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之所以让人爱不释手,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人物的塑造尤为关键。那些深刻鲜活人物形象似近乎于你的身边,熟悉又陌生。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意志坚强、智慧过人的“简·爱”;敢于追求爱情的美丽的安娜;骄傲、自大、虚荣、任性又自强、勇敢的斯嘉丽;虚伪、阴险,但又敢于反抗攀登的于连等,这些人物形象的出现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让这样的经典之作成为学生、学者以及所有受众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集》是其中一本,其中的《最后一刻》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老是带领孩子们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集》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本书选译了十多篇都德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短篇小说。都德的短篇小说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具有显著地位,是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其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最后一课》,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
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会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
白头鸟在林边的呜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佩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这一切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还是努力克制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士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我没有停下来,心想:
“又有什么事了?”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什泰,朝着我喊道:
“小家伙,不用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
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往常,刚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
“安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乱糟糟,不被人注意就溜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但是,恰巧那一天全部安安静静,像星期天的早晨一样。我从敞开的窗子,看见同学们都整整齐齐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哈墨尔先生夹着那根可怕的铁戒尺走来走去。我非得把门打开,在一片肃静中走进去,你想,我是多么难堪,多么害怕!
可是,事情并不是那样。哈墨尔先生看见我并没有生气,倒是很温和地对我说:
“快坐到你的位子上去吧!我的小弗朗茨;你再不来,我们就不等你了。”
我跨过条凳,马上在自己的课桌前坐下。当我从惊慌中定下神来,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挺精致的大领结,头上戴着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身服装是他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而且,整个课堂都充满了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但最使我惊奇的,是看见在教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条凳上,竟坐满了村子里的人,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不声不响,其中有霍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其他一些人。他们都愁容满面;霍瑟老头带来一本边缘都磨破了的旧识字课本,摊开在自己的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正当我看了这一切感到纳闷的时候,哈墨尔先生走上讲台,用刚才对我讲话的那种温和而严肃的声音,对我们说: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从柏林来了命令,今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小学里,只准教德文了……新教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我请你们专心听讲。”
这几句话对我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那些混账东西,原来他们在村政府前面公布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我最后一堂法文课!
可是我刚刚勉强会写!从此,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后悔自己逃学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文法类图书,还有《圣徒传》,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那么沉甸甸的,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叫我舍不得离开。对哈墨尔先生也是这样。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这个可怜的人啊!
……
P1-3
译本序
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作家之一,相对而言,他的短篇小说的数量并不大,四个短篇集总共不到一百篇,远不能与莫泊桑相比。在他的四个结集中,较为重要的是《磨坊文札》(1869)与《月曜日故事集》(1873),为读者所传诵的名作,几乎都收在这两个集子里,为数不过十余篇,但它们以风格、情韵与艺术性取胜,足以奠定都德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显著地位。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的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采取的角度也十分别出心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在“最后一课”中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他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都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加强了作品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本篇中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都是以高度传神的白描手法勾画出来的,着笔不多,但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在上“最后一课”时的心理感受,集中地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柏林之围》是与《最后一课》齐名的佳作,同样也以感人的故事、新颖的构思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儒弗上校原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人,充满了法兰西荣誉感与爱国观念。