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所著的《徐惟诚文集(第12卷)》收入作者自1990年至2012年撰写的杂文代表作。作者50多年来以“余心言”为主要笔名撰写了大量的杂文,有近50本杂文集问世。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政经文史、道德法律、世态人心。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或针砭时弊,或讴歌新风,或商讨问题,题材多样,涵纳广博,论述透辟,情理并重,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惟诚文集(第12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徐惟诚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惟诚所著的《徐惟诚文集(第12卷)》收入作者自1990年至2012年撰写的杂文代表作。作者50多年来以“余心言”为主要笔名撰写了大量的杂文,有近50本杂文集问世。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政经文史、道德法律、世态人心。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或针砭时弊,或讴歌新风,或商讨问题,题材多样,涵纳广博,论述透辟,情理并重,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徐惟诚是著名杂文作家,以余心言为主要笔名已笔耕50多年,有近50本杂文集问世。徐惟诚所著的《徐惟诚文集(第12卷)》收入他1990年至2012年间发表的杂文代表作品220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政经文史,道德法律,世态人心。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或针砭时弊,或讴歌新风,或商讨问题,题材多样,涵纳广博,论述透辟,情理并重,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杂文兴衰的关键是“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新情况,解释新矛盾”。时代和人民“要求杂文家能敏锐而准确地感应时代的脉搏,有更深厚的功力,能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揭去事物的假象,找到矛盾的症结和发展的规律”。“杂文要真写得好,首先还得讲做人,做大写的人”。这几段话是作者有关杂文创作的一些体会。 目录 1990年(16篇) 几条大河发源何处——《河殇百谬》补 两个花蕊夫人 某些美国人为什么希望中国变成私有制社会? 劳动的权利 强盗的自供 撕掉“精英”们的遮羞布——杂文集《辨伪·释疑·解惑》序 美国不能不搞霸权主义 美国官场腐败数例 下楼与上楼 钱主政治 我们也在写历史 一书激起干重浪 “出国热”的思考 驱“狐”记 西方国家的“平等”“自由” 1991年(13篇) 拜个年吧 世界上的穷国 世界儿童的命运 美国中央情报局设计的一个大圈套 当代法国的“钦差大臣” 西印度的毁灭 摩天大楼下的流浪汉 纳粹党阴魂不散 某些美国报刊的担心和失望 奋斗才有希望 没有电线的电熨斗 人生“小事” 西方的排外主义和“人权” 1992年(7篇) 杂文的功效——《捅破窗户纸》前言 重视一下农民旅游 现代麦客随想 节约的富人 “不设巨奖”的推销术 喝一碗腊八粥 新加坡商人如是说 1993年(20篇) 犯罪成本和办案成本 北京长城饭店的两次公关活动 学习新加坡的精神文明——《我眼见的新加坡》序 泰门的独白 猴岛记趣 “我们美国也有‘傻瓜’” 女性是可爱的——《女人与世界》序 端午又是女儿节 开发一点端午旅游商品 杂文事业的推动者——胡昭衡杂文研讨会寄言 重新学会正确地花钱 “穷得只剩下钱了” 长良川上观“鹈饲” 无花时节访岚山 穿平跟鞋的日本女人 我们怎样工作 好人不应当怕坏人 美国人的算计 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 1994年(11篇) 年夜饭吃哈 美援二三事 他们关心什么人的“人权” 海外不奇谈 美国人买东西 他为什么没有上当 说“跳槽” 都一样就不得罪人了 和平饭店见闻 多学一种本领 新加坡是怎样做到“居者有其屋”的 1995年(6篇) 聪明 苏秦发财之后 为冥府忧 说富 黄经理发奖金 婚礼 1996年(9篇) 人生的思索——《人生漫思录》序 聪明反被聪明误? 知足·不知足·知不足 韩村河的公共汽车站 雪泥鸿爪记香港 谢谢您,老师 温馨的语言 生命的价值 向外国学习有用的东西——《欧亚十国纪行》序 1997年(6篇) 雪后的思索 叠被子的机会 管“闲事”的德国人 捡废品中看到的希望 老虎打盹 智利沙漠里的花朵 1998年(12篇) 铁锤声中的希望 德国人扫雪 给算命先生算个命 德国人的时间观念 读书宜杂 全年候服务 人为什么造机器 一对退休夫妇做的事 喜看下岗职工成劳模 没有游成武夷九曲溪的随想 党旗上的新光彩 拒绝骗子 1999年(15篇) 冲不掉的是技术 面临新世纪的希望 两个80年 纸上画的键盘 社会需要这种精神品格 不要为自己没有的东西生气 无情与有情 敬业精神是日本发达的能源 迷信的泛起和对策 织金洞游记 杂文应当兴旺 带刺的营养——首都报业“仙人掌文丛”总序 只要肯做 日本民族的团队精神 孩子建学校的启示 2000年(8篇) 世纪之交话沧桑 柳传志的五次危机 再炼“钢铁” 看病?看医生? 与人方便 信心的依据 夏日寻爽鸡公山 灶王爷应当是女性 2001年(6篇) 迎新 毛泽东出门带雨伞 重要的是看见自己的优势 我们一直在奋斗——建党80周年随想 营造爱花的氛围 农民网上竞自由 2002年(7篇) 向前走,总会有机会 肝胆相照慷慨作文——《康凯杂文》序 “谁动了我的奶酪” 老年人的“忙” 环保意识的觉醒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贪官的警告 2003年(4篇) 给生命一个机会——《了解冠心病战胜冠心病》修订前言 迷信的非典型流行 灾难的考验 准备上前线的护士长 2004年(6篇) 春节前进京的“川妹子” 孤身老人在春节前倒下 提高学习力 假冒艾滋病 把打工妹送上蓝天 让生活提高一个档次 2005年(5篇) 从“海滨天使”谈忧患意识 春天正是读书天 抗战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打工者的妈妈进京游 小钥匙打开七彩人生 2006年(9篇) 理想、实际和勤奋 成功者的足迹 贪官拜菩萨 为参建民工树碑 一位老教授的幸福 月入八千的的哥 关于房价的议论 艰苦奋斗的光荣感 吊炕和太阳能沼气 2007年(6篇) 忽悠别人浪费可耻 做自己的CEO 承认变化,适应变化 于丹讲《论语》畅行的启示 朝阳医院看病记 山歌的生命力——读陈有才诗集《我是首都农民工》 2008年(12篇) 对灾情的应对 但愿不再忘记 关于风水的对话 不要厨房的年轻人 默哀三分钟,我们想到 多难兴邦 发现温情 看奥运的门道 他将来怎么活 