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硝烟久久不散
百姓的命运从来就是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
朱英国出生前后,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出英雄又出土匪”的罗北山区,星星点点的火种点燃了穷苦百姓对未来的神往,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于是这里渐渐成了革命的摇篮。
事实上,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滕家堡已经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夏,共产党人李梯云在滕家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罗田的第一个党支部;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经常转战滕家堡。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许继慎、王树声、皮定均等红军和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罗田百姓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内忧阴霾笼罩,外患狰狞降临。朱英国刚满周岁时,占领华中的日军更加疯狂,连续三次轰炸罗田、大河岸、平湖、滕家堡;5000日军的步骑从桃家坳、上河界、观音嘴分三路往北,向大别山纵深发起进攻,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无数村庄被烧成灰烬,众多平民被炸死。为躲避战乱,朱英国坐在父亲挑的箩筐里四处逃难,可是他们逃到哪里,日军的飞机就炸到哪里。一次,一颗炸弹落到离他们藏身之处不远的地方,父亲不顾一切用身子护着亲人,结果他的左腿留下永久性弹片,至死也没取出来。
连年的战乱和饥荒使他们的家族悲剧连连,短短几年间,13位亲人相继离世。等到朱英国有记忆时,只有七伯还健在。
战乱中那20石土地完全荒废,无法继续耕种。逃难返回岳家冲的父亲朱锦华只好在扬旗山下一锄一镐地重新开荒、种瓜种果,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虽然生活贫困、物质匮乏,朱锦华却不忘“种植”书墨,常将他当年在私塾里背熟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句口授给朱英国,教他吟诵熟记。
朱英国很小就爱动脑、爱劳动,每天学完诗句后,不是跟着父亲上山捡柴,捡麦穗、稻穗,就是帮母亲扫地、洗碗、择菜,他天生聪明,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在小朋友圈里人缘极好。1944年农历四月初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天空露出蔚蓝,五岁的朱英国牵着多家共养的一头黄牛,和村里放牛的孩子一起走向扬旗山。唱完儿歌,大家把牛丢在山坡上,纷纷来到朱英明身边。朱英明是朱英国的堂哥,比朱英国大三岁,满脑子点子,是大家公认的孩子王。此时的他穿着露出胳膊的外褂,不时向扬旗寨的庄稼地张望,受他的感染,大家也向扬旗寨张望,并且都伸长了脖子使劲地咽口水。此时青黄不接,正是难熬季节,小麦没有成熟,板栗、柿子、红薯半生不熟,掏鸟巢、捅马蜂窝太危险,只有扬旗寨山地里青嫩的豌豆可口,既可烤熟吃,也可生吃。
偷摘的欲望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蠢蠢欲动,但他们都明白,没有英明哥表态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英明哥一番思索后,安排朱英国负责看牛,其他人跟着他去行动。不等堂哥说完,朱英国就强烈反对。此前听从堂哥安排,现在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堂哥朱英明被他说服,同意他参加。这回朱英国准备充分,他把衬衣扎在裤腰带里,用布条在腰问缠了几圈,这样腰带以上全变成了“口袋”,摘的豌豆从领口往下一塞,全落到上身“口袋”里,如果被人发现追赶,甩开手逃也方便。结果这一回很顺利,朱英国战果累累,除了满足自己所需,还把剩余的豌豆给了比他年龄更小的伙伴。
就在这时,传来刺耳的尖叫声,日军的轰炸机贴着扬旗山飞了过来。多次目睹日本飞机轰炸制造惨案的朱英明,看到几个黑砣子从机肚中落下,连忙大声呼喊:“趴下,快趴下!”随即,爆炸声震耳欲聋,将石头、树枝撕碎掀到空中,横飞四溅地落了他们一身。巨大的硝烟像一团黑云久久不散,直到惊慌的家长们呼喊,他们才慢慢回过神来,哭着喊着找牛。P9-11
为深入了解朱英国院士,我从2013年9月开始追根溯源,跟踪寻访,先后三次到重峦叠嶂、环境幽静的朱院士的故乡——罗田县河铺填岳家冲,采访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伙伴、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采访长期关注并支持他研究的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国英种业公司等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拜访武大党委书记韩进和20世纪80年代武大的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以及朱英国院士大学时期的同学和老师;采访与他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专家教授、一线职工和他的学生。
为体验朱英国院士奔波的艰辛,我先后去了湖北仙桃排湖农场、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广西农业科学院、湖南邵阳市农业局、武汉周边数十个试验点……深人挖掘他的科学经历。
无法弥补的遗憾是,由于朱英国院士童年时期家庭太穷,他上高中和大学时总是忙于读书和打工,留校工作也没空顾及,以至于33岁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采访中我还发现,虽然朱英国院士的研究成果闻名遐迩,但他的人生经历并非波澜壮阔、充满传奇,他内敛淳朴,总是那样平实、坚守。研究中遇到再多的难、再多的坎,他都一如既往,巍然如山,不急不躁,反复摸索研究杂交水稻的遗传规律,一辈子在寂静的实验室中苦干,在布满泥泞的小路上来回行走,到了耄耋之年,还是那样低调,还在奔波追求,还在用科学方法完善最初的梦想。
余彦文是朱英国院士的同乡,也是他的高中同窗,并与他同时考上大学,是湖北省著名方志学家。谈到朱英国院士的经历,他说:“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研究朱英国,他为人本分,读书刻苦,善良淳厚,执着专一,当年被保送读罗田一中,成绩一直很好,为人特别低调,搞出了那么大的成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可老同学聚会时他从不张扬。我在想,他能成为大家,与他低调的性格有直接关系,给他提供了一个潜心、静心追求事业的环境。”
