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十书
成龙主演的《天将雄师》带观众回顾了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维护古代丝绸之路和平的历史,用虚构的手段设想了当时东西方两大强国古罗马和中国汉朝局部交锋的故事,很好地呼应了当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片中罗马和汉朝为首的多国军士一起修建雁门关是亮点之一,建好的城楼和建筑群确实能依稀看到欧洲古典主义风格、西亚风格、汉代建筑风格。片中罗马军人用尺子搞测绘,做混凝土预制砖,用滑轮和绞磨起吊巨大的石头,真实再现了古罗马军队的建筑高水准。
欧洲人有谚语: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古罗马时期留下大量的古典主义建筑,传承并发扬了希腊文明时期形成的美学思想,材料上充分利用石材的多种特性,用混凝土技术制造券拱,将柱式比例发挥到极致,大量的奴隶和雇佣军使建造神庙和卫城的技术成熟而高效,同期出现的《建筑十书》的作者维特鲁威(前84一前14年)就是一名军事工程师,所以电影中的罗马将军深谙修筑城墙并率队建造是令人信服的。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影响深远,全书分十卷,内容从一般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建造地段、各种建筑物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都有详细说明,还有大量希腊、伊特鲁里亚、罗马早期的建筑创作实践和经验。书中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中。维特鲁威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他在书中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根据此书创作了名画《维特鲁威人》,画中展示的“完美比例”也即数学上所谓的“黄金分割”。
与古罗马差不多同期的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也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宫殿建筑阿房宫、陵寝建筑骊山陵、军事建筑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施工组织实施复杂艰巨;随后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官、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都是十分宏伟壮丽,形成独特的建筑构造和绮丽风格。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但与维特鲁威的地位不同,建筑师一直籍籍无名,也并未有系统的专著传世。
此外,朝代更迭引发大规模重建,木材被大量的采伐,导致黄河流域生态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汉代起中央集权的模式得以加强,各级城市建设都要彰显行政管理中心的重要性,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甚至高度都有严格的规定,直至清代,中国的建筑技术一直没有获得大的突破。19世纪末,古老的东方终于被西方列强从海上突破,开启了被殖民一争取独立一求发展的过程,期间建筑技术却早已是全球一体化,中国急速追赶发达国家脚步,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各城各地竞相出现比高度的摩天楼,抓眼球的怪异建筑,以及气势宏大却结构风格基本相似的城区。当我们终于主动从北面重启丝绸之路,从南面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在新一轮的发展与民族融合中,期待有新的建筑,应对变化中的世界,并真正体现出普世的技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自尊。
——发表于2015年5月17日《珠海特区报》读书版昨日的世界
今年的奇葩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用诙谐隐晦的手段,讲述了—名在布达佩斯大饭店工作的经理古斯塔夫和门童零(zero)的故事。电影最后说灵感来自茨威格,于是找到他的相关介绍并看了一遍《昨日的世界》,然后再回看一遍电影,发现确实处处在向茨威格的欧洲精神致敬。但作为一名对欧洲的了解从建筑和艺术开始的人,更惊讶于本片的视觉效果,平面、绘本、卡通结合,形成奇妙的动态影像,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构图与取景,显示出严谨的古典主义建筑精神,截屏得到的图片堪比明信片,每一帧都在用自己的风格解析过去。
风景:大饭店身处茂密的山林,色彩浓郁如油画的背景,监狱前身是中世纪时期的古堡,与山林融为一体,雪景和夜景绝佳,火车开过的郊野,宁静美丽的雪原,最后约见线人的嘹望台美景,让老古感慨可以放下一切。P140-143
轻灵的山水是天地的初心
洪荒的图腾是人类的初心
美丽的诗词是少年的初心
美好的爱情是人生的初心
在阑珊的深处,在深夜的梦回,在汹涌的人潮,在繁杂的事务间隙,隐约的初心闪现,蓦然心动,只是为了呼应生命中最隐秘的记忆,譬如我们偶尔能偷窥到天地间闪现的绝世光影,能偶尔路过美得惊心动魄的风景,在人生的间隙,或早或晚,遭遇惊心动魄的爱情;在你我不经意间,窥见流逝的时光足迹,或在鬓间,或在额头……
你我相逢在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一与徐志摩一样;
我给信仰留了很多层,开了很多房间——与李安一样;
我包容不了所有的空间,念天地悠悠怆然泪下一一与陈子昂一样:
我包容不了所有时间,只有站在时间的本位节点感慨逝者如斯夫——与孔子毛泽东一样……
这颗初心郁郁,不宜见官,不宜见商。
只有漫无边际流淌,字里行间,时空内外,随喜随缘,或大或小的感应。
少年时在贵州长大,有纵情山水的最质朴的喜悦,还记得十四岁那年,春游结束后在日记本上胡乱涂抹的打油诗,就是与风景相关。十七岁高考填志愿,理工科学生翻看到园林这个专业,第一时间联想到那个遥远的江南,那个美轮美奂的姹紫嫣红开遍。
1993年到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开始四年的学习,真可算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毕业至今20余年,风风雨雨,兜兜转转,倒觉得心灵里始终有个家园,不管外面风雨如晦,总能乐在其中。从1991年第一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散文开始,20余年一直断断续续有随笔性的写作,是习惯,也是本能。我生性散漫,本书结集出版的念头由来已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既然园林和诗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妨立足诗文整理,整合修改,倒也是赏心乐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生命是一场自我修行之旅,处处皆学问。读书,观影,做项目,写诗填词,冷暖自知,立功立言立德,云无心而出岫,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电影《一代宗师》里写道:习武之人,第一步看到自己,第二步看到天地,第三步看到众生,我觉得天下事,也大体如此。