最富有的丰收者 给你五千元,你养不养猪 邻居也是“上帝” 2009年(13篇) 春节话乐观 你到底想要什么 她们这样走上人生的路 北京的魅力在人文 黑天鹅在圆明园的故事 改变自己 把捐赠变成“买画” 捡垃圾的风度 靠不住的何止“维基” 天上掉“馅饼” 六十年前我们在想些什么 这是可以做到的 假发票和饭碗 2010年(9篇) 感恩和许愿 文化的用处 低碳,并幸福着 关于住房 世博也是百科全书 低碳的面子 板凳的魅力 认识邻居 “小白菜”在长大 2011年(7篇) 再也走不回去的历史 我可以喝米汤了 探亲潮中的城市留守者 引人人胜 让座的变迁 租来的美好生活 被大学生爱的吴阿姨 2012年(13篇) 又遇到好人 争执 蒙牛又出事了 听见风就是雨 多说一句话 360度摄影失败 他们得到了什么 不完全是钱的问题 北大学生为农民工办影展 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周其凤的面子 “我们付了钱的,什么也不用干” 奋斗才能落实 试读章节 几条大河发源何处——《河殇百谬》补 《河殇》说:“在地球北温带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壤处,从冰山雪峰中淌出来的几条大河,分别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几个文明。无论是黄河、尼罗河,还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这几条著名的东方江河,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因此,亚细亚是创始的地方。” 如果《河殇》的作者没有读过中学的地理课,或者早已经遗忘,他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至少不应该忘记看一眼哪怕是最简单的世界地图(在《河殇》中,并没有忘记教别人去看世界地图)。因为他所提到的这几条河,实在没有一条发源于“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壤处”。黄河,发源于中国的青海省。印度河的发源地在中国西藏冈底斯山,都离开亚非、亚欧边界十万八千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离开欧洲倒是近一点,但也还隔着一个黑海。尼罗河则发源于非洲东部的腹地,从南向北流,流到地中海的人海口时才同亚洲靠近一点。再有,无论怎么说,尼罗河也是一条地地道道非洲的河,拉着尼罗河来论证“亚细亚”的含义,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 《河殇》的这些谬误,大约也不是《河殇》作者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是从某些欧洲人的著作里抄来的。即使是抄,也不要太过于迷信。《河殇》的作者们不是历来打着“破除迷信”的旗号吗?是装样子的呢?还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北京晚报》,1990年1目6日) 两个花蕊夫人 都说四川多才女。五代时前蜀后蜀就各有一位能诗的花蕊夫人。 第一位是前蜀主王建之妃,姓徐,是后主王衍的母亲。王衍即位,被封为顺圣太后。这位花蕊夫人的名声不太好。历史上说她“交结佞臣,专权受贿”。她留下的《花蕊夫人宫词》,据后人认定为她本人所作的九十余首,写的都是宫中游乐之事,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的宫廷生活有一定的价值。从王建墓中出土的众多乐伎俑看,大约她对文化活动还是相当重视的。公元925年,花蕊夫人和儿子王衍一起投降后唐,在赴太原的路上被后唐庄宗派人杀掉。这是当时许多投降者的下场,不足为怪。 第二位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夫人,姓费,四川青城人。据说孟昶也是个有文才的人,但其作品未见流传。苏轼说他七岁时从一老尼姑处听到孟昶所作的《玉楼春》,只记得两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不知道是不是赞花蕊夫人的。宋人的笔记说,这位花蕊夫人“能为诗”,“传其歌词,清婉可听”,“而世不传”。据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清理旧书时曾发现她的七言诗一卷,说有89首,实际找到30余首,“大约似王建宫词”。例如:“厨舡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月头支给买花钱,满殿宫娥近数千。遇着唱名多不语,含羞急过御床前。”这些诗究竟是哪一位花蕊夫人所作,实难断定。(P2-P3) 序言 自序 这是我半个多世纪积累的作品的文集。 帮助我编辑的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按照文章的内容、体裁、对象做了分类。这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对于读者检索某一方面的内容也有好处。但是在作者自己看来,我写的这些东西,大体上都是杂文。内容是庞杂的,遇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大多数文章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文字既来不及雕琢,论述也未能深人堂奥。有的文章写得长一点儿,涉及一些基本理论,但明眼人也可看出实际上功底是不够的,论述也往往离不开杂文的风格。究其原因,既有我对杂文的偏好,更和我的工作经历以及学识不足有关。 新中国成立前,我在上海曾三次考入高等学校,但都因为党的地下工作没能认真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我连年打报告要求回学校读书,都未获批准。到1956年以后才死了这条心,下决心自学。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时间。这一条好办,主要是同自己做斗争。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快一点儿,把休息和娱乐减少一点儿,一分一秒不放过,时间就挤出来了。另外一条是客观的需要。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处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大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又长期从事宣传、新闻出版工作,注意力被迫不断地转移。于是对许多问题的学习、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最后成了对多门学科都略知皮毛的“万金油”。 我写作的时间多半在晚上10时到次日凌晨1时,行笔匆匆,又由于客观需要急于发表,来不及从容地谋篇布局,更顾不上精雕细刻。