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学、海军陆战队、罗纳德·里根
随着时光飞驰,我的志向更加坚定。从宇航员到外科医生,我的这些事业意愿就如电光火石,转瞬即逝。然而,自始至终我对两个志向痴心不改。人们想不到有朝一日我会想去特勤局实现自己的事业抱负,但对于我从部队现役军官做起的想法,倒是不出大家意料。我不但把入伍视为爱国的表现,而且也把部队当作可以磨炼冒险精神的地方。
我素来是一个特别胆大的孩子,爱冒险,并且喜欢玩一些够刺激甚至是让人心惊肉跳的玩意儿。许多个下午,人们都可以看见,我穿着自制的溜冰鞋,没戴头盔,没绑护膝,在我们那条街上溜得飞快。随着年龄增长,我玩的车也越来越危险刺激,而我也越发入迷。直到1971年的夏天,我的野马马赫1号赛车(Mustang Mach 1)撞上一棵树之后,那种狂热才有所收敛。两周之后,野马赛车修好,换了个新的车头,我又继续上路了。我很开心再一次掌控着一辆配有351立方英寸v8发动机的赛车,只不过这次需要更加小心。
1973年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北乔治亚大学(North Georgia College)。它位于乔治亚的达罗尼加(Dahlonega),离家20英里。这是一所军事院校,以专业出色而远近闻名。这样看起来,北乔治亚大学好像很合我的胃口,因为我毕业后的首要目标就是进入部队,为国效力。在这儿,所有的住校男生都要参加预备役军官训练营,也就是说,大家要穿制服并学习美国部队的风纪。
校长是一位西点军校(West Point)毕业生,参加过朝鲜战争,也是当时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校园里的大部分军官干部都蓄着长发,即便按部队的标准来说,也是太长了,还有很多人以留络腮胡子为荣。其中一些人有点发福了,尽管也还谈不上大腹便便,但是显然,他们大多数人平时并未重视体能训练。可以这么说,他们的形象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部队形象。由于越战尚未结束,反战情绪盛行,报考北乔治亚大学的人数骤降。也许学校军官干部想要摆出一副悠闲姿态来招徕更多的学员。
义务兵征兵一结束,就开始招募志愿兵,招募广告上写着“欢迎青年男女‘当兵去’”的字样,并且打出“今天的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口号。我也见过海军的征兵广告和海报。与之相反,它们只高调展示了海军官兵超短的寸头,以示他们军纪之严明,官兵之平等,同时表明他们要招募的是少数的优秀分子,且并未向人们许诺一个锦绣前程。海军陆战队这种强硬务实的招募方式吸引了我。他们宁缺毋滥,只招那些独一无二、严于律己的人。虽然那时我还从未见到一个海军军官,而且北乔治亚大学根本就没有海军军官。
和另外一些志趣相投的学员几番交谈之后,我得知海军一般是从大学里招募一些合适的学员,来参加他们的军官培训计划。通常每学期都会有一两天,他们在学生中心设立招生咨询点,让感兴趣的同学过去随便聊聊。他们也会安排时间给学生参加海军陆战队军官的笔试。有一天,由海军上校肯尼斯·L.克里斯蒂(Kenneth L.Christy)带队的海军征兵组来到了我们学校,我决定去看个究竟。结果不出所料,他们只是向我表明他们的态度和我所面临的挑战。
P10-11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翻译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IARichard)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感叹做翻译时,“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所以,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向我推荐《Within Ann's Length》一书并委以翻译时,我心里不免忐忑:美国特勤局特工。海军陆战队、反袭击小组、总统护卫处、中情局……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租行业知识,我能在宏观上把握译文的质量吗?作者是一个美国职业特工,文中随处可见专业术语、缩略词,加上口语化的长句、习语、俚语等,翻译时能在微观上恰到好处地遣词造句吗?接到此书时,我恰好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美国特勤局特工的负面报道:2014年3月,美国特勤局特工连续爆出两桩醉酒丑闻。特勤局首任女局长茱莉亚·皮尔森大为震怒。皮尔森对特勤局最核心的特别行动处下达紧急“禁酒令”,并进行了人事调整。特工醉酒?怎么会这样呢?怀着好奇,我开始并完成了本书的翻译。
