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英国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世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节硝烟久久不散

百姓的命运从来就是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

朱英国出生前后,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出英雄又出土匪”的罗北山区,星星点点的火种点燃了穷苦百姓对未来的神往,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于是这里渐渐成了革命的摇篮。

事实上,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滕家堡已经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夏,共产党人李梯云在滕家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罗田的第一个党支部;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经常转战滕家堡。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许继慎、王树声、皮定均等红军和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罗田百姓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内忧阴霾笼罩,外患狰狞降临。朱英国刚满周岁时,占领华中的日军更加疯狂,连续三次轰炸罗田、大河岸、平湖、滕家堡;5000日军的步骑从桃家坳、上河界、观音嘴分三路往北,向大别山纵深发起进攻,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无数村庄被烧成灰烬,众多平民被炸死。为躲避战乱,朱英国坐在父亲挑的箩筐里四处逃难,可是他们逃到哪里,日军的飞机就炸到哪里。一次,一颗炸弹落到离他们藏身之处不远的地方,父亲不顾一切用身子护着亲人,结果他的左腿留下永久性弹片,至死也没取出来。

连年的战乱和饥荒使他们的家族悲剧连连,短短几年间,13位亲人相继离世。等到朱英国有记忆时,只有七伯还健在。

战乱中那20石土地完全荒废,无法继续耕种。逃难返回岳家冲的父亲朱锦华只好在扬旗山下一锄一镐地重新开荒、种瓜种果,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虽然生活贫困、物质匮乏,朱锦华却不忘“种植”书墨,常将他当年在私塾里背熟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句口授给朱英国,教他吟诵熟记。

朱英国很小就爱动脑、爱劳动,每天学完诗句后,不是跟着父亲上山捡柴,捡麦穗、稻穗,就是帮母亲扫地、洗碗、择菜,他天生聪明,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在小朋友圈里人缘极好。1944年农历四月初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天空露出蔚蓝,五岁的朱英国牵着多家共养的一头黄牛,和村里放牛的孩子一起走向扬旗山。唱完儿歌,大家把牛丢在山坡上,纷纷来到朱英明身边。朱英明是朱英国的堂哥,比朱英国大三岁,满脑子点子,是大家公认的孩子王。此时的他穿着露出胳膊的外褂,不时向扬旗寨的庄稼地张望,受他的感染,大家也向扬旗寨张望,并且都伸长了脖子使劲地咽口水。此时青黄不接,正是难熬季节,小麦没有成熟,板栗、柿子、红薯半生不熟,掏鸟巢、捅马蜂窝太危险,只有扬旗寨山地里青嫩的豌豆可口,既可烤熟吃,也可生吃。

偷摘的欲望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蠢蠢欲动,但他们都明白,没有英明哥表态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英明哥一番思索后,安排朱英国负责看牛,其他人跟着他去行动。不等堂哥说完,朱英国就强烈反对。此前听从堂哥安排,现在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堂哥朱英明被他说服,同意他参加。这回朱英国准备充分,他把衬衣扎在裤腰带里,用布条在腰问缠了几圈,这样腰带以上全变成了“口袋”,摘的豌豆从领口往下一塞,全落到上身“口袋”里,如果被人发现追赶,甩开手逃也方便。结果这一回很顺利,朱英国战果累累,除了满足自己所需,还把剩余的豌豆给了比他年龄更小的伙伴。

就在这时,传来刺耳的尖叫声,日军的轰炸机贴着扬旗山飞了过来。多次目睹日本飞机轰炸制造惨案的朱英明,看到几个黑砣子从机肚中落下,连忙大声呼喊:“趴下,快趴下!”随即,爆炸声震耳欲聋,将石头、树枝撕碎掀到空中,横飞四溅地落了他们一身。巨大的硝烟像一团黑云久久不散,直到惊慌的家长们呼喊,他们才慢慢回过神来,哭着喊着找牛。P9-11

后记

为深入了解朱英国院士,我从2013年9月开始追根溯源,跟踪寻访,先后三次到重峦叠嶂、环境幽静的朱院士的故乡——罗田县河铺填岳家冲,采访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伙伴、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采访长期关注并支持他研究的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国英种业公司等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拜访武大党委书记韩进和20世纪80年代武大的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以及朱英国院士大学时期的同学和老师;采访与他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专家教授、一线职工和他的学生。

为体验朱英国院士奔波的艰辛,我先后去了湖北仙桃排湖农场、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广西农业科学院、湖南邵阳市农业局、武汉周边数十个试验点……深人挖掘他的科学经历。

