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朴/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沈潜//肖逸然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出身江南书香世家,中过举、从过政、经过商,但从未放弃追求文学的纯粹与热忱。他以“东亚病夫”自嘲,创作了传世名著《孽海花》:靠自学通晓法文,成为译介法国文学的先驱;创办了名闻海上的小说林社、真美善书店。他流淌着一介书生的气质,洋溢着挥洒豪迈的才情,是一个浪漫到视文学为生命的赤子。

沈潜、肖逸然所著的《曾朴》以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曾朴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孽海花》等作品的历程以及文学成就等融入其中,对曾朴不平凡的一生进行了叙述和评价。

内容推荐

沈潜、肖逸然所著的《曾朴》为近代历史人物曾朴的传记,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12章,以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曾朴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孽海花》等作品的历程以及文学成就等融入其中,客观总结了其在文学、翻译、出版方面的非凡成就;通过描述当时与曾朴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也让读者得以一窥清末民初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江南书香世家子

 一、世泽绵延

 二、童蒙课读

 三、归耕虚廓

 四、乡里才俊

第二章 有才子如不羁马

 一、梦断情殇

 二、五世登科

 三、雪昙花落

 四、科场墨污

第三章 京华慷慨名士气

 一、供职部曹

 二、艺文奇才

 三、甲午主战

 四、自学法文

第四章 抱病居家志维新

 一、家居守孝

 二、维新同道

 三、奏疏风波

 四、学界新锐

第五章 著译蔚成小说林

 一、风云际会

 二、小说林社

 三、译界劲旅

第六章 痴心异邦有知音

 一、邂逅良师

 二、心若痴狂

 三、情有独钟

第七章 孽海花开传秉笔

 一、东亚病夫

 二、创作缘起

 三、句斟字酌

 四、大笔如椽

 五、旷世名著

第八章 宦海浮沉标风节

 一、涉足政界

 二、海上寓公

 三、宦海弄潮

 四、议会风波

第九章 乱世迷情家国泪

 一、奇缘撮合

 二、战乱年代

 三、儿女情长

 四、家事频仍

第十章 父子书店真美善

 一、重振旧业

 二、沙龙会友

 三、名媛何在

 四、洵美且舞

第十一章 文坛先觉架桥梁

 一、步追新潮

 二、同人园地

 三、白头少年

 四、红颜知己

 五、梦影留痕

第十二章 文宗千古仰虞山

 一、叶落归根

 二、艺花自娱

 三、夙愿难释

 四、一代文宗

 五、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江南书香世家子

一、世泽绵延

初春的江南,清水缓潺,柳丝拂岸。1872年3月1日(清同治十一年正月廿二日),曾朴出生在江南小城常熟的一个书香世家。

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大地上,位居腹地中心的常熟,素有“学道之名邦,弦歌之绝唱”的美誉。自商末周初泰伯、仲雍让国同心,避奔江南,形成吴文化发端,至春秋时代言偃游学孔门,学成而归,以礼乐之教化,成为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先驱。这一南来北往的历史佳话,涵化、积淀了常熟崇文尚教的人文氛围,历宋元明清数百年,以文化之邦的风格神韵闻名遐迩。

自唐至清,这里涌现了宰相9人、状元8人,进士483人。举凡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代有俊才,灿若群星。被推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明代琴宗、虞山琴派创立者严天池,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和风尘才女柳如是,抗清名臣瞿式耜,“虞山画派”开山鼻祖王翚,中西文化交流先行者吴历,等等,都是其中建树卓越、独领风骚的名家。以虞山命名的琴、诗、画、印及书法、藏书等文艺流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于开拓创新中构成了一幅代相传续的人文图像,堪称江南文化的范本。

以藏书为例。明嘉靖以降,江南私家藏书蔚为风气,常熟虞山藏书派更是异军突起。明有杨仪的七桧山房、赵用贤和赵琦美父子的脉望馆,继起者有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也是园;后有张金吾的爱.日精庐、陈揆的稽瑞楼、瞿镛的铁琴铜剑楼等,前薪后火,代不乏人,并开创了“读书者之藏书”“著述者之藏书”“好古者之藏书”“开放者之藏书”的优良传统。

