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为臣的谋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根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根编著的《李鸿章为臣的谋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李鸿章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进行了全景展示。本书在为读者理清人物生平脉络的同时,加入了个人对于史实的考证与剖析,有一定深度。

内容推荐

李根编著的《李鸿章为臣的谋略》主要讲述了,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颇多的历史风云人物。在“晚清第一要臣”这一身份背后,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许多年前,当我们将李鸿章定义为“卖国贼”之时,却不知他和我们一样,都处在一个大的历史转型期。如果这样去观察,我们便恍然发现李鸿章可能不是旧体制的卫道士,恰恰相反,他是一位无奈的先行者,他的理想正是让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强大。

《李鸿章为臣的谋略》将史料的钩沉与观点的陈述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鸿章的一生,描绘了他内心的苦闷与孤独。

目录

第一章 读书登科第的梦想

 科举梦

 入部

 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第二章 儒生帮办安徽团练

 被拖下水了

 血债就要血还

 鸡蛋碰石头

 埋头跑路的日子

 只要活着就要去战斗

 人怕出名猪怕壮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第三章 无家可归奔湘军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强人的蛰伏

 一意孤行要不得

 拒绝北上“勤王”

 背叛和远走

 好马也吃回头草

第四章 机遇从天而降

 天变

 绝不让良机溜走

 编练淮军

第五章 赴沪大展雄风

 千里跃进大上海

 封疆大吏

 上海第一战

 生平第一次说谎

 苦战太仓

 老李的心病

 兵不血刃下苏州

 化解杀降危机

 遣撤“怪胎”军队

 会攻天京的旁观者

 丑妻家中宝

第六章 北上剿捻的波折

 捻军成了气候

 老将出马

 白口遇挫

 闹心的回报

 找准突破口逐个击破

 最后的决战

第七章 初任总督的日子

 不走曾国藩的老路

 咱是“忽悠”大王

 天津教案

 用“痞子手段”化解危机

 树大必然招风

第八章 兴办军事工业求“自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封办洋务的长信

 兴办军工为自强

 军工厂中的领头羊

 御侮乎,安内乎

第九章 兴办民用工业求“自富”

 老李的“自富”梦

 兴办轮船招商局

 在夹缝中生存

 没钱难办事

 中国第一佳矿

 黄金之路的辟路人

 修铁路的弯弯道

 教育救国的终极梦想

第十章 组建北洋海军

 不设防的大清国门

 赔了夫人又折兵

 海防与塞防之争

 老李的北洋海军

第十一章 老李的外交生涯

 老李也是一颗棋子

 “鬼使”外交时代

 朋友不可乱交

 一个平等条约

 条约就是一个屁

 披着羊皮的狼

 放不下的面子

 无力护小弟的老大

 嚣张的法国佬

 做墙头草

 被逼亮剑宣战

 不败而败的战争

 撕掉羊皮的狼

 北洋海军的覆亡路

 魂断威海卫

 毁人的一纸条约

第十二章 老李眼中的西洋景

 虎落平阳盼日子

 带着棺材上路

 阿谀奉承背后的阴谋

 强人间的握手

 以天下为公的思想

 为环球访阀画句号

第十三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夹缝中求生存

 头脑清醒很重要

 山雨欲来风满楼

 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

第十四章 最后的日子

 扶清灭洋义和团

 八国联军来了

 迷幻大剧被终结

 吐血谈判为哪般

 不完美的句号

附录 李鸿章年谱

试读章节

在这么喜庆的日子里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不是预示着李鸿章必将富贵一生呢?这个现在还无从知晓,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

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小地主家庭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政治权势不大,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所以若想富贵,在没有有钱老爹的帮助下,只能自己拼搏奋斗了。

家中,李鸿章共有兄弟姊妹八人,他排行老二,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李氏一族可谓是人丁兴旺,但人多嘴就多,经济状况拮据就在所难免了。

人穷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穷,因习惯了贫穷而安于现状。李鸿章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不能选择出生在富豪之家,但他却有做官求富的志向。

李鸿章出生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虽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但丝毫不影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规律。只要有了权势,就不愁钱财,自然就会跻身富人的行列。

为了提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和“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的李鸿章便梦想着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和家境窘迫的状况。于是,他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人生模式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李鸿章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李文安,6岁时,他便在父亲开设的私塾(相当于小学)中学习。书房叫棣华书屋,又叫棣书屋。这里“门临方塘,水光照屋。菊花三径,杨柳数株”,是一所方塘花树环绕的水阁,环境优雅安静,是读书习字的绝佳场所。以前,父辈们曾在这里谈经论艺,如今,这里又成了李鸿章兄妹切磋学问的场所。

乡村的私塾生活宁静而又平淡,就好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但李鸿章对于读书做学问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并且对烦人的八股文章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这也许是天赋使然,但李鸿章更加坚信是他那颗为官求富的心起了作用。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自己的心态往往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目标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其实,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耐心比拼的过程,谁咬牙坚持到最后,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虽然乡野中的这种平静隐逸的生活就像冬眠。一样,让人都快失去了知觉,但小村庄注定盛不下李鸿章,翅膀慢慢变硬后,他更加向往外面的大世界。