该书的作者丹·艾美特当了21年的特工,直接保护过3位美国总统,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在书中,作者把自己为实现儿时保护总统梦想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语言亲切感人,朴实又不失风趣,有一种美国人特有的幽默感。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特勤局。首先,他是从心底热爱这份工作,经过身体和心理以及智力的层层考验,终于如愿以偿。特工培训是魔鬼训练,你没有坚强的信念是坚持不下去的。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淘汰出大量只是把特工当职业的人,留下一批真正愿意用生命去干这份事业的人。其次,特工培训的过程是一个终其一生的过程,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就得不断定期培训,以保持最佳的战斗力。最后,你得真正有足够的勇气,你要有不怕死的决心,进入了特勤局就意味着你的生命不再属于你,而是属于你要保护的人,通常就是美国总统。我想美国之所以那么强大,是与他们有那么多愿意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惜付出生命的人分不开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书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作者和他的小分队护卫克林顿总统前往朝鲜与韩国之间的不归桥):
这是为什么需要反袭击小组的典型例子,也是我们需要高强度训练的原因。……至于接下来的几秒钟,我们的命运会如何,大家早已置之度外。在此情境中,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完成自己的使命,让总统活下来。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此为天职,没有任何怨言。
译完整本书后,我加深了对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执法部门之一——美国特勤局及其优秀特工的了解,也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回头再看那些关于特勤局特工的负面报道,我不禁想到一句汉语成语:瑕不掩瑜。还有一句中文俗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最后,我想感谢本书的原作者丹·艾美特先生,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这本书不可能这么顺利地翻译完。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由于自身中英文素养有限,加之翻译任务重,时间紧,我只能说尽最大努力把它翻译完了,至于译文质量只能由读者说了算。译文中的诸多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15年2月于桂林
当圣·马丁出版社(St.Martin's Press)提供机会让我修订《一臂之间》时,我很激动。这不仅因为我将有机会为一家久负盛名的出版社写作,更因为我有这样的机缘,来采纳读者对我第一本书的诸多建议,并将其纳入修订版的创作中。修订版会更详细、更全面地介绍我在特勤局(Secret Service)和中情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的生活经历。
看到书名,许多读者马上会问,书名“一臂之间”究竟是什么意思?答案很简单。“一臂之间”字面意思是指,根据特勤局的规定,特工在保护总统时,必须和总统保持一只手臂的距离。任何超出的距离都将使特工在总统面对袭击时无法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在我的特工职业生涯中,我有幸和三位总统保持着“一臂之间”的距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觉得这个书名是最适合的。
读过本书第一版的读者会发现,修订版增加了许多新的资料,内容也更加丰富。我相信,那些对特勤局和中情局感兴趣的读者,及那些人生经历与书中的特工生活相似的读者会发现,修订版实质上是一本新书,而不是对第一版的稍加改动或旧调重弹。
写完第一版时,我刚从特勤局退休,进人中情局。在书中的最后一章,我说将在合适的时机写写我在中情局的经历。现在,机会来了。
这次的修订版就包含了我从特勤局退休后进人中情局工作的那段经历。不巧的是,由于中情局的工作性质,我无法随心所欲地写作——那样会涉及情报和机密。在中情局的大部分时间,我供职于国家秘密行动处(National Clandestine Setvice),即以前的中情局行动处(Directorate ofOperations)。正因为如此,我在中情局工作期间最令人感兴趣的资料一直是官方机密。
同时,本书还记录了我在中情局供职六年问发生的许多故事,这些故事能帮助那些相对来说很少涉足这一行业的读者快速了解这份职业。由于上述的诸多限制,这本书主要还是写一位特勤局特工的生活,以及那些促使我成长为美国最精锐执法机构_员的事件。