我也知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但实在是力所不及,只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和盘托出、粗头淡服、素面朝天,也就谈不上什么文采了。 我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同青少年思想修养有关。这是因为我早年曾经长期做共青团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被正式分配从事少先对的工作。所以写了一大批面向少年的作品,除了因为在认识上我感到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真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就不能不努力去培育,还有一点儿偶然的因素。1959年我的朋友林剑修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社长。我们曾在一起交换对当时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的看法。我认为对少年儿童不宜说教,但是不是不能说理。可是后面这一类书太少。他说组稿有困难。还说:“你为什么不写一本?”《给小红的信》就是被他“将军”将出来的。 《给小红的信》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多次重印,印了几十万册。但到了“文化大革命”,这就成了一条大罪状——“用黑修养毒害少年”。我反正已被打倒,罪状多一条少一条也无所谓。可是还成立了一个批判此书的全国联络站,许多小学教员因向学生推荐此书也挨批。株连了这么多人,我这个“罪魁祸首”却束手无策。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渐渐听说,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回忆.把书中的内容油印发给学生;有的教师把图书馆查封的书偷偷拿出来给孩子看。这些事使我很感动,总觉得欠孩子们一些什么,得为他们再做点儿事。1979年写了《祝你学习好》,以后又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信箱陆续答复了一批孩子的来信。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了一个愿,要每年给孩子们写一本书。实际上虽然写了一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一方面是挤不出那么多时间,另一方面是少儿读物出版的形势越来越好,新书越来越多,我自己写书的愿望就不那么迫切了。1996年以后我转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下决心要为中国儿童编一套最好的、能启发孩子求知欲的百科全书,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书后来发展为面向少年儿童的系列百科全书,花的精力远胜于自己写若干本书。但这些都是集体的成果,与此文集无关。 随着我的工作岗位的转移,我写的东西涉及的内容也陆续有些变化。涉及比较多的,大体上有党的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文化扶贫、学校品德教育、党员修养、青少年修养这样一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大都和伦理道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就自然地参加了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些活动。上海的周原冰同志、北京的罗国杰同志,于我都是亦师亦友,曾经得到他们很多帮助。我自己偶有所得,也大胆地提出来向学界的同仁请教。这就是文集中一部分涉及伦理学的文章的来历。 收入本文集的作品,说来说去大体上都离不开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但是作者说得较多的又往往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无源之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只是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当今的中国又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中国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前进,也不断产生许多前所未见的、要求人们解决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各种思想困惑无不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也只能联系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去寻找答案。作者的一些作品只是这个探索过程的一些记录。 历史在发展,探索更须继续,这些记录当然不免有许多局限一但是作为认识的一种过程,这次收入文集时,除了个别文字,都一仍其旧。这样做,可能比较有利于如实地反映当时当地遇到的问题以及作者的实际认识。 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我是做思想工作的。我写的东西大体上都不同程度地与思想、观念以及在各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有关。但这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别人的都不对。事实上,无论是我所论及的话题、评点的观念是非、探讨的思想工作规律,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他们才是我真正的老师。一叶一花,都取自五彩的世界。撷取的过程,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完结。我希望我还能继续学习,能比过去再有一点儿新的进步。 感谢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把我几十年中拉拉杂杂的作品的主要部分收集整理出来。也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及商务印书馆的同志们为这部文集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是为序。 徐惟诚 2014年6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