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战与备战,是孙子战争观的主要表现。慎战,即慎重地对待战争;备战,即要做好战争的准备。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因此,对待可能遭到的侵略,务必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如果要发动战争,更是需要慎重考虑。
孙子的战争观在以后的篇章中也有所体现。如在《火攻篇》中,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其后又告诫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可见,孙子对待战争的慎重。
孙子的这一战争观,早已为古今战争实践所证明。楚庄王因为“慎战”而称霸诸侯,便是最好的例证。
春秋时期,列国征战不断,大国国君争当霸主。其中,有一位曾经威震诸侯列国、饮马黄河的著名国君,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继承王位之后,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极为强盛,具备了称霸中原的实力。因此,楚庄王开始推行自己的霸业,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地处中原大地的郑国。
公元前597年,楚国开始讨伐郑国。晋国为了救援郑国,派大将荀林父前往救郑,但是,还没有等晋军渡过黄河,郑国就已经投降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晋军渡河的话,晋、楚两国的军队就直接交锋了,因此晋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主帅苟林父认为当前楚军锋芒正盛,晋军没有多少胜算,应该撤军回国;但是副统帅先毅却认为这一仗关系到晋国的霸主地位,必须与楚国交战。
在晋军意见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刚愎自用的先毅就单独率一支军队渡过了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无奈,也只得引兵渡河。
楚庄王听说晋军已渡黄河,急忙商量对策。大臣孙叔敖提议与晋军讲和,楚庄王感觉直接与晋军作战,也无绝对胜算,于是就同意了。
可是,当楚国的议和使者来到晋军大营说明来意时,晋军主战的将领却一个个跳出来大骂楚国使者,并威胁要楚国使者的项上人头,吓得楚国使者逃窜而回。
楚庄王听完使者的回报,认识到与晋国这一战无法避免,于是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伍参认为,与晋军交战,一定会取胜。他说:“晋军统帅荀林父担任三军统帅时间不长,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威信。尤其是中军副帅先毅,自恃数世战功,根本不听荀林父的号令。晋军内部政令不统一,先毅又刚愎自用,容易急躁冒进,我们可以以计取胜。”
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建议,马上出击,准备给还没有立稳脚跟的晋军以沉重打击。楚军一方面派军诱使急躁的先毅主动出击,分散晋军的兵力。一方面派兵偷袭晋军大营。结果,大营里的晋军,猛然面对来势凶猛的楚军,惊慌失措,很快就在楚军的进攻下变得混乱不堪。
荀林父见大势已去,下令赶紧渡过黄河,企图以天险抵挡楚军,但是楚军已经杀到眼前,晋军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撤退。混乱中,为了抢船渡河,晋军内部自相残杀。此战,晋军大败,损失惨重。
战后,有大臣建议楚庄王,说:“大王,我们获得这次胜利,意义非常重大,从此我们扬威中原了。因此,我们应该在这里建立一个纪念物,来记载您的武功,留到以后给楚国的子孙们看看,让他们不要忘记了先人的武功。”
楚庄王却说:“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要知道战争不只是为了宣扬我们的武,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皆有死伤,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用什么留给子孙!你看这‘武’字,它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它分明就是告诉我们‘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于是,楚庄王只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神,就率军回国了。
止戈为武,是楚庄王对待战争的态度。在之后对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楚庄王采用“德”“刑”并用的政策,使得各诸侯国心悦诚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春秋霸业。
P5-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