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雪岩经商的智慧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张晓珉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正史上终于出现了一位商人。他不仅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力,还因为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需物资,被慈禧太后赐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世人称为“红顶商人”,成为晚清“第一巨富”。

这位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商人之一,就是《胡雪岩经商的智慧》的主角——胡雪岩。本书由张晓珉著。

内容推荐

一提到经营之神,在日本非松下幸之助莫属,在美国则是反败为胜的艾柯卡。但是在中国,谁又是经营之神呢?历史上的白圭、范蠡,他们不足为奇。唯有晚清时代的胡雪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个享誉盛名的红顶商人;而他所创建的胡庆余堂,更是代代相传,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彻底倾家荡产,仅仅六十二岁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胡雪岩的一生这样的大起大落呢?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呢?

读完这本《胡雪岩经商的智慧》,您就会知道所有的答案了……《胡雪岩经商的智慧》由张晓珉著。

目录

第一章 德行定终身

安徽诞生的“天下第一商”

十二岁的惊天巨变

伟大的母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第二章 初露锋芒

少年学徒

无心插柳柳成荫

跳槽,食品业没有发展

第三章 钱庄岁月

一生的事业:钱庄

钱庄的深造岁月

钱庄最后的辉煌

第四章 福祸相依的日子

人生最大的赌局

胡雪岩投资王有龄的真正原因

有情有义结兄弟

被迫辞职

暗自回家

重新出山

第五章 辉煌的开始

接手钱庄

天下大乱

北上投供

他乡遇故知

捐官成功

第六章 小试牛刀

漕运的那些事儿

海运的那些事儿

漕帮的那些事儿

结交漕帮

第七章 强强联合

大赚特赚

财源滚滚来

湖州平叛

妙计收土匪

加官晋爵

第八章 天下动乱

承发宝钞,孤注一掷

军饷之争

曾、王交恶

彻底决裂

第九章 致命的漏洞

借师助剿

将心比心

训练洋枪队

第三件事:重用李元度

围困杭州

第十章 城外粮满仓,城内有龄亡

拼死突围

上海筹粮

艰难的“物流”

城破人亡

第十一章 重新寻找靠山

胡雪岩的气节

重新遇到靠山

我是湖南一匹驴

晚清官场的一朵奇葩

未雨绸缪

第十二章 左宗棠,大树底下好乘凉

求救王德榜

面见左阎王

第二次辉煌的开始

第十三章 扬帆再起航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考核的三部曲

最后一道难关

第十四章 辉煌继续

最初的任务——漕帮筹粮

坚持才能有信用

第二次借师助剿

第十五章 最大的死敌

初见“死敌”

面见李鸿章

自种祸根

第十六章 完成任务

虚心求教,夯实自我

收复杭州城

王有龄的真正秘密

王有龄的“名”和“利”

第十七章 善后风波

票号的由来

票号的讨债之旅

剃眉风波

举办义渡

乐善好施的真正原因

第十八章 “红顶商人"成功的秘密

胡雪岩的生意经

坛子的故事

开设当铺的原因

以恶制恶

第十九章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起因

准备造船

是找法国人,还是找英国人

开始造船

一波三折

第二十章 新疆叛乱

支持西征

收复新疆

奉旨进京

北京,我来了

第二十一章 目标:北京

求救李莲英

进宫面圣

北京紫禁城

后宫的三种人

第二十二章 一生最大的殊荣

面见慈禧太后

皇家膳食

求得黄马褂

荣耀共分享

最后一个殊荣

第二十三章 开疆扩土

修建芝园

胡雪岩的女人们

正室夫人——陆氏

次室夫人——芙蓉

一生知己——螺蛳夫人

第二十四章 家和万事兴

第一夫人的实力

第一夫人的胸襟

九姨太——阿巧

最后一个姨太太——妙珠

智退情敌

代沟婚姻最后的结局

第二十五章 流传千年的产业——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的由来

胡雪岩的经营手段

戒欺

第二十六章 “谨言”的重要性

慈安之死

成也靠山,败也靠山

蚕丝战争

第二十七章 帝国的掘墓人

晚清三大富商之首:盛宣怀

电信之争

胡雪岩的强势反击

图穷匕见的结局

第二十八章 崩溃、彻底崩溃

盛宣怀的强势反击

一切都结束了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日子

冷静收残局

巨星陨落

后记 胡雪岩最后的启示

试读章节

在叙述胡雪岩即将当学徒的事情前,咱们先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所有年轻人困惑的问题,即:我为什么要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去一个全新的城市去生活?

