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家的肚子(精)/轻与重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法)米歇尔·翁弗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哲学家的肚子(精)》这是一本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关于饮食的享乐主义哲学随笔。从第欧根尼犬儒派的虚无主义饮食到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烹饪,哲学家们究竟是如何为我们开辟一条快乐的饮食之路的?吃的艺术是总结一切的艺术。正如尼采所言,相比神学家的任何古老玄学,“人类拯救”更依赖饮食问题。

内容推荐

当哲学家在思考时,他们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进食时身体里累积的东西。可是,在思想与肚子之间,存在着由类同和互证编就的复杂网络,而这会被错误地忽略:如果不喜欢生章鱼,第欧根尼会是文明和文明实践的敌人吗?如果《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的日常食谱里只有奶制品,他会赞颂朴素的饮食吗?萨特的噩梦充斥着螃蟹,他难道没有终其一生在理论上憎恶甲壳动物吗?

在《哲学家的肚子(精)》这部尼采式的随笔里,作者米歇尔·翁弗雷将哲学尊严重新赋予鳕鱼、大麦羹、葡萄酒、烤香肠、添加香气或古龙水的咖啡。而从傅立叶到马里内蒂,从康德到存在主义者,看来都不像通往快乐的知识之路。本书是饮食理性批判?还是“饮食学”初稿?翁弗雷说,我们首先要忽然发现食物,然后让身体从食物出发,追上其精神并对之发号施令。

目录

我的饮食目传

一 杂食者的盛宴

二 第欧根尼,或章鱼的滋味

三 卢梭,或奶酪

四 康德,或道德的酒精中毒

五 傅立叶,或中轴型小肉酱

六 尼采,或反基督者的香肠

七 马里内蒂,或古龙水咖啡煮香肠

八 萨特,或水生甲壳动物的复仇

总结饮食的快乐知识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的饮食自传

一种烹饪展示一种身体,也揭示一种风格,或者说,还展现一个世界。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得知道什么是贫穷,就得知道父母怎么熬过月末的难关。鸡蛋和土豆让我明白食物意味着什么,明白没肉吃意味着什么。父亲是农业工人,在家里的餐桌上,鱼是种奢侈:既不适合用餐的环境,又毫无填饱肚子的品质。外省人有的只是粗俗和简陋,昂贵、稀有或精细的菜肴残酷地缺席。富含淀粉的食物像主人一样统治家里的餐桌。餐桌从来不缺难喝的苦涩的苹果酒。醋的味道。地窖的苹果酒在桶里变质,到处都沾上了难以消除的橡树或栗树的气味。桶里渗出的酒渐成细线,滴落在硬土地面上,阴暗潮湿的地窖满是酒味。有时候,瓶子里的苹果酒劲道太大,昏暗中软木塞蹦了出来。浓厚的味道浸润着土地,土地保留着液体的记忆。苹果压弯树枝。有的树枝折断了,掉进油绿柔软的草地。被捡起的苹果覆满露水,它们用来做苹果饼、苹果挞或糖煮苹果。没有桂皮。香料是城市的人造物。果泥上叠铺着的苹果片构成教堂窗花的样子,这是烤炉里的哥特风格。至于奶油,每道菜倒是必不可少,兔肉或鳕鱼、禽肉和水果,都使用奶油。

大人的心思难以捉摸,我被送进寄宿学校后,跟自然事物的亲近随之被阻断了,再也不能在开学的季节品尝桑椹了,再也不能啃咬在公园里偷摘的苹果了,而且还得放弃榛子、木莓、栗子和酸樱桃。离开了山路、沟壑和野篱笆,忘记了夏日下嘴里嚼着的小草的味道,忘记了从河里钓到的鲦鱼的味道,或者池塘的冬穴鱼在锅里油炸后的味道。再也看不到那些同龄孩子了,他们为了一根香烟而吞食活蚯蚓,或者为了几颗廉价劣质的糖果吞下苍蝇。

