”时,当京郊花果山的庄户人赞许我们是“人民的大学生”时,这种感动已默默内化为每个人的前进方向和行动准则。一年后,从四面八方返回砖雕灰楼的年轻人,兴奋地畅谈着各自的收获,就像过节一样。

这时,恰好四叔从大连来北京看我,这位早年在“陕北公学”学习过的老革命,饶有兴趣地听我谈收获、谈感受。我汇报说,“上社会大学”同样是获取知识的广阔源泉,在校大学生不应完全“闭门读书”,应当自觉融入社会、走进时代。四叔笑着说:“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这是陕北公学的优秀传统。我很高兴这种传统与精神在继承发扬。你要按着这条路走到底,这是唯一的正道。”

至此,我才深刻领悟到母校独特气质和精神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将“志于道”作为自己“座右铭”中的第一条。“听党的话”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褒奖。大学毕业时,对我的鉴定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沉甸甸的4个字。个人的历史是用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写成的,只有严肃地、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大人”。即使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伤害时,我从未颓唐、懈怠,而是有意识地学会在逆境中经受磨砺、获取教益、走向成熟。下放河南省沈丘县“五七干校”3年回京后,我先后从事过国际问题研究、民主法制和党报宣传工作。在各个新的岗位上,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深地感念母校的气质和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愈发恭谨地恪守“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这个大“道”。

1977年l、2月,当春寒料峭、阴霾尚未驱散之时,我和中联部的战友们在《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第一批战斗檄文。1999年7月,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从李洪志改生日说起》一文,则成为首篇见诸报端的揭批邪教“法轮功”的“匕首”、“投枪”。“勇担道义、秉笔直书”,去年91岁的甘惜分老师披览我的文章结集后写下的这8个字,不啻是对自己“志于道”的勉励。

“勤于业”是自己“座右铭”的第二条。我深知自己并不聪颖,只能以勤奋来补拙。大学时代,我属于苦读的一类;工作以后,我属于苦干的一类。要想让自己成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一员,既需要政治热情,又需要科学精神;既需要敢想敢干,又需要真才实学。处在终身需要学习时代的人们,必须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在“铁一号”研究国际问题时,我沿袭大学时代的苦读习惯,除了睡觉之外整天黏在办公室里,同事们戏称自己桌上的台灯是“长明灯”。

调至《人民日报》工作后,我更真切地体会到老前辈萧乾先生对我们讲过的一句名言:“你们选择的是好行当、苦差事。”党中央机关报是我国上层建筑的前沿阵地,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及时、全面、准确地传达中央的声音和人民的意愿的庄严使命。办报的每一天实际上都面临着无法躲避的开卷考试。进报社10年中,除少数休息日外,我几乎吃在报社、睡在报社,大家调侃我连“全托”的孩子都不如。自己只能苦笑着回答“人一我十、笨乌先飞”。10年中,我在一线参与组织过“两会”、“世妇会”、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国庆50周年这些重大战役的报道,尽管很苦、很累,尽管留有诸多遗憾,但深感幸运和荣光。60岁生日时,我曾以小诗述怀:“六十初度欲何求,笃信真理不回头。耕耘何须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

退下来以后,自己一本“勤于业”的信条和准则,继续在党安排的岗位上默默劳作,总想以苦读、多思、勤耕犁出一方绿地,刈得一束收获,以申葵倾之意,聊表寸草之心。“铁一号”临街那排二层砖雕灰楼,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勉力前行的人生航标,尽管不再有临街那“铛一铛一铛”的叮咛和提醒。

(原载《成长的岁月》一书)

后记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99这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优先择业方向。而就在1956年自己填写高考志愿时,却将心向往之的新闻专业作为第一选择。从此,走上了学新闻、干新闻的漫漫笔耕路。其间,尽管如许多前辈和同人一样,经历过“文革”那样的苦痛“休耕期”,然而,一旦河清海晏,始终热爱和忠诚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媒体人群体,就如阿拉伯谚语所述:“沙漠里的骆驼,一旦发现了水,任何缰绳也羁勒不住。”

回顾来路,确无精品力作可言,却有太多遗憾。步人马年至今,在翻检、整理新旧文稿,追忆从事新闻实践往事的日子里,可说是严苛自省与些许宽慰交集的苦旅。自省的是,按照业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关于“好记者、好编辑务必具备‘识、学、才’,三者中‘识’永居首位”的要求,才疏学浅自不待说,关键是未能达到“政治家办媒体”的“识”的高度。从检视中吸取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不也可给年轻新锐提供引以为鉴的实证。稍感宽慰的是,本着“勤能补拙”的古训,自己还算勤勉地从若干断面忠实记录下伟大祖国由弱到强、稳健地走向繁荣富强的艰辛进程。我想,倘能系列出版“老记”们的作品结集,定会更丰富、更生动地展现东方巨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壮美画卷。

最后,由衷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以及许涿、张继国、张利军诸同志为拙作面世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2015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