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有潮剧团来我们乡下搭棚演戏,他们每次一演就是十天八天,我天天都随爸爸到那里听戏。直到他们“班师回朝”的时候,我的耳边还会缭绕着那些鼓乐喧天的声响,原来世界上真的有“绕梁三日”这回事啊。
爸爸跟许多老式父亲一样,心里疼爱孩子,外表却相当严肃。有时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聚在家学大人打牌,玩起赌博的游戏,总有一个哥哥把风,远远看到爸爸踩脚车回来,我们一定瞬间把所有用具收完。
我心中其实不惧怕爸爸,因为我知道他很疼我,从我有记忆以来,他不曾打骂我。偶尔做生意赚到钱,爸爸还会买榴莲、山竹回来给我们吃。今日回想,我常常觉得自己的童年很幸福。这些年的经验让我领悟到,幸福并非来自金钱,而是来自内心的想法。只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决定自己是否有资格快乐。
从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可以感受到爸爸对我的爱。
我二哥在19岁时结婚,当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穿鞋。那是一双今人不能想象有多珍贵的鞋。结婚的人是二哥,但当时爸爸在镇上看到有人卖鞋,就顺便买给我。其实那双鞋对我来说很大,买回来之后,穿得最合脚的是六哥,但是爸爸坚持要给我穿,因为他最疼我。当时我们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没人穿过鞋,我和二哥都是第一次。
二哥的婚礼是我们家里的盛事,我们在婚礼上拍照,照片里有四十人左右,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穿着鞋。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有鞋穿代表生活条件比较好。许多人都是在结婚当天才第一次穿鞋。因此,很多新郎新娘结婚的第一个晚上都经受过双脚破皮的痛楚。第一次穿,又因为是结婚大事,肯定都穿硬邦邦的皮鞋,破皮在所难免。我则得以幸免,因为我的鞋对我而言太大了,穿起来宽宽松松,所以我的脚没有被磨破皮。
穿着鞋子时,我真期望每个人都能看我的脚一下,因为我有鞋,非常值得炫耀。这么一双了不起的鞋子,时值几角钱。
那是1947年。
在我四哥和五哥还在读书、大姐十一二岁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虽然有米有盐,不过除了米饭,我们也没钱买菜。我大姐常常去河边采蕹菜回来炒给我们吃。“蕹菜炒盐”的味道,到今天我也不能忘记。记得当时我一看到蕹菜就哭:“我不要吃蕹菜!我不要吃蕹菜!”
为了糊口,爸爸必须到外面工作,他常常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留在家里,没时间陪伴我们。通常他会给我们5分钱,然后交代兄姐们,如果有人来卖糕,务必买给我吃。有时大姐买了两三块糕,她也坚持全都要给我吃。大我两岁的七哥见到,就会吵。我从小还算乖巧,就会让他吃。 我四五岁时,爸爸有时带我去屋外的大水沟旁冲凉。我站在桥上,爸爸在一旁帮我冲凉,我手里一直玩水,其实心里有个愿望是想要跳下水沟。小男孩就是喜欢做不被允许的事情,而且这种欲望越来越强,直到有一次我跟哥哥们一起玩,爸爸不在身边,我终于得偿所愿跳下去游泳!幸好爸爸没看到,若不然,我一定被打。
我上小学时,学校在路边。假如爸爸踩脚车去市区,我一定会看到。我知道如果在中午时分看到他的话,他会到一家赌馆去消磨时间。每次在这种时间看到他,我放学后就会自动过去找爸爸。他总会叫一碗现煮粿条汤给我吃。这一碗粿条汤对那时的我们而言,是非常美味的大餐。我相信我其他哥哥不可能吃过。所以我基本上每天都在期盼爸爸经过我们课室的窗外,因为我很想再吃那碗粿条汤。至今我仍认为这是一碗代表着幸福的稞条汤。有一次,我照旧去偷看爸爸有没有经过,结果太专注,被老师看见我不专心听课,用藤条打了我背上一下。这个老师名叫刘玉庭,我很讨厌他。
20世纪60年代开始,爸爸的健康每况愈下。我看了很心痛,尽量抽出时间陪伴他,这段时间里,我才逐渐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他身体大不如前时,常对我讲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祖母去世后,爸爸把祖母的葬礼处理完,就去潮尾一个叫“揭石”的地方拜拜。爸爸告诉我,他有一个心愿是再回去那里拜拜。可惜当时我们家里的经济、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国家的政治等因素,都不允许爸爸这么做。所以爸爸很遗憾,他认为这个愿望也许到他去世都不能实现。
爸爸也常会提起我的大哥。由于参加革命党,大哥在1941年离家,一去十多年,除了偶尔半夜回来探望母亲之外,鲜少露面。母亲去世之后便几乎没有音讯。爸爸到了晚年,内心觉得大哥已经牺牲,虽说过对此事不感遗憾,但天下怎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我想,爸爸心里一定很心疼和想念大哥,虽然他口中说得好像很看得开。
爸爸觉得我从小聪明乖巧,应该把我送到中国读书,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他所受的教育和所有知识来源,都让他认为共产党是珍惜人才的。他的想法是,假如他把我送回去,共产党会栽培我。当然,爸爸的想法都是出于爱。
我小学毕业时,我们住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我幼年多病,入学迟。才开始读书不久又生大病,半年多没上学,所以重读了三年级。小学毕业时,我已14岁,之后便到吉辇中学继续念书。
