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惟诚文集(第7卷)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徐惟诚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惟诚所著的《徐惟诚文集(第7卷)》收入作者家庭文化、家庭教育类文章176篇。分五大部分,主要有家庭文化理论研究、家庭文化案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家庭教育案例、家庭教育名人家庭教育故事。对家庭文化、家庭建设和相关理论建构以及青少年教育都很有意义。

内容推荐

《徐惟诚文集(第7卷)》收入176篇文稿,分“家庭文化”“家庭教育”两部分。

自1980年中国第一个研究家庭教育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开始,作者就一直关注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有关资料的收集、有关学科的建立、有关报刊和各种专著的出版以及各种普及活动的开展。1994年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作者又对新时期家庭结构、功能、内外条件的变化、家庭美德的建设做了大量研究。作者提出的树立正确儿童观、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家庭教育首先是怎样做人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注意培育儿童的爱心等观点影响比较广泛。徐惟诚比较重视案例的研究,《徐惟诚文集(第7卷)》将这方面的内容专门归类,还收入作者回答一部分有困惑的家长的来信以及作者依据资料编写的中外古今著名人物家庭教育的故事49篇。

本卷收入的讲话(演讲)稿均为作者本人撰写,或根据录音记录整理而成。

目录

家庭文化·理论研究

 计划生育和婚事

 已婚者的爱情

 关于家庭的稳定性

 现代化进入家庭之后——兼评陈继光的小说《旋转的世界》

 要重视家庭文化的建设

 愿人人都有甜蜜的家

 研究一下家庭文化

 倡导家庭美德建设幸福家庭

 请记住:这是你的家——为“你怎样扮演家庭角色”讨论而作

 把家放在心里

 与孩子共同成长

 重视家庭的第三功能

家庭文化·案例

 从“小算盘”到“大算盘”

 应当属于母亲的节日

 这一天,母难!

 过生日请妈妈吃饭

 压岁钱的用处

 压岁钱的变迁

 送一本压岁书如何

 远洋船上和船员家中的台历

 让孩子和父母互相理解、互相沟通、共同进步

 追求你的妻子

 办个家庭文物展

 两个人的日记

家庭教育·理论研究

 《父母必读》与“公民必读”

 为了未来——祝《父母必读》创刊

 让孩子学会爱

 建立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学

 研究家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建立家庭教育学

 要帮助青年学会做父母

 要重视家庭教育

 为儿孙做什么打算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把家庭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从《一出由“长者”导演的悲剧》想到的

 进一步改善家庭教育的途径

 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帮助子女过好“过渡期”

 家庭教育初窥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

 “独苗”应当成长得更茁壮

 让孩子记“家庭日用账”

 孩子的出息和前途

 爱子以德

 孩子的生活应当比我们更幸福

 关注人生的关键年龄

 家庭教育科学研究需要深化

 青年父母教育子女怎样“得法”

 小学生家长必读的教材

 一门供家长掌握的学习学

 为后代造福

 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够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帮助孩子学做好人

 希望出现更多家庭教育研究新成果

 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意青春期的家庭教育

 树立三个观念搞好家庭教育

 爱心需要从小培养

 愿更多的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艺术

 你的孩子是……

 腾飞,从料理身边事开始

 和年轻妈妈说的知心话

 家庭教育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愿天下父母共读

 不要放弃你的责任

 幼芽需要精心照料

 家长要给孩子做个好样子

 愿新世纪的孩子们更坚强

 赏识的学问

 必须具备正确的儿童观

 家庭教育——为了今天的孩子更为了明天的成人

 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与艺术

 我们现在怎样做爷爷?

 感悟童心——读《教育无痕》

 感动期盼友谊——童年宝贵的财富

 先做合格公民再做合格家长

 把读书乐还给孩子

 多才多艺快乐成长

 最需要学习的课程

 聪明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受欢迎的“知心姐姐”

 愿父母们在新的一年更聪明

 “管孩子”是门大学问

 要培养、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让家庭成为道德成长的苗圃

家庭教育·案例

 “谢公最小偏怜女”

 生子当如孙仲谋

 莫把流毒向儿传

 治好孩子爱哭闹的毛病

 英雄的母亲是怎样做母亲的

 读陆游的教子诗

 你的样子值得学吗?