鉴于特勤局在文化和使命两方面的复杂性,想要展示一位特工的生活经历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书中,我们将分享那段申请成为一名特工前必须经历的历程,其漫长而令人沮丧;还有在纽约市最糟糕的城区执行搜查和逮捕工作时的紧张感觉;我还会和你讲述我的忧惧,这种紧绷的情绪经常出现在早晨上班高峰期——一个刺杀行动很容易发生的时刻,那时,我陪着美国总统跑步穿越华盛顿特区;我还将带你去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譬如韩国、朝鲜之间的非军事区,当总统站在把这两个国家分开的那座桥上,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些荷枪实弹的朝鲜士兵面前,你又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此外,我还将和你分享乘坐“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的独特经历,以及为美国总统驾驶装甲型豪华轿车时的体验和崇高使命感。当然,我也有一些轻松幽默的时刻——无所事事,不用工作也没有任何娱乐。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名特工详细地写过这些话题。虽然有非特工人员发表过一些本不该公之于众的东西,但这些书,包括一些新材料,都没能告诉你,成为一名特勤局特工真正意味着什么。没人可以破坏行规。
最近有几本写秘密行动处的书,这些作者声称的所谓“知无不言”“全面披露”的作品,也不过是些拾人牙慧的新瓶旧酒罢了。而另外一些作品则隐隐约约强调了特工和总统之间信任的重要性。任何一位美国总统都相信他的私人事情将会永远被保密,即使是在他死后。这种信心的动摇会让情况变得很危险,也就是说如果总统觉得他不能信任特勤局,就会开始拉大他与特工的安全距离,这样,保护总统的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特勤局(Secret Service)的英文名称中第一个单词的意思就是保密。所以,在这本书中,你不会看到特勤局为保护总统所使用的详细方法和战术介绍。关于白宫安全程序或武器和训练的内容,多年来已在电视节目的特别报道中广为流传,所以书中也没有这类官方机密或是“官方专享”的相关信息。尽管我也会提及一些被我保护过的人物的趣闻轶事,可我绝不信口开河。这是一本我和我的同事现身说法的书,其讲述了一些我在该机构中担任几任职位的实战经历。
我无意拔高或美化特勤局及其特工,亦无意贬低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书中呈现的事件场景是真实可信的。不管评论家会说什么,我相信这部作品都将会得到我同行的认可——该书真实而公允,他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评论家。因为他们对特勤局的工作是那么了如指掌——我们从1983年一直干到小布什总统(George W.Bush)离任。
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时,丹·艾美特只有8岁。这一事件促使他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成为一名特勤局特工,必要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总统的安全。
此后,他一直为保护总统奉献全部心力。他在美国特勤局服役21年,担任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的护卫特工,贴身保护美国总统,经受多次生死考验;退役后在中央情报局服务6年,亲历阿富汗战场。
《一臂之间(美国总统保镖回忆录)》是其特工生涯实录,真实讲述他作为一名特工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挑战:种种魔鬼训练挑战身体和意志极限;陪同克林顿总统在三八线上漫步;在海地的动荡时局为副总统出访打前站;与某国独裁总统的保镖面对面……
此外,本书详细披露了大量从未被人提及的细节,如:总统、第一夫人和特工之间复杂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如何陪总统在华盛顿特区的街道上跑步,乘坐“空军一号”和防弹豪华轿车等等。
出版后,此书被誉为“了解美国特勤局的必读书”。
丹·艾美特所著的《一臂之间(美国总统保镖回忆录)》是透视总统隐私生活,深悉情报机构运作内幕的权威力作。美国特工界公认,此书客观公允。
本书详细披露了大量未被提及的细节,如总统、第一夫人和特工之间复杂的关系,希拉里、克林顿私人生活状态,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等。
书内另附有克林顿、特工集训等珍贵照片,部分由白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