不巧的是,吉辇中学刚好在那一年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有些超龄生,为了得到上学机会,做了假宣誓书说遗失了出生证明,谎报年龄去吉辇中学读初一。我和其他没有这么做的同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超龄生。所有超龄生被集中在一个班,此班被叫作“吉辇中学深造班”,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造成的特殊情况。严格来说,、我们不属于吉辇中学的学生,所以我们暂时被安顿在学校附近的戏台上面上课。我们的级任是刘锦德老师。刘老师多才多艺,他一人就能教导我们几乎所有科目,同时,他又偷偷要求国民型中学的老师来帮忙教学,就在这么曲折的过程中,我们读完初一。
翌年是1960年,开学时,吉辇中学正式成为国民型中学,也换了校长。有些同学已转到槟州韩江中学,只剩下我和十多位同学还不知此事。初二开学,我照旧去学校,赫然发现布告板上的入学同学名单上没有我和其他十多位超龄同学的名字。我们很疑惑,等了两天,还是没进展,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十多位同学去问新来的倪枝瑞校长。他向我们解释:“你们是超龄生,不能够录取,我们会想办法问董事部。”他要我们暂时坐在课室,“假如督学来,你们去对面喝咖啡。”P4-6
弹指七十年
许廷炎
掩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中无限感慨。
能够完成这本回忆录,是现阶段我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多年梦想。在这之前,我曾多次接触过好几位学者、作家都不能如愿以偿。机缘巧合之下,我遇到著名作家朵拉女士,她送我一本由她撰写的一位本地名人自传,我读了之后,重燃要写自传的想法。我便向朵拉表示我也有意出一本口述自传。
于是,朵拉向我推荐年轻作家菲尔。经过多次接触,我终于决定由菲尔为我写这本回忆录。我们进行了几次访谈之后,我发觉菲尔是一位善解人意、思想灵敏、见识深广、笔锋敏锐、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作家。
我原本想要写一本回忆录,将我童年时的贫困家境、家庭温暖的经历、中小学的生活写下来,作为我人生中的一个记录。对于事业上的成就与社会工作,我并不十分在意,然而在作者的引导之下,我最终决定应该留下一些文字。
人生在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我年幼丧母,少时生活贫困,求学时由无知到获得知识,初踏人现实社会由挣扎到今时今日有能力为社会做出小小的贡献……这些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也让我获得人生的智慧与能量。到了今天,我深深感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曾有一股热情,想要为我最爱的母校韩江中学做出贡献,却时不我与,反而我从不曾想过会成为槟州华人大会堂的主席,却时予我机!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另外,我也要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以及中国学者们的美言和评沦。尤其是在相隔50年后,见到郭英文的弟弟和妹妹们,我感慨万千。他们对哥哥的一切行动不了解,对我的热情也让我难以忘怀。昔日与他们一家人欢乐地住在一起,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些美好的情景虽然历历在目,但也只剩下一片惆怅的回忆。
作为小乡村出生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我经过奋斗和努力,有过失败,也体会过成功;有过后悔、遗憾,也有过满足和快乐。苦乐参半,悲喜交集,这就是人生。
我在本书中和大家分享的所有故事都是我真实的经历,依据我的记忆来写,除了作为我个人的记录,也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回忆20世纪40年代至今时代变迁的材料。如果还有读者因此而得到小小的启发,将会是我的荣幸。
当作者向我建议将本书命名为“古楼河上的星光”时,我觉得很恰当,也很满意,因为当我住在古楼河边时,夜晚时很喜欢听着海浪的声音,在河边观赏月亮和星星。尤其在接近年尾时,吹着北风,很凉爽,又没有蚊子,可以静静地坐在河岸。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这个书名激起了我那份感觉和回忆。
再加上,作者认为我小小的成就,就好像星星照亮古楼河。这点我是不敢当的。努力发光,是我为人的坚持。
如是而已。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第一章:心念少年时
我的爸爸
我的妈妈
我的大哥
我的兄弟姐妹
我的家乡
我的小学
我的中学
小结
第二章:心头志气高
家族生意,初尝成功:从顺成公司到顺成冷藏食品有限公司的30年风雨路
短暂尝试,悬崖勒马:可可工业
理想越高,成就越高:顺成机构到金锋机构
背靠大马,进军越南:奥可美纸业包装有限公司
小结
第三章:心系社会大众
吉辇中学建校委员会
吉辇中学校友会
吉辇中学董事长
峇眼色海东华小学家教协会
青团运
马华公会
韩江中岩
潮州会馆/韩江家庙
广汀会馆
光华学校建校委员会
槟州华人大会堂
小结
第四章:心底那根弦
我最遗憾的事
我最快乐的事
我最伤心的事