 “还有二十年怎么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名硕士研究人员为何自杀

 年轻父母的希望

 让孩子有生存的能力

 日本的“贵族子弟”

 “有意栽花”与“无心插柳”

 爱心发芽

 细心保护那伸向营养的幼根

 给孩子表现爱心的机会

 骑“大灰狼”的孩子

 学会拒绝

 帮孩子找朋友

 孙子上了职业高中

 你是孩子的榜样

 让勤劳光荣学习快乐

 放弃指责和逼迫

 环境重要,心态更重要

 平等才能交往

 尊重他人战胜自己

 尊重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没有说谎的需要

 对“早恋”不要害怕

 发现孩子的进步

 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

 家长要改变心态

 把考试当成机会

 孩子终身的幸福

 “拜托你照顾好妈妈”

 在成长着的孩子背后

 父爱绵绵

 牵挂

 寻找改变自己的方法

家庭教育·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孔子教子学诗礼

 曾参杀猪

 孟母三迁与断织

 子发母拒子入门

 田稷子受贿遭母训

 触龙劝说赵太后

 王陵母以死教子

 司马谈助子远游著《史记》

 马援勉侄善交友

 刘备遗嘱教阿斗

 诸葛亮教子俭养德

 皇甫谧铭记婶母训

 为了儿子一辈子的面子

 颜之推著书论家训

 柳玭对高官子弟的告诫

 司马光谆谆说俭约

 张耒劝子要学卖饼儿

 钱乙的“幼儿教育观”

 辛弃疾骂儿子

 戚继光自幼受严教

 朱柏庐治家撰格言

 郑板桥嘱儿勿为做官读书

 彭端淑谈做学问的难和易

 功夫在画外

 叶圣陶教子女为他人着想

 革命妈妈葛健豪伴子留法

 徐特立为儿媳改名

 吴玉章给孙儿的一封长信

 鲁迅的教子艺术

 谢觉哉勉励孩子择善而从

 董必武教子务农

 毛泽东送子上劳动大学

 刘少奇家书说修养

 老舍和他的母亲

 陈老总四谈革命史

 许建国教子保本色

 任弼时要孩子用心读书

 冼星海的第一个音乐老师

 陶铸留给女儿的精神遗产

 烈士遗书育后代

 伽利略父亲的正确决定

 歌德为儿子写的诗

 达尔文的父亲和舅舅

 马克思给未来女婿的信

 爱迪生的好妈妈

 居里夫人小女儿的回忆

 高尔基外祖母的歌

 列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爱因斯坦和他的小罗盘

试读章节

计划生育和婚事

计划生育工作要从婚姻抓起。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在一般的情况下,有婚姻才有生育(非婚生子女是例外),早婚必然容易早育,晚婚才能保证晚育。所以,许多人在宣传计划生育的时候都很注意宣传适当的晚婚和晚育。

但是,实际上计划生育和婚姻的关系,不只是结婚时间的早晚。

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经验:动员只生一胎,年轻的夫妇比较容易被说服,难说服的往往是公婆,公婆的发言权却又往往很大。这是什么原因?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公婆年纪大,旧思想多些。这是事实。问题是这些旧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为什么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情况,却又还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往往认为,这种旧思想就是出于传宗接代的要求,一些老人自己也是这么说的。可是,真从种族延续的要求看,生男和生女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在很长时间中经历的还是母系为中心的社会呢。希望有男性后代的要求,是在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和产生了私有财产之后的事。从那时以来的长时期中,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男性是这个生产单位的主要劳动力。缺少了男性劳动力。这样的家庭的继续存在就会有很大的困难。遗产的继承权自然也主要是由男性后代获得。

这样的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是由家长主持的。子女的婚姻,也是由家长决定的。家长考虑的首先是出让或者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劳动力,并且希望娶进来的媳妇为这个家庭生产更多的劳动力。这在婚姻关系上就形成了如下的特点:

首先,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很少考虑子女的愿望。先谈恋爱后结婚的事只是例外。

其次,婚姻既然是由家长的愿望决定,所以婚事也要由家长负责筹办,包括婚礼、新房和一切用具的准备,都是家长的事。而目.,既然家庭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单位,一切收入也都归家长支配,子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权,他们也不可能自行操办婚事。

由于以上两点,公婆当然也就有权希望并且要求媳妇为这个家庭多生男性后代。不能生育或者只生女儿没有生儿子的媳妇常常被瞧不起,受虐待,以至可以被合法的离弃。岳父母对女婿则一般无权做这种要求。

现代工业的兴起使家庭发生了一个最重大的变化。这就是改变了一家一户一个生产单位的情况。男女青年都成为独立的劳动力参加到大工业中去,而不再是家长的附庸。于是,婚姻由男女青年自主才逐渐被社会接受。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在城市进展得快些,在农村慢些。虽然在我国农村进行了合作化,起了促进使家庭从独立生产单位转变为生活单位和教育子女单位的作用。但是,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有了一部社会主义的婚姻法,它是保护男女青年婚姻自主的。婚姻法的规定,受到男女青年的欢迎。包办婚姻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受到舆论的谴责。

当然,旧的残余、旧的习惯不会轻易退走。在婚姻关系上,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婚事往往仍旧由家长负责筹办。有些地方要巨额彩礼,钱是由男方的父母出的,在一些人当中时兴要筹办多少条腿的家具或多少新式用品,这笔费用也不是年轻的低工资的青年所能负担得起的,只能由父母(往往是男方的)拿出来或至少是给以大量的补贴。(P2-P3)

