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册精装纪念版。
《致教师(精)》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新作。
由教师的职业、人生、人性等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而引发的深刻思考。
教育生活中,各类繁琐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教师成长中,优秀的教师是否有迅速拔节的诀窍?这本书能一一为你找到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致教师(精) |
分类 | |
作者 | 朱永新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万册精装纪念版。 《致教师(精)》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新作。 由教师的职业、人生、人性等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而引发的深刻思考。 教育生活中,各类繁琐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教师成长中,优秀的教师是否有迅速拔节的诀窍?这本书能一一为你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这本《致教师(精)》是《致教师》20万册的精装纪念版。 关注到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日子、每一个课程是一间教室能让人感到幸福的缘由之一。而这间教室里的引导者——教师的状态,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 朱永新先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怎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一一为教师“解惑”。 教师,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个志业;那既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让教师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给教师带来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点燃教师的激情,成为教育的追梦人,是朱永新先生这本书的初衷。 目录 第一辑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如何寻找人师 因为魅力所以美丽——如何寻找教师生活的美丽 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 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 先生首先是学生——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 站在大师的肩膀之上——如何进行专业阅读? 做一株伟大的芦苇——如何学会思考 坚持才有奇迹——如何在压力下坚守 新教师的“吉祥三宝”——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 在教育中诗意栖居——如何保持教育热情 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如何寻找生命原型?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 以信念为基石——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 你的胸怀决定着教室的大小——教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 第二辑 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 根都应该扎入泥土里——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业余预言未来——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 爱上阅读需要多管齐下——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 我笔记我行——如何出一本书 与未来的自己为伍——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 在游泳中打造学海方舟——如何写论文? 重返童心的世界——如何了解学生? 学科只是剖析世界的工具——如何在数学中开展新教育实验? 小学大学问——如何认识小学教育? 从问题中收获成长的幸福——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在博采众长和扬其所长之中——如何形成个人风格? 让语文回归生活——如何做好听说读写? 大音希声是行动的回响——如何成为优秀的“舌耕”人? 每天拥抱一轮新的太阳——如何做好教育创新? 创造的起点是问号——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第三辑 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 幸福通过分享而愈发丰盈——如何向榜样教师学习? 教室就是幸福源泉——如何师生共同创造幸福? 你是自己教室的国王——如何让领导认可自己的探索? 做一个“人缘儿”——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人欢迎? 生活情趣让教育更有趣味——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 管理好时间就是延长生命——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健康是教师的第一财富——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 学生是最伟大的观察家——如何处理榜样与自由的关系从哪里来? 命名就是埋下心愿的种子——如何为你的教室命名? 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诵、午读、暮省? 为每个生命颁奖——如何开展期末庆典? 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如何寻找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 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如何同时成为好老师和好妈妈? 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共建? 校长不是你的老板——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如何自我心理调适? 第四辑 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10: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 2011: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 2012:我的下一个十年 2013: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 2014: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 2015:爱教育就是爱自己 后记 试读章节 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 朱老师: 人们常常说老师要做红烛、要做春蚕。可我觉得,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我给自己树立的标准是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在我的周围,有一些老师,连学生都瞧不起他。我觉得,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资格做老师。