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周国平所著的《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精)》一书中包含对于生命、爱情、孤独、友情、自我、奋斗等年轻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周国平通过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深思,给出了富有哲理的解读。他的解读,有助于发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内心的平静,是内心成长的路上很好的引导和陪伴。  “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由周国平所著的《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精)》是专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精品文集。  为了编辑这本书,我们搜集翻阅了周国平先生写过的几百篇文章,从中精挑细选出几十篇,只为做一本写给80后和90后看的书,满足年轻人的心灵成长需要。  这是一次与年轻人的“心灵对话”,解读成长路上的种种迷茫。  关于生命、爱情、孤独、友情、奋斗、不完美,谁的青春不在这些问题上迷茫过?周国平从更深厚更宽广的视角进行了思考和解读,他的话语,往往直击你的内心。阅读这本书,你也许会得到领悟和启迪。  这是一份送给年轻人的充满智慧的礼物。  回顾自己的风雨人生路,周国平用时间和心灵书写出自己的生命感悟,积淀着人生的智慧和睿智的思索。该怎样度过这一生?这个问题,值得你花一些时间阅读本书,并花更多的时间想想自己的答案。

目录

序言 认识你自己

01 致唯一的你,为生命立言

 014 时间和永恒

 022 灵魂是一个游子

 027 爱生命

 035 生命在说什么

 042 信仰的奇迹——读周国忠《弟弟最后的日子》

 047 正视死亡

 051 论死亡

 054 和命运结伴而行

02 致焦虑的你,内心的安宁

 062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067 正确的财富观

 073 优秀第一,成功第二

 078 论简单生活

 083 快乐工作的能力

 088 最合宜的位置

 091 做人和做事

 095 成功的真谛

 097 谈钱

 105 处世之道

03 致脆弱的你,接受不完美

 110 把经历变成财富

 113 苦难

 119 宽容人性的弱点

 124 悲观·执著·超脱

 130 承受不幸

 134 论嫉妒

 138 论自卑

 141 悔恨、内疚和自欺

04 致沉默的你,人群中取暖

 146 交往的界限

 149 己所欲,勿施于人

 154 沟通的必要和限度

 159 论友谊

 163 角色

 168 论超脱

 176 论人生

 185 舆论和名声

05 致孤独的你,内心的秩序

 190 论孤独

 204 论独处

 212 春节,把心静下来

 220 做自己的忠实朋友

 223 丰富的安静

 226 记住回家的路

 229 自我二重奏

06 致亲爱的你,爱情的高贵

 242 论爱

 252 爱情的质量

 255 爱的距离

 260 伴侣之情

 264 婚姻:为爱筑一个好巢

 270 婚姻中的爱情

 275 我眼中的好女人

 281 欣赏另一半

 284 爱情的容量

试读章节

时间和永恒

1

人生的秘密尽在时间,在时间的魔法和骗术,也在时间的真相和实质。时间把种种妙趣赐给人生:回忆,幻想,希望,遗忘……人生是过于依赖时间了,但时间本身又是不折不扣的虚无,是绝对的重复,是人心的一个虚构。哲学中没有比这更难解开的鬼结了。

2

我的一切都存在时间那里,花掉了不少,还剩下一些,可都是支取的同时就花掉,手上什么也没有。

3

有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活了很久很久,我的记忆是一座复杂的迷宫。有时候,我又觉得我的生活昨天才开始,我的记忆是一片空白。我知道,这种矛盾的感觉会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记忆是我们体悟时间的唯一手段,可是谁能够从记忆中找出时间的刻度呢?

4

假如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他能否根据头脑里积累的印象来判断这个年龄呢?几乎不可能。有的人活了很久,印象少得可怜。有的人还年轻,印象却很丰富了。如此看来,寿数实在是无稽的。我比你年轻十岁,假定我们将在同日死,即我比你短十年寿。但此时此刻,我心灵中的体验和大脑中的印象比你丰富得多,你那多活了的十年对于你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们甚至连记忆也不是,因为抽象的绝对时间是无法感受因而也无法记忆的,我们只能记住事件和印象。于是,只剩下了一个“多活十年”或“早生十年”的空洞的观念。

难怪柏格森要谈“绵延的自我”,难怪克尔凯郭尔要谈“存在的瞬间”。

5

每当经过我居住过的房屋或就读过的学校,我总忍不住想走进去,看看从前的那个我是否还在那里。从那时到现在,我到过许多地方,有过许多遭遇,可是这一切会不会是幻觉呢?也许,我仍然是那个我,只不过走了一会儿神?也许,根本没有时间,只有许多个我同时存在,说不定会在哪里突然相遇?

