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未灭之时,为了拢聚势力,刘邦或是拉拢项羽所分封的诸侯王,或是满足手下重要将领封疆裂土的要求,陆续封立了一些诸侯王。如英布曾经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来投奔刘邦,刘邦保留了他的爵位,只是把他改封为淮南王。刘邦手下头号战将淮阴人韩信绝对是个军事天才,他先是率军人关平定了三秦,接着攻下魏国、赵国、齐国,战功赫赫。平定三齐之后,韩信急不可耐地派人给刘邦上书,请求让自己代理齐王,说:“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见到韩信的书信大怒,可为形势所追,还是派张良前往,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项羽。天下未定,多事之秋,韩信讨来齐王的爵位不免有点要挟的意味,这自然也就为他以后的被杀埋下了伏笔。等到项羽垓下败亡,为加强中央权力计,刘邦对诸侯王的封国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如改封韩信为楚王,迫使他离开根据地齐国,形成了汉初受到皇帝直接控制的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此人名韩信,为免与同时期位列汉初三杰的名将韩信混淆,一般习惯称之为韩王信)。臧荼被杀之后,刘邦把同乡发小卢绾继封为燕王。此外,刘邦时代还封立了周边地区三个政权的诸侯王,分别是闽越王亡诸、南越王赵佗、南海王南武侯织,他们只向中央朝廷纳贡称臣,却不受汉王朝的控制,因此又被称作“外诸侯”,在此就略而不述了。
前后八位异姓诸侯王之中,只有赵王与长沙王因势弱低调而得终其天年。张耳因病而亡,其子张敖继承王位,娶了吕后生的女儿鲁元公主为王后,后来因属下贯高、赵午等谋刺刘邦而失国;长沙王吴芮为了全身免祸,检举了自己的姑爷英布的谋反之心,又极力拉拢刘邦的兄长刘贾,把精兵交由刘贾节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传国五世至于文帝年间,因为赵王吴差没有子嗣,才被取消建制。其余的六位皆未得善终,都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身死族灭,而内中多为冤案,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在他们拥兵据地,令人主不安,他们的死真是冤哉枉也。最可怜的当属被骗杀的梁王彭越。他一直对主公刘邦毕恭毕敬,没有丝毫懈怠,只是汉高祖十一年秋陈稀反叛之时,刘邦亲自领军征讨,经过邯郸征兵,彭越称病未至军前,刘邦勃然大怒,派使臣前去责备,让彭越着实惶恐不安,部下一度劝他起兵造反,他却坚决拒绝,足见忠心可嘉。后来一个梁国罪臣举报彭越谋反,彭越被捕,被刘邦贬为庶人,流放蜀地。流放途中,彭越碰到了吕后,流着泪陈述个人的冤情,说想回到故乡去,吕后满口答应,于是两人一起回到洛阳。可没成想吕后向刘邦进言,说:“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以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言语之间可以想见她颇显得意的嘴脸,吕后又指示人再告彭越谋反,彭越终于被送上断头台,剁成肉酱,遍赐诸侯,其宗族亦被夷灭。彭越的下场真应了那句“最毒妇人心”的俗语。
翦除异姓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势必会激发变故,甚至可能危及新生的汉帝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伪游云梦之计擒获韩信,开始了翦除异姓王的行动,几经波折之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渐次因反叛被诛杀,韩王信、燕王卢绾则一度亡命匈奴,韩王信最后被汉军围困力战而死。计擒韩信之后,田肯就向刘邦建议封王子弟到齐国,以便巩固皇朝的统治,正中刘邦的下怀。第二年,刘邦即开始大事分封同姓诸侯王。大概在诛灭英布之后,刘邦与群臣刑白马、歃血盟,其誓语,《史记·吕后本纪》表述为:“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周亚夫传》记载作:“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载录为:“非刘氏不王,若有无功非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次盟誓至少明确了两点,一是分封王侯之权力由皇帝一人牢牢掌控,其他人说了不算数;二是封王人选只能是出自刘氏皇族内部,他族人根本没有人选的资格。白马之盟是刘邦“家天下”思想的外在化与表面化,古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刘邦所行更是把“族”狭隘地界定为“宗族”,此后他陆陆续续分封了多个同姓诸侯王国和一百多个功臣与王子侯国,奠定了汉初政治的基本格局。
P4-5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入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者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月
刘向、刘歆父子是汉代皇室宗亲,在西汉中晚期政坛上举足轻重。他们既是文学名家,又是学术大家,其经学和文献学研究影响至为深远。刘立志、胡莲玉著的《刘向刘歆》分为13个部分,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对两人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
《刘向刘歆》为丛书之一,作者刘立志、胡莲玉在多年研究先秦两汉文化与典籍的基础上,秉持言之有据、信而有征的理念,出入文史,述论结合,对刘向、刘歆二人的生平与思想进行全面而客观地介绍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