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别集”是沈从文生前自己亲自编定的一生最重要作品,辑选权威严谨,而此次是自张兆和、沈虎雏等沈从文家属,以及沈从文研究专家亲自编选以来首次精装出版,分为二十分册,两百余万字,有小说、散文、家书、后期艺术文论等,内容精良,涵括了作者毕生之佳作,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全程参与整套书的装帧设计,从内到外均美观大气,是不可多得的经典美作。
本书为《抽象的抒情(精)/沈从文别集》,是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抽象的抒情(精)/沈从文别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从文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从文别集”是沈从文生前自己亲自编定的一生最重要作品,辑选权威严谨,而此次是自张兆和、沈虎雏等沈从文家属,以及沈从文研究专家亲自编选以来首次精装出版,分为二十分册,两百余万字,有小说、散文、家书、后期艺术文论等,内容精良,涵括了作者毕生之佳作,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全程参与整套书的装帧设计,从内到外均美观大气,是不可多得的经典美作。 本书为《抽象的抒情(精)/沈从文别集》,是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何谓抽象的抒情?凡发议论不离具体事象而又极富作者个性者属之。 沈从文离开文坛后,痴迷于文物研究三十余年,有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问世。限于篇幅,这里只借助零星短文,让读者有机会窥探到沈从文为之倾倒的又一灿烂世界。书中的其他部分,谈各类艺术,谈短篇写作,皆属夹叙夹议、独具性灵的文字。 本书为《抽象的抒情(精)/沈从文别集》。 目录 从文遗作选 抽象的抒情 从文家书选 事功和有情 文史研究必需结合文物 龙凤艺术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宋元时装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瓟斝”和“点犀” 附录:“杏犀”质疑 文物识小录 “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 说“熊经” 谈瓷器艺术 古代镜子的艺术 《明锦》题记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后记 过节和观灯 湘西苗族的艺术 塔户剪纸花样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 春游颐和园 谈写游记 谈写字(一) 谈写字(二) 甲辰闲话(一)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给志在写作者 短篇小说 给一个读者 论技巧 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 试读章节 问题不在这里,不在承认或否认。否认是无意义的、不可能的。否认情绪绝不能产生什么伟大作品。问题在承认以后,如何创造作品。这就不是现有理论能济事了。也不是什么单纯社会物质鼓舞刺激即可得到极大效果。想把它简化,以为只是个“思想改造”问题,也必然落空。即补充说出思想改造是个复杂长期的工作,还是简化了这个问题。不改造吧,斗争,还是会落空。因为许多有用力量反而从这个斗争中全浪费了。许多本来能作正常运转的机器,只要适当擦擦油,适当照料保管,善于使用,即可望好好继续生产的——停顿了。有的是不是个“情绪”问题?是情绪使用方法问题?这里如还容许一个有经验的作家来说明自己问题的可能时,他会说是“情绪”。也不完全是“情绪”。不过情绪这两个字含意应当是古典的,和目下习惯使用含意略有不同。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会懂得这一点。正如同一个现代科学家懂得稀有元素一样,明白它蕴蓄的力量,用不同方法,解放出那个力量,力量即出来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不懂它,只希望元素自己解放或改造,或者责备他是“顽石不灵”,都只能形成一种结果:消耗、浪费、脱节。有些“斗争”是由此而来的。结果只是加强消耗和浪费。必须从另一较高视野看出这个脱节情况,不经济、不现实、不宜于社会整个发展,反而有利于“敌人”时,才会变变。也即是古人说的“穷则通,通则变”。如何变?我们实需要视野更广阔一点的理论。需要更具体一些安排措施。真正的文学艺术丰收基础在这里。对于衰老了的生命,希望即或已不大。对于更多的新生少壮的生命,如何使之健康发育成长,还是值得研究。