其实,这些大城市带给年轻人的,只有两个字——见识。

“见识”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它既是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的依据,又是产生于天地之间,扩展我们见闻,增长我们知识的能力。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到处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里,一个人拥有多大的“学历”,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而一个人拥有多大的“见识”,才能始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人拥有多大的学历,未必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但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他一辈子终将一事无成。

因此,胡雪岩走出山村时那一刻,也就迈出了增长见识、增加阅历,进而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人总是抱怨老天的不公,自己天天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成功的人,除了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方面的有利因素外,他们还拥有善于准备、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的主观优势。

但是,即使大家的“机遇”相当,我们还是没法出人头地,只能继续羡慕那些成功人士,看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老板赏识。而我们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完后,却依旧没有让老板满意,一般人都会不停地懊恼:“当初我要也这样做,就更好了?”

对于这种找后悔药的行为,胡雪岩却用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

成功者不抱怨,抱怨者不成功,任劳任怨地干好每件事情,才能步步登高。

就在胡雪岩在大阜杂粮行踏踏实实当学徒时,有一天,一位金华的客商来到大阜杂粮行,要谈一笔生意。

说到金华,大家就会想到金华火腿。不错,这位客商正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由于他是粮店的大客户,大阜杂粮行不敢怠慢,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旅途劳累,也可能是应酬之事太多了,这位掌柜刚到大阜就病倒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病得不太严重,以为在客栈趴几天就会好。后来,随着病情越发地严重,这位掌柜的又吐又泄,还有点儿发烧,后来竟然不省人事了。

要知道,金华火腿行的掌柜认为这趟出差时间短,所以身边没带一个伙计。这倒好,不仅无人照顾,而且在大阜举目无亲,病情还如此严重,客栈服务员看他病情如此严重,不知道是啥病,也都不敢伺候。

除了一日三餐有人来送饭外,其他时间里,根本不来人。最后,这位掌柜只能在客栈里趴着,也没人打扫卫生,更没有人陪他说话,都快憋死了,一时间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最后烧得在床上直说胡话。

面对这种情况,大阜杂粮行的掌柜蒋老板也很着急:这位爷是我的客户,出了事自己也得负责啊!所以到了最后,蒋老板想出重金在客栈找一个全程陪护的人员,好好照顾一下这位大老板。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这次悬赏例外,半天愣是一个勇夫也没找到。到了最后,蒋老板“高兴”地发现:“这是什么情况,这个世界的人都不爱钱了?”

说实话,客栈伙计们也有苦衷:“这位爷又吐又泄,天天还发烧,鬼知道是啥传染病,我们还想多活几年呢,您老另请高明吧!”

最后,万般无奈之下,蒋老板只能给金华火腿行写信,叫他们快点儿派人过来——来晚了只能收尸了。

信虽然发出去了,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金华火腿行的人到这里最快也要十天,而且就算他们人到了,这掌柜的不被烧死,也得烧个脑残。

外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人了。最后,蒋老板召开内部员工大会,希望找一个人出来,替自己背黑锅。

再说一句实话,其实大阜杂粮行的员工也不愿意去,毕竟大家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苦衷,万一没伺候好,自己再生病了,甚至再丢了性命,就不值了。

最后,蒋老板知道肯定没人去,正想叹气时,底下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我愿意去。”

喊这一嗓子的不是别人,正是胡雪岩。

毕竟胡雪岩待人友善,和大家混得不错。大家一看,胡雪岩要去伺候“疑似非典”患者,全都围了上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顿时开会的会场成了菜市场,反正就一个思想:“此去凶险,你不许去,我们没听见,权当你没说。”

毕竟胡雪岩还是个孩子,蒋老板也不愿意让他去,但见胡雪岩态度很坚决,再加上手下无人可用,也只好千叮咛万嘱咐地派他过去了。

胡雪岩原本就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知道关键时刻必须要为老板分忧。而且关键时刻帮了老板一把,事后老板定不会亏待自己。