走进小城巷里,七条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宛如七弦古琴穿城而过,常熟因此别称“琴川”。清初时人所编《百城烟水》引张元桢《琴川杂咏》云:

四科文学仰前贤,遗泽流风遍海蠕。

敢是弦歌分两地,至今犹复话琴川。

诗句以《论语》言偃“弦歌”之故事,传递了“琴川”之背后的文脉留香。

明清两代,依托温润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为绵延千年的人文沃土所孕育和滋养,江南成为文化家族最密集的区域。

当时,常熟一地就有“八大家族”、“四大家族”的民间口碑流传,前者为翁、庞、杨、季、言、归、屈、蒋齐名,后者以翁、庞、杨、曾并称。虽说看取标准有所不同,说法不尽一致,但无不指称着地方公认的众多世家大族。他们大体以耕读起家,因诗书传家,以书香门第为表现形式,薪火相传,累世不绝。江南社会生态环境造就了这些文化世家;文化世家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又构成了江南社会生态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他们的存在形态,无疑成了区域社会举足轻重的力量,引人注目的地标。

海虞曾氏,即是当地颇著声望的代表性家族。

据《海虞曾氏家谱》记载,曾朴祖上世代为官,“传径十一叶”,又以南宋丞相曾怀为始迁祖。

曾怀(1100—1172),原名情,字钦道,祖籍晋江(今福建泉州)。他出身官宦世家,一门多贤臣良相。父亲曾诚,授参议郎奉直大夫秘书少监,赠太师秦国公;祖父曾孝宽,北宋文臣人枢密院第一人,任资政殿大学士兼右丞相,赠右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是王安石变法后期的得力助手,有“相门高才”之誉;曾祖父曾公亮,历官知州、知府、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赐谥宣靖。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曾怀以父恩荫任金坛(今江苏镇江)主簿。南宋隆兴年间任浙西提举,不久晋知江州。次年改知真州,后又任度支员外郎,因治理有方,晋升户部尚书,以擅长理财著称,被宋孝宗比作萧何、刘晏,累迁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鲁国公,有遗著《少保文集》30卷传世。归葬虞山五丈石附近,人称曾丞相墓。

溯自宋室南渡后,曾怀由晋江迁至常熟城区,遂为海虞曾氏始迁祖。之后,海虞曾氏克绍家风,注重家教。一篇《家则》不仅写进了族谱,还醒目地立于曾氏祠堂:

齐家必本于修身,修身莫先于孝弟,孝则善事其亲,弟则善事其长。夫妇必于别也,兄弟必于友也,宗族必于睦也,朋友必于信也;毋徇私以害公,毋专利损义也;毋怠惰以偷安,毋纵酒以乱性也;毋玩物以丧志,毋赌博以破家也;毋听妇言,毋违祖训,淳家则,弈令典。凡我子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家则即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这段出于曾公亮之手的文字,虽仅百余言,却浓缩了“立德为成道之本、孝弟为众德之基”的传统儒家文化精义。曾怀由世家登宰辅,从小秉承祖上家规熏陶,品德清约自持,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每月的初一、十五日,曾氏族长在祠堂内召集子孙后代,要求他们人人朗诵一遍,告诫子孙正心术,修孝弟,重廉耻,崇礼节。曾氏家祠不仅成了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严场所,也成为教化子弟、熏陶精英的文化场所。

每一部家族史,无不与时代相关联。伴随社会的急剧变迁,面对特定的时代背景,个体生命乃至家族群体如何修身齐家、立身处世?如何保持家族的事业兴旺,维系家族的世系绵延?其中包含了因时而化的复杂情形。与秉持积德行善的核心理念相一致,走读书科举之途,一直是传统中国人必须奋斗的人生阶梯。

P4-6

序言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入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