且不妨作种种不同试验。要客观一些。必须明白让一切不同品种的果木长得一样高,结出果子一种味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放弃了这种不客观不现实的打算。必须明白机器不同性能,才能发挥机器性能。必须更深刻一些明白生命,才可望更有效的使用生命。文学艺术创造的工艺过程,有它的一般性,能用社会强大力量控制,甚至于到另一时能用电子计算机产生(音乐可能最先出现),也有它的特殊性,不适宜用同一方法,更不是“揠苗助长”方法所能完成。事实上社会生产发展比较健全时,也没有必要这样作。听其过分轻浮,固然会消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健康,可是过度严肃的要求,有时甚至于在字里行间要求一个政治家也作不到的谨慎严肃。尽管社会本身,还正由于政治约束失灵形成普遍堕落,即在艺术若干部门中,也还正在封建意识毒素中散发其恶臭,唯独在文学作品中却过分加重他的社会影响、教育责任,而忽略他的娱乐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个小说作家的这种要求)。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情感动力。因之每一个作者写他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效果、教育效果、道德效果。更重要有时还是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能懂爱听”的阿谀效果。他乐意这么做。他完了。他不乐意,也完了。前者他实在不容易写出有独创性独创艺术风格的作品,后者他写不下去,同样,他消失了,或把生命消失于一般化,或什么也写不出。他即或不是个懒人,还是作成一个懒人的结局。他即或敢想敢干,不可能想出什么干出什么。这不能怪客观环境,还应当怪他自己。因为话说回来,还是“思想”有问题,在创作方法上不易适应环境要求。即“能”写,他还是可说“不会”写。难得有用的生命,难得有用的社会条件,难得有用的机会,只能白白看着错过。这也就是有些人在另外一种工作上,表现得还不太坏,然而在他真正希望终身从事的业务上,他把生命浪费了。真可谓“辜负明时盛世”。然而他无可奈何。不怪外在环境,只怪自己,因为内外种种制约,他只有完事。他挣扎,却无济于事。他着急,除了自己无可奈何,不会影响任何一方面。他的存在太渺小了,一切必服从于一个大的存在、发展。凡有利于这一点的,即活得有意义些,无助于这一点的,虽存在,无多意义。他明白个人的渺小,还比较对头。他妄自尊大,如还妄想以为能用文字创造经典,又或以为即或不能创造当代经典,也还可以写出一点如过去人写过的,如像《史记》,三曹诗,陶、杜、白诗,苏东坡词,曹雪芹小说,实在更无根基。时代已不同。他又幸又不幸,是恰恰生在这个人类历史变动最大的时代,而又恰恰生在这一个点上,是个需要信仰单纯、行为一致的时代。 P8-12 序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不少喜爱文学的读者迷上了契诃夫,这跟平明出版社接连推出27册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小说选集》直接有关。 那时我家至少有三个契诃夫迷:做文学编辑的母亲、哥哥和我。谈论哪篇小说怎么怎么好,是不倦的话题。已经退出文坛改了行的父亲不参与,只有时微笑着对外人说:“家里有三个契诃夫的群众。” 汝龙译的这套选集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对作品的精选;第二是选进一些契诃夫的书信、札记,别人对他的回忆、评论等,分编到不同集子里,这些文字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是汝龙先生锦上添花的贡献。 到1992年编选《沈从文别集》的时候,我们自然想到从平明版《契诃夫小说选集》取法。这也是父亲的愿望,尽管他不参与“契诃夫群众”的热情讨论,汝龙这套译本的长处他胸中有数。 我问过父亲汝龙为什么常赠送新书,他只简单说:“是朋友。” 母亲的补充才说清楚:“他翻译的那套英文契诃夫小说是我送的。” 据我充和四姨回忆,1932年暑假,一个“说是由青岛来的,姓沈,来看张兆和的”羞涩客人,初次登苏州张家门,带的一大包礼物“全是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加尼特夫人的一套英译《契诃夫小说集》就在其中。 不懂外文的沈从文怎么买洋书?四姨说那是过上海时托巴金选购的。 父亲曾希望母亲朝文学翻译方面发展,送这样礼物包含着鼓励。愿望虽然没实现,礼物却终于转到最合适的人手里,促成被誉为契诃夫小说“最佳译本”的产生。朋友的成就四十年后启发着《沈从文别集》的编选工作。 当本书再版之际,我们感谢与它有缘分的几位文学前辈,也要感谢为我们想出《沈从文别集》总书名的汪曾祺先生。 沈虎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