我的爱好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人生中的金玉良言
给年轻人的劝告
我的愿望
第五章:心中那番话
附录一:他们眼中的我
许廷德先生
丹斯里方木山
黄喜光先生
林良发先生
拿督杨才成
陈冰心校长与陈炳成硕士
附录二: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以心处世以心写心——评《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
“我从来不放弃”:从一个人看一种精神和一段历史——读菲尔的《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
一个人的史诗——读《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
后记(一)
后记(二)
序一
陶然
如果记忆没有迷路,印象最深的一次见到拿督许廷炎,应该是在2013年8月槟城的一次他做东的午宴上。最后一道甜品,只见侍者端出火山似的东西,并且引火一点,切开,里面是雪糕和各种水果。但握手道别后,也就没有什么往来,恰像一般的情况,即使偶尔会想起,但现代人太忙,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也就大多相忘于江湖。后来竞又接到他的邀请函,邀我与袁勇麟教授于2014年8月前往槟城,参加菲尔的散文新书《抛闲情》发布会。这时,他已成为槟城华人最高机构“槟州华人大会堂”的主席了。
2015年,菲尔出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开心之余,认真拜读,对于他的传奇生涯有了一定的了解。传记要写得精彩,首先是必须真实,坊问有些传记太过夸张以致让人不能相信,尽量渲染自己的成就,拒绝承认有错失,把传主塑造成神一般的人物,有见识的读者自然读起来味同嚼蜡。菲尔这本传记之所以能够引人人胜,是因为真实。为了真实,作者不但反复访谈了传主数十次之多,还采访了他的兄长以及他周围相熟的人,实地探访了与传主关系密切的古楼、角头等地,搜集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并经过慎重地考虑与筛选,再重新编排组织传主的真实人生历程。 其次是故事性。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创作,小说容许虚构,传记则必须绝对真实,这就要求作者下笔必须有根有据,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有点像戴着脚镣跳舞,菲尔的笔受到真人实事的限制,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跳灵魂舞,所以,笔下的人、事必须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菲尔经过精心裁剪,把故事讲述得波澜起伏,不仅绝非平铺直叙,而且把许多细节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这就全靠她的文笔功夫了。当然这也得益于传主本身故事的精彩吸引力,两相结合,相得益彰。
真实性给作品以生命力,增添传记的活泼性、生动性,但这并不够,好的传记还必须具励志作用,给人以启迪。拿督许廷炎从渔村小孩逐渐成长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华人社会领袖,他在回顾他的成功史时认为:“如果我没有经历过那些苦日子,我不会成功。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从来不放弃。我觉得积极、乐观,是成功最大的因素。”可见,“从不放弃”是他的座右铭。认准目标,就会有打死不回头的坚韧精神,这大约是他之所以成功的要素,也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坚持的精神。
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佩服传主的毅力和魄力之外,也会明白,除了在商界,对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士,传主的精神也极有激励的积极意义。
现听闻此书将在中国出版,我遥致最深的祝福。
2015年9月13日
菲尔编著的《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为马来西亚籍华裔商人许廷炎回忆录。传主许廷炎先生原籍广东普宁,为马来西亚成功闻商,现为金锋公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槟州华人大会堂主席,霹雳州拿督。本书以第一人称口吻回忆了许先生的家族史及创业史。许先生的生活经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马来西亚第二代华裔商人,这对于了解和把握马来西亚华商二代三代的生活动态,维系他们和祖国之间的联系非常有意义。
菲尔编著的《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介绍了,传主许廷炎先生原籍广东普宁,为马来西亚成功闻商,现为金锋公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槟州华人大会堂主席,勋衔槟城州拿督。本书为马来西亚籍华裔商人许廷炎回忆录。全书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可读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