做一个教书匠,做一个混日子的老师很容易,但要做一个真正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同意我的观点吗? 老师: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观多少有些问题。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是红烛,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春蚕,要吐丝结茧,到死方尽。我们一直认为教师的价值要通过学生的成绩体现出来,而不能直接从教育生活中、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来获取幸福感。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我一直主张,教师要能够从每一天日常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满足,能够从自己的成长中得到满足,能够从与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满足。教育应该让教师能够非常愉悦、非常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每天兴奋地走进教室,满足地走出教室。教师应该每天能够通过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通过自己专业的成长得到幸福。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幸福只是来源于学生的一张试卷、一个好的分数,来源于遥远的未来,来源于学生成为人才以后,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享受教育幸福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人。 其实,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础的境界,就是你信中提到的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是的,一个老师,如果连学生都瞧不起他,就没资格做老师,也无法在学校安身立命。这样的老师不可能从教育生活中得到幸福,就算勉强留在学校,日子肯定也会过得非常痛苦。 如何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简单来说,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那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就是要把课上得好一点。上一堂好课并不那么容易。要让学生佩服你,就要看你对课程、课堂的理解。你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你的讲解评点是否深入浅出学生能懂?很多老师不是这样提高自身素养,而是大搞题海战术,把学生搞得苦不堪言,使他们对这门知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丧失殆尽,自然谈不上学高为师。当然,学高为师并不是指老师任何方面都比学生强,而是作为一个老师,用心去写每一个教案,用心去教每一门课,用心去布置每一道题目,是最基本的素养;一旦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够和学生平等热切地共同求索,不必要求自己成为全知全能者,但自身要有着求知的热情与能力。 身正为范,就是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老师的言行,是学生活生生的教科书。为人师表,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应该是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你不能对学生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视而不见,你应该关爱孩子们,尤其是关注班级里那些看上去最不可爱的学生。无论是家境贫寒的、父母离异的或者是学习面临着困难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呈现种种障碍,甚至会引发班级里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但他们也正是最需要你关注的。把爱献给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感不仅会感染他们,会令这样的孩子们喜爱,也会令其他的孩子敬佩。孩子们会想,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的老师用心了,尽力了。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用心去做,我们都能做到。 当然,仅仅让学生瞧得起,还是不够的。还要努力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教师,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教师。老师这个职业,是吃良心饭的职业。我们怎么去评价老师?很难。各种各样的评估,一张又一张试卷,也无法真正了解教师。只有老师内心才真正了解自己——我是不是真正用心?我是不是真正尽力?我是不是对得起面前的孩子们?社会把他们托付给我,他们的父母把他们托付给我,学校把他们托付给我,我是不是对得起这样的信任?我心安吗? 或许,评价一个老师好不好,复杂的表格和程序难以测量,倒是有个最小的行动可以估量:教师节的时候,看一看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会有多少记得给以前的老师送束鲜花、打个电话甚至来看望一下老师,这样的学生越多,这样的老师越好。在校生送多少鲜花,也比不上毕业多年的学生的鲜花一朵。如果学生离开你就再也想不起你,那你就应该及时反省。要做一个让学生一辈子记住、一辈子怀念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算做到家了,才算可以心安理得,也就对得起这一生,对得起做老师这么一个良心活儿了。 P14-17 序言 用大众立场看大家作品 ——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教育书系”序言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在变化着。比如,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教学的流行,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当粉笔距离我们的讲台渐行渐远,未来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是否也会逐步让位于电子书籍?甚至,翻译机器可以完成基本的交流沟通时,语言教学是否也可能变得不再重要?这些已经发生的、即将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改变,让我们的明天变得不可预知。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有着普遍规律可循。所以,无论我们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学记》,还是读近百年来的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总觉得是那么亲切,离我们今天的教育是那么近。所以,我们只需稍稍去芜取精,就能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原理再度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发现这些原理依然生命常青。也正是这个原因,百年来中外教育家的杰出著作,仍然活在当下,仍然对我们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大教育书系”,正是围绕后者而努力。 最初看到“大教育书系”的选题策划,是在年初的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选题论证会上。坦率地说,当时的感觉不是很好。认为主题不够突出,选择人物看不出逻辑,选择标准不够清晰,而且大部分书是重新出版。 