普法战争一失利,他就中风瘫痪;巴黎被围的困难时期,他在病床上一直生活在法军节节胜利、直捣柏林的幻想中,他的胜利幻想与眼前战败的悲惨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既表现了这个重病老人天真而热烈的爱国情感,也烘托出巴黎被围的悲剧气氛。在严酷的现实前,他的幻想必然彻底破灭,而他幻想破灭,终于发现了可怕的现实之日,也就是他生命终止之时。这一不幸的结局使小说具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小间谍》通过普鲁士人引诱利用无知的小孩出卖消息与情报致使法军大败的故事,表现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既揭露了敌军卑鄙、狡诈与残暴的面目,又描写出法军士兵淳朴的人情;既鞭挞了贪图私利的通敌者,又批判了失足者行为的危害,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的态度与对他们作不同描写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与通情达理的分寸感,而把无知的误入歧途的小孩斯泰纳的悔恨之情,与义勇军全军覆没联系起来加以描写,则表现了作者明确的道德告诫意图。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说作者在小说里是着力描写斯泰纳误入歧途的经过,不如说是着力塑造他的父亲斯泰纳老爹这个人物,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感的法兰西公民的形象,也是一个慈祥父亲的形象,还是一个恩怨分明硬汉的形象,他为了报仇雪耻,对强大的敌军进行了决死的战斗。在作者笔下,这一对父子悲剧故事的感人程度亦不下于儒弗上校。与斯泰纳老爹相似的是另一个短篇《旗手》中的主人公,他同样也是一个文化不高、地位低下的“粗人”,在军队里待了整整二十年,也不过得到了一个下级军官的职位,但他在战争失败、全军向普鲁士人缴旗投降的时候,却凭自己的爱国主义勇气与民族荣誉感,敢于面对战胜者进行杀身成仁的反抗。
都德所有这些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巨大的悲怆性。在这些短篇里,都德都致力于表现各种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小学生失去学祖国语言的权利,老军人梦想昔日的民族荣誉而不可得,老父亲报仇雪耻失败,老旗手进行绝望斗争,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感情与行为决定于法兰西民族的悲剧,是这一大悲剧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德这一组短篇小说不仅蕴含着他自己丰富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构成了对普法战争这一民族灾难的悲剧意义的深刻发掘,他所达到的这一意境与高度,是法国文学史上其他任何一个作家都未曾达到的。与此同时,都德又怀着愤慨之情在《一局台球》中揭露了军队上层的腐败、妄自尊大与对战争失败应负的不可饶恕的罪责,士兵们已集合起来在战壕里待命,但司令部里台球游戏玩得正起劲,即使敌军已开始了攻击,元帅与将校们仍无动于衷,不下任何命令,致使全军坐以待毙,一局台球打完,全军也遭到了覆没之灾。
都德短篇小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他的故乡普罗旺斯地区生活的描写。普罗旺斯题材在他的短篇中占有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著名文集《磨坊文札》中的短篇就是他的怀乡之作。正如莫泊桑在法国文学中以描写诺曼底景物著称一样,都德则以对南方风情出色的描写而闻名。对都德来说,普罗旺斯的一切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如他的一个名为《县长下乡》的短篇所描写的,南国乡野的景色是那么迷人,以至于一个忙于事务的俗吏也情不自禁醉倒在山林里。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在其对南方的描绘中,都德致力于对普罗旺斯性格的发掘与刻画。他欣赏普罗旺斯人身上重感情而不重功利的性格,在他笔下出现了不止一个感情炽烈、任凭感情行事不计后果的人物。在《阿莱城的姑娘》里,主人公让,一个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的普罗旺斯青年农民,爱上邻近阿莱城一个俏艳的姑娘,他的爱情是那么热烈执着,以至于声称如果不娶到她,自己就活不下去,父母只得答应他的婚事,但婚前不久,有人向他家告发了那个姑娘原来是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人,让从此绝口不提她,心里的爱情却仍然炽烈,并为爱情上的创伤感到极大的痛苦。他抑郁寡欢,形单影只,为了不使父母难过,他强作欢颜,终于在过了圣埃洛瓦节狂欢之夜后跳楼自尽。在《波凯尔的驿车》里,那个在邮车上被人嘲笑的磨刀匠,看起来是一个软弱的孱头,实际上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物,他不幸娶了一个漂亮而放荡的女人为妻,这个女人几乎每过半年就要与情人私奔一次,不久后又回到他身边请求原谅与宽恕,如此反复,习以为常,磨刀匠为宠爱自己的妻子而长期忍辱负重,终于,他持久的爱被折磨成强烈的恨,这种恨最终引发一出震撼人心的惨剧。虽然这类普罗旺斯人在精神上显得有些软弱,但其感情强烈的程度却与司汤达笔下的意大利性格、梅里美作品中的西班牙性格有某些相似之处,这种感情至上的性格正是投合了都德本人感情浓厚、气质热烈的倾向,成为他乐于描写的对象。
都德在发掘普罗旺斯性格的时候,以深深的感情注视着普罗旺斯性格中的淳厚、朴实与天真,并以短篇小说中堪称最佳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他的《繁星》就是展示这种优美人性的杰作。这个短篇通过一个普罗旺斯牧童的自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牧童爱慕着田庄主人的女儿斯苔法奈特,但他只能怀着这没有希望的恋情孤独地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使人喜出望外的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斯苔法奈特来到高山上为他送粮食,并且因为天雨与山洪暴发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场上过夜,牧童怀着纯净的柔情,坐怀不乱,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一起度过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夜晚,迎来了曙光与黎明。小说像是一首动人的牧歌,表现了优美大自然中的田园生活与爱情,特别是表现了普罗旺斯牧童那真挚的感情与纯净的情操,这种情操给短篇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使它在世界短篇小说的行列中以其高尚的格调而出类拔萃。另一个短篇《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也是都德表现普罗旺斯朴实乡风的名篇。小说中的这个乡下磨坊业非常发达,山冈上布满了风磨,大路上驴子成群结队送来周围农村的麦子,磨坊主以葡萄酒款待来磨面粉的农民,完全是一派和平幸福的景象,充满了一种占老宁静的气氛。巴黎人在大路上开起了蒸汽磨面厂后,风磨坊就一家家被挤垮,纷纷倒闭,唯独高尼勒师傅磨坊的风磨仍然旋转,坚持与蒸汽磨面厂进行抗争。然而,高尼勒师傅的秘密终于被人发现,原来,他的磨坊里一片凄凉,风翼不停,磨盘却是空转,可怜的高尼勒为了保持磨坊业的荣誉,煞费苦心地制造了他的磨坊仍然兴旺的假象,企图维持人们在精神上对机器面粉厂的抵制,周围的农民有感于高尼勒的苦衷,为了照顾他的感情,又纷纷把麦子送到他的磨坊里来。高尼勒死后,普罗旺斯乡下这最后一家磨坊的风翼也就停止了转动。短篇表现了普罗旺斯农村人与人关系中前资本主义性的淳朴与和谐,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关系侵入普罗旺斯地区时,传统的精神与习俗中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敌对状态,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普罗旺斯过去的人情习俗,也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时期普罗旺斯性格的转变。整篇小说以缅怀的、哀而不伤的笔调写成,是一篇对普罗旺斯旧日淳朴风习的轻淡挽歌。虽然普罗旺斯古朴的人情属于过去的时代,但都德赋予了它某种诗意,把它与巴黎文明对立起来,流露了他对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满。