孤儿院让我明白,庇护所里没有世俗百姓的饮食。自由的味道,我想念极了。食堂代替了厨房,家常菜的味道则被集体厨房的油腻味取代。我见识了松弛乏味的果冻、漂白粉味浓的水,还有学校的糕点学徒烤焦的面包。酱汁凝结在盘子里,我们把盘子倒过来玩,看看被油粘住的里脊还能不能留在硬质玻璃上。我们要咽下红得像新鲜血液的西红柿粉丝汤,吃下没熟透的带血猪肝片,咀嚼冷却的豆泥和弹性十足的猪心切片。四点钟,饿坏肚子的孩子们纷纷冲向掉色的宽塑料桶抢干面包块。巧克力尽管粗糙得不能再粗糙了,却是唯一的奢侈。教会学校的好处是有弥撒:七点半,在刷牙和喝牛奶咖啡之间,唱诗班的孩子能喝一满杯白葡萄酒,或者偷偷抓几把圣餐饼,可又害怕受到诅咒,就只能希望它们还没被奉献给上帝。有时候,我冒犯之心兴起,把圣餐饼塞进帽子,后来再倒进装着牛奶咖啡的碗。看着没发酵的面包圆片融进温暖的液体,渐渐沉到容器的底部,这场景真刺激想象:世界被凿沉或淹没,可怜的基督因化身为面食而溺水了。幸好周目下午有外出活动,两人一行,让人有机会偷偷采摘那些还保留着自由味道的浆果和野果。P1-3

序言

1

时下距京师同文馆设立推动西学东渐之兴起已有一百五十载。百余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西学移译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累积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从西方寻找出路的理想,以至当下中国人提出问题、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进路和理路深受各种各样的西学所规定,而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也往往被归咎于西方的影响。处在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情境里,如何在译介西学时作出新的选择,又如何以新的思想姿态回应,成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一个严峻问题。

2

自晚清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一直面临着现代性的冲击所带来的种种尖锐的提问:传统是否构成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在中西古今的碰撞与磨合中,重构中华文化的身份与主体性如何得以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中西、古今”的对立倾向能否彻底扭转?在历经沧桑之后,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当代西方文明形态的理想模式一再经历祛魅,西方对中国的意义已然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但问题是:以何种态度应答这一改变?

中华文化的复兴,召唤对新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挑战的深刻自觉,与此同时,也需要在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上展开文化的互动,在更深入、更充盈的跨文化思考中重建经典,既包括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考察,也包含对已成为古典的“现代经典’’的体认与奠定。

面对种种历史危机与社会转型,欧洲学人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解读欧洲的经典,既谦卑地尊重历史文化的真理内涵,又有抱负地重新连结文明的精神巨链,从当代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重建。这种重新出发和叩问的勇气,值得借鉴。

3

一只螃蟹,一只蝴蝶,铸型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枚金币图案,象征一个明君应具备的双重品质,演绎了奥古斯都的座右铭:“FESTINA LENTE”(慢慢地,快进)。我们化用为“轻与重”文丛的图标,旨在传递这种悠远的隐喻:轻与重,或曰:快与慢。

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栖息大地。蝴蝶之轻灵,宛如对思想芬芳的追逐,朝圣“空气的神灵”;螃蟹之沉稳,恰似对文化土壤的立足,依托“土地的重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那里,这种悖论演绎出一种智慧:审慎的精神与平衡的探求。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快者,易乱;慢者,易坠。故既要审慎,又求平衡。在此,可这样领会: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份不可或缺的耐心沉潜与深耕。用不逃避重负的态度面向传统耕耘与劳作,期待思想的轻盈转化与超越。

4  “轻与重”文丛,特别注重选择在欧洲(德法尤甚)与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一种称作essai(随笔)的文本。Essai的词源有“平衡”(exagium)的涵义,也与考量、检验(examen)的精细联结在一起,且隐含“尝试,’的意味。

这种文本孕育出的思想表达形态,承袭了从蒙田、帕斯卡尔到卢梭、尼采的传统,在20世纪,经过从本雅明到阿多诺,从柏格森到萨特、罗兰·巴特、福柯等诸位思想大师的传承,发展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知性实践,形成一种求索和传达真理的风格。Essai,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风格,也成为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既体现思索个体的主体性与节奏,又承载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转化,融思辨与感触、考证与诠释为一炉。

选择这样的文本,意在不渲染一种思潮、不言说一套学说或理论,而是传达西方学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场域提问和解析,进而透彻理解西方学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对自身文明既自信又质疑、既肯定又批判的根本所在,而这恰恰是汉语学界还需要深思的。

提供这样的思想文化资源,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式与问题意识,引领中国读者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进而为汉语学界重返中国经典研究、回应西方的经典重建做好更坚实的准备,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可能性的条件。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8: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