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久津一志著的《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一流人才要这样引导锻炼和培养)》是一本解决“工匠精神”教育,培养优秀职业者的方法书!追求基业长青,恪守匠心匠魂的学习书!
本书通过建筑企业培养工匠的案例和“我”的故事,从一个小的角度,反映了共性的企业管理和人才成长的大道理:培养工匠精神,员工成长就是企业发展;员工通过刻意练习,反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才能成为一名高手;自主学习,正视挑战,向前辈学套路、技法,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达成一流的技术,把事情做到精准,把自己练成干才、将才!进而引申出企业人力管理、人才培养、企业理念、企业发展等经营之道和基业长青之路的思考。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尊重你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代表着一个人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样一套育人制度,究竟隐藏着什么魔力?想要成为企业、老板、顾客眼中不可或缺的一流人才,你必须做到哪些事?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人品比技术哪个更重要?如何做,才能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阿久津一志著的《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一流人才要这样引导、锻炼和培养》以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为着眼点,是对工匠培养方法的全面介绍,其中包括OJT法和OFFJT法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技术,详细介绍了带徒弟制、晨会的价值、现场既是营销、成本意识、内部学习会、时间管理、管理精细化等方法,并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从工作现场、卓越技术到预算经营、人力成本管理的整套解决方案,揭秘了工匠精神在至极追求背后所灌注的价值力量。跟随书中内容,你将成为从优秀到卓越的超级员王,或将成为基业长青的企业领导者。
本书从经营者角度,告诉企业、组织、业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职责所在,对公司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稻盛和夫式的长青智慧和经验,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对个人来说,精进之路和追求顶峰的匠人精神,成为工匠、传承匠心是基本职业素养,书中文字让职场人很容易产生共鸣,备受触动。这本书是可以让经营者和员工共同读的书。
前言
第一章 企业百年之计在于工匠
为什么有业务却没有收益?
到现场查看工匠的工作状态后着手改进
工匠的工作质量会影响后续订单
问题在于经营者觉得工匠做不到
算糊涂账的经营者与不负责任的工匠
客户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只有改变工匠的意识才能够生存下去
经营者要能够调动工匠的干劲
经营者应率先学习
第二章 积极的工匠培养理念改变企业风气
树立理念,在公司及施工现场加以贯彻执行
由经营者来创立公司的风气
工匠反抗越强烈,实施效果越好
工匠的常识有很多错误
教会常识与礼节
不厌其烦地强调细节
培养会沟通、心怀坦荡的工匠
干净的工作现场会改变人的心情
3K现场造就优秀工匠
第三章 以后的工匠都该是这样的
工匠也应该不断进步
不需要职员化的工匠
工匠的成长=公司的发展
让工匠站在前台
持续学习的工匠将立于不败之地
工匠与电脑
受欢迎的工匠和不受欢迎的工匠
培养方法得当,任何工匠都会练成干才
第四章 工匠培养需要时间和金钱,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毅力
培养一位合格工匠需要的全部投资
沉下心来,技术合格也需要五年时间
一位工匠的成功与多人的离开
在工匠培养中引入OFFJT
跳槽就是从负开始
老带新的门道
经营者就是教育者,需要一直坚持下去
第五章 工匠,比起单打独斗,更要强调团队合作
一个人能做的工作是有限的
没有任何工匠可以完美无缺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工匠之间的沟通
技术老将与新生代新手的协作增效
前辈培养新人的机制
在早会上提升积极性
好酒也怕巷子深
第六章 卓越技术是工匠的核心竞争力
现场是工匠的舞台,也是营销的场所
顾客对工作做评判
勤恳守责,提升自信
一定要参加资格考试
工匠通过技术和服务来抓住客户的心
掌握卓越技术受益终生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好好工作一定会带来下一份好工作
第七章 职场人的经营感悟
现场工作结束后的办公室文案工作
互联网 时代,需要懂数据的工匠
公司内部学习会
成本意识
通过策划、参与活动来学习营销
有效利用时间
工匠要成为施工现场负责人
参观优秀公司
回款后工作才结束
第八章 建设精锐强大的长青企业
工匠的差距就是企业的差距
员工招聘标准不在于学历,干劲儿是关键
全力培养工匠必有收益
能全力培养工匠精神的公司是强大的公司
确立工匠培养机制
坚持培养工匠,公司定会成长壮大
顺应时代潮流
后记
现场是工匠的舞台,也是营销的场所
工匠的职责就是利用自己卓越的技术,来好好完成现场的工作。假如是在城里施工,旁边的邻居会看到工匠们工作的场景。如果公司的工匠培养不到位,这种场景被邻居看到的话,将会怎样呢?下面咱们以装修现场为例进行探讨。