都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还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业、经验与感受中汲取灵感,写出了一批以作家文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赛甘先生的山羊》是一篇结合着诗情画意的描绘、机智绝妙的反讽与深刻隽永意味的故事。赛甘先生多次豢养的山羊,不甘于栏圈里安逸的生活而向往高山上的野趣、自由与新鲜空气,一个个脱逃上山,但每一个最终都成为野狼的食物,作者以貌似玩世不恭的态度与巧妙的反讽语调,用赛甘先生的山羊作为前车之鉴,指出诗人若单凭对阿波罗的忠诚,献身于美的追求与诗韵,而不着眼于现实利益,把才能奉献给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就会落得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境地,实际上是以沉痛的情怀深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人的悲惨处境。另一个短篇《毕克休的文件包》则是文人悲惨处境的现实描绘。毕克休这位曾蜚声巴黎的大漫画家,双目失明后,生活无着,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自己只求在外省甚至偏僻山区经营小烟摊糊口,为了获得经营批准,长期奔走于衙门,但始终达不到目的,最后落得向人求食。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还有另一引人注意的题材,即对宗教的讽刺。他的《三遍小弥撒》以幽默的笔调细致地描写了圣诞节之夜一个乡间教堂里做弥撒的场面,神甫与贵族乡绅的善男信女们,为了赶快享用圣诞晚宴上的佳肴,急不可耐草草做完了三遍小弥撒。庄严的宗教仪式、神圣的经书、虔诚的祷文与这些人物急切的贪馋丑态形成滑稽可笑的对照,表现出作者绝妙的讽刺才情。短篇《雅尔雅伊来到天主家》更是诙谐之至,一个不信宗教、渎神无行的搬运夫死后来到天堂门口,被耶稣的大弟子、天堂的守门人圣彼得拒之门外,他居然略施小计就混入了天堂。小说里对圣者、对天堂的漫画式的描绘妙趣横生,搬运夫雅尔雅伊那种不信神的精神与粗俗但充满活力的神态跃然纸上,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特别是他自己因想看热闹的斗牛又被圣者轻而易举骗出了天堂的情节,典型地表现了普罗旺斯性格的特色,是作者的绝妙之笔。
在艺术上,都德的短篇小说别具一格,他的风格淡雅柔和,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幽默的情趣,并充满了清新的诗意。
都德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较少地着力于表现生活的纵的发展与起伏,而经常注意描写若干生活横断面的场景,如《一局台球》《毕克休的文件包》等短篇中,构成小说主体部分的,都是被集中加以描写的生活画面,而且画面线条简明,色彩清淡,结构灵活自由,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散文化的特色,其中有的短篇往往更接近散文随笔。虽然他有一部分作品可称得上是典型的“小说”“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大都平淡无奇,缺少戏剧性的效果,完全是属于平凡的生活现象,如《最后一课》中的上课、《柏林之围》中儒弗上校的生病等,但是,由于这些情节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并被作者深深地发掘出其中深蕴的含义,因而又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动人的情趣。
都德的短篇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的“讲故事的人”,在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赋并不是观察与想象,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在一片南国景色前他会产生欣喜如醉的情绪,由此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县长下乡》),即使是自己回到故乡安顿下来的生活细节,他也从中体会出某种意味而铺陈为一个短篇(《安居》)。正因为他所写的都是他亲身感受的,是从他那感情丰富的心灵里渗透出来的,所以他的每一个篇章字里行间都滴着他的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穿他作品中的气势,将散文化的部件与成分凝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诉之于心的力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这构成了都德短篇小说的一种重要的魅力。
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激昂慷慨,或忧愁抑郁的作家不同,都德在自己短篇中的浓郁感情的形态是柔和温存。他以亲切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与人生,因此,他所观察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存与柔和的图景。在他的艺术视野里,较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是涉及重大的冲突与矛盾,他往往也是从缓冲的方面去加以把握,如儒弗上校痛失祖国荣誉的悲剧是从小孙女照顾病人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的巨大悲剧仅通过一堂课体现出来。都德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物,因而,他的人物身上几乎都沐浴着他的温情,即使是对他有所贬责的人物,他也带有几分通情达理的宽厚,他的鞭挞是轻微的,他的讽刺也不辛辣,尽管他感情热烈,但他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超然,因而,他的嘲讽中往往带有几分幽默与温和。毫无疑问,美与善的事物与他柔软的心灵是相投的,他敏锐细致的感情善于从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这样,他的作品又往往具有含英咀华的诗意,如《繁星》就是这样一篇杰作。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气质、温和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自己特定的艺术方法所综合决定的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
柳鸣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