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晃来晃去的人(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索尔·贝娄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晃来晃去的人(精)》为长篇小说,索尔·贝娄是美国继海明威后最重要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晃来晃去的人》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约瑟夫的青年准备接受征召入伍,既不能当兵,又不能就业,两头悬空。他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深深的陷入孤立疏离的状态之中。就这样,他的心情越来越坏,不但与亲友邻居渐趋疏远,而且与外界无法相处和谐。

内容推荐

索尔·贝娄是一位多变的作家,可以洋洋洒洒、狂放不羁,也可以精练节制,温柔诙谐。《晃来晃去的人(精)》写于1944年,是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代表作之一。一个终日晃来晃去无所事事的人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大萧条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花园。时隔半个多世纪,这种状态依然存在,现代都市人空虚的精神文明依然在等待着浇灌。看到结尾,我们不禁要反思,是否真的要高大全,是否一定要按世俗标准过活?在这个时代,走自己的路是否真的很难?

目录

晃来晃去的人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从前,人们习惯于经常表白自己,对记录他们的内心活动并不感到羞愧。而今,记日记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放纵、软弱无能、低级趣味的表现。因为这是一个崇尚硬汉精神的时代。今天,运动员、硬汉子的一套法则——我相信,这是从英国绅士那里继承来的一种美国遗产——空前盛行。这是一种拼命精神、苦行主义、严酷作风的混合物,追根溯源,来自亚历山大大帝①。你有感情吗?表达感情有正确与错误的不同方式。你有内心生活吗?这于别人毫不相干。你有激情吗?遏制下去吧!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遵循这套法则。它倒允许一种有限的坦白,一种守口如瓶的直率。但对于真正的坦白,它还是有抑制作用的。最严肃的事与硬汉们无缘。他们不懂得反省,因此碰到一些敌手,如不能像打猎那样凭武力制胜,他们便穷于应付了。

如果你有了困难,那就不声不响地进行斗争,这是他们的戒律之一。见鬼去吧!我要诉说我的困难,如果像湿婆①神有很多手臂那样,我有许多嘴,滔滔不绝地讲,还是不能畅所欲言。眼下,我心灰意懒,很有必要记点日记——也就是说,把要说的话讲给自己听——我毫不感到有放纵之嫌。硬汉对自己的沉默另有补偿,他们坐飞机、斗牛、抓鱼,而我却几乎足不出户。

在一个几乎终生居住的城市里,你不可能永远孤独。可是,实际上,我恰恰是个例外。我一天在斗室里枯坐十个小时。就这种住宅而言,这间屋子还算不错,虽然有那些公寓惯有的骚扰:烹饪的味道啦,蟑螂啦,怪癖的邻居啦,但多年以来我已对此习以为常了。

我的新书源源不断。我老婆经常带来些书,指望我去阅读。我也希望我能阅读。过去,我们自己有一套房子,我常常读书。我老买新书,不可否认,买得快,读得慢。可是只要它们把我团团围住,就像有一位广阔生活的保证人站在身旁。这种生活比我天天迫不得已过的那种生活宝贵得多,必要得多。如果不可能永远维持这种高尚的生活,哪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留点痕迹也行。即便这种生活变得很不牢靠,我还能看得见、摸得着它的标记。现在,既然我有闲暇,我本该投身于我曾经开始了的研究中去,但我却发现自己无法读书。书吸引不住我了。读上两三页,有时甚至两三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我辞去美洲旅游局的工作,应招参军,将近七个月了。我还在等待。这好像是一种繁文缛节,一种尽打官腔的官僚主义喜剧。起初,我把这种看法藏在心里。今年五月,我被送回家,因为我的材料还未准备就绪。刚一开始,好像是假日来临,又像是暂缓处刑。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八个年头,但我仍然是一个加拿大人,一个不列颠臣民。虽然是个友邦的侨民,但未经调查,我还是不能入伍。我等了五个星期,于是要求美洲旅游局的马伦德先生暂时恢复我的工作。可是他说,现在生意萧条,连供职多年的特拉格先生和比绍普先生都不得不暂时解雇,因此实在无法帮我忙。九月底,来信通知我:调查完毕,同意征收,可是按照规定,我又被领去第二次验血。一个月后,接到通知,说我被编入一等待招兵,叫我做好准备。我还得等待,最后,十一月到了,我开始打听,据说,按有关已婚男子的新条款,我的入伍被推迟。我要求改编,理由是人家不允许我参加工作。经过三个星期的周旋,我被转编为三等待招兵。可是,我还未来得及行动(确切地讲,有一个星期),又被叫去重新验血(每次验血有效期仅六十天)。这样,我又被打发回来。肯定,这种倒霉事还没完。还会再气三四个月。

在此期间,我老婆艾娃一直供养着我。她声称,这不算什么负担,还劝我借此机会好生自由自在几天,读读书,痛痛快快地玩一玩,要不,一参军就玩不成了。大约一年前,我雄心勃勃地开始写几篇文章,主要是传记性的,论述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狄德罗①传》尚未完稿,就撂笔了。当时不甚明显地认为,一旦我开始晃来晃去,我就要继续写下去。艾娃不想叫我搞什么工作。因为作为一个一等待招兵,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艾娃是个沉静的女子。她很矜持。我们彼此已经不再推心置腹了。事实上,有很多事,我都得瞒着她。我们有朋友,可是却不再来往。几个住在本市,但相距甚远。有一些住在华盛顿,另一些在陆军服役;还有一个在国外。我同芝加哥的朋友们越来越疏远,我并不渴望见到他们。或许,我们的一些分歧可以消除。但是在我看来,维系我们关系的主要纽带已经断裂,况且我也不急于修复它。因此我非常孤独。我兀自坐在房间里,期待着一日之内微小的转变:女佣敲门,邮差露面,广播节目,以及某种思想的确实可靠、循环反复的骚扰。P1-4

