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系列图书,由人民出版社承担总述卷,主要记录全国抗战的全貌,记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建立、曲折经历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本书是其中的江苏分卷,由常浩如编著。主要记录江苏省各行政辖区内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各界人士的抗战言行及其影响,广大军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等。
本书面向普通读者,内容既忠实于史实,又注重文字的生动性、可读性。采用史话叙写与图说相结合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以场景、事件陈述为主干。既有对大背景、大事件、大场景的高屋建瓴的叙写,又有对作为细节的典型或代表性事件、人物、言论等的点睛勾勒,体现了完整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本书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的江苏分卷,简明地记叙了自“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江苏省境内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寇侵略的重大事件、重要战斗、英雄人物及英勇事迹,以及境内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各方面人士呼吁、促进团结抗战的言论、主张、行动及产生的影响,全景式再现了江苏军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艰难历史,文字凝练、图文并茂,是一本集抗战历史、爱国教育于一体的通俗著作。
本书由常浩如编著。
一 奋起抗争:江苏各界民众奋起救亡
(一)江苏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国共合作抗日
(三)抗击侵略、保卫家园
二 扎根敌后:江苏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
(一)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二)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战场
(三)苏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三 浴血鏖战:新四军重建军部_度过艰难岁月
(一)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继续抗战
(二)1942年: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三)1943年:艰苦卓绝的作战
四 反攻受降: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一)从攻势作战到全面反攻
(二)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
(三)举义来归
(四)受降惩凶
结语
江苏抗战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1943年是江苏敌后抗日军民反“扫荡”、反“清乡”斗争最为艰苦卓绝的一年,苏北盐阜区、苏中、苏南敌后军民奋勇作战,使敌人的阴谋遭到破产,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同时也遭受了重大牺牲和损失。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的形势下,兵力不足、资源匮乏的劣势日趋暴露,华中日军已经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于是改变战术,采取“蚕食”的方式,以达到扩大占领和掠夺资源的双重目的。江苏抗日军民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敌来不迎,敌去必送。初期相机阻敌,化整为零,适时分散突围;中期到处出击,与敌纠缠;后期化零为整,集中兵力重点突击;协同配合,军民齐动员与日伪进行反复拉锯和顽强斗争。
日伪军的“蚕食”战术,是在点线占领的基础上,依托据点逐步向四周扩张,使抗日军民的活动地区不断缩小,并伺机深入根据地抢掠骚扰。新四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密切配合,在敌据点周围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对于窜扰根据地的日伪军,则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沉重打击。
在苏中,4月8日,日伪双方签订了《苏北第一期清乡工作实施之协定》,规定“清乡”区的范围是西从天生港到丁堰,北从丁堰经掘港再东延至南坎,东抵黄海,南至长江,面积3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余万。日伪对苏中四分区的“清乡”在许多方面是蹈袭在苏南东路“清乡”的做法。他们不仅从苏南调来所谓有“清乡”经验的日军第61师团菊池联队和部分宪兵及伪“清乡”警察、行政人员,还对原驻扎的伪军实行统一整编和训练。“清乡”总兵力达1.5万余人,其兵力部署的密集程度十分罕见。此外,日伪在“清乡”区还成立了“清乡”主任公署、特工总部江苏实验区苏北分区、苏北地区党务办事处、政治工作团等机构,以实施其全面伪化的计划。
粟裕到第四分区检查部署反“清乡”准备工作,简单明了地解释了反“清乡”斗争的核心,就是“坚持”二字,即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为此,“清乡”区从组织、军事和物资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主力一部及大批短枪队分散到“清乡”区内,配合民兵坚持原地斗争;大部分主力配置在“清乡”区外围,策应内线作战;建立敌工委员会,加强争取和瓦解敌人的工作,控制了部分伪军和伪“清乡”机构。