家贫见孝子,患难识忠臣,胡雪岩深知此道。

但是,帮老板背黑锅也要背好了,万一把锅背砸了,事后老板不仅不感谢你,还会对你的评价一落干丈。

既然决定让自己去,胡雪岩就立即赶到金华火腿行的掌柜病榻前,天天给他端药送饭照顾起居,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

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金华火腿行掌柜的身体康复了。掌柜病愈后感动得要命,亲自去大阜杂粮行感谢救命之恩。

杂粮行蒋老板欲尽地主之谊,谁知见面后没等开口反被金华火腿行掌柜问起:“你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

蒋老板于是把自己包袱失而复得,之后让胡雪岩到自己店里学徒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P13-15

序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类人,即使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也不被当时的政府所重视,甚至可能成为重点打击报复的对象,这类人,我们称之为“商人”。

商人:官方解释,也可以叫做“伤人”,就是“伤害人”的人。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叫做朱元璋。

原来,在明朝刚刚立国的时候,由于商人擅自打开海禁,破了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愤怒地说道:“商人,不务正业,四处流窜,倒卖各种物资,谋求暴利,个个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还要扬帆过海,卖国通匪,终有一日,他们会联合外族毁我社稷,断我伟业。”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明朝,以沈万三为首的江南巨富全部被朱元璋赠予了一张地狱观光券——单程,可携家带口,人数不限。除此之外,明朝前期对商人压迫的记录,更是创了古今未有之格局。殊不知,不仅是明朝,中国所有的王朝都对商人不友好。

从古至今,商人的待遇都不堪入目,他们根本就不是高档人,甚至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

中国最早的商人,就是“商朝人”。

商朝被周武王灭了后,武王对商朝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追杀行动。为了不沦落为奴隶,悲苦一生,所有商朝人都只能搬出京城,开始了云游四海、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这些商朝人愿意种地,可周朝人不给他们土地。为了生存,这些商朝人只能贩卖一些东西,以便养家糊口,这就是“商人”的由来。

可这样,周朝人还不依不饶,天子下令把天下职业分为几类,将“工商”之民称为“五蠹”。按照现在的讲法,就是“黑五类”,谁都不愿和黑五类人交朋友。

到了秦朝之后,历代王朝更是将天下人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商人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居民。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二十四史也不能给一个商人作传记。

为了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很多商人就开始费尽心思,结交权贵,进军政界,准备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

在这些改变命运的商人中,最著名的就是秦朝“仲父”吕不韦。

从一个商人成功转行成为一名政客,并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算是风光无限了。虽然最后的结局有点儿惨,但是毋庸置疑,吕不韦依旧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之一。

但是在史册的描述中,吕不韦俨然成了一位全职政客,已经和商人八竿子打不着了,所以史书也没把他归为商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商人依旧未能华丽登场。

就这样,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转动着,在前进了两千多年,修完了二十四史以后,在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正史上终于出现了一位商人。他不仅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力,还因为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需物资,被慈禧太后赐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世人称为“红顶商人”,成为晚清“第一巨富”。

这位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商人之一,就是本书的主角——胡雪岩。

后记

虽然胡雪岩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从昔日一个无名的山村放牛娃,到最后成为了大清最富有的红项巨富,胡雪岩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然而,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的时候,胡雪岩虚报利息,给自己留下一个致命的把柄,以致后来东窗事发,并在多重压力下,倾家荡产,一败涂地,最后郁郁而终。

那么,面对胡雪岩这种让人无比羡慕的成功,以及这种让人扼腕痛惜的失败,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胡雪岩这一生,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失败?他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呢?

我们常说,一个人失败后,他总是怨天尤人,总是从外面找失败的原因。实际上,这是绝对错误的,他也绝对找不到的,因为一个人失败的所有原因,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跟别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就是圣人所说的:反求诸己。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没有人能够真正帮助他,只能他自己帮助自己;也没有人能够害他,只有他自己害他自己;所有的事情无论对错,全是胡雪岩自己一个人做的,因此所有的后果,都必须由胡雪岩自己承担,这就是所谓的“自作自受”。

那么,胡雪岩到底做错了什么?