总有一天,我要对时间的魔幻作用作出哲学的解说,如不能,就作出文学的描述。

6

我想起一连串往事。我知道它们是我的往事,现在的我与那时的我是同一个我。但我知道这一点,并非靠直接的记忆,而是靠对记忆的记忆,记忆的无限次乘方。记忆不断重复,成了信念,可是离真实事件愈来愈远,愈来愈间接了。自我的统一性包含着这种间接性的骗局。

7

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心灵中总是会出现自己的形象,我们看见自己在某个情境中做某件事。可是,我们真实的眼睛是看不见自己的形象的。那看见自己的形象的眼睛早已不是我们自己的真实的眼睛,而是代表着愿望和舆论的虚构的见证。

记忆是一种加工。一件往事经过不断回忆,也就是经过不断加工,早已面目全非了。

8 少年人前面的光阴和老年人背后的光阴长度大致相等。但是,少年人往往觉得前面有无限的光阴,老年人却觉得背后的光阴十分有限。

9 年轻人没有什么可回忆,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没有什么可展望,于是就回忆。

10

逝去的事件往往在回忆中获得了一种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这是时间的魔力之一。

11

年龄就像面孔一样,自己是看不到的,必须照镜子,照见了的也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我不接受年龄就像有时不接受我的面孔一样。

12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民族和人一样,只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

13

无数岁月消失在无底的黑暗中了。可是,我们竟把我们可怜的手电灯光照及的那一小截区域称作历史。

14

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独特的重复。

15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我们的全部所有。谁都不愿意时间飞速流逝,一下子就到达生命的终点。可是大家似乎又都在“消磨”时间,也就是说,想办法把时间打发掉。如此宝贵的时间似乎又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东西,因而人们要用种种娱乐、闲谈、杂务隔开自己与时间,使自己不至于直接面对这空无所有而又确实在流逝着的时间。

16

我时刻听见时间的流逝声。这使我与自己的任何眼前经历保持了一段距离,即使在情绪最亢奋时,也对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持一种半嘲讽、半悲悯的态度。我既沉溺,又超脱。我常常大悲大欢,但在欢乐时会忽生悲凉,在痛苦时又有所慰藉。我的灵魂不是居于肉体之中,而是凌驾肉体之上,俯视这肉体的遭际。我降生得不完全,有一半留在天堂,于是这另一半也就不能在尘世安居,常常落入地狱。

17

人类为何要执拗地寻求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本体(梵、太一、道、理念……)呢?为了摆脱自我的局限性。正是在时间和空间中,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才显出了它的渺小和空幻。

18  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向两个方向瞻望永恒,得到的却永远只是瞬息。

19

希腊人有瞬时,中世纪人有永恒。现代人既没有瞬时,也没有永恒,他生活在两者的交接点上——生活在时间中。

瞬时和永恒都是非时间、超时间的。时间存在于两者的关系之中。

20 有两种还原。 每一个当下的生命状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但是人却要把它们削齐拉平,整理归类,还原为无个性的概念。结果是扼杀了这些独特的生命状态。

另一种还原正是出于对独特的生命状态的珍视,既然每一个当下的生命状态都会消逝,而人无论如何不愿失去它们,于是竭力要把它们与某种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科学上的还原是把瞬时平均化,哲学上的还原是把瞬时永恒化。

21

人有两种冲动。一种是审美的冲动,陶醉于当下瞬时的独特感受。一种是形而上的冲动,渴望永恒。每一个大哲学家、大艺术家的伟大就在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沟通了这两种冲动。

每一个当下的生命状态的意义就在于其不可重复性,但人还是要寻找一种使这一切不可重复的个别状态不致失落的恒在的意义。正因为珍惜瞬时,一心挽住瞬时,人才渴求永恒。

然而,瞬时不可挽留,永恒不可企及,这是艺术与哲学的共同悲哀。

22

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但是,一个寻找终极价值而终于没有找到的人,他真的一无所获吗?至少,他获得了超越一切相对价值的眼光和心境,不会再陷入琐屑的烦恼和平庸的忧患之中。

不问终极价值的价值哲学只是庸人哲学。

23

“超越”一词用得愈来愈滥了。其实,按其本义,“超越”是指摆脱人类的根本局限性,达于永恒和绝对。可见,只有在宗教和艺术的幻想中,才可认真谈“超越”。在现实中,只能谈“超脱”,即彻悟人类的根本局限性,对暂时和相对的人生遭际保持心理距离。

24

一切复活都在回忆中,一切超越都在想象中。(P014-021)

序言

序言 认识你自己

1

一个灵魂在天外游荡,有一天通过某一对男女的交合而投进一个凡胎。他从懵懂无知开始,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加,那天赋的性质渐渐显露,使他不自觉地对生活有一种基本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2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3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最流行,我以前也常采用,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伸和发挥了。

4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最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各种宗教有静修内观的功夫,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毕竟玄了一点。而且,内观的对象其实不是上述意义的自我,而是这自我背后的东西,例如,在佛教是空,

在基督教是神。

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方便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那个最内在的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恶就是认识自我,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书评(媒体评论)

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周国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1: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