后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娄是有点儿“悔其少作”的。按照罗丝·米勒的说法,“贝娄总是轻视他早期的作品,经常带着嘲弄的口吻说,自从他看过校样以后,就再没有读过那种玩意儿”。“悔其少作”从一个方面讲,是作家不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的表现。但从另一个方面,鲁迅有过耐人寻味的批评:“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其实,贝娄于1944年出版他的第一部长篇《晃来晃去的人》时,马上就要跨进“而立之年”的门槛,而且在文学车间里已经磨炼过七八个年头,已经不是个少年学徒了。况且文学史上有些名家的第一部长篇,如霍桑的《范肖》,亨利·詹姆斯的《守卫》,除了大学图书馆还有收藏外,几乎完全被人遗忘,而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则常印不衰,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所以作品一出,评者、读者自有看法,作者的观点只能仅供参考了。

贝娄出版了近二十部作品,风格多变,内容也绝不雷同。出版于四十年代的早期长篇,如本书及《受害者》,尽管在广大读者中没有引起“轰动效应’:但在评论界都得到了好评。它们代表了贝娄创作的一个阶段,自有它们独特的价值。概括地讲,这是两部笔调沉郁、结构严谨的作品。跟作者五十年代以后以《奥吉·马奇历险记》、《洪堡的礼物》为代表的一批文笔挥洒自如、风格幽默诙谐、结构松散的流浪汉式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在某些方面,为作者以后的小说定下了基调:一、贝娄小说的主人公无论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教授还是学历不高的知识青年,都是大城市里的现代人(而且大多是犹太人);他们思想极其深沉,感情格外丰富;他们喜欢苦思冥想,反省怀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们苦苦追求人生的意义,既是没有依托的“晃来晃去的人”,又是没有理性的时代的“受害者”。二、小说中展现的是主人公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狂风暴雨式的苦难历程,而且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苦难历程,经过一番痛苦的反省后,总是豁然大悟,有所归依,所以走的总是一条“异化一归化”的轨迹。三、作品背景一地点、时间总是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辅相成。绝大多数作品都以芝加哥或者纽约这两个美国最大的城市为背景。西方人早就有“一座大城市就是一片大荒原”的说法,贝娄对人类众多的环境中缺乏人性的恐怖和危险更有深切的体会。作品中的时间往往不是隆冬,就是仲夏。《晃来晃去的人》中写道,“寒冷是邪恶的一部分”,炎热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外部环境的压力更增加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痛苦。主人公获得精神解脱的时间总在冰化雪消或秋风送爽的季节。

《晃来晃去的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在美国等待参军的加拿大青年约瑟夫在等待过程中记的日记,从1942年12月15日到1943年4月9日。约瑟夫这个人物本身就足以展示“晃来晃去的人”现代人的身份危机了。第一,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却不知道他的姓;第二,他在美国长大、读书、工作,却始终是个没有取得美国国籍的加拿大侨民;第三,从他描述的家庭背景和外貌特征判断,他是个犹太人,而犹太人恰恰就是漂泊不定的人类的代表。贝娄自己是个犹太人,但他不喜欢别人把他归入犹太作家之列,因为他认为他写的是人类共同的遭遇,只不过是以犹太人为例罢了。他的主人公大多是犹太人,除了他熟悉这个民族生活习性之外,主要是取犹太人的象征意义。

这样的一个有名无姓、在居住国未取得正式国籍的犹太青年生活在芝加哥这样一个粗野的城市里,由于等待参军而辞去……们真正需要的是停止这种我行我素、碌碌无为,专为自己的生活”。

他承认“我独自一人干得不好',0那么他的出路只有在人类中间去寻找,只好接受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所以他最后毅然决然要求立即入伍,把自己融入普通战士中间去。他不无自嘲地写道:“我不再对自己负责了;我为此而喜悦,我掌握在别人手中,解除了自决的包袱,自由取消了。

为有规律的生活而欢呼!

为有精神的监督而欢呼!

兵团组织万岁!”

《晃来晃去的人》中的世界尽管远离战争,但却被人看作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因为它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战争气氛。人生本身就是斗争,不仅要跟人斗,而且要跟种种非人的力量斗,还要跟自我斗。三四十年代,风行美国的作品是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法雷尔、沃尔夫、斯坦倍克的以反映外在现实见长的小说,而《晃来晃去的人》则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剖析。它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日记就向那种所谓的“硬汉”世界宣战,因此它有扭转创作风气的作用,所以博得了包括大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在内的批评界的交口称赞,认为它是四十年代文学的可喜收获。威尔逊说:

该书是战争时代非战斗人员经历的一个绝好写照。书

写得很精彩,绝不沉闷……它也是对萧条时期和战争中成

长起来的整整一代人心理的一个最忠实的刻画。

《晃来晃去的人》尽管是四十年代美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但还不能全面体现贝娄独到的艺术风格。从结构上讲,尽管作者在日记体里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使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大拓宽,但日记体小说毕竟不是他的首创,后来的《赫索格》中的同名主人公给今人、古人、活人、死人写信,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手法才体现出贝娄独具的匠心。从内容和笔调上讲,评论家一致认为《晃来晃去的人》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明显的影响。大概这就是贝娄羞于提起的原因吧。

蒲 隆

1997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一整代经历了战争与经济大萧条的作家中最有诚意的作品。

——《纽约客》

了不起的处女作。

——《观察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