第一条:自作聪明。

胡雪岩从小就很聪明,长大之后更加聪明,而身为“聪明”的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夸奖他、赞美他,胡雪岩当然也不例外。

被这些夸奖的次数多了,胡雪岩也就飘飘然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就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发达之后,他就彻底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了。

对于胡雪岩这种没有读过书,文化水平低的弱点,左宗棠早就看出来了,他还经常劝胡雪岩多读一些书。谁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胡雪岩比左宗棠还要倔。

对于胡雪岩而言,他这辈子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照样可以成功,而那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都不及自己的一半,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玩命读书?

结果,因为胡雪岩不愿意读书,所以很多事情他想不通,很多的道理他不明白,他最后的失败,在很大的程度上,与自己读书少、视野狭窄有关。  可惜可叹,胡雪岩不是一个天才,他却自作聪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天才。

第二条:自鸣得意。

在王有龄的帮助之下,胡雪岩生意越做越大,而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之下,官位越升越高,这一对结拜兄弟,一个在官场,一个在商场,都发展得非常顺利。

但是,王有龄曾经不止一次提醒胡雪岩:事情太顺,我们要特别小心。而胡雪岩听了后,不以为然,反而笑王有龄沉不住气,还要王有龄在这方面向自己学习。

事实证明,胡雪岩这辈子,就栽在这句话上面了。纵观他的一生,他就像打了鸡血的病人一样,他只知道一味地向前冲,而从来没有静下心好好地想一想,自己到底还有什么不足,自己还有什么失误没有发现(吃回扣)。最终,胡雪岩的失误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他也注定迎来一个失败的结局。

第三条:自以为是。

要知道,胡鹿泉在去世前,他千叮咛万嘱咐胡雪岩,一定要好好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绝对不要做官。

对于父亲的这句临终遗言,胡雪岩确实做到了,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并且振兴了胡家;但是,胡雪岩却没有听懂父亲的另外~句话,也没有明白胡家祖训的真正含义,他还是去做了官,并且做了一个大官。

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挣钱的商人,胡雪岩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官员,他根本就不及格。胡雪岩根本就没有想到,政界要比商界凶狠得多,政治是一个超高危险的东西,你要是没有绝对的智商,千万不要参与。

对于胡雪岩而言,他是一个没有受到完整的训练(科举),也没有一个良好的背景(家族),更没有一个绝项聪明头脑的人(不爱读书),如果这样也想参与政治,那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都看见了,像左宗棠这么有实力的人都斗不过李鸿章,何况胡雪岩乎?胡雪岩凭什么跟人家斗,他甚至都没有机会与李鸿章同台竞技,仅仅扛了三步棋,胡雪岩就彻底趴下了。

第四条:自行其是。

所谓自行其是,就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也从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更不会相信自己错了。要知道,在胡雪岩与洋商进行蚕丝大战的时候,古应春、左宗棠和螺蛳夫人,甚至是金老夫人,他们不止一次告诉胡雪岩:要提前收手,不要硬碰硬。

虽然这些话都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是胡雪岩根本不管这一套,他认为自己有钱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我还怕什么?而且我这是在为中国人出一口气。要知道,以一己之力,去和所有的洋人,所有的欧洲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相抗衡,这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而是嫌自己活得太长!即使没有李鸿章、盛宣怀的搅和,胡雪岩也必败无疑。

最后,在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行其是的“帮助”下,胡雪岩终于越陷越深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自作自受。

这才是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

那么,胡雪岩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一生,除了让我们以史为镜、知所借鉴、知所警惕外,他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对于胡雪岩而言,他从一贫如洗到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然后帝国一夜崩溃,他又变成了一贫如洗,自己的一生全都白费了,他会不会懊恼无比呢?

不会,因为胡雪岩经常说如此类的话:人的一生是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只看重结果。

这也是胡雪岩留给我们的最后启示。

诚然,在这个只看重结果、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胡雪岩绝对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只看重结果的人,他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要知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不论是好、是坏,是高、是低,是起、是伏,这都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更不会因为失败而自暴自弃,这才是我们的人生。

虽然胡雪岩已经变成了历史的尘埃,他一手创建的帝国也已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但是他那一生总结出来的“胡氏精神”,足令我们在人生中受益匪浅,并引导我们走出低谷、重塑辉煌。

最后,让我们向这位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致敬:

胡光墉,字雪岩,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卒于清光绪十一年,享年六十二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