首先,工匠们早晨到公司时间较晚,开着违法改装的车辆前往工地现场,根本不考虑对周围邻居的打扰。虽说有停车位,但工匠们还是随意将车辆停在路边。然后,工匠们叼着香烟商量事情,最后随意把烟头扔在地上。废话一直也说不完,就是不愿开始施工。施工现场也不做整理,到处都是空瓶子和烟头等垃圾。刚开始工作不久,马上就又休息了,休息时间又玩手机或者看漫画。
中午午休时,工匠们将饭盒垃圾随手一扔,然后就启动车辆,钻到车内睡午觉去了,脚还支在仪表台上。午休结束后,也迟迟不开始工作。此外,到傍晚下班时,不但不收拾工地,还比别人早一步回家。
可能大家会想:这样的公司能有业务么?但实际上还真有这样的公司。假如附近有这样的装修工地,各位不妨去看一下。各位能断言说自己的公司不是这样么?前面也说过好几次,雇佣工匠的公司经营者,要经常到施工工地进行查看。
对于顾客和周围的邻居来说,他们可是天天能够看到现场的状态及在现场施工的工匠。不管公司官网主页做得再漂亮、宣传页印刷得再精美、销售人员再甜言蜜语,只要被看到了工地现场,一切就都露馅了。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好呢?需要让工匠们意识到,现场不仅是工匠们的舞台,也是营销的场所。工匠们的行为和前面说的不良工匠完全相反就可以了。
早晨,比规定时间早一些到公司,在公司及公司附近进行清洁工作,开早会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然后大家一起赶赴现场。在现场工作时,大家严格遵守施工现场规范。工作中和工作结束后,都及时整理工地现场,然后再返回公司。
不管是一开始说的负面例子,还是上面说的正面例子,都会被顾客及附近的邻居看到,然后以口碑的形式向外传播,并对其后的业务订单产生影响。
顾客对工作做评判
现在,既有业务繁忙收益不断上升的公司,也有业务寥寥收益不断下降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
仔细思考一下,觉得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我觉得是顾客对公司及工匠每曰工作的评价,才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每天完成的工作都很出色,顾客的评价就会高,公司和工匠的口碑就会被不断传播.后续的业务也就接踵而至。
由于不用广告宣传和促销就可以接到大量订单,公司的收益自然会不断上升。公司和工匠继续做好工作,顾客会继续给出较高的评价,就进一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而负向循环的公司却是这样的:做的工作不合格,顾客中即便有对工程不满的,也很少会直接向工匠抱怨。因为工匠的态度和打扮等多使人产生一种畏惧的感觉,导致顾客不敢直接抱怨。
P118-220
近年来,各行各业被称为“工匠”的人数急剧减少,一般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希望成为工匠的人越来越少;二是现有的工匠年事渐高,逐渐到了退休年龄。
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如今基本上没有公司想要培养工匠或者是能够培养工匠。
拿建筑行业来说,大型建筑公司或总承包商在拿下工程项目之后,他们不会亲自施工,而是在抽取一定经费之后,将工程整个转包给分包商。
更不可思议的是,分包商也会从中抽取一定的费用,再次将工程转给自己的分包商,然后才是按照工种不同,分配给各施工单位。
最终,不同工种的各专业施工单位才正式开始施工。在这些专业的施工单位中,承担施工工作的才是我们所说的“工匠”。这些单位的工匠都是能够掌握各工种技术的施工人员,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具备技术、专门从事辅助工作的施工人员,他们只能被称为作业员。然而,这样的工程承包体制里面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在这样的体制内,大型建筑公司及总承包商不直接施工,而是由工匠们实际在现场施工。对于大型建筑公司、总承包商、分包商、分包商的分包商们来说,现场施工的人员都属于外包公司人员,根本不需要自己来培养工匠。
培养工匠需要时间和金钱,所以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培养工匠。
……
泥瓦匠的工作虽然说不上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但也不是一般人三两天就能够学会的,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优秀的泥瓦匠无法速成,同时他们也是高品质建筑所不可或缺的工匠。
例如,在建造住宅的时候,顾客可能会提出希望客厅采用西式的明亮格局、不要使用有污染的材料、使用某种色彩和某种样式等等各种要求。顾客会将这些要求告诉设计师,再经过与顾客的反复磋商确认,设计师才会做出自己的设计图。然后,设计师会拿着自己的设计图和样品等,通俗易懂地向泥瓦匠描述顾客的需求。
因此,泥瓦匠只有拥有丰富的材料和施工知识,以及施工手艺,才能够完全达到顾客和设计师的要求。
这也就是对我们泥瓦匠的要求。顾客正是因为自己办不到,才把这份工作托付给我们。换句话说,虽然顾客自己做不到,但是他们也希望将这份工作托付给有技术、可信赖的泥瓦匠,这样才能够达到他们自己的施工要求。
我最初开始做泥瓦匠的时候,有一位一级建筑师曾经这样和我说过:
“虽然我也没有刷过一次墙,但迄今为止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客户委托过我,使我参与了很多建筑工程。关于泥瓦匠的工作,因为自己见过各种各样完工后的墙壁,所以对于何种建筑物采用何种墙壁,我的脑海中马上就能浮现出一种合适的构思。不过,我却无法将这种构思变为现实,只能通过设计图和照片等形式,再借用你们泥瓦匠灵巧的双手,才能够达到顾客的要求。所以,顾客的满意是你我共同的工作目标。”
一级建筑师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一一我们共同的工作就是将顾客抽象的要求变为具体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知识水平。
本书汇总了我做工匠时学到的知识以及成为经营者后在培养工匠过程中的经验心得。
1.如何自主培养人才,选用育留90后员工,培养个性化人才?