各地还发动群众改造地形,破路、拆桥、筑坝,创造有利于游击战争的地理条件。仅海启和通东两地就破路240公里,拆桥35座,如皋岔北筑暗坝10余道,破坝头200多个。为扫除隐患,根据地在“清乡”前就开始了锄奸斗争。全分区成立锄奸小组300多个,持续开展了盘查放哨、检举汉奸等活动。对于查实的奸细,召开公审大会,予以严厉制裁。新四军1师第3旅等部队还抓住日伪“清乡”准备尚未就绪和调防的时机,先发制人,拔除敌兵力空虚的据点,平毁碉堡,烧毁“清乡”封锁物资。
从3月底至5月初,日伪对苏中根据地四分区“清乡”区接连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清剿”。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境内各据点日伪军倾巢出动,十几路、几十路地向根据地的中心区分进合击,反复搜索,企图寻歼抗日武装和党政机关。敌人每到一处就增设据点,断绝交通,不分日夜地四出搜剿,挨户清查,捕捉抗日人员。然而,新四军主力和各县警卫团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跳到“清乡”区以外或边缘地区,寻找战机,狠狠打击敌人。区队武装和乡基干民兵则隐蔽在群众之中,昼伏夜出,袭扰日伪人员。在四五两个月间,抗日军民发起主要战斗50多次,毙日伪军385名,俘虏370多名,平毁碉堡43座。日伪不仅未能达到军事“清剿”的目的,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
P110-112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
一
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推行的大陆政策是日本侵华的罪恶根源。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日本民族曾经饱受中华文化的滋润。然而,具有浓厚军事封建传统的日本,经过长期武家政权的统治,“神国观念”“大国意识”和“武士道精神”等思想意识逐渐植根于社会之中。其中一些“精英”缺失厚人善邻的理念,而充满好勇斗狠、野蛮凶残的武士习性和扩张野心,常以狭隘的“岛国心态”觊觎辽阔的东亚大陆。为争夺“生存空间”,他们磨刀霍霍,暗中窥伺,一旦有机可乘,便一次次地把魔爪伸向邻国。具有代表性的是,武士首领丰臣秀吉16世纪末统一日本后,就提出征服朝鲜、占领中国、称霸东南亚和印度的“大日本帝国”的构想,并且两次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假道朝鲜侵略中国,定都北京。虽然其美梦破灭了,但向大陆扩张的野心却暴露无遗,而且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起以天皇为统治核心的近代军国主义制度,并将以侵略中国及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确定为基本国策,迅速走上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近代军国主义道路。
从明治维新开始的70余年间,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华战争:1874年日本首次对外用兵就是侵犯中国领土台湾,随后强行将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并入日本版图;1894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的甲午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强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攫取了巨额战争赔款和一系列在华特权;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辛丑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京、津等地的驻兵权;1904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夺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权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1915年日本公然提出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炮制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制定了侵吞东北、独占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构想;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启了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
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旨在变全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在14年侵华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大肆践踏中国大地。在政治上炮制伪满洲国,培植汪精卫等傀儡政权“以华制华”,对其占领区强化殖民统治;在军事上,施以法西斯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惨案,发动细菌战、化学战,实行“三光”政策,肆无忌惮地残杀中国同胞,造成3500万以上的人员伤亡;在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的各种战略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给中国造成6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文化上,蓄意摧残中国民族文化,大肆毁损、劫夺中国典籍文物,实施奴化教育;还强征“慰安妇”充当日军性奴隶,残酷奴役被抓捕的大量劳工;等等。历史表明,日本是近代历史上给中国造成灾难和伤害最严重的国家,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法西斯罪行罄竹难书!