每个行业都是一个江湖,二十年来游游走走,写写画画,这本《写在园林边上》的初衷是一个总结,但整理好久,最终还是觉得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东东,守住自己的心,努力找自己的位,做好自己的事,克己复礼,如此而已。
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这句话一直念念不忘,甚至要克隆钱老的书名。
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然也。
把酒临风、吹箫引凤、诗意栖居,琴棋书画,仍在园林。
或者话遇有缘人,可以充分交流,我一直在那里。
是以写在园林边上。
一 写作缘起
中国贡献了两个东西:三千年历史,讲政治经济,还有九万里江山,是诗画田园。
自唐设定科举制度以来,知识分子人生规划的职业目标,多半是庙堂之高的一官半职,与之对应的,则是江湖之远纵情山水的姿态。无数的诗歌、绘画,传承着这个古老国度的生态观和时空观,园林、诗意栖居的紧密联想,一直指引自己的职业抱负。
山水间的童年记忆,闪烁稚拙诗意的初心。还记得十四岁在日记本上胡乱涂抹的打油诗,就是与当时刚结束的春游相关,高考填志愿时描述园林的八个字“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让自己怦然心动。
园林是整体设计的典范,从生活艺术到行为模式,从场地选择到建筑修建,从山石设置到花木栽植,从室内装饰到沙龙活动策划。大地园林化的含义,是从大的尺度来营造人类栖居的家园乐土,在西方,园林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又互相影响的姐妹专业,是人居环境学科的重要构成。2011年,风景园林正式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确定为一级学科,对行业是极大提振。
二 他们的园林
陈从周先生是园林界的高人,但估计在世时,人家叫他大师他也是要拱手的。文字平和谦冲,画风闲适淡雅,世事如棋,乱局如麻,始终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工作寄托,守住一方园林,任情绪在亭台楼阁、姹紫嫣红里回旋,且与园林相关的诗词、书画、散文、昆曲等一应触类旁通,一生游游走走,指点江山,应该是我的前辈与知己,写《惟有园林》,隐士与名士之风俨然。
明代的造园大家计成的《园冶》被封为造园的经典,在中国,一直默默无闻,直至日本造园界深度研究并有成果之后才被国内重视。大抵是因为计成多半是为他人造园,书画虽有小成,影响有限;当时依附江南学界领袖钱谦益,并在南京为阮大铖修建石巢园,钱谦益、阮大铖因“降清”而有失节之谓,计成淹没其中,多年籍籍无名,国破山河在,人格缺失却关园林。
明清一代,退隐高官、文艺名士与富足商人,有足够的金钱、田地、美学修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打造闲适雅致的生活方式,形成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园林。并在园林里产生着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生活日常,还有与生活的艺术息息相关的系列:精美的家具、美食、美服、戏剧、沙龙雅集。
在项目实践里,这样的整体感和方法论,一直没放下。
三 家园之路
1990年是我在南京林业大学学习园林专业的第二年,6月在苏州实习的时候正赶上华东大水灾,因祸得福,私家名园里人很少,得以体验那种深刻的历史感,还有对这些庭院深深后的无边恐惧。首先是身份认同很让人困惑:我这是穿越到哪家庭院了,我受了哪家的邀请,我来干什么。其次是名园与城市周边的身份认同也很迥异:周围都是笔直的方格的路网,快捷的现代交通,耸立的高楼与外观比较相似的现代建筑立面,哪里还有曲径通幽,哪里还有揖让的长衫、飘逸的裙裾、扑蝶的团扇、婉转的唱腔……后来终于明白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园林作为中国人的珍贵遗产,保护与修复是百废俱兴的时代需要解决的事,而传承与发展,需要设计师去芜存菁,不断前行。
前段时间看《读书》上金秋野写的《何处望神州》,提到建筑师王澍的园林情节,觉得在对园林的认同上找到了知己。
那篇文章是这么写的,“王澍经常自诩为一个十七世纪的文人”,说王澍认为“文人”是远大于“建筑师”的,所以王澍“进入美院,与工科建筑教育决裂;不接商业项目,与市场经济决裂;上承文人传统,与前辈师友决裂;穿长衫做夯土,与时代风气决裂”,王澍举李渔来说明他心中理想的文人境界:他和袁枚相似,敢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反抗社会,但敞开胸怀拥抱生活。这类文士是真能造园的。李渔认为,那些好的造园者,都像鬼神附体一般,假如没有天真本能的审美直觉,就不能窥探“天机”。这里,自然不是改造的对象,而是膜拜的对象,它固然也以人欲的满足为前提,却仍将“天理”置于“人欲”之上,以童心之清澈让本初的物质欲望与自然同源并保持之,这就是“情趣”的本质。假如没有天真本能的审美直觉,就不能窥探天机。
王澍对人格锻造的认识与造园意识相匹配,他说:“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想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
他最后断言:“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
我与他同。
毕业至今20余年,一直用自己的方法践行对园林的理解,不同于理性的专业界定,渐渐地也以这个职业平台做依托,实现了当初的生活理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稚拙诗意,有行走观景,读书观影有所思。也慢慢在整理多年文字的基础上,立下一个计划:在项目践行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业余观干部影走百个城,然后,还自己十本书。
这系列写作的开头,是《写在园林边上》。
《写在园林边上》是作者庄荣搜集自己从业以来的发表及未发表过的诗歌,散文,项目随笔,读书观影等作品,立足文化视野,力图给读者分享园林的精彩世界和独特的精神家园。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稚拙诗意、风景感知、文思规划与书影天下,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底蕴。
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写在园林边上》收录了庄荣的诗歌,散文,项目随笔等当代文学作品,力图给读者分享园林的精彩世界和独特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