无法弥补的遗憾是,由于朱英国院士童年时期家庭太穷,他上高中和大学时总是忙于读书和打工,留校工作也没空顾及,以至于33岁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采访中我还发现,虽然朱英国院士的研究成果闻名遐迩,但他的人生经历并非波澜壮阔、充满传奇,他内敛淳朴,总是那样平实、坚守。研究中遇到再多的难、再多的坎,他都一如既往,巍然如山,不急不躁,反复摸索研究杂交水稻的遗传规律,一辈子在寂静的实验室中苦干,在布满泥泞的小路上来回行走,到了耄耋之年,还是那样低调,还在奔波追求,还在用科学方法完善最初的梦想。

余彦文是朱英国院士的同乡,也是他的高中同窗,并与他同时考上大学,是湖北省著名方志学家。谈到朱英国院士的经历,他说:“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研究朱英国,他为人本分,读书刻苦,善良淳厚,执着专一,当年被保送读罗田一中,成绩一直很好,为人特别低调,搞出了那么大的成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可老同学聚会时他从不张扬。我在想,他能成为大家,与他低调的性格有直接关系,给他提供了一个潜心、静心追求事业的环境。”

余彦文说:“朱英国一路走来,没任何社会背景,全靠他自己一步步奔,他的经历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包括农村转折期那些荒唐阶段,他始终和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一步都没有落下。他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代表,是求学立志的代表,是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的代表,也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很幸运,知识分子是历次运动中受冲击的对象,也是倒霉的对象,不少人掉下去了,每次都有人掉下去,有的掉得无踪无影,他却一直默默地、坚忍不拔地走自己的路,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搞杂交稻研究,无论海南的台风,还是内地的寒风,都没有动摇他内在的目标和意志,这源于他信仰坚定。说实在的,我早料定他会成就一番事业。这也说明,立志搞科学的人,首先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要善于承受寂寞,忍受各种诱惑。”

为了证明他对老同学的判断,余彦文拿出了多年前为朱英国写的两首小诗:

(一)

滕罗两校数精英,

院士中科尔一人。

“文革”超然脱两派,

海南寂寞事方成。

(二)

三年执教劳心力,科研育才两竞融。

累累硕果三秋熟,叠叠宏文四海崇。

麦菽稻粱良种出,农工商学美声重。

琼程绿色群之手,袁汝双双建大功。

(“袁”指袁隆平先生)

我与朱英国院士相处三年多,感觉最深的是他非同寻常的精神状态。作为七十六七岁的老人,他精力充沛,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如果不是出差,星期天和节假日肯定在办公室。他的性格偏内向,一是一,二是二,正如他的儿子评价他说的,“我爸一生不会说一句假话”。想让他静下来接受采访很难,他很少有大块的空闲时间,所以写他的传记主要靠跑,花大量的时间跑,跑省内外,前后采访数百人。

不过有时候,他的某些经历会让他打开心扉。令人震惊的是,他的科学成果虽占据世界前沿,而观念常常处于“那个时代”。他说:“那个时代是崇尚英雄、崇尚荣誉、从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时代;是为了国家利益宁可倒在路上绝不能后退半步的时代;是坚贞不屈高举信仰的旗帜的时代。”

武大多位资深教授说,朱英国院士的科学精神源于他坚定的信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一门心思搞科研不折不扣。可以说,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他一辈子在打拼、在追求,靠忠诚和血性,靠奉献和成果,赢得各方尊重。

2015年5月1日,奔八旬的朱英国院士再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作为湖北省年龄最大的受表彰人员到北京领奖。目前他仍工作在科研一线,他说,科学研究无止境,红莲型研究还有巨大空间。对他而言,似乎命有多长,研究的路就有多远。

本传记书稿成形后,为杜绝错漏,提高本书质量,朱英国院士百忙之中,一次次把关,反复修改校对,其中涉及的科学问题部分由他亲自把关,动笔修改,在此向朱院士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同时,朱英国院士考虑到红莲型、马协型、两系研究时间长、难度大、参加人员多,前前后后有不少人付出了心血,虽是个人传记,但研究经历和成果与团队和组织是分不开的,于是他将书稿打印成几十份,请昔日同事和领导审读。

黄凯伦参与了本传记的编写,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特向为本书付出心血的中国工程院葛能全、吴晓东、郑召霞老师,以及朱英国院士团队的杨代常、朱仁山、李绍清、黄文超老师致谢;向为本书付出劳动的朱英国院士的学生秦克周、黄绍英、刘川、高峰等博士致谢!

