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民著的《瞿昙疑云(青海地方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以明建文帝朱允炆逊帝后的民间传说为主线,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从皇帝到平民的传奇故事,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中虽不乏作者的想象,但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却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就是这种巧妙的结合,为瞿昙寺构勒了一幕幕充满神秘色彩的剧目,一代帝王,花落河湟,其中的心路历程发生深思、令人感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瞿昙疑云(青海地方历史长篇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华民 |
出版社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华民著的《瞿昙疑云(青海地方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以明建文帝朱允炆逊帝后的民间传说为主线,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从皇帝到平民的传奇故事,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中虽不乏作者的想象,但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却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就是这种巧妙的结合,为瞿昙寺构勒了一幕幕充满神秘色彩的剧目,一代帝王,花落河湟,其中的心路历程发生深思、令人感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陈华民著的《瞿昙疑云(青海地方历史长篇小说)》讲述了: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先太祖皇帝而逝,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大统,继皇帝位,是为惠帝,建元建文。建文帝在位仅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谋篡,从此下落不明。在朱棣千方百计寻找建文帝以图除却后患之时,朱允炆却悄然隐匿地处河湟的瞿昙寺,从此开始了逊位之后鲜为人知的民间生活……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洪武远谋 第二章 敕建瞿昙 第三章 建文削藩 第四章 燕王靖难 第五章 建文北伐 第六章 勋臣遭陷 第七章 金陵惊魂 第八章 泪洒金门 第九章 永乐登基 第十章 问道崆峒 第十一章 王府鬼影 第十二章 古镇遇奇 第十三章 古镇知音 第十四章 隐居瞿昙 第十五章 异乡艳遇 第十六章 情深意浓 第十七章 香消玉殒 第十八章 遁入空门 第十九章 三罗圆寂 第二十章 建文归宿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话说大明王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基创业以来,文有刘伯温、李善长之辈,武有徐达、李文忠众将,忠心辅佐,文治武功,励精图治,使得江山一统,国力日盛。经过几次毁灭性的打击,以元惠宗妥欢帖睦尔为首的元朝残余势力,退缩到大漠深处不敢轻举妄动,明王朝出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百业兴旺,社会繁荣的景况。岂料,到了洪武二十年前后,盘踞河右地区祁连山麓南北一带的元朝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虎视鹰窥,扰乱河西,觊觎河湟,屡屡兴叛,西北不靖。一时间,西北地区狼烟复起,边关告急。 这一日,边关六百里加急报至南京,太祖皇帝闻报震怒,心想:“朕好不容易平定辽东,巩固北疆,太平的日子没过上几天,河西鞑靼怎么就不知好歹,兴兵作乱,硬是与朕的大明王朝作对?”连忙传旨文武百官在奉天殿汇齐,商议御敌之策。而他自己也离开后宫,乘上龙辇,前呼后拥地来到奉天殿。 此刻,朝中文武百官已接到旨意,急匆匆赶到紫禁城奉天殿,按部就班,肃立两旁。皇上驾到,文武百官手持笏板,伏身于地,山呼万岁。 朱元璋端坐紫檀雕龙御座,急切言道:“众卿家,今接边关邸报,西北元朝残余趁我平定辽东之际,屡屡兴叛,扰我州府,大有蔓延之势。想我赫赫天朝,岂能容忍鞑靼余孽恣意妄为!哪位爱卿愿为朕分忧,挂印前往御敌,平定河西叛众?” 岂料,朱元璋连问了几遍,武班之中那些将领一个个垂首呆立,竟无一人主动应承,整个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这……真是时过境迁,雄风不在啊。”太祖环觑众臣,不觉双眉紧蹙,暗自神伤:“唉,想我大明开国之时,战鄱阳大败陈友谅,克平江剪灭张士诚,迫降方国珍,征剿陈友定,江南甫定。金陵城誓师北伐,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一举推翻元朝,驱逐鞑靼,统一江山,何等的了得。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沐英……这些随朕举义的将领,个个出身入死,以身许国,名垂青史。唉,如今这些元戎宿将都先朕而去,面对元朝余孽的叛乱,朝中竟连一个统兵御敌的人都没有,这叫朕如何是好啊!” 面对外患内忧,这位马背上出身的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生平第一次感到那样的无助和焦忧。 朱元璋不失严威地朝殿内的文武百官投去期望的一瞥,但他很快就失望地发现,这些平素一呼百应、阿谀奉承的朝臣们依然沉默不语,噤若寒蝉。他耷着长脸正要发作,倏地听到殿外传来洪钟般一声疾呼:“陛下,微臣愿意统兵前往西北边陲,替陛下分忧!” 说着,一员大将燕颔虎颈,身披甲胄,盔明甲亮地走进金殿,伏身跪在品级阶下。 “凉国公蓝玉?”朱元璋先是一怔,继而舒眉展眼,面露喜色,欣慰地说:“朕真是急昏了头,把个元朝余孽的克星都给忘记了。蓝爱卿啊,非是朕忘记了你,只是你刚从塞北班师回朝,不知身体能否熬得住西北的风沙与苦寒?” 其实,朝廷用人之际,朱元璋岂能忘了朝中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勋臣凉国公蓝玉?只是最近风闻蓝玉恃功自傲,涉嫌贪墨,做出许多龌龊的事来。言官们为此还不断地上折子弹劾,要求罢黜蓝玉的国公爵位,交三司审察。只是由于证据不全,他考虑再三,只好将这些折子暂时留中,压下了蓝玉的案子。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此危难时刻,蓝玉竟置流言蜚语于不顾,果敢地站出来替朝廷分忧,真是难能可贵啊!他纠结地望着蓝玉,心中充斥着矛盾和踌躇,久久难以决断。 “陛下,匪患猖獗,河右危急。我等既受皇恩,当思精忠报国,区区风沙与苦寒又算得了什么!”凉国公蓝玉理理甲页,手持笏板,朗声说道:“我久历北方战事,熟知边情,此次出征,必将擒拿贼酋,凯旋而还!” “陛下,难得凉国公一片赤诚,您就放心地让他执掌帅印,统兵西征去吧。”丞相李善长看出了太祖的心思,便直言相劝。 “是啊万岁,有凉国公出征河右,西北边陲可平矣。”众臣也随声附和,以掩饰刚才的尴尬。 “那好,就依众臣。”太祖微微一笑,收起长脸,凝神静气地说:“凉国公听封:朕封你为征虏大将军,统甘、凉精兵二十万,战将十数员,于三日内兵发河西,平息元朝余孽!” “微臣领命!”蓝玉叩谢朱元璋,下殿去了。P7-9 后记 漫天雪花飘零时,已是上元初临春。 心随彤云涌潮起,意凝笔端情自生。 一朝坦誓明远志,两载耕耘功终成。 闲来思绪成万行,胜似柳帐垒方阵。 拙作《瞿昙疑云》自去年秋天开始构思,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于今年元宵节终于完成了。心里一高兴,就胡诌了几句附庸风雅的诗句,自我陶醉了一番。 自从去年上半年出版发行了《乐都县志(1986~2005)》,创作完成了《河湟巨擘》和《南凉悲歌》两部长篇历史小说,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打算就此收笔,闲云野鹤,安度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有关报刊上见到赵新丽的文章《建文帝归隐瞿昙寺》,文中还提及我省退体干部杨淼林先生。无独有偶,乐都县文化局退休干部盛增义的一番介绍,更使我激动不已。盛先生说:他家世居乐都瞿昙盛家庄,和“赵文”中提到的杨淼林先生同族同源,正是当年为扈卫建文帝而分的家、改的姓,家谱记载清清楚楚,并规定:杨、盛同宗,互不通婚。还说,和他们的祖先同为建文帝护卫的,还应当有一位落户乐都的刚姓军士。杨淼林先生和“赵文”都不曾提及,不知确否。另外,我又通过互联网从甘、青两省有关史志资料中查阅有关建文帝逊国的记载,又见到连书成先生提供的《创修渭源县志》有关资料,其中有文字记载:“建文于夏六月庚申十三日未时,由癸门出,此时愿护驾者二十二人……奔窜崎岖,昼伏夜行,历滇南、巴蜀。建文至乐都之瞿昙寺,乃祝发。从者或缁衣礼佛,或黄冠学道,或庸身为奴,分散于河湟狄渭各地。”这个意外的发现,使我愈发感到惊诧。于是,我开始留意有关元末明初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学作品,对朱允蚊其人及其行踪的雪泥鸿爪,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在想,这些虽然零碎但很有价值的历史记载和掌故,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地方传播,必然有它的合理性。一次,和马敬农、俞元成、曹进彦等先生聊起“瞿昙文化”,他们也提供了一些有关建文帝朱允坟的素材,并鼓励我把这些亦真亦幻的东西写成文学作品。从此,我又打消了退出文坛的念头,重新握起拙笔,开始创作拙作《瞿昙疑云》。 《瞿昙疑云》是我创作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也是我以河湟地区历史掌故为背景创作的“‘青海地方历史小说’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以追溯探究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妓行踪为主线,取材于明代史料和历史掌故,以及元明时期乐都乃至河湟地区的历史背景,进行创作的。由于“建文至乐都之瞿坛寺”的传说少得可怜,只言片语,很难形成“证据链”。诚如连书成先生所言:“传语多情,青山无言,当年南京奉先殿上一把烈火,给历史留下了许多传说,一片疑云。现在我们只能从冗繁的史料中翻拣一些零碎片段,在古老传说里探寻建文帝的蛛丝马迹。”因此,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演义的成分要远大于史实,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是见仁见智,大相径庭。好在这是文学创作,只要作者不是缺乏常识的生编乱造,就不用担心所取素材的真实性。 我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虽然混迹于作家和史志修编的队伍里写作过几部长篇小说,和他人合作编纂出版《乐都县志(1986~2005)》和几辑《乐都年鉴》,还和他人合作编写过其它一些文学、史志方面的东西,文字积累少说也有三四百万字,可以说在文学创作和史志编纂中小有成就。但在小说创作方面,由于我历史知识的贫乏和文学功底的欠缺,仅凭个人爱好和热情搞些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更深层次地发掘历史文化深邃,将主人公传奇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给读者,这不能不说是这部小说的一大憾事,还望读者格外见谅! 拙作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曾得到毛文斌、贾国明、张振彪、祝银家、赵海全、李晓林等先生的热忱鼓励和大力支持,我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于2014年元宵之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