序言

自序

这是我半个多世纪积累的作品的文集。

帮助我编辑的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按照文章的内容、体裁、对象做了分类。这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对于读者检索某一方面的内容也有好处。但是在作者自己看来,我写的这些东西,大体上都是杂文。内容是庞杂的,遇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大多数文章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文字既来不及雕琢,论述也未能深人堂奥。有的文章写得长一点儿,涉及一些基本理论,但明眼人也可看出实际上功底是不够的,论述也往往离不开杂文的风格。究其原因,既有我对杂文的偏好,更和我的工作经历以及学识不足有关。

新中国成立前,我在上海曾三次考入高等学校,但都因为党的地下工作没能认真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我连年打报告要求回学校读书,都未获批准。到1956年以后才死了这条心,下决心自学。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时间。这一条好办,主要是同自己做斗争。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快一点儿,把休息和娱乐减少一点儿,一分一秒不放过,时间就挤出来了。另外一条是客观的需要。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处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大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又长期从事宣传、新闻出版工作,注意力被迫不断地转移。于是对许多问题的学习、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最后成了对多门学科都略知皮毛的“万金油”。

我写作的时间多半在晚上10时到次日凌晨1时,行笔匆匆,又由于客观需要急于发表,来不及从容地谋篇布局,更顾不上精雕细刻。我也知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但实在是力所不及,只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和盘托出、粗头淡服、素面朝天,也就谈不上什么文采了。

我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同青少年思想修养有关。这是因为我早年曾经长期做共青团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被正式分配从事少先对的工作。所以写了一大批面向少年的作品,除了因为在认识上我感到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真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就不能不努力去培育,还有一点儿偶然的因素。1959年我的朋友林剑修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社长。我们曾在一起交换对当时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的看法。我认为对少年儿童不宜说教,但是不是不能说理。可是后面这一类书太少。他说组稿有困难。还说:“你为什么不写一本?”《给小红的信》就是被他“将军”将出来的。

《给小红的信》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多次重印,印了几十万册。但到了“文化大革命”,这就成了一条大罪状——“用黑修养毒害少年”。我反正已被打倒,罪状多一条少一条也无所谓。可是还成立了一个批判此书的全国联络站,许多小学教员因向学生推荐此书也挨批。株连了这么多人,我这个“罪魁祸首”却束手无策。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渐渐听说,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回忆.把书中的内容油印发给学生;有的教师把图书馆查封的书偷偷拿出来给孩子看。这些事使我很感动,总觉得欠孩子们一些什么,得为他们再做点儿事。1979年写了《祝你学习好》,以后又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信箱陆续答复了一批孩子的来信。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了一个愿,要每年给孩子们写一本书。实际上虽然写了一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一方面是挤不出那么多时间,另一方面是少儿读物出版的形势越来越好,新书越来越多,我自己写书的愿望就不那么迫切了。1996年以后我转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下决心要为中国儿童编一套最好的、能启发孩子求知欲的百科全书,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书后来发展为面向少年儿童的系列百科全书,花的精力远胜于自己写若干本书。但这些都是集体的成果,与此文集无关。

随着我的工作岗位的转移,我写的东西涉及的内容也陆续有些变化。涉及比较多的,大体上有党的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文化扶贫、学校品德教育、党员修养、青少年修养这样一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大都和伦理道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就自然地参加了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些活动。上海的周原冰同志、北京的罗国杰同志,于我都是亦师亦友,曾经得到他们很多帮助。我自己偶有所得,也大胆地提出来向学界的同仁请教。这就是文集中一部分涉及伦理学的文章的来历。

收入本文集的作品,说来说去大体上都离不开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但是作者说得较多的又往往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无源之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只是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当今的中国又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中国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前进,也不断产生许多前所未见的、要求人们解决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各种思想困惑无不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也只能联系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去寻找答案。作者的一些作品只是这个探索过程的一些记录。历史在发展,探索更须继续,这些记录当然不免有许多局限一但是作为认识的一种过程,这次收入文集时,除了个别文字,都一仍其旧。这样做,可能比较有利于如实地反映当时当地遇到的问题以及作者的实际认识。

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我是做思想工作的。我写的东西大体上都不同程度地与思想、观念以及在各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有关。但这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别人的都不对。事实上,无论是我所论及的话题、评点的观念是非、探讨的思想工作规律,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他们才是我真正的老师。一叶一花,都取自五彩的世界。撷取的过程,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完结。我希望我还能继续学习,能比过去再有一点儿新的进步。

感谢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把我几十年中拉拉杂杂的作品的主要部分收集整理出来。也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及商务印书馆的同志们为这部文集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是为序。

徐惟诚

2014年6月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