二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民族解放战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中华儿女团结御侮,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民族解放战争。为实现国家独立和解放,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中,以巨大的民族牺牲筑起了反侵略战争的血肉长城,在夺取抗战伟大胜利的征程中锻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
这场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展开的。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致使中国东北迅速沦陷。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直接推动和主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全国共同抗战奠定了基础。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比较积极,其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战场,广大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提出唯一正确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共产党领导的抗曰武装挺进抗曰前线,开辟了独特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格局,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日本战略重点向其占领区的转移和对国民党诱降方针的实施,国民党虽然坚持了继续抗战的方针,实施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但从总体上看,其抗战逐渐趋向消极,反共磨擦逐渐增多。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抗击了日军主力,发挥了重大的战略作用。广阔的敌后战场愈战愈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3年夏秋开始,全国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首先在华北敌后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了反攻作战。1944年春,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由于国民党当局继续奉行消极避战方针,致使正面战场出现了豫湘桂作战的大溃败。敌后解放区战场连续发起局部反攻作战,大量消灭目、伪军,收复了大片国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收复了缅北、滇西广大地区。从1945年8月9日开始,中国解放区战场对日、伪军展开大规模全面反攻,直至取得最后胜利。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举收复了甲午战争以来被日本侵占的全部国土,改变了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扫近百年屡战屡败的悲观阴霾,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自信。曾经雄踞于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确立了大国地位。抗日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取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建立新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
历史把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列。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不仅攸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攸关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牵制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在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中国人民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以灭亡全中国为目标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展开全国性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开始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中国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中国还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并且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直接参与和支持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还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和构建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积极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继续发挥着东方主战场的作用。中国还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为最后打败法西斯发挥了重大作用。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不朽精神,将永远镌刻在近代中国和世界反侵略战争的史册上,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四
铭记历史,以史鉴今,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结束70年了,但人们仍强烈地呼唤对那场战争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思考。
当今世界,在人们高唱和平与发展主旋律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不时发出鼓噪声。长期以来,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和政要顽固坚持错误的战争史观,极力否认和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罪行,一再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还不断修订历史教科书篡改侵华历史。这种泯灭人类良知的行为,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反对。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告别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为铭记历史,踏寻先烈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足迹,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奋勇前行,人民出版社黄书元社长倡议并组织全国各地人民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中国抗战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全面反映中国抗曰战争的壮丽景象,隆重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远见之举!
这套《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系列图书,由人民出版社承担总述卷,主要记录全国抗战的全貌,记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建立、曲折经历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各省区市人民出版社承担的其他各卷,主要记录各省区市行政辖区内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各界人士的抗战言行及其影响,广大军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等。
在编写过程中,出版社和作者认真负责,不辞辛苦,克服了各种困难,查阅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照片图册,吸取了抗战研究的最新成果,使用了不少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和文史资料,其中不乏历史价值高、表现力强的图片资料,体现了思想学术的前沿性。
本书面向普通读者,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努力做到既忠实于史实,又注重文字的生动性、可读性。采用史话叙写与图说相结合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以场景、事件陈述为主干。既有对大背景、大事件、大场景的高屋建瓴的叙写,又有对作为细节的典型或代表性事件、人物、言论等的点睛勾勒,体现了完整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人民出版社协同地方人民出版社精心组织,认真编辑,优选图片,创新设计,科学编排,打造成了图文并茂、印制精美、收藏价值高的精品佳作。这是为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教育提供的一份好读物,也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2015年5月20日
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人民出版社组织全国省市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大型主题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约我编撰这套丛书的江苏卷并要求三个月内交稿。作为从事江苏地方党史和新四军史研究工作30年的一名史学工作者,我感到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义不容辞。因此,虽然工作任务繁重,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毅然应约,接下了这副担子。
从受约之日起,我便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埋头编撰。现在,书稿终于按时完成了,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老朋友、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刘卫兄,感谢他对我的信任,把这样一个重大的出书课题交给我;其次,感谢老同学、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巡视员、江苏党史学会副会长张衡兄,他对本书的编撰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再者,感谢我的同事、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处长徐树法老弟,他给我提供了资料上的大力支持;还有江苏人民出版社鲁从阳同志,感谢他为本书所做的大量编辑工作;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妻子陈九龄,她多年来一直承担全部家务,使我得以安心读书学习、全力投入工作而毫无后顾之忧。好了,就说这些。希望各位读者喜欢本书。
常浩如
201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