2.如何重新认知,经营人才,留住人才,减少人才流失?
3.怎么样通过激励和培养员工,用最小人力成本创造最大价值?
4.怎么样才能有效快速的构建人才梯队,建立起企业独特的人才供应链?
5.如何构建积极的人才培养理念,找到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平衡的解决之道?
6.怎样的培养方法,刻意练习,让员工成为一个行业高手?
7.什么样的机制,让技术老将与新生代新手协作增效?
8.如何运用好0d丁法和0FFJ丁法?
9.互联网+时代,一流人才如何做到懂数据、成本意识、时间管理、责任意识、终身学习等理念?
10.如何理解员工的差距就是企业的差距?
本书通过工程企业培养工匠的案例和我的故事,从一个小的角度,反映了共性的企业管理和人才成长的大道理:培养工匠精神,员工成长就是企业发展;员工通过刻意练习,反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才能成为一名高手;自主学习,正视挑战,向前辈学套路、技法,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达成一流的技术,把事情做到精准,把自己练成干才、将才!进而引申出企业人力管理、人才培养、企业理念、企业发展等经营之道和基业长青之路的思考。希望本书能对各位企业家和有志成为优秀人才的职场人,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十年前,我开始了泥瓦匠的工作。在那之前,本来是父亲带领几名泥瓦匠经营着这家公司,但后来由于职业劳作引起的腰痛病恶化,就开始了长期的住院生活。
当时,我正在当地的建筑公司从事制图工作。由于家族事业的危机,我选择了从建筑公司辞职,进入了父亲所创办的公司。当时我已经二十几岁了,从头开始学泥瓦匠的工作,相当吃力。
但是,学习泥瓦匠技术并不是最吃力的,资金问题(资金操作)和人的问题(人才培养)才是最困难的。当时出现了各种问题一一一周后要发工资,银行账户却没了现金,天天睡不着觉;订单过多,人员调配不过来,大家通宵加班施工等。现在想起来,实在是一种痛苦的记忆,但也正是有当时的磨炼,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23岁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公司的财务报表,当时我进入公司才三年。那时父亲仍旧是社长,从他每月结工资之前的表现来看,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糟糕。后来,父亲将存折、印章和财务报表等一并交给了正在工地现场工作的我。
从那天起,我就担负起了公司的营销和财务工作,需要经常跑银行。我当时基本没有什么财务知识,对于财务报表的内容也无法完全理解,但看起来公司的财务状况很严峻,借款额已经超过了年营业额。
我立即着手学习财务知识,逐渐地看懂了财务报表,发现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危急。想到公司眼下面临破产的可能,顿时感到后背发麻。
当时我还不是社长,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作为社长的父亲,能做的也只是在工地现场拼命工作。虽说父亲是社长,但经营方面却没有什么知识,只是在现场像一个父亲一样统领着大家,完全是一个老土匠。他基本上不会去银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做出的财务报表,也只是瞄一眼,就连我问他财务报表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他也没能告诉我。
从那时起,我就代替父亲做起了这些工作。每每快到结工资的日子,我都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每天都为资金往来的事情烦恼。也许正是源于我当时在资金往来上所下的功夫,公司才坚持到了现在。
在今年的4月份,父亲在工作中病倒,被急救车送往医院。我是在一个会议中得到的这个消息,当时非常焦急。赶到医院向医生问明情况,说是心脏有些问题,需要手术治疗。
在住院期间,我与父亲说了很多平时没机会说的话。手术当天,坐在等侯室的我思考了很多有关父亲的事情,正是他教会了我专业技术和经营之道。
父亲对于资金往来及营销方面不擅长,这才促使了我在这方面更加努力。仔细思考,正是父亲将我培养成了一名工匠,才使我有机会执笔写下这本书。
7月份,父亲平安出院,能够再次与父亲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高兴。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
——稻盛和夫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所谓“执着”,就是对事情“不放弃”;所谓“不放弃”,也是一种“思想的深度”。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
——秋山利辉秋山木工公司创始人
我们与其抱怨生活,不如试着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然后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锻炼自己的灵魂,进而培养具有深度的人格。
——冯三峰迪拜七星级酒店中国面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