余彦文说:“朱英国一路走来,没任何社会背景,全靠他自己一步步奔,他的经历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包括农村转折期那些荒唐阶段,他始终和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一步都没有落下。他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代表,是求学立志的代表,是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的代表,也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很幸运,知识分子是历次运动中受冲击的对象,也是倒霉的对象,不少人掉下去了,每次都有人掉下去,有的掉得无踪无影,他却一直默默地、坚忍不拔地走自己的路,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搞杂交稻研究,无论海南的台风,还是内地的寒风,都没有动摇他内在的目标和意志,这源于他信仰坚定。说实在的,我早料定他会成就一番事业。这也说明,立志搞科学的人,首先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要善于承受寂寞,忍受各种诱惑。”
为了证明他对老同学的判断,余彦文拿出了多年前为朱英国写的两首小诗:
(一)
滕罗两校数精英,
院士中科尔一人。
“文革”超然脱两派,
海南寂寞事方成。
(二)
三年执教劳心力,科研育才两竞融。
累累硕果三秋熟,叠叠宏文四海崇。
麦菽稻粱良种出,农工商学美声重。
琼程绿色群之手,袁汝双双建大功。
(“袁”指袁隆平先生)
我与朱英国院士相处三年多,感觉最深的是他非同寻常的精神状态。作为七十六七岁的老人,他精力充沛,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如果不是出差,星期天和节假日肯定在办公室。他的性格偏内向,一是一,二是二,正如他的儿子评价他说的,“我爸一生不会说一句假话”。想让他静下来接受采访很难,他很少有大块的空闲时间,所以写他的传记主要靠跑,花大量的时间跑,跑省内外,前后采访数百人。
不过有时候,他的某些经历会让他打开心扉。令人震惊的是,他的科学成果虽占据世界前沿,而观念常常处于“那个时代”。他说:“那个时代是崇尚英雄、崇尚荣誉、从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时代;是为了国家利益宁可倒在路上绝不能后退半步的时代;是坚贞不屈高举信仰的旗帜的时代。”
武大多位资深教授说,朱英国院士的科学精神源于他坚定的信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一门心思搞科研不折不扣。可以说,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他一辈子在打拼、在追求,靠忠诚和血性,靠奉献和成果,赢得各方尊重。
2015年5月1日,奔八旬的朱英国院士再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作为湖北省年龄最大的受表彰人员到北京领奖。目前他仍工作在科研一线,他说,科学研究无止境,红莲型研究还有巨大空间。对他而言,似乎命有多长,研究的路就有多远。
本传记书稿成形后,为杜绝错漏,提高本书质量,朱英国院士百忙之中,一次次把关,反复修改校对,其中涉及的科学问题部分由他亲自把关,动笔修改,在此向朱院士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同时,朱英国院士考虑到红莲型、马协型、两系研究时间长、难度大、参加人员多,前前后后有不少人付出了心血,虽是个人传记,但研究经历和成果与团队和组织是分不开的,于是他将书稿打印成几十份,请昔日同事和领导审读。
黄凯伦参与了本传记的编写,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特向为本书付出心血的中国工程院葛能全、吴晓东、郑召霞老师,以及朱英国院士团队的杨代常、朱仁山、李绍清、黄文超老师致谢;向为本书付出劳动的朱英国院士的学生秦克周、黄绍英、刘川、高峰等博士致谢!
黄世猛
2016年10月30日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曰,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朱英国,著名植物遗传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政府参事,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植物小孢子发育、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研究。他研究的红莲型与袁隆平研究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水稻育种界公认为三系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黄世猛著的《朱英国传》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经历,再现了他追求梦想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的超人意志;记录了他淳朴善良、忠厚执着、睿智低调、充满情趣、爱恨分明的情感世界。本书文风朴实,不施玉琢,自见精彩,具有较强可读性。
为深入了解朱英国院士,《朱英国传》作者黄世猛从2013年9月开始追根溯源,跟踪寻访,先后三次到重峦叠嶂、环境幽静的朱院士的故乡——罗田县河铺填岳家冲,采访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伙伴、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采访长期关注并支持他研究的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国英种业公司等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拜访武大党委书记韩进和20世纪80年代武大的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以及朱英国院士大学时期的同学和老师;采访与他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专家教授、一线职工和他的学生。
为体验朱英国院士奔波的艰辛,作者先后去了湖北仙桃排湖农场、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广西农业科学院、湖南邵阳市农业局、武汉周边数十个试验点……深人挖掘他的科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