1834年,李文安到费氏墨庄就馆,12岁的李鸿章也陪同父亲前往攻读。李文安连续三次赴京会试,没有工夫授徒,李鸿章便拜堂伯父仿仙为师,继续攻读。此外,他还曾受教于徐明经。

在这三位先生的严格督导和学问的陶冶之下,天资聪颖的李鸿章在义理、经济之学和科举考试制艺技巧方面进步较快,18岁时便考入县学成为秀才。

此时,李鸿章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科举考试上,目光局限于应制时文和试帖诗等,所以还谈不上什么学术性研究。

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真是害人不浅,但没有办法,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寒门学子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若想鲤鱼跳龙门,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

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时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了。

清朝取得天下后,为了选拔人才更好地治理国家,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科举取士。清代的科举制基本上延续了明朝旧制,变化不是太大。

清代的科举考试大体上分四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三年两试,考中的人被称为生员(即秀才),考中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试,又称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也叫秋闱。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考中举人后就有了做官或进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也是三年一试,即乡试的次年春季在京师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根据会试人数定出录取数额。会试一个多月后,贡士便进行另一考试即殿试。殿试是在皇宫殿廷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

序言

欲评骘李鸿章之人物,则于李鸿章所居之国,与其所生之时代,有不可不熟察者两事:

一日李鸿章所居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也;

二日李鸿章所居者,乃满洲人入主中夏之国,而又当混已久,汉人权利渐初恢复之时代也。

论者动日:李鸿章近世中国之权臣也。吾未知论者所谓权臣,其界说若何。虽然,若以李鸿章比诸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与夫近世欧关日本所谓立宪君主国之大臣,则其权固有迥不相侔者。使鸿章而果为权臣也,以视古代中国权臣,专擅威福,挟持人主,天下侧目,危及社稷,而鸿章乃匪躬蹇蹇,无所觊觎,斯亦可谓纯臣也矣;使鸿章而果为权臣也,以视近代各国权臣,风行雷厉,改革庶政,操纵如意,不避怨嫌,而鸿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亦可谓庸臣也矣。虽然,李鸿章之所处,固有与彼等绝异者,试与读者然犀列炬,上下古今,而一论之。

中国为专制政体之国,天下所闻知也,虽然,其专制政体,亦循进化之公理,以渐发达,至今代而始完满。故权臣之权,迄今而剥蚀几尽。溯夫春秋战国之间。鲁之三桓,晋之六卿,齐之陈田,为千古权臣之巨魁。其时纯然贵族政体,大臣之于国也,万取千焉,千取百焉。枝强伤干,势所必然矣。洎夫两汉,天下为一,中央集权之政体,既渐发生,而其基未固,故外戚之祸特甚。霍、邓、窦、梁之属,接踵而起,炙手可热,王氏因之以移汉祚,是犹带贵族政治之余波焉。苟非有阀阅者,则不敢觊觎大权。范晔《后汉书》论张奂、皇甫规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命可移,而犹鞠躬狼狈,无有悔心,以是归功儒术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贵族柄权之风未衰,故非贵族者不敢有异志也。斯为权臣之第一种类。及董卓以后,豪杰蜂起,曹操乘之以窃大位,以武功而为权臣者自操始。此后司马懿、桓温、刘裕、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之徒,皆循斯轨。斯为权臣第二种类。又如秦之商鞅、汉之霍光、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等,皆起于布衣,无所凭藉,而以才学结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举国听命,权倾一时,庶几有近世立宪国大臣之位置焉。此为权臣之第三种类。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诧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窗斗霄,无足比数。此为权臣之第四种类。以上四者,中国数千年所称权臣,略尽于是矣。

要而论之,愈古代则权臣愈多,愈近代则权臣愈少。此其故何也?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孔子鉴周末贵族之极敝,思定一尊以安天下,故于权门疾之滋甚,立言垂教,三致意焉。汉兴,叔孙通、公孙弘之徒,缘饰儒术,以立主威。汉武帝表六艺黜百家,专弘此术以化天下,天泽之辨益严,而世始知以权臣为诟病。尔后二千年来,以此义为国民教育之中心点。宋贤大扬其波,基础益定,凡缙绅上流,束身自好者,莫不兢兢焉。义理既入于人心,自能消其枭雄跋扈之气,束缚于名教以就围范。若汉之诸葛,唐之汾阳,及近世之曾、左,以至李鸿章,皆受其赐者也。又历代君主,鉴兴亡之由,讲补救之术,其法日密一日,故贵族柄权之迹,至汉末而殆绝。汉光武、宋艺祖之待功臣,优之厚秩,解其兵柄;汉高祖、明太祖之待功臣,摭其疑似,夷其家族。虽用法宽忍不同,而削权自固之道则一也。洎乎近世,天下一于郡县,采地断于世袭,内外彼此,互相牵制,而天子执长鞭以笞畜之。虽复侍中十年,开府千里,而一诏朝下,印绶夕解,束手受吏,无异匹夫。故居要津者无所几幸,惟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劝勉,岂必其性善于古人哉?亦势使然也,以此两因,故桀黠者有所顾忌,不敢肆其志,天下藉以少安焉;而柬身自爱之徒,常右深渊薄冰之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