后来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尹志勇来信告诉我,其实,“大教育书系,,有自己的主题和逻辑。之所以命名为“大教育”,首先是选择教育家的范围之大。书系将遴选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外教育名家的代表性著作或新作,梳理中外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并展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其次是读者群体之大。书系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针对中小学老师的教师培训,阐述现代教育理念,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优秀教师。二是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手段影响父母,使父母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三是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的学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交往合作,学做现代公民。一句话,是用大众立场看大家作品。 至于选择的标准,他们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作者具有足够影响力。所选作者应该是国内外被公认的教育名家,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陶行知、陈鹤琴、蒙台梭利等。二是突出实践性。所选作品能够深入浅出,具有可操作性,在作品风格方面,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三是强调创新性。在遴选经典的同时,也推出当代在教育理论或实践方面有一定建树、观点新锐、富有探索精神且得到公众认可的作品。 所以,虽然我在作这序之时,尚无法看到书系的全貌,也无法估计书系的最终体量,但是能够感觉到出版方用心良苦,感觉到他们的宏大愿景。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aY-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教育势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长壮大,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祝贺大教育书系诞生,更期盼现实大教育的来临。 是为序。 朱永新 2013年6月6日 后记 外面的爆竹声又噼里啪啦响了起来。 有意思的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要为一部书稿写最后的一点文字。忙忙碌碌的一年,竟然在这个时候最为从容。 这部书稿,本来是若干年后的写作计划。我一直想为中国的教师、校长、父母和孩子分别写一组文字。一直在心中默默构思着这些文字的样子。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开笔。 有两件事情,直接催生了这部书稿。 一是《教师月刊》的约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月刊》的林茶居主编,一直约我回答一线教师的问题。他收集了大量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原原本本地发到我的邮箱。我压了几个月,实在拗不过他的坚韧,也实在不忍心那些问题一直在我的邮箱里探出头来。于是从2014年开始,每月在《教师月刊》连载我的答教师问。 二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约稿。长江文艺出版社曾策划出版过许多著名的文艺畅销书,是同类图书出版的翘楚。2013年,他们开始进军教育图书,约我帮助策划了一套《大教育书系》。他们希望我能够担纲其中的一本,我犹豫着精力有限,就婉言谢绝了。没有想到,编辑竟然从我的著作、文章和网络上的文字中选出20余万字,成为一部取名为《新教育:一个普通的灵魂能够走多远》的书稿。几年前漓江出版社曾经也干过这样的事情,让我叫苦不迭。所以,我答应长江文艺出版社,为这套书系专门写一本,而要求他们放弃出版这本选编的著作。 好在这些年来,我和一线教师的交流不仅从未终止过,而且随着新教育实验的蓬勃开展,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在外出讲座时,我也非常喜欢以回答听众提问的方式,与人们互动交流。天长地久,积累了不少素材。 有了写作计划后,我用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围绕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整体进行了回顾、梳理、思考和写作,积累出这十余万的文字。 感谢作家童喜喜老师和她带领的新教育研究院新父母研究所、萤火虫义工团队,这本书稿的部分文字,是她们根据我的口述录音整理成初稿,再由我定稿的。同时童喜喜老师作为新教育义工,还义务担任了《新教育文库》的出版统筹,帮助我通读和审阅全部书稿。 感谓f新教育基金会的理事章敬平先生,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书稿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尹志勇总编辑,他以差不多每两周一次频率的催稿,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锲而不舍,什么是敬业精神。 感谢我的教师朋友和这本书的读者们,一本书通过阅读才有意义,感谢你们分享我的思考。这本书的内容,来自我教师朋友的问题的激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的教师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2015年除夕 写于北京滴石斋 书评(媒体评论) 教了十几年书,我每天进出教室,每天站在讲台上挥洒青春,教室已是我人生重要的舞台。但我并没有想到教室与幸福的关系,朱老师一句“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打开了我幸福的瓶盖,让我重拾丢在教室里的点滴幸福,更让我知道在教室里如何孕育幸福。——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海南省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曾维奋 为了深刻领悟书中的教育真谛,我反复研读此书,此书是朱老师给老师们的回信,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书中分析的道理通俗易懂,谈论的问题都是很多教师普遍存在的,每读一遍就会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启迪。 ——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罐子窑镇兴中小学陈美荣 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自然,读《致教师》似乎是在与一位智者畅谈,又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真实而心动,让人不得不赞叹、折服。 ——苏州第一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王开东 朱老师本人就是一位真正的教育专家,他的文化功底和教育素养决定了他在这本书里讲的故事不仅仅是浅薄的“举例”,他所讲的故事都指向老师们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长、中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汤勇 “幸福”与“完整”,成为教师生涯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在朱教授的眼里,教师不再是春蚕,不再是蜡烛,不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教师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北京市教科院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