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地球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里,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以独特的视角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为什么丹麦人喜欢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近代疯狂地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难道国家性格真的与国家地理有关?在这本书中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球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本《地球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里,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以独特的视角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为什么丹麦人喜欢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近代疯狂地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难道国家性格真的与国家地理有关?在这本书中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内容推荐 由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的《地球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文字流畅意趣盎然,铺陈了诸多耐人寻味的人文地理掌故和那个动荡时代正演绎着的事件,房龙注意到了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也注意到了民族心态、民族感情等文化背景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目录 前言 在深入阅读之前,让我来教你怎样使用这本书 1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还生活着其他人 2 “地理学”的定义及其在本书中的应用 3 我们的星球——它的习惯、风俗和规矩 4 地图 5 季节的形成 6 论地球上的几小块陆地,为什么有些被称作洲,而另一些则不是 7 欧洲的发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8 希腊 9 意大利 10 西班牙 11 法国 12 比利时 13 卢森堡 14 瑞士 15 德国 16 奥地利 17 丹麦 18 冰岛 19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20 荷兰 21 英国 22 俄国 23 波兰 24 捷克斯洛伐克 25 南斯拉夫 26 保加利亚 27 罗马尼亚 28 匈牙利 29 芬兰 30 亚洲的发现 31 亚洲对世界的贡献 32 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带 33 亚洲西部高原 34 阿拉伯 35 印度 36 缅甸、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 37 中国 38 朝鲜 蒙古 39 日本 40 菲律宾 41 荷属东印度公司 42 澳大利亚 43 新西兰 44 太平洋群岛 45 非洲 46 美洲 47 新的世界 试读章节 1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还生活着其他人 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依然是事实。假设世界上人均身高6英尺,宽1.5英尺,厚1英尺(人们的个头通常要比这稍小一点),那么可以把整个人类(据最新的可靠统计,到目前为止,最初的智人和他妻子有将近20亿后代)装进一只长宽高均为半英里的箱子里。正如我所说,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但你若真的不相信的话,就自己算算,就会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如果我把这个盒子运往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把它稳稳地平放在矮石墙上(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不可思议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是永恒力量的无声证明,当人们被眼前的美景震惊时,这座矮石墙可以保护他们不至于掉下去摔断脖子),然后叫来小笨蛋——达克斯狗,并让它(这种小体型的四脚动物很聪明且乐于感恩)用褐色的软鼻子轻轻推一下这个笨重的物件。木箱在向下翻滚的途中,击散了石头、灌木和大树,发出阵阵嘎吱作响和种种撕裂的声音,紧接着便是一阵低沉甚而更加轻柔的砰砰碰撞声。当突然爆发出浪花四溅的声音时,便是木箱的边角撞上了科罗拉多河的堤岸。 接着便是沉寂和遗忘! 无论远近,各行星上的天文学家都不会注意到有什么异常。 自此时起的一个世纪以后,一堆被有机物厚厚覆盖的小土丘,也许就是人类被埋葬之处的标识。 也许这就是全部。 不难想象,一些读者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当他们看到自己引以为豪的物种被贬低到如此微不足道的程度,会感到很不舒服。 然而,让我们以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使得群体规模的渺小和个体的弱小无助成为一件意义深远并令人感到由衷骄傲的事。 我们人类只不过是一小撮柔弱而缺乏防御能力的哺乳动物。从出世第一日的拂晓时分起直至现在,周遭都是昆虫类和蜂类动物,它们为生存而战所做的准备比人类充分得多。其中有些动物长100英尺,重量比得上小火车头,而有些动物则拥有如圆锯的锯刃一样锋利的牙齿。很多种类的动物都在如同中世纪骑士装甲般的保护下处理日常事务。还有其他一些种类的动物是人类肉眼看不见的,但却以如此骇人的速度繁殖,以致它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可以占据整个地球。而地球之所以没有被占领,那是因为这些动物的天敌能够以与它们繁殖新生命一样快的速度消灭它们。然而,人类仅仅能够在对他们最有利的环境下存活,因而被迫在位于高山和深海之间为数不多的几片小陆地上,寻找定居地。而对于人类野心勃勃的同伴们来说,则没有什么山高不可攀,没有什么海深不可测。它们看起来就像是用一种不管什么环境都能存活的材料做成的。 当我们从知名的专家那里了解到,某些种类的昆虫能够在石油(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把这种物质作为我们日常饮食的主要部分)中愉快地消遣,还有些动物则能设法忍受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够让所有人死掉的那种温度变化;我们还发现一件令人感到又可恶又气馁的事情,那就是看起来如此酷爱文艺,以致无休止地绕着书架赛跑的褐色小甲壳虫,在失去两三条腿甚至四条腿时,还能继续它们那永不消停的平淡单调的日子,而我们只要被大头针的针尖轧人脚趾就会造成行动不便。自从我们诞生在这块急速旋转的迷失于冷漠宇宙之黯淡边缘的岩石上以来,我们就要时常意识到迫于生存所要坚持对抗的竞争者是什么样的。 对于人类的厚皮动物同伴来说,我们曾经是个怎样的爆炸性笑话啊!他们袖手旁观地看着这个自然界的粉色动物,并放肆地嘲笑我们笨拙地致力于尝试徒手直立行走,而不是借助树干或藤条的支撑! 但是,生活在这片将近两亿平方英里陆地和水面(更不用说无可计量的空中领域了)上骄傲而又霸道的主人,那些凭借极端残酷的暴力和奸诈手段来统治这片领域的强者,又怎样了呢? P4-5 序言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著名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科普作家和文学家。 房龙于1882年1月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时期的房龙由于家庭内部暴力而感受不到温暖,8岁就进入寄宿学校,10岁起沉溺于史学。20岁以后,房龙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成为书斋里的学究。他当过编辑、记者和老师,屡经漂泊,同时苦练写作。房龙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从小就对历史、地理、船舶、绘画和音乐感兴趣,而且终生未曾放弃。他能用10种文字写作并与人交流,还拉得一手小提琴,善绘画,他著作中几乎所有的插图都是自己绘制。 1921年,房龙出版《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从此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期。之后,《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美国的故事》、《房龙地理》(又名《人类的家冈》)、《人类的艺术》、《宽容》(又名《人类的解放》)、《与世界伟人谈心》、《伦勃朗传》、《荷兰共和国兴衰史》、《太平洋的故事》等几十部著作陆续出版,几乎本本畅销,饮誉世界,许多国家都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可以说,房龙一生出版的30余种著作,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了一遍。 房龙在学问和文学上坚持人文主义的立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因此,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的学问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成了房龙作品的显著特征。 房龙的作品基本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本质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科学、宽容和进步,其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见挑战,从而将知识和真理普及为人所共知的常识。 当然,由于房龙坚持人文主义立场,在有些问题上不免有失偏颇甚至谬误;同时,由于他的生活时代所l;艮,使他在有些问题l一的见解不可避免地受到局限,如他在《房龙地理》中错误地将西藏放到“rI_1亚高地”,而不是放到“中国”这一章来讲述;又比如,他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解释日本近代的侵略行为。所有这些,渎者在阅读时当然能够甄别。 房龙的主要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被介绍给我国读者。历史学家和著名报人曹聚仁回忆说,他早年曾在一次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我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也曾评价房龙的作品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房龙作品在我国至今仍然畅销不衰。显然,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来说,亲切而不失幽默,同时又饱含人文气息的房龙作品是难得的阅读文本。因此,我们推出了房龙作品系列丛书,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书评(媒体评论) 房龙的笔有一种魅力,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郁达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