黄世猛

2016年10月30日

目录

 总序

 引子

第一章 贫苦中求学

 第一节 出生在大别山

 第二节 硝烟久久不散

 第三节 解放军凑学费

 第四节 谁知盘中餐

 第五节 惊闻“人相食”

 第六节 扣好第一粒扣子

第二章 饥荒之年高考

 第一节 哥保送,弟走失

 第二节 独越“雷家大垴”

 第三节 学校成炼钢厂

 第四节 饿着肚子高考

 第五节 一路饥馑刻骨铭心

 第六节 连填三个生物系

 第七节 父亲挑担送武大

第三章 武大牢固梦想

 第一节 读武大也挨饿

 第二节 五年勤工俭学

 第三节 娘在贫困中早逝

 第四节 校园美好记忆

 第五节 做人民的一块砖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忘种子

第四章 最早的“候鸟”

 第一节 “红莲”的“祖母”

 第二节 三系科学原理

 第三节 保温室不保温

 第四节 从此做水稻“候鸟”

 第五节 一个单程七昼夜

 第六节 险被“怪”咬死

 第七节 海南——第二个家

 第八节 比农民还要苦

 第九节 战友悲伤他流泪

第五章 追湖北赶广西

 第一节 沔阳排湖农场

 第二节 老父亲的担忧

 第三节 省点名当协作组组长

 第四节 明码给省委发报

 第五节 年初一奔七十里

 第六节 火车站摆摊人

 第七节 三系配套终成功

第六章 情况突变“红莲"遇挫

 第一节 听说解散,泪流满面

 第二节 一段失落的日子

 第三节 会场给省委书记递信

 第四节 科学的春天来了

 第五节 重新上路新构想

 第六节 起步难校长鼎力

 第七节 家搬武汉分四摊

第七章 红莲型杂交稻

 第一节 平均三年建一个基地

 第二节 创新中揭示“红莲”奥秘

 第三节 攻克不育系,发现不育基因

 第四节 解密恢复系,寻找优势群

 第五节 咬住八个字,反复做文章 

 第六节 挂帅又出征,六旬再提纯

 第七节 科研是旗帜,“红莲”是他命

 第八节 终于通过成果鉴定

第八章 马协型杂交稻

 第一节 承担“基因分布调查”

 第二节 农家品种,发现新品系

 第三节 “马协”落户武大

 第四节 老师身体有点过敏

 第五节 收入太低外甥跳槽

 第六节 过海关被误当贩子

 第七节 农忙季节 有两怕

第九章 攻克两系法难关

 第一节 两系法源自湖北

 第二节 调动资源攻关

 第三节 两系发明人去世

 第四节 学生死里逃生

第十章 在推广中提升品质

 第一节 推广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火一阵“坠入亡谷”

 第三节 敢于正视不足

 第四节 提升品质建公司

 第五节 “红莲”遍地开花

 第六节 借东风做大做实

 第七节 解决制种困扰

第十一章 坚持基础研究数十年

 第一节 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

 第二节 从不育恢复基因分布调查入手

 第三节 发现orfH79,出现转机

 第四节 双恢复基因占前沿

 第五节 水稻高产分子机理研究

 第六节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

第十二章 高瞻远瞩育人才

 第一节 早期看人,偏重苦干

 第二节 视才如金,一路紧盯

 第三节 艰苦环境,师徒同舟

 第四节 渴望提升,帮助深造

 第五节 进退选择,出好点子

 第六节 生活困难,解难分忧

 第七节 一路倾情,人才辈出

第十三章 一生几个“放不下”

 第一节 一次难忘的出访

 第二节 痛失三位战友

 第三节 儿女靠自学成才

 第四节 老伴古稀买保险

 第五节 留下遗憾,收获喜悦

第十四章 十年院士成果累累

 第一节 66岁当46岁

 第二节 议荆楚,参国事

 第三节 跑了130多个县

 第四节 创办“协同创新中心”

 第五节 操心百姓饭碗

 第六节 年近耄耋仍奔波

附录一 媒体报道选摘

附录二 朱英国答各界问

附录三 大家心目中的朱英国

附录四 朱英国大事年表

附录五 朱英国主要著述目录

后记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曰,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内容推荐

朱英国,著名植物遗传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政府参事,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植物小孢子发育、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研究。他研究的红莲型与袁隆平研究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水稻育种界公认为三系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黄世猛著的《朱英国传》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经历,再现了他追求梦想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的超人意志;记录了他淳朴善良、忠厚执着、睿智低调、充满情趣、爱恨分明的情感世界。本书文风朴实,不施玉琢,自见精彩,具有较强可读性。

编辑推荐

为深入了解朱英国院士,《朱英国传》作者黄世猛从2013年9月开始追根溯源,跟踪寻访,先后三次到重峦叠嶂、环境幽静的朱院士的故乡——罗田县河铺填岳家冲,采访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伙伴、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采访长期关注并支持他研究的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国英种业公司等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拜访武大党委书记韩进和20世纪80年代武大的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以及朱英国院士大学时期的同学和老师;采访与他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专家教授、一线职工和他的学生。

为体验朱英国院士奔波的艰辛,作者先后去了湖北仙桃排湖农场、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广西农业科学院、湖南邵阳市农业局、武汉周边数十个试验点……深人挖掘他的科学经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